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从康熙“挽十五力弓,发十三把箭”看《天工开物》的明军弓箭手分级

2022-09-14 23:11 作者:您的好友隔壁陈叔叔  | 我要投稿

貌似有人觉得《天工开物》里面记载的弓箭手分级不合理,不科学,甚至开始质疑宋应星的专业度,我只能说历史虚无主义要不得。

  • 1.天工开物测量弓力是相对科学的,其原理类似农民用的机械称。

  • 2.天工开物成书于明末,在神州遍地烽火的情况下,其拥有大量的战争数据以供参考,真实性可靠。

  • 3.明末后金崛起,四川爆发“奢安之乱”,李自成、张献忠流民起义,各自绵延数十年,推高了战争的烈度,客观上使军队武力达到高水平的状态。

故《天工开物》的记载有客观基础。

欲详细理解,请参考之前的专栏《从《天工开物》看明代弓箭手力量分级标准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17825971?spm_id_from=333.999.0.0

按笔者之前的推算,《天工开物》中所载的明军弓箭手分级标准,其简易版如下:

虎力可使用160磅以上战弓(非力弓),上力拉160磅,中力约为120磅,下力80磅,以上射手皆能满弓中靶。上中下力每一级相差40磅。80磅左右的下力者建议追求精度。 

很明显可以看出,天工开物所载的军队用弓,力量范围为80磅~160磅间。

这可以与康熙年间进行一个横向对比。一方面因为康熙年间定鼎不久,宿将仍在,武风未大衰;另一方面战事繁多,且多有吴三桂等明朝旧将所训练的军队,双方对抗激烈。所以康熙朝可以视为明末军事力量余波的延续。

明末明军



这里且以康熙皇帝为例,分析其弓力,并与《天工开物》的标准相印证。

史载康熙皇帝:挽弓十五钧。用矢十三握。左右骑射、发必中的。(《圣祖实录》);而其自述:“朕自幼强健、筋力颇佳。能挽十五力弓,发十三握箭。(《圣祖实录》)”;其子胤禛云:“昔皇考常躬率士卒。寓训练于较猎之中。皇考骑射超伦。士卒无不钦服。(《雍正实录》)”;“据我所见皇帝身材比普通人稍高,堪称恣态优美,比我们稍胖些....(法国耶稣会士李明《中国现状》);“他是一个魁梧的中等身材的,慈祥、稳重、举止端庄和威严的人,他稍胖,脸上有天花后的痘痕。(《鞑靼旅行记》南怀仁)”

通过以上信息,我们可以得知,康熙皇帝是一个身材中等偏高,稍胖,筋力强健,年轻时有“挽十五力弓,发十三握箭”的力量,并且精于骑射的精英射手。相比同时代人,其身体硬件并不突出,身高与体重对比同龄人没有显著优势,但是核心力量很强。

清人画玄烨戎装像轴


结合史料记载及画像看,康熙皇帝的身体条件不算特别夸张,在体格上,甚至不如大部分现代男性。所以玄烨适合作为普通人的对比样本进行分析。特别是与极费马力的大胖子皇太极对比之后:

太宗(皇太极)体丰铠重,乘小白行百里,乘大白止行五十里。今昭陵前肖其形立石马二,呼曰小白、大白《茶余客话》

相比其父,皇太极的肚围十分巨大

明确了康熙的身体条件之后,我们对他所谓的十五力弓、十三握箭进行分析。

1.弓的分析

先说弓,所谓十五力,是指十五个“力”。“力”是明朝时广泛使用的一种单位,用来量化弓力。“相传九斤四两为一个力,十个力为之一石”“或曰九斤十四两为一个力”(《射经》李呈芬)。清承明制,故也使用“力”作为计量弓力的单位。直到乾隆年间,才确定了十斤为一力的标准。这两项数据也一直延续到了民国以后。“清末明初,在中国南方....那里的做弓师傅还知道‘旧称九斤四两为一力.......而同时代北京的做弓者...至今仍使用[个劲儿]来计量弓力,并解释1个劲儿相当于10斤的力。’”(《中国古代关于弓弩力学性能的认识》仪德刚)

而据笔者考证,“九斤四两为一个力”,最早载自明朝军事家、抗倭名臣唐顺之的《武经前编》,唐顺之除了是科举会元之外,武功亦了得,曾教授戚继光枪术。按明制16两为一斤,则九斤四两=9.25斤则10个力=92.5斤。而按唐顺之所载:“今人乃以粳米一斛之重为一石,凡石者以九十二斤半为法”,正合李呈芬说法。而现代在安徽、江西等南方地区流传的老话“一粒米九斤四两力”,也证明了唐顺之的记载,即“力”这个概念,是由农业生产发展而来的。

故我们可得出结论①,明代最晚在嘉靖以前,1力=9.25斤=0.1石=5.5kg=12.1磅(按明1斤为596g计算)

清承明制,这个“力”的概念,在清早期应是没有变化的。直到乾隆四十年,发生了转变,这一年应福隆安的奏请,清朝在武举考试中确定了力弓的规格。并制造了一套准确的测量工具,即弓尺与弓坠。其中弓坠“应用其铅坠一份,计大小十个,共重一百八十斤《钦定武场条例》)”,与“复有强弓六、自十三力至十八力,能挽者听(《大清会典图》)”的最大力度“十八力”对上。而亦与前文所引之现代北京制弓师傅所云“一个劲儿=10斤”相合。

故得出结论②:清代最晚在乾隆四十年之前,1力=10斤=0.1石=5.96kg=13.1磅(按一斤596g计算)

考虑到古代历史是缓慢发展的,故确立一个宽泛的结论,明中期至清早期,1力=9.25斤,自乾隆朝后,一力为10斤

而康熙口中的十五力弓,则更可能为9.25斤/力,故其弓力=15*5.5kg=82.5kg=182磅。这应该是其挑战自我的极限数据,不可持续。而考之故宫并没有实物流传,但是仍有一把十一力的弓留存(如下图)

该十一力弓于“康熙二十一恭贮”,按此时玄烨28岁,则可以视为其强盛期所用。11力=60.5kg=133磅相较于极限的182磅,则少了近50磅,与前面的推论相合。

而按《康熙实录》四十七年记载:

己巳谕议政大臣等曰:朕自幼时读书之余常习骑射。因见满洲中挽硬弓者甚少。常以骑射鼓舞众人。今见官员兵丁中,挽十五力及十余力弓者甚多矣

则说明了当时因满洲兵没落,故康熙皇帝掀起了一场练武运动,致官员兵丁“挽十五力及十余力弓者甚多矣。”

而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黑龙江将军衙门档案《将军萨布素为发给温都尔罕等三牛录官兵七至十力强弓事给兵部的咨文》中记载,康熙三十年三月,温都尔罕、噶喇勒图、多尔开等三牛录官兵,就因见先前编设的萨木巴克图等四牛录官兵所领到的战弓过软,而要求将军衙门发给其硬弓,后经将军萨布素亲自验看,最终要求兵部全部配发给其七至十力之弓

7力=38.5kg=84磅,10力=55kg=121磅。

结合15力=82.5kg=182磅,11力=60.5kg=133磅,与《天工开物》的明军标准“上力拉160磅,中力约为120磅,下力80磅”进行对比,则不难看出,清军的7力,跟明军“下力”都接近80磅;清军10力弓,与明军“中力”也都近120磅,至于康熙皇帝及其他的一些“挽十五力”者,对比明军标准则应为“上力”或“虎力”。

比较结果的贴合,说明了《天工开物》所载标准的准确性。

在此再引一位明清易鼎之际的武状元--王玉壂的事迹,此人作为天赋型选手的代表,应是无可争议的虎力,与玄烨加以区分

王开六力弓,三马九箭攒射红心。同考诸生共讶其精。舞百廿斤大刀,凡八十八个胸背花,末了由背上滚下,起腿向后挑,刀顺势自空落下,转身双手稳稳接住。全场博然,赞叹不已。掇头号石时先吸气一口,双手着把腰背一挺,掇与胸平。双臂再翻,腿随势下蹲,挺身将石举达头顶,由此二项并取优等。先日在射圃考步射,挽强弓,玉壁开十力弓速射九箭,皆中红心因无廿力弓,玉壂乃合二张十力弓,弓开满月。考官以各科绝对优等取中解元。

http://ren.bytravel.cn/history/10/wangyu6785519.html

至此,我们从得出了两个结果①康熙皇帝“挽十五力”的自述是真实的;②《天工开物》所载的标准与康熙朝的弓力程度暗合,《天》书具有准确性。

另《天》书里还有一句话“亦不数出”,说明上力及虎力者较少,我们从雍正朝的一些奏折来推算,

  • 雍正二年,《都统拉锡奏请奖励八旗官兵练骑射优异者折》里奏说,在其属下的兵丁2657人中,“能用七至十三力弓者,有一百三十五人”。13力=71.5kg=158磅,7力=38.5kg=84.9磅。13力是《天工开物》里的“上力”,7力是“下力”。在忽略每个兵丁训练量的差别的前提下,而推算出能达到80磅以上的士兵占总人数的5%

  • 雍正五年,《振武将军巴塞等奏谢奉朱批折》里奏说,“本年春季,朕查看八旗前锋护军等,持八力弓以上之人,八旗有一万八千人,持七力弓,六力弓之人数达数万人。”“再,轻松用十六力,十五力弓之人有二、三十。”8力=97磅,6力=72磅,16力=88kg=194磅,15力=182磅。这个数据由雍正皇帝亲自查看得出,真实性较高,72~84磅的士兵有数万人,而97磅的士兵亦有一万八千人,由此可看出,下力、中力在高强度训练下,确实是可以普遍达到的。而“虎力”确实是不数出的,即使是18000个百磅弓箭手中,也只能出现2、30个。堪称万里挑一。也难怪康熙颇以自己能挽十五力弓为豪,而屡次强调。

  • 雍正九年,《浙江乍浦满洲水师营副都统傅森奏报秋季练兵情形折》里奏说:“现能射弓六拉力以上,以至十拉力、十一拉力者,一千六百兵丁获之大半。”,72磅者以上者亦能占兵丁中的大半。

  • 雍正十三年,《副都统色尔图奏请兵丁之训练及养马折》里奏说:“兵丁步射样子好,熟练者虽有,然箭六个力以上至十个力能射者甚少”“于本佐领下年轻满洲内拣选步箭好,弓力强者,令披甲,俱射六个力以上之弓

  • 雍正十三年,《杭州将军傅森奏报杭州兵丁及水师营情形折》里奏说:“今满洲、蒙古一千六百兵丁内,可射六力以上至十力者为一千一百余人,可射十一力以上至十三力者,近五十人;其汉军一千六百兵丁内,可射六力以上至十力者,为近一千一百人,可射十一力以上至十三力者,为三十余人。11力=133磅,13力=158磅,接近《天工开物》的上力标准,而在2200个六力(72磅)以上弓箭手中,也只能找到80来个,出现率为3.6%,虽然堪称百里挑一,但是一个部队里,能找到的也不少,则《天工开物》的分级对象是客观存在的。而结合上文我们可以看到,雍正朝的最低标准即是六力,达不到这个标准的都不及格,在某种意义上讲,雍正朝的“下力”,就是六力(72磅)。

关于雍正所谓的“六力=十二力”观点,其实要结合前后文来看,在此做一个简单分析:

  • 雍正五年三月十一日,领侍卫内大臣公马尔赛等奉上谕:尔等宣防与八旗管兵之大臣等,凡兵丁内有能持硬弓者,着各量己所能用之,不可勉强。朕视六力之弓与十二力者同。恐兵丁等不知,妄相勉强于弓力,致有受伤之处,亦不可不慎也。将此交八旗及包衣佐领各该管大臣务须徧谕兵丁俾各知之特谕

  • 雍正五年三月二十五日,领侍卫内大臣公马尔赛等奉上谕:朕闻兵丁等有服药强用硬弓者。若欲学用硬弓,亦当从容演习,逐渐加添弓力。岂可滥行服药。恐不知药性,人有受伤之处且,硬弓在马上难用,学之何益?弓至六力以上足矣,嗣后欲用硬弓者不许服药。着严行禁止,并将传方之人访拏。凡肯服药用硬弓者,皆系有心上进之人。若因服药有误反致损伤,岂不可惜。壮健人材殊为难得,尔等传谕八旗都统前锋统领防军统领等着伊等晓谕管兵人贠各将所管兵丁挨次传知特谕。(《世宗宪皇帝上谕八旗》)

  • 雍正五年十二月初一,《振武将军巴塞等奏谢奉朱批折》里奏说,“本年春季,朕查看八旗前锋护军等,持八力弓以上之人,八旗有一万八千人,持七力弓,六力弓之人数达数万人。”“再,轻松用十六力,十五力弓之人有二、三十。”

我们可以看到,雍正五年,胤禛虽然说“朕视六力之弓与十二力者同”,但是其出发点却是为了规劝一些为了提高弓力而盲目用药的兵丁,“弓至六力以上足矣,嗣后欲用硬弓者不许服药。”,胤禛的意思其实很清楚,用硬弓可以,但不许吃药。而且雍正皇帝颇有点嘴上说不要,身体很诚实的味道,就在本年的十二月初一,他就向大臣夸耀京城兵丁“持八力弓以上之人,八旗有一万八千人”、“再,轻松用十六力,十五力弓之人有二、三十。”。可见帝王心术,嘴上说不要,其实就是要,而且要得体面。(注:笔者对中医不熟,仅知道“大力丸”,有其余增力药方,请观者补充。而实际上如果吃药真的有效的话,古代这些弓箭手在“科技”的加持下,取得好成绩也不足为奇)

再补充一些武风衰颓时的数据:

  • 《乾隆实录》:省会八营弁兵。应教习硬弓。自五六力以至十二力。”“至各省兵丁弓力。能挽五六力以上者。不过十之二三。其余多系二三四力未免过于软弱。无资实用。亦应习挽五力以上。方为适中距雍正时期的标准“六力”,又降了一力,为5力=60磅。而二三四力者,即被视为“过于软弱”。按4力=48磅,则可认为在乾隆前期,低于50磅的战弓均为“软弱”

  • 而到了嘉庆年间,更是躺平,嘉庆七年,大臣富俊上疏要求“所有前锋、护军、非八力弓者不准挑取。亲军、马甲、非六力弓者不准挑取”。嘉庆皇帝表示:“但人力不齐。岂可令众人一律皆挽八力六力之弓”“势须纷纷革退。则各处官差。责令何人充当。而兵丁等何以为生。”已经放弃对康雍时期训练的高标准,除了人力不齐的客观原因外,还逐步演化成经济就业民生问题。

事实上,弓力的衰落,除了因为训练的荒弛之外,还因火器的发展:

  •  如果说护卫京师,在各战略要地驻防的八旗子弟, 因为技艺与生计背离、趋于疏懒而骑射生疏的话, 那么原本就驻防于东北、以射艺打猎维生的新满洲索伦等部落, 竟然也逐渐抛弃弓箭、拾起鸟枪, 可就使得乾隆紧张万分, 惊恐不已, 连忙下令禁止:“务循旧规, 用弓箭猎兽。将现有鸟枪每枪给银一两, 概行收回。”“收回后严禁偷买,自造, 査出即行治罪。”“应体皇上怜個训导至意,凡遇围猎,毋用鸟枪,仍前专用弓箭, 务复旧习; 不但超列优等,而善马步射者可被恩升用侍卫等官(《清代的马上枪和弓箭手》邵宥綦)

在乾隆时期,即使是清政府倚重的索伦骑兵,也已经开始放弃弓箭,拥抱火枪了。虽然乾隆以金钱、官位、及刑法又打又拉,但依旧未能阻挡这股趋势。而对手准噶尔汗国,也早早地进行了火器化,甚至组建了以瑞典专家(Johan Gustaf Renat)为教练的火炮部队“包沁”。据记载,准噶尔两大勇将之一的小策凌敦多布甚至无法拉开一个清军俘虏的弓,但是该俘虏却能同时拉开两张准噶尔部的“硬弓”。可见随着火器的发展,人们自发拥抱高科技武器,弓力下降,弓箭由军事技能转向体育技能的趋势已是不可阻挡。


小结:

自明末至康熙、雍正年间,由于战争频发,使得《天工开物》中所记载的高水平分级标准,得以在军队中持续生效。但是由于国内形势稳定,外部环境趋于和平,火器效率不断提高,弓力水平从高峰快速跌落,即使清朝统治者不断强调骑射,将之与功名利禄相绑定,并不断出台政策以维持骑射的地位,但仍旧徒劳无功,最终自食苦果。

但在古典战争里涌现的如王玉壂、玄烨等顶级弓箭手,他们所创造的辉煌记录,则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财富,应该与宋应星、徐光启这些文理巨匠一起被记录跟传扬。


仪德刚论文
李承芬《射经》
唐顺之《武编前集》
《钦定武场条例》
光绪《大清会典图》
康熙十一力弓说明
康熙十一力弓实物
王玉壂连中四元《杭州县志》
《都统拉锡奏请奖励八旗官兵练骑射优异者折》
《振武将军巴塞等奏谢奉朱批折》
《浙江乍浦满洲水师营副都统傅森奏报秋季练兵情形折》
《副都统色尔图奏请兵丁之训练及养马折》
《杭州将军傅森奏报杭州兵丁及水师营情形折》
《乾隆实录》
《乾隆实录》
《乾隆实录》
《嘉庆实录》
《清代的马上枪与弓箭手》
《清代的马上枪与弓箭手》

2.箭的分析

所谓“十三握箭”,或者“十三把箭”,“把”跟“握”其实是一种长度的表示。

”这个字,按康熙字典的解释是出自“【儀禮·鄉射禮】箭籌長尺有握。

而按程宗猷《射史》中所注之“【儀禮·鄉射禮】箭籌長尺有握。”“握,四寸

则十三握箭相当于52寸=5尺2寸。如果按照清代营造尺0.32m来算,等于1.66m,显然太过夸张。这里的5尺2寸,所用的尺子,应是古尺,这也和《乡射礼》的年代相合。

据所查资料,明清两代所使用的古尺数据如下:

  • 朱载堉所定明律尺约为25厘米左右,与今天仍陈列在南京天文台的明代圭表仪上所刻量天尺,实测数为24.525厘米约略相等。(《郑王世子朱载堉与度量衡》丘光明)

  • “康熙五十二年”“这里所谓的古尺,即指律尺”“横黍百粒为律尺尺长(25.92厘米)”(《计量史话》关增建)

在此我们取整,即按明清古尺为25cm来计算,则康熙所谓“十三握箭”的长度则是130cm左右。

孤证不立,为了确认清朝是否真的存在这么大的箭,还需要再进行验证。

经查找清代诗文及笔记,发现清代有两只大箭十分接近130cm这个数据。

第一支箭是皇太极所用之箭,长4尺余,据说当时储存在盛京实胜寺中,乾隆皇帝前往悼念,写下诗文:“矢计长四尺,弓知劲百钧”,而《茶余客话》中记载“又藏太宗(皇太极)所贻弓,壮士弗能开,矢长四尺余”,此处为营造尺,则可推知四尺=4*0.32=1.28m,

可知皇太极遗箭长为1.28m以上,其弓也应有百斤力(130磅)以上。


第二只箭则是皇太极之兄,代善所用的骹箭,镞长6寸,箭杆长3尺6寸,共长4尺2寸。记载于其子孙昭梿的《啸亭杂录》中:

先礼烈王(代善)所遗箭一。镞与笴皆以木为之。镞长今尺六寸,径三寸,围九寸.......笴长三尺六寸,括之受弦处,宽可容指,非挽百石弓者不能发而中之。

4尺2寸=1.34m,与康熙皇帝的“十五握箭”长度非常接近,而昭梿根据此箭的扣子大小“宽可容指”,推断出代善发箭所用的弓力,也当为百斤(130磅)以上。

(可以看到,代善本身的能力并不逊色于皇太极。但是由于争位失败,导致其后半生郁郁,代善一脉也常遭皇太极及其后代打压。以此箭为例,明明是4尺2寸,但由于乾隆已夸耀其祖之箭4尺,则昭梿所集之颂诗也只能自我矮化,以箭杆长度入诗:“箭传三尺六寸长,百石能开猿臂强。”,事实上,代善之箭或胜于皇太极。)

至此,我们已经证明了,清初确实存在130cm左右的大箭,并且保留到了乾嘉时期,则康熙的“十三握箭”之说,是相当可信的。

小结:130cm的大箭是客观存在的,而与之匹配的则需要百斤以上的弓力。

康熙字典-握
《射史》程宗猷


《郑王世子朱载堉与度量衡》丘光明
《计量史话》关增建
乾隆颂皇太极诗文
《茶余客话》皇太极箭长
代善画像,跟皇太极形象迥然不同
《啸亭杂录》先礼烈王骹箭

总结:

康熙皇帝所谓“挽十五力弓,发十三把箭”,即“用180磅的强弓,射130cm的长箭”。这个说法是可信的,这应该是玄烨挑战自我的数据。而雍正时期18000名百磅弓箭手中,只有2、30个“虎力”射手的记载,一方面证明了中国古代确实是武德充沛,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虎力”这个级别射手的稀缺性。

我们从这些记载也可得知,《天工开物》的明军弓箭手分级标准并不是文人信口开河、异想天开的胡编乱造,《天》书所代表的,是中国战争史上极其顶尖的武力水平,宋应星所表现出来的是严谨的治学态度,实际的学问研究。当然由于生产力水平,古人不可能完全是正确的,也必然会带有一些时代的局限,但不代表我们可以随意质疑,因为一不小心就会把我们原本辉煌的历史文化给自我否定,历史虚无化了。要提出质疑的时候,还是需要严格地论证,并多参考史料,确认自身的论证过程无误后,才推出否定的结论。

至于《天》书所载标准于时下的应用问题,笔者认为《天》书作为有志之士的一种参考较为合适,毕竟这是高烈度战争时期的数据,在乾嘉和平时期尚且维持不了,何况是弓箭全面退出军事舞台的现代。现代的人也没有那种靠弓箭取悦皇帝,建功立业的必要了。只要在射箭的过程中畅想一下古代豪杰的英姿就足矣。

从康熙“挽十五力弓,发十三把箭”看《天工开物》的明军弓箭手分级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