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作文:时评精选,每周积累

2019-02-23 12:36 作者:高考大仙儿语文  | 我要投稿



一、理解和尊重是送给他们的最好礼物

快递员、外卖小哥、共享单车管理员等新兴职业与普通人生活接触越来越频繁、密切,对这些行业从业者有更多的理解与尊重,同时为他们提供更人性的管理制度,我们需要改进的地方还很多。如何理顺人的关系、提升从业者的工作体验,或许是比探索、优化商业路径更重要也更迫切的需求。

据多家媒体报道,近来,各地有关外卖小哥的不少新闻令人五味杂陈——浙江杭州萧山的一名外卖小哥到达送餐地址时却怎么也联系不上顾客,订单无法完成,无奈的他冒着大雨,推着没电的电瓶车,步行将近6公里回家;某地外卖小哥在送餐途中不慎跌进鱼池,浑身湿透仍坚持送外卖;电话一接通就挂,后来接到短信才知道外卖小哥是聋哑人;因为送餐超时,北京一名外卖小哥在电梯里嚎啕大哭……

随着网络订餐的兴起,外卖小哥作为一种新兴职业,成为不少年轻人的就业选择。《2017外卖发展研究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有3亿人叫过外卖,而身穿各色服装的外卖小哥,穿梭于餐饮商户与大街小巷中,撑起了中国超2000亿元的外卖市场。

而人们不太留意的是,一些外卖小哥在送餐过程中常常遭遇尴尬。比如若因天气、路况、车况等不可控因素而延误送餐时间,外卖小哥可能会被客户给差评、被平台扣工资;一味追求送达时效,又可能导致交通违章和事故的发生;有些小区、学校等区域禁止骑行入内,外卖小哥便只能一路小跑完成最后的路程;遇到有的客户一直没接电话,外卖小哥要面临是继续送其他订单还是原地等的纠结,等等。

“敬业者,人恒敬之。”过去,对诸如供电、环卫、公交等传统行业从业者的工作状况和辛苦程度,公众相对熟悉了解,社会层面也对其给予了充分的尊重、理解和关怀。如今,快递员、外卖小哥、共享单车管理员等新兴职业与普通人生活接触越来越频繁、密切,对这些行业从业者有更多的理解与尊重,同时为他们提供更人性的管理制度,我们需要改进的地方还很多。

比如,外卖平台需要有更多担当和作为,有必要改进粗线条的、僵化的用户评价机制,走出简单粗暴的“差评即扣钱”的怪圈。对外卖小哥送餐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事先给予必要提示以及尽可能的援助。

比如,广大消费者对外卖服务业多一些宽容和理解。在国内各类服务业快速发展、全球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当下,消费者对待服务业以及从业人员的态度也应有所改变和升级,至少收起居高临下的姿态。从业者与客户双方建立更友善的对话、更融洽的氛围,其实也是现代商业文明的真实注脚。消费者拥有维权意识是好事,但不等于吹毛求疵地对权益过度伸张。无需承担风吹日晒,不必担忧堵车超时,给予我们这种舒适和便利的,是一路奔跑的外卖小哥。他们风尘仆仆的样子,见证着对这份工作的珍惜与努力。收到外卖时道一声“辛苦”、送上一个微笑,除非特别情况不过分计较时效……这些举手之劳传递给外卖小哥的善意和温暖,他们将传递给更多人。当然,一些外卖小哥在服务理念、态度和方式上也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问题。

新兴行业健康发展,从业者的因素至关重要。调动从业者积极性的管理机制是否科学合理,从业者的工作环境如何,他们工作中是否舒心顺意,劳动能否获得认可、理解等,这些会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一个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外卖等新兴行业发展进程中,如何理顺人的关系、提升从业者的工作体验,或许是比探索、优化商业路径更重要也更迫切的需求。而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相关企业、社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

——工人日报



二、中国创新打开“未知的月球”

嫦娥四号任务是前所未有的太空探索旅程,也是太空探索领域的一次重大创新。嫦娥四号任务始终坚持自主打造“中华牌”,突破了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实现了国际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与巡视探测、月球背面复杂地形地貌识别、高精度自主着陆控制与自主避障等多个创新。这些创新成就充分证明,只要依靠自主创新,着力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就能够推动科技发展实现重大飞跃,激发国家科技创新能力。

创新从来不是轻易得来。探月工程作为国家重大科技工程,是当今高新技术发展中极具挑战的领域。面对40万公里的漫长征途、复杂多变的地月空间环境、全新的地月通信难题,嫦娥四号任务更加艰巨,难度更大,风险更高。中国探月人始终坚持追求卓越、求真务实,不畏艰险、勇于登攀,向着未知领域勇敢进发,攻克了一批世界级难题,在浩瀚太空刻下了中华民族非凡的创造印迹,为人类探索宇宙奥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自古就对广袤无垠的天空充满向往,中华民族世代传递着飞天的梦想。”探索浩瀚宇宙是人类共同的理想,“在月球背面首次进行地表探索”“回答关于地球唯一的自然卫星的基本问题”“太阳系初期的历史就锁在月球背面的岩石中”“迷你温室首次登陆太阳系另一天体”……对全世界科学家都分外关注的这些科学谜团,嫦娥四号将努力为全人类去探索和解答。

太空探索永无止境,逐梦之行永不停歇。伴随着“探索浩瀚宇宙,建设航天强国”的嘹亮号角,在追逐梦想的新起点上,中国航天将飞得更深、更远,中国科技将迈向更高层次的创新境界,不断汇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人民日报


三、让文化自信具有更坚实基础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递代积累,正是其内在的文化精神让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实践表明,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精神抖擞地走向未来。那么,如何才能真正树立文化自信?

首先,要知晓文化。中国地大物博,各区域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底蕴。树立文化自信要以知晓自身的文化家底为基础。现在,我们对自己的文化家底还知之不深。举一个例子来说,许多人从课本和老师那里知道了安徽省全椒县有个吴敬梓,却不知道全椒县还有个薛时雨。吴敬梓因为创作了《儒林外史》而成为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但薛时雨的作品因为没有进入课本和课堂而不为人知。薛时雨既是一位官员,还是一位诗人,写了不少诗词,有《藤花馆诗删》留存于世。类似薛时雨这样的历史人物以及他们留存的作品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了解、盘点。事实上,还有很多文化内容,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都需要我们去认真了解,摸清家底。只有知晓中华文化是如此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我们的文化自信才会更有底气。

其次,要挖掘文化。从一定意义上说,现在我们关于中华文化的知识系统,只是建立在已经发现、知晓的文化遗产基础之上的,还有很多文化遗产未被发现。比如,甲骨文和简帛作为重要文化遗产,虽然已经发现和收集了不少,但还有埋在地下、尚未被发掘的。现在,我们对思想史的认识主要依据的是历代思想家留存的著作,但民间也留存有不少思想史的材料如家规族训,它们呈现了思想史的另外一面,需要深入挖掘。还有一些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也需要我们去深入挖掘。2008年,云南就发现了彝族文字的旧抄本《董永记》,将其翻译成汉语后发现,它在情节上与汉语唱本有一定区别,对于研究彝族孝的伦理具有一定意义。类似的文化遗产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深入挖掘。只有做好文化挖掘工作,中华文化的丰富性才能得到充分彰显,我们才能更具文化自信。

最后,要研究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我们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和方针,也是树立文化自信的必然途径。当下,很多地方都非常重视对本地区传统文化的挖掘,出版了不少丛书、全集等。但是,对这些传统文化的研究还是不够。又如,对于已经发现的甲骨文和简帛,需要对其文字进行深入解读。清华简被发现之后,不少学者都在持续不断地识读其文字,虽然已经取得很大进展,但还有一些更难的文字需要识读。可见,树立文化自信,需要沉下心来研究我们的文化。只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之后,才能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更好树立文化自信。

——人民日报


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人类思想智慧的创新性发展

中国古代先贤很早就提出了“和而不同”的哲学思想。在距今3000年左右的周朝初年,史伯就提出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和而不同”思想。到了春秋末年,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继承了这一思想。“和而不同”是一个反映事物和社会发展规律的重要而基本的哲学思想。

中国古代先人特别是国家的执政者和治理者,很早就懂得将“和而不同”的哲学思想运用于国家和社会治理,运用它来处理国家内部的社会关系以及与其他国家的邦交关系,从而形成了“天下为公”“天下大同”“以民为本”和“以和为贵”“协和万邦”“万国咸宁”的政治思想。在秦朝以前的历史典籍中,对这些思想都有表述和记载。作为儒学经典“五经”之一的《礼记》,其中的《礼运篇》就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就是说,“天下”由众多不同的人、家庭、社群、民族、国家所组成,它不是一人一家一社群一民族一国家之天下,而是所有的人、家庭、社群、民族、国家所共同拥有的天下。而“天下为公”“天下大同”又是建立在“以民为本”的政治思想基础之上的。天下为公者,也就是天下为民。离开了天下的民众,也就谈不上为公了。各种不同的人、家庭、社群、民族、国家之间都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平等相待,如果遇到分歧、争论和斗争,都相互协调、求同存异、妥善处置。无论是一个国家内部的社会关系,还是不同国家之间的国际关系,只有按照这样的原则来处理,才能实现和谐、稳定、安宁,才能为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共同繁荣开辟前进的道路。

“以和为贵”“协和万邦”“万国咸宁”这些中国古代用来处理国家之间关系的思想,其要义就是倡导国与国之间要和平相处,万事和为上。“以和为贵”出自《论语》,“协和万邦”出自西周时期的《尚书》,“万国咸宁”出自战国时期的《易传》。那时的中国,周边和国内的部族方国与诸侯封国林立,人们希望彼此之间不要兵戎相见,能够和平咸宁。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坚持“以和为贵”、实现“万国咸宁”逐渐成为中国处理与周边和远方国家邦交关系的原则。所以,中国与周边和远方国家总体上长期保持亲仁善邻、和平交往的友好关系。而这样的外部环境,也是中国能够成为东方文明主要缔造者之一的一个重要历史条件。

当然,历史事实也一再表明,在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封建社会里,统治者没有也不可能真正贯彻“天下为公”“天下大同”“以民为本”和“以和为贵”“协和万邦”“万国咸宁”的政治思想。但是,这些反映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历史真理、体现人民性民主性的先进政治思想和美好社会理想,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通过致力于社会进步的志士仁人和劳动人民的不断追求而一直传承下来。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近百年历程中,始终坚持对内奉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对外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富裕;倡导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基本原则,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有这些,都是对中国历史上传承下来的“以民为本”“天下为公”“天下大同”和“以和为贵”“协和万邦”“万国咸宁”等思想智慧的创新性发展,是这些先进思想理念和美好社会理想在当今世界与当代社会的新的倡导与体现。

“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等思想理念,也是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文明所共同主张与倡导的。从亚里士多德主张的“人类必须互相保持和谐而生活”,到18世纪欧洲启蒙学者倡导的“世界主义”精神,到印度前总理尼赫鲁倡导的“世界一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在世界各个地区建立的这样那样的共同体,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和不同程度体现了“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等思想理念。不仅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有益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智慧,在世界各种文明中都蕴含着这样或类似这样的历史智慧。这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丰富而坚实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

——人民日报


五、一针一线里那份默默的爱

温柔地对待社会,社会也会温柔地对待我们。

最近,一段小视频感动了许多人:在长春市的一趟公交车上,一位阿姨拿起针线,认真地缝补着公交车坐垫。缝好了自己座椅上的,再探身去缝附近的,然后,装起针线,悄悄离去。有网友爆料:碰见这位默默缝补坐垫的阿姨好多回了!公交车驾驶员很感谢:驾驶员大多是男士,能拈得起针线的不多;以前小垫破了,只能凑合着缝,看人家阿姨缝得多好!“乘客坐着也会更加温暖的”。车队队长说,一个月前就发现这事了,一直想找到她,可是,人家做好事不留名,到现在也没找到!

网友在视频底下纷纷留言:“一定有一颗金子般的心”“阿姨,颠簸时候千万不要扎到手呀!”……

缝个坐垫,不过举手之劳,可是,这种默默的爱,却像环绕着我们的春风,让人心折。

在家庭里,我们有过这样的体验:家里仿佛有份永远不会凉的饭菜,不管多晚去吃,哪怕半夜三更,温度都刚刚好。因为厨房里忙活着一位默默替你热饭的母亲;八百年没摸过扫把、墩布了,房间里的地板干净得能当镜子照,闲不住的老爷子趁你上班,一天恨不能拖三回;领带用完随手一扔,等急用时正傻眼,媳妇微微一笑:衣柜里边左边第三格,找去吧……这种不特别留意几乎感觉不到的爱,却润物无声,使家变得温馨。

社会中,这样的关爱同样比比皆是。许多善良的人在默默地替别人考虑,尽其所能减少别人的麻烦。倒垃圾时候,有人总把玻璃碴子耐心一层层包严实,外头还贴个小纸条提醒,怕拾荒的阿姨或者清洁工人不小心扎着手;开车时,能不鸣笛,尽量不鸣笛,怕影响周围小区居民的休息;外地人问路,三言两语说不清楚,干脆,跟我走吧!千万别谢我,我“正好”也要过去办点事儿……

当然,生活中不是只有这些善行。公交车队队长也说,偶尔也有乘客把坐垫顺走的。不值仨核桃俩枣的,还落个贼名,比比人家阿姨,能不羞愧吗?传到网上,或者让孩子看见了,阿姨是心灵净化师,你就是社会污染源——赶紧改正吧!

我们应该向这位阿姨学习,勿以善小而不为,点滴善行汇聚,就是大江大河。多体会阿姨针脚里那份爱,多多温柔地对待社会,社会也会温柔地对待我们。

来源:人民网、工人日报,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文:时评精选,每周积累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