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行政区划制度简述-五代、宋、辽、金

五代时期中原地带政权变更很快,不过在行政区划上和唐代几乎没有太多的变化,还是沿袭了方镇、州、县的三级架构。各个皇朝的开创者也几乎毫无意外是方镇节度使出身。这就为宋代的调整埋下了伏笔。五代时期的一个新的变化是陪都变多了,除了洛阳和开封,太原和大名也多作为陪都。
辽兴起于五代时期,辽的区划是道、府(州)、县。辽的都城有五个:中京大定府、东京辽阳府、西京大同府、南京幽都府、上京林潢府。辽的道级单位也用五京的名称:中京道、东京道、上京道、南京道、西京道。
宋代的区划是:路、府(州、军、监)、县三级。路作为一级行政区划很有自己的特点。从秦代以来,行政区划的权力具有统一性,但是宋代破坏了这种统一性,或者说是人为地造成了不一致性。这种不一致性就是体现在路一级的区划因事务而划分为不同的类型,而且同名不同类的路其辖区也是有差异的。这种人为的不统一性固然是针对安史之乱以来方镇权力太多,具有很大的分离倾向的一种改弦更张,不过也造成了很多的不便和弊端。
宋代路一级的管理机构有这么几个:转运司——漕司、提点刑狱司——宪司、安抚司——帅司、提举常平司——仓司。最重要的漕司和宪司。但是漕司和宪司的划分却不是统一的,而帅司和仓司则不是每一路都设置的,且有些时候一路之中会设置多个帅司。特别是在西北,因为战事不断,所以帅司的设置更多。帅司相当于是现在的军区。北宋时代,全境分为二十四个路。靖康耻南渡之后,建立了南宋政权。南宋延续了路、府(州)、县的区划机构,也保留了四司的机构设置,但是此时安抚司地位更高,这和当时时刻面临金兵南下的局面有关。同时,南宋时期,虽然还是路分四司,但是已经开始有了权力集中的倾向。
特别说说杭州。南宋时期,杭州府变成了临安府,而且临安府不是首都,只叫做行在,南宋朝廷法定的首都还是开封。
军和监不是宋代的首创,但是在宋代变为了行政区划单位。军,表示此地军事地位十分重要,监则是表明此地工矿业十分重要。军和监或直接属于路,或者属于州。军和监的地位是游动的。
金朝的行政区划兼有辽和宋两者的特征。就继承辽的来说,全国除了首都上京——会宁府外,还有六个陪都:北京——临潢府;东京——辽阳府;中京——大定府;西京——大同府;汴京——开封府;燕京——析津府。此为金前期的设置。金中后期,迁都中都——大兴府,陪都是:上京——会宁府,东京——辽阳府,北京——大定府;西京——大同府,南京——开封府。学习宋的部分是:第一级的政区称为路,而不是辽的道。因为占据了宋淮河以北的把部分,所以原来宋在淮河以北设置的路都继承了下来。
金朝的州,并不是以户口的多少划分的,而是以重要性以及长官的品级划分为:节镇州——长官节度使,防御州——长官防御使,刺史州——长官刺史。
金朝府、军、县的制度和宋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