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词源意义与词汇意义论析》摘录

2023-03-22 11:28 作者:安記士多  | 我要投稿

王宁,黄易青.词源意义与词汇意义论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04):90-98.


一、词源意义与词汇意义

  1. 词汇意义:语言的词的概括意义,它是词汇学的研究对象。

    词源意义:同源词在滋生过程中由词根(语根)带给同族词或由源词直接带给派生词的构词理据,是词源学的研究对象。

    e.g.命名特征:经——直而长,过——跨越空间,历——间隔(均匀)

    不同的词源意义不影响它们在表达时的互换和连用。


  2. 韩与词源意义与词汇意义必须区别。


  3. 构词的理据与语词使用的义值,二者是完全不同的东西。


  4. 有一部分同源词与同义词外延上有相交关系。确定甲、乙为同义词的意义标准,与判定其为同源词的意义标准,是不同的。不能根据外延的相交而泯灭这两种性质不同的集合群体的区别。

    e.g.宽:屋宽大也。(《说文》)绰也。(《释言》)

          阔:疏也。(《说文》)远也。(《尔雅》)

          宽大、疏远义近,故宽、阔为同义词。

          宽、阔古音同是溪纽,元月对转。又从它们音近而意义有关系的“豁、会、闲、间”等词归纳,得知它们的宽阔义都是由“裂隙”“交会的空间”的特征而来的,故可判断它们是同源词。


  5. 王力批评章太炎《文始》的基础上写《同源字论》,编《同源字典》。“章氏还有两个方法上的错误:第一,声音并不相近,勉强认为同源;第二,意义相差很远,勉强加以牵合。”黄侃后来把声音关系限定在对转和旁转上,不取“旁对转”“次旁对转”等条例。但《文始》相当一部分微观材料的处理,


  6. 一些有关汉语词源问题的论著中还存在用词汇意义取代词源意义的问题。用“义项相同,但又存在一定差异”来论述,且吧差异归纳为“①各语词意义侧重点不同;②各语词意义有轻重之殊,反映的事物属性程度上有差异;③各语词的意义在其语义系列中所处的位置不同。”

    (1)词源意义是“内部形式”,是隐形的,它居于词汇意义的下一个层次而不直接出现在具体语境中的言语里。

    (2)同源词词源意义之间的关系,是理据的相同、想通,不是“义项”的差异问题。相通是由词源意义内部运动的规律性造成的,这种意义运动的结果是体现在同一词族中相互有关系的若干组同源词的意义之间的规律性联系上。


  7. 在西方语言学理论进入中国之后,在认识和讨论音义关系时,出现了“义”的概念被偷换的事实。

    西方的词源学是不同于语义学、词汇学的学科。

    词义:meaning——语义学、词汇学的研究对象

    内部形式:innerform;理据:motivation——词源学的研究对象

    词汇学领域:近代西方语言学理论传入中国,区别了语言中的“词”与书面形式的“字”,传统训诂学旧时用的“字义”就叫作了“词义”(指单音词),或仍简称作“义”。

    词源学领域:吸纳西学本该首先引进“理据”“内部形式”等概念以帮助说明传统词源研究的“义”,然而却引入了语义学、词汇学的“meaning”。


  8. 正误并存的现状,使同源词意义相同标准的确定异常艰难,并导致学术上的讨论经常缺乏一个共同的前提、基础。


二、词源意义的实质和内涵

  1. 词源意义是同源词在滋生过程中由词根(或称语根)带给同族词或由源词直接带给派生词的构词理据。①汉语词源学有不同于西方词源学的内涵和研究对象,②我们对词源意义的理解,也有西方的“motivation”所不能包括的内涵。本文有必要根据汉语词源研究的实际和我们对词源意义的认识,对“理据”(motivation)这样一个引进的术语进行我们的补充和定义。


  2. “理据”,本指词产生时命名的根据,是从名称与事物发生关系的角度,提示词源意义的所在。汉语词源学的早期,古代训诂中探讨得名之由的工作,往往是用声训的形式系联被训词与表示理据的训释词。这些训释中合理部分,是探求同源词关系的材料。早期的汉语词源研究,基本是以对单个词的得名根据的推测或考求为特征的,因此表现为两两系源的形式。在这种情况下,所得的理据只是一个词的概念。


  3. 在以两两系源为特征的词的理据推测或考求达到一定的量之后,声音相同相近的词的理据之间的关系,有了可以比较的条件,会发现音同音近的词之间经常呈现理据相同想通的现象,对这种现象的思考促进了对理据理解的深入。如果若干词的命名理据都与某种事物特征联系,这个理据就有了概括性、抽象性意义。


  4. 若干个词义特点之间,又可以发生规律性的联系。


  5. 词义特点的归纳,往往要与词所表示的事物特征联系。这容易导致人们把“词义特点”当作物质世界的“事物特征”在意义范畴的投影,也就是说,跨越了认知与客体的界限,就把二者完全对应而对等了,即认为事物特征相同则词义特点相同。


  6. 意义理解错误在前,声音标准宽泛在后。


  7. 上述事实使我们认为有必要对词源的理据——在“词义特点”这一认识层面的词源意义——作进一步探索和定义。这就有必要引进“意象”这一概念。对事物特征的理解和取意,在认识上构成意象,命名时作为依据,作为成素而蕴含、积淀在词的意义中,就是词源意义


  8. 前贤没有指出命名时对同一特征可以有不同的取意,所以他们的“义象”与“特征”的外延仍是重合的。

    他们的感知只成了对物象的复印,“义象”只是物象的同义语。


  9. 对同一种经过认知的事物特征,命名取意可以是多样的。


  10. 判定对形象特征的n种取意,形成n种词族。

    各个词族的若干相关意义,相互印证,同时又在意义系统上构成各词族与其它词族的区别。


  11. 意象的形成,在于对运动的认识。认识对事物特征的理解,就是用运动的观点来理解这特征的形成过程或作用。


三、词源意义在词源学上的表述

  1. 对词源意义的表述建立在对词源意义研究和认识的基础之上,对词源意义的表述反过来又影响对词源意义的讨论。词源意义的抽象性、隐含性,及其在语义结构中的层次(不在义位层次)、不直接在语境中体现义值等特点,对词源意义的表述存在相当大的困难。


  2. 根据词源意义的抽象性及它在语义结构中所处的层次,王宁借鉴西方语义学的义素分析法,用两分法分析词的意义内部结构,给观察到的“词义特点”定称。对具体一组同源词的相同意义,即理据称“核义素”,从强调词源意义的角度则称“源义素”。


  3. 目前,同源词核义素、源义素的记录、表述,受到表述工具的限制,削弱了定义的精确性。







《词源意义与词汇意义论析》摘录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