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题目千变万化,有一种解题技巧确实永恒不变
地理题目设问形式千变万化,但是解题思路则是万千留一。
在地理主观题表达的过程中,是从(地理要素)多到少的过程,是地理要素筛选的过程。
所谓从多到少,是指应该牢记地理所有常见的自然或人文地理要素,在这个范围内进行筛选与组合,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每一个要素其实是地理必修与选修基础章节的一个缩影。
在农业专题类题目中,尤其适用。
比如全国从南到北,从低海拔到高海拔都可以种植水稻,则是由于雨热组合的缘故,这里是降水与热量的组合;
而某一个山脉农产品种类多样,云贵高原,垂直落差大,一座山脉不同的气候,不同的热量与地形,甚至不同厚度的土壤催生了独特的立体农业,这里是海拔、地形、土壤、热量等因素的组合。
当然,从设问的不同形式来看,也有差异。
在农业主观题表述的过程中,如果单纯的问:某一区域农产品种植的条件,如宁夏平原适合种植枸杞的自然条件,则相对较为简单,只需要按照正常的框架组合就好:
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光照充足,热量条件适宜;
地形:平坦的地形,便于规模化种植;
土壤:黄河流经冲积的泥沙,土壤深厚肥沃;
水源:有高山冰川融水与黄河水源灌溉。
但是如果换一种问法,从更高一层次来设问:宁夏的枸杞,独步全国,质量上乘的自然原因?
则就不能将上文简单罗列,因为隐含意思的表达,是这里不仅能够种出来枸杞,而且种出了质量、品相都比其它产区更好的枸杞,则是在同样的气候、地形、土壤、水源情况下,与其它区域进行细致的比较。
在同样的土壤、水源差别不大,地形又没有优势的情况下,宁夏平原如何能后独树一帜呢?
可能就需要从独特的气候与地形资源里面寻找答案:
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光照资源充足,昼夜温差比较大,白天光合作用,营养物质积累多,夜晚呼吸作用弱,物质消耗少;同时,相对干旱的气候,空气含水量比较少,枸杞并不容易产生霉变等,故而品相较佳;
地形:这里东部鄂尔多斯高原,北部蒙古高原,西部是大沙漠,又有贺兰山脉阻挡,地形相对较为独立,污染、病虫害等侵袭比较少。
综合来看,宁夏枸杞能够品质优良。
由此可见,对于自然地理要素而言,不仅需要熟练的掌握每一个要素,还要对每一个地理要素下进行详细的解读,在这些细微的解读中,组合出参考答案想要的结果。
比如,森林覆盖率高的地方,空气湿度可能会被选中,散光效果好,适当的坡度和地形,便于排水,所以高山出好茶,这里着重介绍一个“好”字。
另外,东北缘何大米质口感较低纬度地区好,同理,是因为东北大米纬度高,气温整体偏低,生长周期比较长,营养物质积累多,而低温对病虫害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如果写成光照或者雨热组合好,那么与其它低纬度地区相比,其它地区光照也很充足,雨热组合也比较好。恰恰是热量的不利条件反而成就了东北的五常大米、稻花香等品牌。
再比如,高山上的雪莲,同样对于水源都是必不可缺,但是高山上的冰川融水,相对洁净,矿物质含量高,而山底下人工养殖的雪莲,在水源质量上略逊一筹,则仅仅从水源上来看,不同的海拔生产出来的农产品质量差异比较大。
所以,在农业主观题的表达中,可以清晰的看到,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因素,都是每一位同学都能够熟练运用的,但是仅仅了解这些并不足以支撑未来的考试,还需要对每一个地理要素进行较为严谨的细分:
①气候:光照、热量(类型、生长期、熟制)、水分(品种)、温差、湿度、雨热组合、病虫害等。
②地形: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适宜发展种植业;适度的坡度,排水好,涝灾比较少;封闭的地形与外界隔绝,污染、病虫害少;
③土壤:疏松程度不同的土壤,对不同的农作物有别样的要求;
④水源:内陆地区冰雪融水,宁夏平原黄河灌溉,海水养殖等,另外,水的来源不同,对农作物品质影响也不尽相同。
故而综合来看,地理主观题的表达,其实是地理要素组合出来的结果,但是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提问的逻辑要清楚,题目设问的隐含中是否别有用心。
另外就是对地理要素的组合,这些要素不仅在农业专题表达中有用,在其它知识点中,比如洪涝、生态脆弱区水土流失的的原因等,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要素,辅之以植被、生物等,仍然是可以作为解题依据的,甚至在整体性原理、区域差异分析中,也是应对地理原因类题目万千形态的不变法则。
理解至此,对于地理的学习则可以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更多技巧解读,可以参见已经成文的《A+题世界20个专题解读系列》
咨询扫码下方:

资料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