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索乐.社长说】第15期——什么是美
各位尊敬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恩索乐文化设计工作室社长LostenD。今天给大家带来【社长说】第15期——什么是美。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而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又有不同的主流审美。回想一下我们的生活中,是否经常有“美”的感受,觉得一件物品、一个人、一处风景是“美”的。
美是常见的,也是稀缺的。我们每个人都体验过“美”,但想要创造出“美”又是极其困难的。人类是幸运的,我们不仅能看到画面之美,还能听到旋律之美,嗅到气味之美,尝到佳肴之美,悟到哲学之美。简单来说,“美”就是一种可以为我们的心灵带来正向反馈的存在形式。
今天我主要想谈的是,什么样的事物是“美”的,以及如何才能创造出“美”的作品。事先声明,这只是一种观念上的分享,如果见解不同,还请包涵。
可能大家都听过三句话叫做“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小时候,我觉得这真是废话文学,堪比鲁迅先生的“两棵枣树”。但随着年龄和认知的变化,以及对哲学和艺术的学习,我有了新的感悟。
我们先来简单说说“两颗枣树”。“我家门前有两棵枣树”和“我家门前有两颗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的区别。可能很多人和年幼的我第一反应就是,这样可以凑作文字数呀!虽然确实是多了很多字,但是这两个表达却有更深的意味。我不去揣测先生具体的用意,网络上的解析也是很多,我想说的是我个人的感受。如果直接告诉我“两棵枣树”,我可能看到的是一幅画,两棵枣树和一些建筑;但如果采用的是原文那般描述,我便觉得我好像和先生一起漫步于院中,他惬意而悠哉地举起手对我说,这棵是枣树,那棵也是。一个渐进的表达方式,让我从一个局外人,变成了画中人,我得以进入那个年代背景去感悟先生的故事。
那么回到前面提到的“看山看水”问题,同理,他们并不是废话文学,而是揭示了什么是“美”的重大哲学思想。在解释什么是美之前,我想先明确两个要点:①世间万物都是普遍联系的。宇宙好比一张渔网,每一个个体或者说事物都是这个网上的一个结点,是由千丝万缕的线交织而成,类似马克思所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②人与人之间、事物与事物之间各自都有独特的联系,每个人或物因为联系的不同而各具特色、缤纷多彩。
接着,我就可以解释这三句话的意思了。
①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这是最初级、最直观的观察,也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对待事物的方式。看到的就是物体的外观,它们的表象。这个时候的美,是一种直观美,或许因为色彩的搭配符合审美,或许因为排列的方式符合逻辑,总而言之,就是一眼美,初见美。
②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这个时候因为我们知道了世界万物是普遍联系的,所以我们可能会看到表象背后的内涵。山是地质运动形成的,山上的青绿是植被生长的成果,幽静是鸟鸣反衬的意境;水可以说是水分子H2O汇聚而成,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化学物质,也有千奇百怪的生物,受到重力的影响而川流不息。也就是说,此时我们看到的山和水,并不是表面的山和水,是一系列的要素与关系的融合,这种境界让我们一时被眼前天马行空的想象所困扰,难以想起原本山水的表象。此时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内涵美,是深入了解之后获得的新境界。
③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在习惯了这种由表及里看到复杂关系的思维后,渐渐与这些繁乱的关系和解,重新审视眼前的山和水。这时看到的山和水,依然还是我们印象里的山和水,但是伴随着丰富的联系,我们同时看到了表象与内涵。这是一种全局观念、系统观念,使我们不再拘泥受限于一种小视角,打开心扉,拥抱世界。这种境界,我觉得应该叫回味美。
通过以上的例子,可能你会说,那什么是美啊,好像到现在都没有明确的答案。其实我想说的就是,“美”是一种可以让人由表及里、由眼前所见到脑中所想、由在场的事物到不在场的关系的飞跃体验。我们喜欢一幅画作,不仅是因为它描绘的内容,还有我们情感与之产生的共鸣,或热烈,或悲愤,或郁郁寡欢;我们喜欢一支乐曲,不仅是因为它符合乐理且朗朗上口,还有旋律背后对思绪的波动,我们经常会潜意识将音乐与过去经历的时光绑定,所以常常有bgm一响就满屏的“爷青回”;我们喜欢诗歌或文章,很少是因为辞藻的华丽与修辞,更多的是因为字里行间给予我们情感的丰富冲击感。
所以,我们在创作的过程中,如果希望受众获得更加持久、更加深刻的“美”的感悟,我们自己也必须在内涵上下功夫。一来我们自己为作品赋予了足够的巧思,二来再经过不同受众的不同自我感悟,真正的“美”就这样在人类社会中传播开来。我们难以确切描述,但脸上会心的一笑,就是最好的证明。希望大家都能拥有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传递美的能力,世间浮躁,但美长存。
以上即为本次社长说的全部内容,心怀感恩,探索快乐!我们下次再见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