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至死是少年”太油腻?不如看看音乐大师不灭的童心

2022-06-01 15:17 作者:周雨思-音乐审美养成  | 我要投稿

本文首发自公众号:Yusi音乐审美养成

未经允许严禁任何形式转载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首先祝各位大朋友小朋友节日快乐!

儿童节,早已不只是专属孩童的节日。成人身上的“孩子气”,很多时候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特别是对于艺术创作者来说,因为有童真才有不竭的好奇心,才有旺盛的创作力。

我们熟悉的很多音乐大师,终其一生,身上都有着迷人的“孩子气”。他们可爱、单纯,甚至有点任性,他们把自己最珍贵、最纯粹的角落留给了音乐。

说到这里,相信很多人首先想到的便是莫扎特。

莫扎特的“恶童”气质,在古典音乐界是出了名的。他多数时间是个喜欢恶作剧的顽童,在行为举止和做派上,他自由放任,完全没有摆脱孩子的天性。

这种恶作剧的趣味甚至渗透进了音乐创作里。

比如他创作的《F大调弦乐嬉游曲》(k522),又被称为《音乐玩笑》。这首作品的创作初衷,是为了嘲笑那些演奏水平不高的业余乐队。他在曲子的每个乐章都安排了一些错误的乐音,来模仿业余乐手手忙脚乱的场景,趣味十足。

除此之外,莫扎特还是一个忠实的“屎尿屁”爱好者,不仅会将这些“粗俗“的字眼写进书信里,甚至还会写进诗歌或歌词,另人哭笑不得。

晚安,妈妈。祝您在床上放一个响屁!

摘自莫扎特写给母亲的信

如果您要从奥格斯堡那里回信给我,那就马上给我写。如果我已经走掉的话,那我收到不是一封信而是一个空屁了。空屁!空屁!噢,空屁!噢,一个妙字!空屁!好味儿!

摘自莫扎特写给好友的信

但同时,我们也在这份放荡不羁中,感受到了他随性、自由、从未被束缚、被规训的灵魂。

大家知道,虽然莫扎特是神童出身,但成年后的他过得并没有那么顺遂,因为得罪了当地教堂的大主教,他不得不流落他乡,曾颠沛流离、穷困潦倒。

而正是这份骨子里的随性与乐观,让他创作的音乐往往都充满了明亮的色彩,充盈着透明的几乎不掺有任何杂质的童真。即便成年后,他创作的作品成熟稳重了很多,也依然存在着天真烂漫的元素。

比起莫扎特,“愤怒的”贝多芬性格里的孩子气或许没有那么明显,但我们还是可以通过他生活中一些细枝末节的习惯感受到“乐圣”的可爱与童真。

比如,贝多芬像孩子一样,特别喜欢玩水。总爱站在盥洗盆前,将大杯大杯的水倒在手上,与此同时抑扬顿挫地唱出旋律,然后在屋里踱步,记下灵感。据说他很多乐章的结尾就是在这样玩水的过程中完成的。

当然,即便是贝多芬日常的“愤怒”,有时也会藏着一丝可爱和俏皮,大家熟悉的《丢失一分钱的愤怒》,就是典型的例子。

肖邦,或许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是温柔且忧郁的。

但每当他来到乡村,置身于花园、菜园、树木花草中,就完全暴露出了孩子的本性。

这些地方让他想到自己的家乡,感觉回到了童年。所以很容易释放天性,食欲大增,人也变得快乐起来。要么闹着让身边的人和他做游戏,要么偷偷搞一些恶作剧,俨然一副孩童的模样。

事实上,肖邦的内心深处也总是充满了少年时代体验到的最动人的感情。包括他性格中孩子气的冲动和固执,也是自我和社会环境之间发生矛盾时的变幻纠缠。但正是那一份少年般的火热赤诚,成就了肖邦作品最真实动人的一面。

时间来到19世纪,法国作曲家德彪西个性里也深藏着孩童的直率与童真。

▲年轻时的德彪西

德彪西从小在学校就是“捣蛋分子”,他看不惯古典乐中教条的作曲规则,喜欢创作一些新奇的和声和旋律。

成年后的他也没有学会世俗的圆滑,总能犀利地指出其他音乐家的问题。

比如他把格里格的音乐比做“塞满雪花的粉红色甜品”;在创作《儿童乐园》钢琴组曲时,用一首“老顽固博士”来讽刺克莱门蒂的写作技法——他刻意模仿克莱门蒂枯燥、死板的指法练习曲,充分表现出孩子弹奏练习曲时的无奈和厌烦。

正是德彪西这样孩童般的无所顾忌,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作曲家真实的喜怒哀乐,感受到他的幽默有趣。

当然,不仅仅是历史上这些伟大的作曲家,对于那些离我们年代很近的钢琴家来说,童心也是他们身上最亮眼的闪光点。

我们之前曾讲到钢琴家霍洛维茨在年少的经历中形成了古怪的性格,除此之外,他还是一个典型的、孩子气的音乐家。

比如,他特别依赖自己的妻子万达。几乎每一次演出之前,他都必须得到万达的鼓励,一旦在演出现场看不到万达的身影,就会心中不安;甚至演出时钢琴怎么摆放,他也要征求万达的意见。

有一次在卡内基音乐厅彩排,霍洛维茨有点紧张,在演奏一个小节时他莫名停了下来,抬头向台下问道:“万达,我弹得怎么样?“

恰巧万达在与助手讨论别的事情,没有听到他的询问,结果我们的钢琴家竟然失落地转过头,沮丧地说:“今天她肯定不会理我了,我知道,我今天弹得很不好。”

这样的脆弱和敏感,或许在我们看来啼笑皆非,却为我们带来了无数精彩绝伦的音乐表达——那些丰富而纯粹的情绪,是音乐表达最直接的力量来源。

年逾八十的阿格里奇,虽然已经是一头灰发,但一颦一笑仍然有少女的天真和羞涩,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她的眼神里闪耀着孩子般的光芒,身上充满了孩子般永不熄灭的热情。

众所周知,阿格里奇喜欢交朋友(回顾),更喜欢和好友一起演出。而她与好友的排练日常,就是不停“斗嘴”,非常欢乐。

熟悉阿姐的人都知道,她直率随性,演出从来不签协议,因为直到上台前一分钟,她也不确定自己会不会缺席演出。

但这丝毫不影响大家对她的热爱,因为,在她的音乐表达里,有真正动人的生命力。

看过阿格里奇演出现场或演出视频的话,大家或许也会对她舞台上可爱的表情印象深刻。她时而疑惑皱眉,时而难掩小得意,时而偏偏头、撅撅嘴,所有的心情都敞亮地写在了脸上,所有的情绪都流淌在音乐里。

意大利著名导演费里尼曾说,有问题可以请教孩子,他们知道的事情超乎我们的想象;我们上一期内容提到儿童教育家雅努什·科扎克也说过,一个四岁的女孩教自己中文,比学校里教的还要好。

孩子那未被规训的童真与想象力,是一种极大的能量;适当保留身上的孩子气,或许可以为我们抵挡前行路上一些未知的风雨。

儿童节,我们祝孩子们节日快乐。更希望每位成人不管经历怎样的沧桑,依然可以保持一颗纯粹的童心,在生活中有能力回归孩子的世界,掌握那份天真、动人的力量。

“至死是少年”太油腻?不如看看音乐大师不灭的童心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