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社会认同威胁

2019-05-31 23:57 作者:暗界之炛  | 我要投稿

个体在不同情境下的自我归类得到不同的结果:在群体内,通过对自身与其他成员相似性的积极区分进行个体认同;在群体之间,通过自己所归属的内群与外群间的差异性的积极区分进行社会认同。

社会认同把群体地位与成就和个体的自我意识联系起来,使得个体对内群“我们”的认识不仅是“好的”,而且相比于外群是“更好的”。与外群比较个体赋予内群体成员独特而积极的心理位置,使得个体寻求积极自我评价的需求得到满足。

而当一个群体在与另一个群体的社会比较中,个体所属于的内群体为劣势时,不能得到肯定、积极的评价时,就产生了对所属群体身份的不承认,产生心理上的疏离感、剥夺感和自卑感,即社会认同威胁。

社会认同威胁包括四种基本要素;

群体认知——群体中每个成员视自身为同一社会群体、社会类别或社会范畴中的一员,共享有关内群体的情感,并能够在群体成员资格的评价上达成一定程度的社会共识,是形成社会认同威胁的基础;

群体态度——表现为个体以悲观、颓丧的心态看待内群体的一切,是社会认同威胁的核心要素,可能会导致内群体成员产生污名感(因自己所属的群体而感到羞耻的);

群体性为——群体成员不愿暴露/隐藏自己的群体身份;

群体疏离感——个体不愿与内群体成员接近。

 

(这些社会认同威胁,以性少数群体为例子就可以很清楚地获悉了,当性少数群体的社会认同受到威胁时,他们对自己的性少数身份感到耻辱,觉得自己是不好的,不愿意暴露自己的身份,也不想要靠近同样的人)

 

社会认同威胁的类型(Branscombe

分类威胁;社会归类的结果与自己的意愿相违背,如《东京女子图鉴》中女主角觉得自己应该可以过上上流社会的生活,结果却发现阶级天花板把自己挡在了中产阶级,此时,她的社会认同就受到了威胁,她会发现自己原来并不是她以为的那个群体中的一员。

群体价值威胁:内群价值受到外群体诋毁。如历史上白人群体对黑人群体的贬低。

原型/接纳度威胁:对内群体高度忠诚的个体知道自己处于内群体的边缘地位时产生的威胁体验。

差异性威胁:内外群体本身的差异对个体的社会认同所产生的威胁。如两个群体之间具有的巨大差异,可能会让弱势群体产生对自己所在群体的羞耻感。

 

社会认同威胁的影响

Allport1954):偏见源于人们对某一群体或其群体成员缺乏充分的认识与了解而产生的消极态度。群体偏见会让人产生内群体偏私和外群体歧视,是产生消极刻板印象和歧视行为的重要原因。

在社会认同威胁中的个体,更容易对外群体成员的形象进行污名化处理,容易影响到对外群体成员的积极态度进而影响到群际信任(不相信外群体),更信任内群体。

 

影响社会认同威胁的因素

个体层面:个体对内外群体的差异性的感知会影响到认同感,当群体成员感知到他所在的群体受到不公平对待时,个体更容易体验到被剥夺感,产生威胁体验。个体对某一外群体的厌恶的泛化也会使得个体产生敌意而感受到威胁。

群体层面:小规模群体生存力较小,成员对外群体有更多的消极态度,体验到更高的外群体威胁(现实中并没有这么大的威胁)。在社会比较中,弱势群体身份容易被凸显而体验到较高的社会认同威胁。

社会层面:强制性的national policies无须考虑各个社会群体的意愿,某些群体成员可能因为regulations对不同群体的约束力度而体验到威胁。

 

(在这里,性少数群体的例子也非常合适。性少数群体本身是少数,所以体验到更高的外群体威胁,觉得异性恋群体对性少数群体有较低的容忍性(感知到的夸大了这种不容忍性)。

 

社会认同威胁导致的结果

脱离群体;当存在一定的社会流动性(社会群体的边界是开放的而非封闭的)时,对内群体独特型及能力感知力下降的个体可以从原群体中流动到新群体,形成新的群体价值,对新群体实施积极区分、产生积极评价,重新建构更为稳固的集体自尊及积极的社会认同。不过消解原有的社会关系、建构新的社会关系并形成新的社会认同需要个体有更多的勇气和毅力。

改变群体状态:如果缺乏社会流动性(个体难以流动到另一个群体,群体边界是封闭的),个体可能会改变自己的评价或转变外界对内群体的评价。可以通过社会创造和社会竞争来改变群体状态——社会创造中,可以对原有的维度进行再评估,或是引入新的比较维度(不过新的比较维度要符合社会文化的发展标准,否则只可能在内群体中得到认同而难以推广到外群体中),抑或是转变比较的对象;社会竞争则是弱势群体利用较为激进的方式发动集体力量与外群体直接对抗,可能会导致激烈的群际冲突。

接受消极的社会认同:接纳群际地位现状的合理性,内化群体低姿态,常见于持宿命论的个体(认为一切是命中注定的)。这样的个体利于社会稳定,不过抑制了尝试改变的社会行动。

 

减少群际威胁的策略

增进共同内群体认同,增强群际相似性;

模糊群体边界:交叉分类(强调群体中两种身份形成四种交叉身份,不至于让个体沦陷到单一的评价维度中);去分类(减少或是消除分类);再分类(重新建构群体类别性质减少群际威胁);

提高群体成员社会身份的复杂性:改变群体成员单一身份被凸显的状态,在不同场景用不同的身份来打破社会分类的制约,促进群际互动;

增加群际接触;直接接触减少群际威胁的效果最为显著;间接接触,如拓展性接触(内群体成员在外群体中拥有好友)、替代性接触(间接观察不同群体之间个体的接触行为)或想象性接触(模拟积极的群际接触)。

 

举例子:比如,本来是不能接纳sexual minorities的,但是,被告知异性恋好友中有一个朋友拥有gay好友,就是拓展性接触,这也可以减少该异性恋群体成员对gay群体的歧视。


摘自:《面孔群际信任的进化密码》(侯春娜)


社会认同威胁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