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吸引-能量-排斥

2020-03-22 09:57 作者:终究是寂寞的  | 我要投稿

一、吸引、能量和排斥的含义

——吸引-能量-排斥是一组古老的哲学范畴。

在中外哲学史上,很早就提出了吸引和排斥的问题。古希腊的许多唯物主义者主张万物由某种本原物质(水、火、气等)“组合”而成,万物又可以通过“分离”而复归于某种本原物质。

我国唐朝的柳宗元提出:“天地之无倪,阴阳之无穷。以洞乎其中或会或离,或吸或吹,如轮如机。”这里的“组合”和“分离”、“会”和“离”、“吸”和“吹”,都是吸引和排斥的具体表现,他认为无限的宇宙中有排斥与吸引的两种力量,从而形成“如轮如机"的运动。

——在近代哲学中也有许多人研究过吸引和排斥的问题。

康德用吸引和排斥的相互作用来解释他的星云假说,他认为星云是靠吸引和排斥的力量发展成太阳系的。他说,吸引和排斥“这两种力量同样确实,同样简单,而且也同样基本和普遍”。

在哲学史上,比较系统地研究吸引和排斥范畴的是黑格尔。他认为,“排斥是一自身分散为多”,“多个的一把自身建立为一个一,就是吸引”。他还指出:“物质的本质是吸引和排斥,二者是对立的统一,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但是由于当时受到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他还不能为吸引和排斥这一古老的两极对立提供丰富的科学论证,总的说来还是带有思辨猜测的性质。

——19世纪以后,自然科学有了巨大的发展,恩格斯总结概括当时自然科学的成果,阐明了吸引和排斥的辩证关系,使吸引和排斥这一古老的两极对立成了自然辩证法的重要范畴,并作出了无生命运动的基本形式是吸引和排斥的结论。

恩格斯还着重指出不应把吸引和排斥归结为“引力”和“斥力”,而应当把二者视为运动的简单形式。

——当代科学的发展,不仅证明吸引和排斥这对范畴,是无机界运动的基本形式,而且又进一步证明也是有机物质运动的形式。这是当年恩格斯所没有提出来的,因为当时分子生物学还没有产生,可以说这是时代的局限。

科学发展到今天,分子生物学已充分地证明,生命的基本特征是同化和异化、遗传和变异、新陈代谢和自我复制。一个生命体,实际上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系统,这个系统在代谢的过程中,要和环境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从而不断地调整自身和自身与环境的关系。

一方面,生命体从环境中吸收物质、能量、信息,使其转化为自身的东西的过程,这就是同化的过程,同化就是吸引的表现;另一方面,又不断地将自身的物质、能量、信息分解,并将废物排放到环境中去,这就是异化过程,异化就是排斥的一种表现。

因此可以说,生物体同化和异化是吸引和排斥的一种更高级的表现形式。

——生命体的同化和异化过程,要在酶的作用下,通过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反应来实现,也就是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化合和分解反应实现的。而化合和分解就是吸引和排斥在化学反应中的具体表现。

关于遗传和变异,现代遗传学也已经揭示出,遗传变异是在染色体对分离和重新配对以及DNA双链的分离和自我复制配对的基础上进行的。在这里,染色体对和DNA双链分离属于排斥运动,而染色体对分离后的重新配对和DNA双链分离后各自自我复制配对属于吸引运动。由此可见,遗传和变异也是吸引和排斥的基础上实现的。

吸引和排斥范畴,作为系统哲学的范畴更具有广泛的意义,它不仅包括有机界、无机界在内的自然界一切层次的系统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而且也适用与人类社会一切领域的系统物质运动。

——因此,广义地讲,所谓吸引,是指系统互相协同在一起的运动趋势和倾向;所谓排斥,是指系统事物彼此差异分离的运动趋势和倾向。吸引和排斥都要在一定的能量作用下来实现,因此,研究吸引与排斥的运动,还要注重研究使其相互作用的中介——能量

如前所述,生命体的同化和异化过程要在酶的作用下进行,无疑“酶”是同化和异化相互作用的中介。没有这种中介的作用,就没有吸引与排斥的运动。在吸引与排斥中,注重研究能量级的大小与层次性,就可把握吸引与排斥在力度上的差异,把握吸引与排斥的辩证关系。


二、吸引-能量-排斥的辩证关系

——吸引和排斥是互为前提和相互作用的。物质运动是吸引和排斥的统一体。在这个统一体中,吸引和排斥是互为前提、缺一不可的。

没有物体之间的接近,就不会有物体之间的分离;没有化合,就不会有分解;没有聚变,也就不会有裂变;没有DNA双链的分离,也就谈不上DNA的自我复制配对;没有人类社会的和平,也就无从谈起战争。一切系统物质运动中的吸引和排斥都是互为前提的。吸引和排斥不仅互为前提,而且也是相互作用、相互补充,在差异中协同存在的。

恩格斯指出:“凡是有吸引的地方,它都必定被排斥所补充。”同样,凡是排斥的地方,它也必定被吸引所补充。因为只有吸引和排斥的相互作用才能产生运动,否则就会导致运动的停止。例如,行星围绕太阳沿椭圆轨道运动,就是吸引和排斥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没有吸引,行星就会远离太阳而去;如果没有排斥,行星就会落到太阳上去。只有它们之间保持相对平衡状态,才能保持太阳系现有的运动。所以恩格斯说:“天体的运动。吸引和排斥在运动中的近似平衡。”马克思也曾说过,一个物体不断落向另一个物体而又不断地离开这一物体,这是一个矛盾,椭圆便是这个矛盾借以实现和解决的运动形式之一。这里的矛盾不是简单的对立统一,而是一种多因素的差异协同。

吸引和排斥在一定条件下又是可以转化的。现代天文学揭示,恒星演化一般经历了引力收缩阶段、主序星阶段、红巨星阶段和致密性星阶段等过程。在引力收缩阶段,恒星在自吸引的作用下,不断收缩,这一阶段恒星演化处于收缩,亦即吸引占主导地位的阶段。

随着恒星自身的收缩,大量的引力势能转化为热能,恒星的温度越来越高,而当恒星内部温度达到700万摄氏度时,恒星中心开始由两个氢核聚变为一个氖核,再聚变为氦核的热核反应过程,同时放出大量的热辐射。当热核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时,它所放出的热辐射所造成的斥力,抵挡住了自身的吸引力,这时恒星就不再收缩,处于吸引和排斥相对平衡的阶段,这就是恒星演化的主序星阶段。

恒星到了主序星阶段以后,随着演化的继续进行,中心部分的氢核逐步消耗完毕,氢转氦的反应由中心移到中心外围的部分进行,这时恒星内部的温度不断提高,而当内部温度达到1亿摄氏度时,恒星的中心又开始了新的由核聚变为钹和碳等的热核反应。这时恒星释放更大的热辐射,产生出更大的斥力,斥力超过引力,恒星急剧膨胀,恒星演化就进入了红巨星阶段。

这时,从收缩和膨胀这一差异来看,恒星演化处于膨胀亦即排斥占主导地位的阶段。恒星在红巨星阶段,内部的能量逐渐消耗,当红巨星的能量接近耗尽时,它内部斥力又抵挡不住引力,恒星又进入收缩阶段,即以吸引占主导地位的致密星阶段。

对于一个具体的物质形态或具体的环境而言,吸引或排斥可以有一方占优势,但在“宇宙中的一切吸引和一切排斥,一定是互相平衡的”,“宇宙中一切吸引的总和等于一切排斥的总和”。宇宙中总的吸引和排斥相当于运动不灭原理,有如能量守恒定律。在这里能量是物质运动的量度,能量与吸引和排斥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因此,正如前面所述,能量是吸引和排斥的中介,可以借自然科学能量这个概念来描述吸引和排斥的范畴,具体表述为吸引-能量-排斥。

——吸引和排斥的方式还具有多样性和统一性。现代自然科学深刻地揭示了吸引和排斥的四种相互作用,即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引力相互作用。

在四种相互作用中,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的吸引和排斥的双方都基本是对称的。在电、磁相互作用中也是对称的。但至今却没有发现磁单极子,因而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对称破缺。而在引力的相互作用中,却只有万有引力,而没有万有斥力,出现了对称性的严重破缺。从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的吸引和排斥对称,经过电磁相互作用吸引和排斥对称性的一定程度上的破缺,再到引力相互作用中吸引和排斥对称性的严重破缺,这是有着极为深刻原因的。

由此可见,宇宙是对称破缺的结构,这是进化演变的终极原因和最根本的动力。吸引和排斥范畴,有着从哲学高度的明确规定,不能把二者等同于一种相互作用的一种形式,不能简单化为某种“力”。吸引和排斥是辩证的、不可分割的,同时它又是丰富多样的,在差异中协同的。


三、吸引-能量-排斥范畴链的意义

吸引和排斥范畴从系统观、世界观的高度进一步补充了差异协同自组织规律。

关于吸引和排斥的差异协同,上面已经作了较多的阐述。关于质量互变表现在吸引和排斥相互转化的过程中有一个能量的此消彼长的过程,当这个消长能量达到一定的程度即关节点,吸引和排斥就发生转化。而吸引和排斥得转化就必然会出现(吸引-排斥-吸引)或(排斥-吸引-排斥)这样一个层次转化的过程,这对于揭示整个宇宙的物质运动的普遍规律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吸引和排斥范畴从运动不灭关系,进一步深化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普遍原理。正确地认识吸引和排斥及其辩证转化,把握其多样性和统一性,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还是以恒星为例,天体演化的理论认为,恒星内部的全部核燃料烧完之后,引力收缩就起了主导作用。恒星的质量小于太阳的1.3倍时就会变成白矮星;质量在太阳的1.3-3倍时就会变成中子星;质量大于三倍时就会演化成黑洞。以前有人认为,黑洞是只有吸力没有排斥的天体,它好像一个个的无底洞。近年来许多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认为:黑洞并不是只有吸引而没有排斥的天体,由于量子力学的隧道效应和其他原因,它也会不断地向外辐射粒子,即也有排斥的一面。有人把这种情况叫黑洞的“自发蒸发”。学者们指出黑洞的质量越小,发射粒子的速度越快。并且认为,宇宙中存在着与太阳质量相当的黑洞,这种黑洞,尽管“自发蒸发”的速度比质量大于太阳质量3倍的黑洞大,但仍然很慢,需要经过1066年才能蒸发完。但是,对于质量只有一亿吨的“原生黑洞”,却蒸发得相当快,能在10-23秒内“蒸发”得一干二净。实际上,这种黑洞就不叫黑洞了,而变成了不断向外发射物质的“白洞”。

所以说,黑洞和白洞是吸引和排斥的两种极端情况,二者又是相通的。这体现了吸引和排斥,既具有多样性,又具有多元差异的协同性。


本文来自:

[N94-02]系统哲学基本原理 乌杰 主编. -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4

第五章 系统哲学的基本范畴 第五节 吸引-能量-排斥 编写 连宇


吸引子

吸引子 是微积分和系统科学论中的一个概念。一个系统有朝某个稳态发展的趋势,这个稳态就叫做吸引子。吸引子分为 平庸吸引子 和 奇异吸引子。

例如一个钟摆系统,它有一个平庸吸引子,这个吸引子使钟摆系统向停止晃动的稳态发展。

平庸吸引子有不动点(平衡)、极限环(周期运动)和整数维环面(概周期运动)三种模式。而不属于平庸的吸引子的都称为奇异吸引子,它表现了混沌系统中非周期性,无序的系统状态,例如天气系统。

对于吸引子,学术上并没有完善的定义,目前仅处于概念阶段。吸引子中的奇异吸引子对于混沌系统的研究意义重大

简介

那么什么是吸引子呢?吸引子是一个数学概念,描写运动的收敛类型,它存在于相平面。简言之,吸引子是指这样的一个集合,当时间趋于无穷大时,在任何一个有界集上出发的非定常流的所有轨道都趋于它。这样的集合有很复杂的几何结构.由于吸引子与混沌现象密不可分,深入了解吸引子集合的性质,对更好了解它们所描述的流,对揭示出现混沌的规律与结构是很必要的。

特征

系统演化

从相空间上看,系统演化的目的体现为一定的点集合,代表演化过程的终极状态,即目的态,具有如下特征:

(1)终极性,处于非目的态的系统“不安于现状”,力求离之远去,处于目的态的系统则“安于现状”,自身不再愿意或无力改变这种状态(也可以叫做惰性)。

(2)稳定性,目的态是系统自身质的规定性的体现,这种规定性只有在稳定状态中才能确立起来并得到保持,不稳定状态不可能成为目的态;

(3)吸引性,吸引性是目的性的根本要素,没有吸引力的状态不能成为系统演化所追求的目标。只要系统尚未到达目的态,现实状态与目的态之间必定存在非0的吸引力,牵引着系统向目的态运动。相空间中满足以上3个条件的点集合A(可能包含1个点、有限个点或无限个点),被称为动力学系统的吸引子。吸引子只能是定态,而且必须是稳定态。

吸引子

其实,我们早已经接触过吸引子了。在动力学里,就平面内的结构稳定系统——典型系统——而言,吸引子不外是:1.单个点2.稳定极限环。也可解释为:长期运动不外是:1.静止在定态2.周期性地重复某种运动系列。在非混沌体系中,这两种情况都是“一般吸引子”,而在混沌体系中,第二种情况则被称为:“奇怪吸引子”,它本身是相对稳定的,收敛的,但不是静止的。奇怪吸引子是稳定的、具分形结构的吸引子。保守系统由于相体积永远不变,所以不存在吸引子,而耗散系统则不然,相体积在演化过程中不断收缩,各种各样的运动在演化中逐渐衰亡,最后只剩下少数自由度决定的长时间行为,即:耗散系统的运动最终趋向维数比原始相空间低的极限集合,这个极限集合就是吸引子一个系统可能没有吸引子,也可能同时存在多个吸引子。不同吸引子可能属于同一类型,也可能属于不同类型。原则上讲,几类吸引子的各种组合都可能出现。例如,同时存在几个结点,或同时存在不动点和极限环,或同时存在不动点、极限环、奇怪吸引子,或同时有几个奇怪吸引子,等等。

一般地,系统越复杂,吸引子(如果存在的话)结构就越复杂。那么,如何刻画或度量吸引子的复杂性,这是研究吸引子的重要内容。凡存在吸引子的系统,均为有目的的系统。从暂态向渐近稳定定态的运动过程,就是系统寻找目的的过程。所谓目的,就是在给定的环境中,系统只有在目的点或目的环上才是稳定的,离开了就不稳定,系统自己要拖到点或环上才能罢休。

奇怪吸引子

奇怪吸引子是耗散系统混沌现象的另一个重要的特征。简单地说奇怪吸引子就是相空间(对连续的动力学系统,至少是三维;对离散的动力学系统,至少是二维)的一个有限的区域内,由无穷多个不稳定点集组成的一个集合体。奇怪吸引子有两个最重要的特征:(1) 对初始条件有敏感的依赖性。在初始时刻从这个奇怪吸引子上任何两个非常接近的点出发的两条运动轨道,最终必会以指数的形式互相分离。由于混沌对初值极为敏感,它表现为局部不稳定。但对耗散系统而言,则又具有相体积收缩的特性,因而造成轨道无穷多次折迭往返。混沌轨道在相空间中"添满"有限的区域,形成奇怪吸引子。实际上,它有内外两种趋向,一切吸引子之外的运动都向它靠拢,这是稳定的方向;而一

切到达吸引子内的轨道都又相互排斥(指数式分离),对应为不稳定方向。正是这种整体趋向稳定而局部又极为不稳定的矛盾,导致了奇怪吸引子的另一个更奇怪的性质: (2)它具有非常奇特的拓扑结构和几何形式。 奇怪吸引子是具有无穷多层次自相似结构的、几何维数为非整数的一个集合体。为了描述奇怪吸引子的这种奇特结构,andelbrot率先引进了分形(既其维数是非整数的对象)的概念。

作为相空间点集合的吸引子,其维数必定低于空间的维数。低维性是吸引子的重要特征之一,因为系统寻找目的态的过程必定是降维的过程。

当相空间同时存在几个吸引子时,整个相空间将以它们为中心划分为几个区域,每个区域内的轨道都以该吸引子为归宿,称为该吸引子的吸引域或流域。吸引子理论认为,复杂系统在状态空间中的行为轨线是由动力方程来表示的。它的动力学方程一般地是由一组“吸引子”所决定的。系统向哪个吸引子演化,取决于初态落在那个吸引域里,系统最终达到哪个吸引子是不确定的,一些微小的涨落都会导致系统走向某个吸引子而不走向另一个吸引子。

特点

吸引子是刻划系统整体特性的概念,具有不可分割性,即不能把它划分为两个都满足定义要求的较小集合。也不能把几个吸引子组合为一个吸引子,如平衡态A与周期态B不能合成一个单一的吸引子。

其他

在动态系统理论中,排斥子又称为源,吸引子又称为汇。一切有实际意义的轨道总是从源流向汇。 处于不稳定定态的系统也“安于现状”,自身没有改变现状的动力。但它们对附近的轨道没有吸引力,反而有排斥力。一旦扰动使系统离开这种定态,排斥力将使任何轨道远离该定态而去。由此缘故,不稳定的结点、焦点、极限环、环面被称为排斥子。研究排斥子也是吸引子理论的重要内容。


本文来自:百度百科

为有缘人整理些重要的基本范畴和相关理论 方便打开脑洞 

顺便一提感性与理性的关系就在其中 即源与汇的关系 排斥与吸引的关系 也可用其他不同的角度变换着看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

只提倡理性认识是非常危险的事情 理解吸引-能量-排斥的意义对于帮助理解理性与感性间的关系非常有帮助

一个由中国主导感性认识回归的时代即将要来临 认识如何抵抗理性的惰性吸引力是打开时代大门的钥匙

吸引-能量-排斥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