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的今天东旺塑像落成
什么是经典?经典一定具有超越于某一时代的永恒性,具有共通的时代情感,是真正“人类性”的艺术。不管我们身处何时何地,仿佛总能穿透时光隧道看到它最初的模样,时间在这些经典面前就仿若可以随意折叠一般,成为了一种载体、媒介和途径,让我们能够回溯过往的时代和时代下的众生。

9月28日,“晋中学院校友美术作品展暨杰出校友忻东旺先生铜像揭幕仪式”在飒爽秋风中举行。山西省文化厅,山西省美术家协会,晋中学院相关领导和师生代表,以及各兄弟院校的领导和教师代表,优秀校友代表与忻东旺夫人张宏芳出席了开幕仪式。

晋中学院美术学院从建院到现在已走过了33年的历程,从最初只有一个美术学专业,发展至今,已经成为涵盖美术学专业、艺术设计专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视觉传达专业、书法学专业为主体的本科学院,现拥有在校生1600余名,专职教师72名。晋中学院院长孙西欢在讲话中率先谈到:“此次活动是晋中学院教学改革系列论坛暨建校60周年纪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直观展示学校发展历程和辉煌成就的重要活动,更是缅怀我校杰出校友忻东旺,传承他精神财富的具体体现。”此次“校友美术作品展”得到了晋中学院历届校友、曾经工作和现在工作在学校的优秀教师的大力支持,短时间内征集到了大量作品,这不仅是对晋中学院多年来教育教学成果的大检阅,也是对学校师生文明程度和精神风貌的大检阅。

“以大爱之心育莘莘学子,以大美之艺绘传世画作”,山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李桂平在开幕式上进一步谈到:“晋中学院美术学院以其深厚的文化传统和积淀,培养了众多优秀的书画人才,其中多数是山西美术创作的骨干力量,晋中学院美术学院已然是我省美术创作中一支不可或缺的队伍,而这其中,毕业于晋中学院的忻东旺绝对算是山西美术界标志性的人物。”1995年,《美术耕耘》的“山西青年美术家专辑”对忻东旺进行重点推介时曾说:“忻东旺先生偏重油画语言的探索,相信他日后的创作会有一个新的起点。”这无疑像是一个预言,预示着忻东旺日后对于中国油画本土化的写意探索和对时代主题的把握。

1963年出生于河北康保县忻家坊村的忻东旺,成长于普通农户家庭,自幼经历贫寒与艰辛。年少时,他走街串巷,靠画“炕围子”维持生计。因酷爱绘画,1986年他在艰难的环境中考取晋中师专美术系(晋中学院美术学院前身),这不仅让他摆脱了农民的身份,两年的学习经历更铺就了他日后一步步迈入崇高艺术殿堂的基石。晋中学院在60周年校庆的特殊背景下为忻东旺塑像,一方面是为了缅怀,另一方面更是为了体现学院多年来的教学成果,并以此激励年轻学子。正如忻东旺夫人张宏芳谈到的那样,“所有的文化,都需要以一种精神的方式来传承。东旺对艺术创作的探索与取得的成绩,都离不开晋中学院的培养。东旺算是一位励志青年,他虽然离开了,但我相信他的精神一定可以激励今天的年轻学子,成为他们日后攀登艺术高峰的精神力量。”

忻东旺的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生活中可见的静物,用忻东旺自己的话说,他画静物不是在用画静物的方式在描绘,而是用中国写意花鸟画的感受在描绘物体的本真,在他心里,所有东西都有属于它自己的生命情态。另一部分是聚焦农民和农民工群体的肖像,他笔下的每一个人,都是这个时代的肖像,他画的不仅仅是某一个人,而是透过衣着、动作、精神状态……画时代变迁中的人身上所拥有的时代烙印。

忻东旺的作品毫无疑问可以归为写实主义,但并不是纯粹造像式的写实主义,是带有夸张、形变的“谐谑”式的写实,是一种对人物形象的戏剧化表达。在张宏芳看来,这与忻东旺在山西的19年经历不无关系,正是山西厚重的文化土壤,是这片大地上的古代塑像与壁画滋养了他。忻东旺常常讲中国人的造型观是:比例是心理的比例,结构是表情的结构,真实是精神的真实。所以他是带着非常民间、传统而又中国的造型观在进行油画创作,包括他上色的一些步骤和路径都与西方油画、学院艺术不尽相同。“我觉得这与他在晋中学院这样一个综合类大学的成长也十分有关,他在校期间学习了国画、版画等等,画种之间的交融让他能够建立起属于自己的造型观、色彩观,而且和同学、老师的探讨,也让他更快的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艺术态度和思维。”张宏芳随后谈到。

随后,晋中学院美术学院院长邹安刚在简要介绍学院基本情况和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主要谈到了此次开幕式中的一项重要活动——杰出校友忻东旺铜像揭幕仪式。“作为60周年校庆的重要活动,从今年7月起,美术学院便开始面向全社会公开征集雕塑创作方案,最终由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雕塑创作室主任任艳明负责雕塑的主体创作工作,与此同时,在整个雕塑的创作过程中还得到了吴山明老师的热情指导。整个雕塑基座高2米,主体作品高1.3米,雕塑的形象是根据忻东旺不同时期的肖像照集合而成的,主要刻画了他在创作中专注思索的一刻。”坚定的目光直视前方,嘴角挂着一丝笑容,专注而又柔和。

此次忻东旺五幅作品回校展览以及铜像的揭幕与2017年底在山西博物院举办的“回乡——忻东旺的艺术人生展”、2018年7月在清华艺术博物馆举办的“一个天才的心相——忻东旺艺术作品展”,一起在梳理忻东旺艺术历程的同时,无疑也让更多的人清晰地看到了一个艺术家的成长过程。 “有梦想谁都了不起”,忻东旺于艺术之路上苦苦求索、坚持不懈、勇于创新的精神就是孩子们成长道路中最大的精神力量。正如张宏芳所说:“东旺一旦成为一种精神,就会在传承的过程中带动一些人,给予他们力量,让他们成长的脚步更坚定,这就实现了艺术的接力。”

忻东旺通过作品一直在探索着中国几代油画家始终苦苦思索的问题:中国油画的本土化,就是如何让中国文化精神和油画这个西方画种融合起来,就像父系和母系的结合一样,油画是母系,中国文化是父系。在忻东旺看来,这种结合不能是一个染着黄头发的孩子,而要是一种真正的基因式的结合,中国文化甚至东方文化的一些精华和理念,应该带入到油画的创作中。他希望能够创作出带有中国人文化自尊的油画作品,所以他通过汲取中国古代壁画、雕塑的营养,极大的丰富了油画画种,他做出了这样的探索,而且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忻东旺的创作不仅仅是美学意义上的表达和呈现,创作的也不仅仅是带有中国人文化自尊的油画作品,更是一种道德层面的拯救。他将农民工群体从都市的晦暗处发掘出来,让他们暗淡的生命绽放出了时代光彩,让他们从卑微的活着升华至有意义的存在。对忻东旺而言,每一位来自于底层的人物,都是一个独立而又丰富的灵魂。因而,探索对象的精神世界,建构其鲜活的个性,铺展其内心的叙事,就成为了忻东旺作品的指向,他用悲悯的笔触描绘了底层每个个体存在的精神传记,这些鲜活的传记更构成了整个群体的一部巨型史诗。


绘画不仅是人类借助技能与天赋的一种视觉感受,更是人类情感最直观的表达。所以说绘画绝不仅是一种艺术语言,更是一种超然的精神劳作。礼赞生命、歌颂故土、展现时代,一切真正伟大的艺术,一定以悲悯的情怀来表达人类高贵的情感,它便具有了超越性的力量。忻东旺正是这样一位让艺术变得伟大的艺术家。

“那些高大的身影虽然与世长辞,然而他们并未真正地消失,远非如此,人们甚至可以说他们已经自我完成。他们在某种形式下消失了,但是在另外一种形式中犹然可见,这是真正崇高的变容。”雕塑凝固的这一刻,正是忻东旺在积极捕捉所描绘对象心灵的一刻,从前他用画笔记录这一刻,今天我们用雕塑铸造这一刻。忻东旺走了,但他又以这样的方式在场,愿今天过后,我们还能时常来看他。众生注视着不变的他,他注视着时代下多变的众生。
文字来源:中国美术报
图片来源:爱秀摄影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