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汽-大众持续燃烧的「匠心之魂」
1991年至今,一汽-大众从中国汽车工业版图上的“新生儿”成长为了“巨人”,撑起一汽-大众快速腾飞的支柱便是长春生产基地。基地内1.6万名员工内心持续燃烧的「匠心之魂」,既是一汽-大众攻坚克难取得辉煌的见证,更将成为其迎战新时代的利刃。
以威斯摩兰工厂线为始 三十余载传承「匠心之魂」
作为中国第一家按经济规模开工建设的现代化乘用车企业,一汽-大众三十年来的发展看似风雨无阻,有人认为是德国大众提供的技术支持,也有人认为是一汽集团在背后倾力支持。但只有长春生产的员工知道,一汽-大众如今的每一步,都是凭借着一种艰苦创业的精神,一汽-大众长春生产历史文化展馆,更加佐证了这一点。
尤其是参观完一汽-大众长春生产历史文化展馆后,深刻的感受到了一汽-大众当时所面临的困境。1988年年末,一汽3万辆奥迪项目已获批准,这时德国大众公司在美国宾州威斯摩兰有一座工厂停产,他们正准备处理厂内设备,一汽派人考察后决定买下威斯摩兰工厂的生产线,用于一汽15万辆普及型轿车项目上。所幸恰逢美国威斯摩兰工厂停产,但却要自行将设备拆装和运送回国。随即一行98人的“拆迁队”前往威斯摩兰工厂,通过每天连续十几个小时的苦战,绘制了200余张拆装图,最终让这条原本位于威斯摩兰的生产线,在一汽-大众长春生产基地运转了起来,这正是一汽-大众长春生产「匠心之魂」的开始,也是一汽-大众迈出崛起之路的第一步。
如今,在30余载的时间里,长春生产将「匠心之魂」代代传承,至今已经累计获得了146项国家级以上的荣誉,224项省市级荣誉,甚至更实现了连续三届全国劳动模范全部来自于长春生产。这份辉煌,是一汽-大众长春生产对于技术、品质精益求精的坚持下取得的成功,甚至在这份底蕴下,即便是在电动化浪潮的变革下,仍然具备着无与伦比的竞争能力。
对此,一汽-大众长春生产党委副书记兼工会主席高启政表示:“我们舍得在用户看不到的地方去下成本。从冲压开始,板材、焊接工艺,包括总装、涂装的投入,这些是用户看不到的地方,包括高强度钢板的应用,实际上这些都是为了满足安全性、可靠性。”由此可见,对车辆品质、工艺的坚持,是一汽-大众能够始终砥砺前行背后的不败法门。
令人关注的是,高启政在介绍完长春生产的特性后,更骄傲的表示:“这说明我们对这些车带着热爱,带着敬畏去造车。”这充分的体现了一汽-大众长春生产「匠心之魂」的传承,并且将其延续下去的决心。
劳模创新试验工作室迎挑战 标杆文化战未来
依托长春生产融入血脉的「匠心之魂」,以及深厚的技术底蕴,曾为一汽-大众在中国市场的雄起打下了坚实的根基。但时代在进步,一汽-大众长春生产也必须与时俱进,因此创新性的建设劳模创新工作室,对技术实现攻坚、转化,以及创新,对技术人才进行培养,加以长春生产的标杆文化进行引领,才能去塑造出一支最具追求、最具价值的团队。
对此,一汽-大众建成的首个劳模工作室领衔人金涛向我们介绍,在2012-2013年间,大量新技术引入,让技术工人无论是从量还是质上都面临着缺失。因此劳模创新工作室应运而生。工作室虽然是基于培训角而生,核心功能实际上还是做技术员的培训和输出,围绕着技术培训职能。但随后拓展出了技术攻坚、技术转化以及技术创新的职能。
更关键的是,一汽-大众长春生产对劳模创新工作室鼎力支持,开发了120门的专业课程,作为技术工人提升基础的资料库。因此在2013年到2017年的过程中,便已经做了大量的技术人才储备工作。截止到2020年,仅由金涛领导的单个工作室,培训的技师和高级技师总人数突破一百人,高级技师已超过40人,而目前长春生产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多达25个,可见所培养的人才规模之巨。
据劳模创新工作室另一位代表牟少志介绍:“我们技师是有非常严格的评价体系的,要从绩效、专业能力、专业的贡献进行评价。我们本身能获得技师资格的应该就是百里挑一,我们百里挑一以外还要再百里挑一。”从中可以看出长春生产的劳模工作室所培养出的人才是何等优秀,而这些人才也将成为一汽-大众未来发展的基石,保证从长春生产开出去的每一辆车都是顶尖品质。
领先的培养机制,为长春生产塑造人才,标杆文化则是引领长春生产更进一步的精神文化信仰。
对此,长春生产党群办公室主任卢祥向我们介绍:“长春生产的标杆文化,不仅要打造标杆长红,领导我们的标杆精神,成为最具追求的团队,永续我们的标杆业绩。更要考虑到员工个人,让员工在学习中实现价值,为员工提供共享知识平台,共享我们的资源保障,共享我们的发展成果,来赋能他们的未来,让他们能够很好地把握未来,收获未来。
因此长春生产提出了三个具体的文化内涵,第一个就是追求极致,不断地去永争第一。
第二个担当合作,做到公司所期我必所向,公司所愿我必所达。第三就是守正创新,团队要坚守正道追求真理,不断地打造标杆智慧工厂。
底层决定上层建筑,深入一汽-大众长春生产,员工们展现出的追求极致,永争第一的态度,让人不禁感叹一汽-大众长春生产基地为一汽-大众的发展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也证明了一汽-大众能够取得如今的成绩绝非是依靠中国汽车市场发展的红利。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一汽-大众长春生产却聚集、培养了各行各业的状元,并以标杆文化将其拧成一股绳,汇成一股劲,这样的团队又如何生产不出好产品,面向未来的新能源转型又有何惧。
写到最后:
初入一汽-大众长春生产基地,见识到的只是一座标杆级的工厂。但当深入领略到其传承30余年的「匠心之魂」、员工对于技术永争第一的坚持、团队对于永续标杆业绩的追求,都让人不得不感叹一汽-大众长春生产铸造了中国汽车产业中最优秀的一支团队。
在以金涛、牟少志为代表的众多劳模身上,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汽车人的精气神。这也不禁让人想起,《至精至善:探寻一汽-大众15位工匠成长密码》的作者葛帮宁,在新书首发会上对一汽-大众长春生产的点评:“拥有这些工匠、发扬他们的精神,汽车企业能生生不息,中国汽车工业能从大到强,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这一切,则都是从一汽-大众长春生产所诞生、延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