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医-气

2023-05-05 10:22 作者:哥哥我想弹个龙  | 我要投稿

气本来是哲学的概念,是一种极细微的物质,义为构成万物的本原。

(气作为哲学概念,具体地来说,如果我认为原子是构成了世界的基础,那么原子就称为“气”,如果我认为我的主观意识构成了世界,那么我的主观意识就称为“气”。中国古代的世界观是朴素的唯物观,把“气”作为世界万物的本原)

接下来我将一步步地引导出中医里关于“气”的各种概念。

中医里的气,是把“气”作为万物本原的哲学概念的范围缩小——仅限于对人的“性命”阐述上。

既然“气”是构成万物的基础,那么人体当然也是“气”构成的。人是天地自然的产物——《内经》里“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就是这个意思,这个表述给我的感觉特好,就像褐蚁爬墓碑上“9”的感觉。

中医概念中,人由“气”构成,所以人体发生的变化,就叫“气化”。(当然自然物的变化也叫“气化”)

人是气构成的,人所处的自然环境也是气构成的,所以人与环境的产生的交互,就叫“气交”。

什么是“精气”?

天地覆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构成人的“气”区别于构成他物的自然之气,特以“精气”来指代。

构成人的“精气”,有先天与后天两种。

1.先天之精气

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

人能出生,是因为有父母给的先天之精。

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

父母的精气结合使新的生命出现,叫“精”,而生命活动的开始才叫“神”,如果人是“有精无神”的状态——比如作为大学生摆烂的我——就是虽然活着但活得很浑的意思

男人和女人的生殖之精,称为“天癸”。

天癸既充,精气溢泻,月事以时下,男女相合,两精和畅,阴阳交媾,胎孕乃成”。

男女的天癸相合而成形,产生新的生命,这就是父母给的先天之精。

2.后天之精气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人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这句话中的“味”就是“气”(味由气生),“食”通“饲”,指人的生命依赖于对天地之气的摄取)

这句话在说的就是“天地之气”转化为人的“后天精气”的“气化”过程,气化则生津液,最终“神乃自生”。

---------------------------------------------------------------------------------------------------------

我就没做到这一点。每天睡懒觉不吃早饭,中饭等到一点多才吃,晚饭也在7点后才吃,还熬夜到凌晨一点,怪不得精神状态很差,注意力和精力很难支持我高强度学习。最明显的是欲望的丧失——食欲低,难以饿起来;学新东西的欲望低,一开始看需要动脑子的内容就想逃避,麻木地刷B站的推荐视频和热门;就连玩的欲望也没有,所谓的“电子阳痿”。简单来说就是老生常谈的东西——生活习惯不好,作息不规律,吃饭不好好吃,最终结果就是“神”的缺失。

--------------------------------------------------------------------------------------------------------

这里要注意,中医的不同概念常以同样的字眼出现,比如“气”指构成万物的本原,“精气”指构成人体的气。但是“气”和“精”分开后是有附属关系的。

我就用“先天之精气”和“后天之精气”来说明。

“生之来谓之精”。有了精才能形成具有气化作用的机体——“精在气先,气由精化”。其中,先天之精可化为先天之气。可以理解为父母天癸相合,为“先天之精”,即“先天之精”是构成胚胎的原始物质,“先天之精”再化为“先天之气”,即形成为有生命的机体。

----------------------

对于后天之精气,要先说两个概念

①后天之精包括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存在于自然界的清气

②气由精化——后天之精化为后天之气

后天之气=食物之精所化的气+天气入人体所化的清气

-----------------------------------------

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相合而为人体一身之气。

人体的气,源于先天之精气和后天摄取的水谷精气与自然界的清气,通过肺、脾胃和肾等脏腑生理活动作用而生成。


人体之气具体生成的各种“气”

上面所说的“精化气”,是人的生命的抽象生成过程。

接下来为人体之气通过五脏,产生生命所需的具体物质,这些物质也由“气”来称呼——包括:

肺生成的宗气

脾胃生成的水谷精气

肾贮藏的精气(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

-------------------------

一,宗气

①“肺为气之主”:呼吸场所,生成诸气,气化的基础(升降出入)

1.肺为体内外之气交换的场所——吸人清气,呼出浊气。不断的呼浊吸清,进行新陈代谢。

肺司呼吸,“吸之则满,呼之则虚,一呼一吸,消息自然,司清浊之运化”(《类经图翼.经络》)。

呼吸微徐,气度以行,一呼脉再动,气行三寸,一吸脉亦再动,气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

2.肺之呼吸:生成诸气(主要为宗气)

“诸气皆生于肺”,“肺主气,气调则营卫脏腑无所不治”

“人身之气,禀命于肺。肺气清肃,则周身之气莫不服从而顺行”

3.气化的基础:升降出入

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升降者,里气与里气相回旋之道也;出入者,里气与外气相交接之道也”

而肺则集升降出入于一身,呼则升且出,吸则降且入。

“肺之一呼吸,以行脏腑之气”,从而维持全身气机的动态平衡。故曰:“气……周流一身,循环无端,出入升降,继而有常……总统于肺气”。

---------

总之,肺脏通过呼吸运动,吐故纳新,吸清呼浊,化生宗气,进而生成一身之气,并总统一身之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从而保证了气之生生不息。故称“肺主一身之气”,“肺为气之主”。

②肺在气的生成过程中主要生成宗气。

肺吸入的清气+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气→在肺内结合而积于胸中的上气海(膻中),形成人体的宗气。

“夫合先后(指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而言,即大气之积于胸中,司呼吸,通内外,周流一身,顷刻无间之宗气者是也”

③宗气的作用:

宗气赖肺呼吸清气而生,生成之后,则积于胸中,走息道而行呼吸,贯心脉而行气血,通达内外,周流一身,以维持脏腑组织的正常生理功能,从而又促进了全身之气的生成。

二,水谷精气

胃司受纳,脾司运化,一纳一运,生化精气,津液上升,糟粕下降,斯无病也”

饮食入胃,经过胃之受纳和腐熟,进行初步消化,通过幽门下移于小肠,靠脾的磨谷消食作用,将水谷化生为水谷精微——水谷之精气,并靠脾之转输和散精作用,把水谷精微上输于肺,再由肺注入心脉,通过经脉布散到全身,以营养五脏六腑,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简单来说就是:胃降脾升,胃纳脾运,上输于肺(与肺之清气合为宗气),散布全身,其实就是后天之气的生成过程

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

脾为五脏之轴,胃为六腑之首,脾胃合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在气的生成过程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脾胃在气的生成过程中,不仅化生水谷精气,提供物质基础,参与宗气的生成,而且又能滋养先天之精气

安谷则昌,绝谷则亡。……胃气一败,百药难施。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入于胃,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之以为生也。故曰后天之本在脾”

三,肾为生气之源,贮藏精气(先天之精气+五脏六腑之后天精气)

①先天之精是构成人体的原始物质。

②后天之精又称“五脏六腑之精”,其来源于水谷精微,由脾胃化生后灌注于五脏六腑

③肾藏精的作用

肾脏对精气,一方面不断地贮藏,另一方面又不断地供给,循环往复,生生不已。

肾者,主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是精藏于肾而又非生于肾也。五脏六腑之精,肾藏而司其输泄,输泄以时,则五脏六腑之精相续不绝”

------------------------------------------------------------------------------

看了上面人体之气三种具体的表现后,就可以理解,临床上所谓的“补气”,就是去恢复脾,肺两脏的正常功能

来看看“气虚乏力”这个词。乏力,没有精神,其实是气虚的表现。因为就算吃进去东西,脾也没有力气把腐熟后的精微上输给肺,即使给到了肺,肺也无力生成宗气输布于全身,自然会神疲,自然会劳倦。


气的功能-推动,温煦,防御

①推动-气化

②温煦-阳气

气有温暖作用,故曰“气主煦之”

1.气是机体热量的来源,是体内产生热量的物质基础。其温煦作用是通过激发和推动各脏腑器官生理功能,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来实现的。

2.气分阴阳,气具有温煦作用者,谓之阳气。具体言之,气的温煦作用是通过阳气的作用而表现出来的。就营卫之气而言,卫气属。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阳气称之为少火

“人体通体之温者,阳气也”

“卫气者,热气也。凡肌肉之所以能温,水谷之所以能化者,卫气之功用也”。

“少火生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3.阳气对人体的生长壮老已至关重要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气为生人少火,立命之本也”

温煦作用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

1.人体的体温,需要气的温煦作用来维持;

2.各脏腑、经络的生理活动,需要在气的温煦作用下进行;

3.血得温则行,.气可化水,血和津液等液态物质,都需要在气的温煦作用下,才能正常循行。

---------------------

气虚为阳虚之渐,阳虚为气虚之极。如果气虚而温煦作用减弱,则可现畏寒肢冷、脏腑功能衰退、血液和津液的运行迟缓等寒性病理变化。

③防御-卫气

气的防御作用是指气护卫肌肤、抗御邪气的作用。人体机能总称正气。中医学用气的观点解释病因和病理现象,用“正气”代表人体的抗病能力,用“邪气”标示一切致病因素,用正气不能抵御邪气的侵袭来说明疾病的产生。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气分阴阳,阴阳相辅相成,相互激荡,彼此合和,万物便“冲气”合和而化生。气的生成和升降出入运动处于阴阳和谐的动态平衡状态,就是“和”。

气和则生机盎然,机能旺盛,抗病能力亦盛

气得其和则为正气”

否则,气失其和则人体机能低下,抗病能力减弱,易招邪气侵袭而为病。

气失其和则为邪气”

皮肤是人体的藩篱,具有屏障作用。肺合皮毛,肺宣发卫气于皮毛。卫气行于脉外,达于肌肤,而发挥防御外邪侵袭的作用。

卫气者,为言护卫周身,温分肉,肥腠理,不使外邪侵袭也”

如卫气不足而表虚易于感冒,用玉屏风散以益气固表;体弱不耐风寒而恶风,汗出,用桂枝汤调和营卫,均属重在固表而增强皮毛的屏障作用。

④固摄

气对血、津液、精液等液态物质的稳固、统摄,以防止无故流失的作用

中医学的阴阳学说认为,在人体阴阳的对立互根的矛盾关系中,阳为主而阴为从,强调以阳为本,阳气既固,阴必从之。

“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日平人”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

阳气是生命的主导,若失常而不固,阴气就会耗伤衰竭,引起疾病甚至死亡。所以,气的固摄作用,泛言之,实为人体阳气对阴气的固密调节作用。

----------------------------------------

固摄作用具体表现为:

1.气能摄血,约束血液,使之循行于脉中,而不致于逸出脉外。

2.气能摄津,约束汗液、尿液、唾液、胃肠液等,调控其分泌量或排泄量,防止其异常丢失。

3.固摄精液,使之不因妄动而频繁遗泄。

4.固摄脏腑经络之气,使之不过于耗失,以维持脏腑经络的正常功能活动。气的固摄作用实际上是通过脏腑经络的作用而实现的。

-----------------------------------------------------------------

气虚不能固摄的表现:固与散、泄、脱相对。

气的固摄作用减退,必将导致机体阴阳、气血、精神、津液的耗散、遗泄、脱失。

病轻者为散,泄;重者为脱。

凡汗出亡阳,精滑不禁,泄痢不止,大便不固,小便自遗,久嗽亡津,归于气脱

凡下血不止,崩中暴下,诸大亡血,归于血脱。

------------------------------------------------------------------

这里说的是气虚导致的脱泻,还有其他造成脱泻的观点:

黄宫绣:“阳旺者阴必竭,故脱多在于阴。阴盛者阳必衰,故脱多在于阳”。认为阴阳失衡导致脱泻,把“脱”以病机性质分为阳脱和阴脱。

张景岳:“在上者在表者皆宜固气,气主在肺也;在下者在里者皆宜固精,精主在肾也”。将脱泄责之于肺、肾

“在上者在表者皆宜固气,气主在肺也;在下者在里者皆宜固精,精主在肾也”(《景岳全书.新方八阵略引》)。

散者收之,涩可去脱。久嗽为喘,而气泄于上,则固其肺;久遗成淋,精滑不止,则固其肾;小便不禁,则固其膀胱;大便不禁,则固其肠;汗泄不止,则固其皮毛;血泄不止,则固其营卫;大虚大脱,又当补而固之。

张景岳把“脱”分为上下:上气能固摄归于肺,下精能固摄归于肾

如果上气不固,咳嗽,气喘,张景岳管这叫“气散”,治疗就用“收涩”的方法,这是固其肺

如果下气不固,遗尿,滑精的,就补肾,补膀胱

其实张景岳在其《景岳全书》的固略中,是根据六经辨证的方法针对“泻”的,既然泻,就去固,根据不同的泻,用不同的固法,可以说相较于把“脱泻”的病因归于气虚不能固摄,张景岳把“泻”的病因进行了具体的阐述,而不以“气虚”这一总括的概念。

比如他根据症状不同,就说:咳嗽气喘为肺气虚,病位在上;久遗精脱为肾气虚,病位在下;小水不禁者,宜固其膀胱;出汗不止,就固皮毛;出血不止,就固营卫

他根据性质不同,就说:寒导致的泻,就以热法固;热导致的泻,就以寒法固

他把“固”分为上下两类,上是“固气”,下是“固精”,并对应到相应脏腑,那就是肺和肾。

他说了“固”的适用情况:虚者可固,实者不可固;久者可固,暴者不可固。

他提醒读者:当固不固,则沧海亦将竭;不当固而固,则闭门延寇也。

最后,他语重心长:“二者俱当详酌之”。此中有深意。

---------------------------------------------------------------------------

我在气虚不能固摄的这部分,有机会看到了张景岳的一段文字,200字内简明详实,读的特别舒服,比读任何中医教材都舒服,语不壅一毫,义不缺一丝。真的是,“泰裤辣”。【dogde】

有机会一定也去做他的读书笔记。

⑤营养作用

1.水谷精气:为全身提供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营养物质

2.卫气:温养肌肉、筋骨、皮肤、腠理

“卫气者,本于命门,达于三焦,以温肌肉、筋骨、皮肤”

“熏于肓膜,散于胸腹”

3.营气:化生血液,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

营者水谷之精,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人于脉也……灌溉一身”

“人于经隧,达脏腑,昼夜营周不休”

气化

这里的“气化”仅说人体的运行变化(当然气化也包含自然界六气的变化)

中医学在论述人体的生命活动时,气这个概念常常同时具有生命物质和生理功能两种含义

当说到“气化”,那就是生理功能的含义。

我理解的气化是一对互相的方向:有形之物化气,气化有形之物

人体的后天精气由天地得来(清气+水谷之气),在人体内转化为气血津液

比如:食物经脾胃腐熟运化之后化为营气;营气又在心肺的作用下而化为血液

“鼻受天之气,口受地之味。其气所化,宗气、营、卫,分而为三。由是化津、化液、化精、化血,精复化气,以奉养生身”。

对于气的理解就到这里吧。最后小小总结一下

气构成了物质,构成人的气称为精气。

先天之精来自父母,精化气,即有我,为先天之气。

后天之精来自清气与食物,精化气,使我能活蹦乱跳,为后天之气。

先天之气+后天之气,为人体一身之气。

肺摄天气入人体,为清气;胃纳水谷入人体,为水谷之气。清气+水谷之气在肺内相合,为宗气。

肺集升降出入为一体,为气化之基础。宗气得以散布全身,即后天之气散布全身。

肾藏五脏六腑之精,又供给于五脏六腑,使五脏六腑之精相续不绝。

气是人体生命的组成,为推动作用。

阳气为温煦

阳气与阴气能调和为固摄

卫气为防御

水谷之气营养全身;卫气营养肌肉、筋骨、皮肤、腠理;营气化血,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

气化是维持生命的形式


中医-气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