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浅评杂论中医

2022-09-07 20:28 作者:金阳铄目  | 我要投稿

好久没在B站写文章,今天来随便写写吧。

先聊下温病派,我个人发现,网上可能是因为经方热的原因,对温病派口诛笔伐,非常严重,我个人是两个都学过的,所以我并不认为,学完经方,你就能无敌于天下。

换句话说,张仲景那个年代,对药物的认知是很有限的,根本不认识那么多药,要想充分掌握药物的体系,必须学习唐以后的书籍。

同时,仲景体系中,对于热病的治疗,是有的,但后世几千年,都在白干活么?并不是,旧寒热派,是伤寒派和河间派,新寒热派,是温补派和温病派,大家一直有理论创新,治法也丰富多样,并非任何进步都没有,热病派也并非大家说的那么的无能和邪恶。

非要说为何如此,其实和现在的情况有关,伤寒派和温补派,善用热药,现在是和平年代,没有兵荒马乱,瘟疫横行(新冠算一个,但远不如以前那些猛烈的疫疠,或许非典才算这个级别的),所以大家都是拼命干活,勤恳工作,缺乏体育运动和锻炼,往往用脑过度,长期劳累,所以身体多数是虚弱、虚寒的,只有工人、警察、军队、小商贩一类的,才会不断使用体力,甚至风餐露宿,多食肥厚,导致身体更容易燥热,他们,就更合适河间和温病派。

而大多数的情况是,1000-4,剥削压榨,积劳成疾,这一类人,需要的是热药来温通经窍,还有热药来温补身体,并不需要寒药来消炎,很多人甚至炎症都是虚火,在精力有限,而选择到了温病派作为主学科目的医生来说,他们都不是所学的合适目标群。

虽然,但是,温病派从创立始祖,叶天士开始,就从来没有过,只用寒药,只会治热证的说法,叶天士后人称叶圣,我有时候也这样称呼,一般人会把他排在仲景之后,也称仲景后第一人,叶天士所学非常博杂,精通经方、河间、温补,所用方药,大多也来自这三个地方,一个能被人称为“天医星”下凡的人,绝对不是,也不可能,只会治疗某类疾病,而对另一类束手无策,实际上,叶天士可能还通晓外科。

叶天士在用药,和辨证理法方面,有着卓越的贡献,这绝不是吹牛,从其留下的医案中,真的可以体现出其海纳百川还能守中如一,用法自如的本事。

实际上,温病四大家,对寒热证都非常熟稔,叶天士上面说了,薛雪对湿温有很高的研究,但他的医案我尚未去看,而余下吴鞠通和王孟英,二者的医案都非常明确的说明了,他们对寒热证都非常的熟手,哪怕我对《温病条辨》有诸多不满,严格意义上,此书方子极好,但吴鞠通列举理法的方法,对后人产生诸多难以消除的误解,但在《吴鞠通医案》中,你会发现他的真实实力,远不是那本《条辨》中那般死硬僵化颇具争议。

所以说,根本没有什么“温病派只会用寒药”“温病派与经方派之争”这种扯犊子的事情,温病四大家没有一个是贬低仲景的,相反,倒是河间派好像是有人认为仲景的方子不合适的,因为金元四大家所在的年代,一没有东汉的小冰河期,二战乱根本就没停过,瘟疫和饥荒四处可见,刀伤金创几乎人人皆有,温补热药不是首选,首选是把瘟疫拉出去消炎,把金创拉出去消炎,所以才有人觉得仲景方不合适,所以创立了寒凉派。

而且,并不是,创立了寒凉派,来和经方派抗衡,自古名医多以救人为己任,成天研究各种理法和方药,治病救人,哪有时间来谩骂炒作,扩大名气?其他医生有可能,四大家这种级别的,真没这个闲工夫。

那为什么,我们今天去看中医,往往会觉得效果不好呢?

有很多个原因,主要几点是:

  1. 清朝是温病派的天下,所以建国后主要医家,都是温病派为主的,经方则是民间为主,所以教材方面,主要还是温病派的思路,但目前而言,许多教材也开始改革,加入四大经典作为宣传,让现在很多年轻的中医学生都投入了经方的怀抱——但老一辈不是,老一辈的教授,他们学的,都是温病派,所以,你懂得;

  2. 实际操作和辨证,非常不熟练,温病派和经方派,其实寒证和热证,是要仔细区别的,我们不能因为这个年代,寒证多,就不管热证患者了,而且有的人寒热夹杂,辨证就非常重要,但是,现在的教材,用的是分型诊治,这个其实很好,说真的,我非常喜欢,对研究各种疾病的中医病理来说,是非常好的治疗——但前提是,使用者要会辨证,先别寒热,再别动静,还要学会脉法,光会看舌诊的意义是有限的,但,现在甚至有教材,或者老师,在吹虚说脉法是不重要的,卧槽!这个方法用了几千年,哪怕是舌诊兴起的温病派,也没有说舌诊代替脉诊的,你们哪来的自信??诊断都不熟,还怎么治病呢。

  3. 巨方问题,也是非常非常非常严重的问题,最近湘潭二院,那个恶魔手术医师,为何能在医院,被几乎所有同行嫌弃(投票升职称时一个人没投他,最终还是升职称了)的情况下,xxxxxxxx。

但是,我们还是要讨论另一个现象:为什么有人自己学中医后,给自己开方子,居然效果比医生好呢?

这种情况,其实很简单,主要原因有2个:

  1. 你碰上的,是和你病症寒热相反的医家,比如比热证,碰上经方派,你寒证,碰上温病派,医生不太熟悉你的情况,用他们自己的方法,治疗你的效果不好,恰巧你自学,学到了符合你自身情况的派系,所以你的效果,可能会大于医生的效果;

  2. 医生一天要接诊甚至上百人,根本没时间听你说太对,也没时间给你仔细分析,虽然派系合适治你的病,但因为分析太过粗略,所以效果不好,而你自学的时候,对照自己的症状,反复仔细的思考,并且在多方面确认后,战战兢兢的给自己抓了药,俗语有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你可能花了好几天的时间,反复查阅资料,反复确认自己的疾病,可能从很久以前,一直回想到现在,反复确认自己的各种状况和指标,如此再战战兢兢的给自己开了剂比较平和的药,那见效是必然的。

所以说,严格意义上,就是上面的情况,导致了现在医院的中医治病,各种被诟病的情况,自学党能来骂一句,传承派从小学起,或者受到经验丰富老医师的教导,也自然能过来骂一句,加上资本、教育体制等问题,才导致现在的中医的现状。

那应该从哪来改起呢?自然的,最应该被改革的,就是资本控制医院这一点,不能让资本无序扩张,插手医疗所有的领域,资本可以投资,但不能控制,不能以业绩为考核标准,资本应该被约束,野心应该被制约,赚钱可以,拿人命来赚钱,应该被挂在路灯下。

其次,教材应该出一个,寒热统一辨证的体系,否则寒的一个,热的一个,学习的人在水平不高的时候,根本无法辨别二者的使用界限和条件,就举个例子,仲景的体系,和叶天士的体系,一个六经和金匮,一个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如何统一?碰到疾病,这是寒是热?是真是假?各有多少?以什么方法治?都是问题。不能再让这个错误继续下去了啊。

浅评杂论中医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