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艺术与恐惧》书摘分享——给创作者的自我激励指南

2020-11-23 18:49 作者:搞艺术的小明  | 我要投稿

本书摘取自于《艺术与恐惧》大卫·贝尔斯(David Bayles)、特德·奥兰德(Ted Orland)二人合著,本文已关闭原创标签。仅作为个人书摘留档及分享。


古代艺术家的成功,常常是为了上帝,而不是为了追求自我,他们进行创作时才会更坚定信念。

在现代从事艺术创作就意味着要面对不确定性,生活在怀疑和矛盾之中,从事一些他人并不关心的事,既无观赏者亦无回报。

创作自己想要的作品,就意味着你需要从作品本身汲取力量,因为如今已经不是拥有信仰、真理和确定性的时代了。

命运掌握在你自己的手里,学习创作是你自己的事。艺术作品不仅超越了你的行为,而且代表了你这个人。

当不创作的痛苦超过了创作的痛苦,艺术家才会开始创作。那些继续创作的人,都是学会了如何继续走下去的人,保持创作的妙法是结交从事艺术创作的朋友,经常分享彼此正在创作的作品。

创作每向前走一步都会将可能性缩小,最终某个时刻,当不可能再改变的时候,作品便完成了。创作不可避免要随时面对不确定性。

天赋才华只是让创意的实施更加随心所欲。缺陷不仅是艺术作品中的常见元素,而且很可能是必不可少的元素,完美无缺是不存在的。

只有大量创作,才能慢慢去芜存菁。

我们大多数人通常生活在别人的世界里,从事预先设计好的工作,参加安排好的娱乐活动。精明的艺术家善于借助体制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对于一部分艺术家来说,混艺术圈是个灾难,艺术圈最理想的作用是处理创作以外的各种琐事(比如销售以及和买家打交道的琐事)。

艺术艺术圈有个令人难以置信的特点,那就是从事艺术教学往往比搞创作更赚钱。上过课后的艺术家常常精疲力尽。没有精力再从事创作,最终成为“曾经的艺术家”。

但你也可以选择另一种方式,课堂为你提供了交流思想的平台,是你能够从具有无穷潜力的莘莘学子身上汲取力量。教学是艺术家成长过程的一部分。

教师给予学生最好的礼物是其作为艺术家的人生阅历。因为你见证了创作艺术的恐惧。你的经历能向年轻艺术家证明,他们选择的不是一条死路,你与他们是同行者,不过是先行了一步而已。

教师应当让学生了解自己是如何走上了艺术创作之路的——学习艺术意味着什么?探索真理?开辟新的艺术领域还是去追求名利?

人们大多认为艺术是一个专业,但不是一个职业。大部分专业都可以糊口,但艺术不行。学习艺术应当是为了进行创作才对。

大多数人接受了这样的前提:认为艺术是天才或者疯子才从事的事业。导致许多观众能够理解欣赏尊重艺术品,但他们认为自己无法创作。

对正在从事创作的艺术家来说,最好的书籍不是分析或编年史类书籍,而是人物传记,至少它描绘的是艺术家的生活。最好的艺术书籍不描述作品,而是讨论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

评价照片如果只是在意色调和技巧,把细微差别作为评判作品的标准。就偏离了艺术的本源评判标准。(技术标准容易让人们对艺术的评判产生理解偏差)

表现新创意的作品远比炫耀技术的作品更有趣。艺术品可能不如工艺品精美,但更有创意,而讽刺的是,大多数成功的艺术家,最终都把自己的艺术品批量生产,成为工艺品贩卖。

创作你自己的作品,就是从千丝万缕的线索中筛选出符合你创作理念的方法。每个艺术家在某个时刻都会发现一个特定的真理,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机,以后便再无机会。

提出有趣的问题才能得到有趣的答案,竭尽全力地去创作可能会不快乐,但消极地等待一定使你不快乐。

《艺术与恐惧》书摘分享——给创作者的自我激励指南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