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约魔法禁书目录》第13-15卷

新约第十三卷
一、僧正(sojyo)
僧官名。中国与日本皆有“僧正”这一官职。
在中国,僧正于十六国(后秦)始立,统管秦地僧尼。南朝历代亦设。唐以后于州立僧正管理地方僧尼事务。南朝梁的慧皎《高僧传·义解·释慧基》:“基既德被三吴,声驰海内,乃敕为僧主,掌任十城,盖东土僧正之始也。”
在日本,推古天皇(原名额田部,日本第33代天皇、日本历史上第一位女天皇)32年(公元624年),任命僧正、僧都和法头,百济僧观勒是日本最初的僧正。根据律令制,僧纲(僧官)分成僧正、僧都、律师,僧正和僧都各有大、少之别。日后又各设置权官,位阶十位。僧正又分成大僧正、权大僧正、僧正、权僧正,大僧正位居僧官制的顶点。
原文谈及佛教传播路径自印度、西藏及东南亚,及中国、日本。可参见笔者曾做过的解说,即身佛(即身成佛)乃多见于佛教密宗,即多见于藏传佛教、日传佛教,尤见于真言宗(密宗之一)。
广义上的真言宗,泛指自印度传入西藏、中国内地、日本之密宗。而狭义上的真言宗,系流传于日本之密宗,为日本八宗之一。以“即事而真”、“三密加持”为主要法门。又称真言陀罗尼宗、真言密宗、秘密宗、曼荼罗宗、瑜伽宗、陀罗尼宗、三摩地宗。以重视念诵真言(即咒语),故称真言宗。开祖为弘法大师,空海(774~835)。
相对于最澄(俗姓三津首,幼名广野,日本近江国滋贺郡人。少从近江国师,高僧行表出家。在鉴真生前弘法的东大寺受具足戒,并学习鉴真和思托带来的天台宗经籍,曾前往唐朝求法。)所传之天台密宗(即台密)而言,又称东密。
承和二年三月二十一日,空海大师入长期大定,永闭户扉,世寿六十一,僧腊四十。天安元年(大中十一年,857年)十月,天皇追赠大僧正。
根据原文,僧正很可能是日传佛教的即身佛。根据其穿着紫衣,可判断其僧位在少僧正以上。此外,真言宗中未有“僧正”这一专门称呼,在少僧正之后,是权中僧正、中僧正、权大僧正与大僧正。大僧正必须是大阿阇黎,可披红色法袍。
从灰村清孝人设可观之,僧正批紫色法袍,内衬红色法衣。这虽然与一般的白色内衬有所不同,但基本可以推断僧正并非是大僧正。原文可见僧正与泥土有特殊的联系,可参见即身佛的成就方式。
关于教义上是否可能即身成佛的争论此处略去不表。即身成佛是真言密教立教修行的目标。而笔者曾解释的“即身佛”在中国与日本有所差异,这点可见诸我国青藏地区,即将已经圆寂的高僧塑入雕像,并在雕像上画上这位高僧生前的容貌制成雕像式的“即身佛”。
而在日本,目前存在有大约24尊即身佛,基本上都是江户时代之后的。修行分为两个阶段:木食修行和土中入定。木食修行即只吃树皮和树木的坚果来续命,诵经冥想。首先最容易腐烂的体内脂肪先被消耗掉,然后肌肉会转化为糖分消耗,皮下脂肪也会渐渐和水分同时减少。土中入定即是地下挖坑,建造石室,修行者进入后封住。用竹筒做通气孔,修行者一边断食,一边摇铃诵经,然后绝息。(可参见《犬夜叉》白心上人)
铃音断绝之后,地上的弟子们会挖掘出确认状态后,立即再埋入石室中。1000日(3年3个月)之后,再挖掘出来。只做这些,不用再做任何处理,修行者已经变为木乃伊状态。当然也有例外的,为了成就即身佛,在土中入定期间,喝漆,自己做死后的防腐处理。
艰苦修行成为即身佛的背景是各种各样的,大部分是世间遭受饥荒、天灾与疫病。为了救百姓于水火之中,独自肩负起世间所有的苦恼,修木食行,断食行,最终以己身换众生安宁。
原文中提到:“在他干化的时候,从尸体里面渗出来的东西就会流入到周围的泥土中,因此就与泥土产生了联系。”因而,大概理解为高僧圆寂时所静坐的泥室与之发生了某种特殊的联系,从而与泥土合而为一,能够通过与泥土的接触来对其施加某种影响。
二、密米尔(Mimir,Mim)
Mímir是古挪威语,意思是“铭记者,智慧之人”。密米尔是北欧神话中的智慧巨人,亦是北欧的始祖神祇之一,由巨人之祖尤弥尔所生。密米尔是智慧之泉的主人,象征着知识与智慧。
密米尔初次出现于《诗体埃达》(Poetic Edda)中,是在十三世纪编写进来的,而且有更早的传统来源。他也被认为是《挪威列王传》中的一位阿萨神族的神明。这些都是冰岛的斯诺里·斯图鲁逊(Snorri Sturluson)于十三世纪写下的,密米尔的名字常在许多名词中出现:密米尔之泉(Mímisbrunnr),密米尔之树(Mímameiðr),隐藏密米尔的林丘(Hoddmímis holt)。
《诗体埃达》中,《Völuspá》与《Sigrdrífumál》都记载了关于密米尔的故事。密米尔在《Völuspá》的第28节及第46节中出现:
第28节中,北欧诸神之神奥丁为了获得知识及智慧,于是向守护智慧之泉的巨人密米尔换取智慧的泉水,最终以牺牲一只眼睛为代价,成功取得智慧。诗中更记载“密米尔每天早上,都享用奥丁作为赌注而留下的蜂蜜酒”。
第46节中,描述了密米尔的“儿子们”在诸神黄昏发生之时,正在娱乐之中(不过没有进一步的信息表明他们活过了这次劫难)。海姆达尔吹响了加拉尔号角(Gjallarhorn,意为“吼声之角”),密米尔的头则告诉奥丁各种建议。
在《Sigrdrífumál》的14节中,提到了密米尔的会说话的头颅的事。《Fjölsvinnsmál(The Sayings of Fjölsvinnr)》的20节与24节则将世界树(Yggdrasil)称为密米尔之树(Mímameiðr)。
《散文埃达》(Prose Edda)中,《欺骗古鲁菲》(Gylfaginning)的第15章说,密米尔作为智慧之泉的主人,每天都以加拉尔号角(与海姆达尔的警示号角同名,但并不是同一支号角)为器皿,饮用智慧泉水以获得无上智慧。故事中更是详细描述了智慧之泉的位置,是位于世界树的三段树根中的其中一段的之下,位于霜巨人的领土之内。
在《诗语法》(Skáldskaparmál)中,密米尔的名字出现在诸多比喻之中。比如,在三处地方都出现了“密米尔之友(奥丁,Mím's friend)”,用“mischief-Mímir”来比喻巨人,在巨人的名单中也多次出现。
《挪威王列传》(Heimskringla)中,《伊林格传奇》(Ynglinga Saga)的第4章与第7章也出现了密米尔的名字。斯诺里指出在华纳神族与阿萨神族之间有过一场大战,最终双方都厌倦了大战选择休战。双方交换了人质,华纳海姆(Vanaheimr)将他们最好的人——富有的尼奥尔德(Njörðr)与他的儿子弗雷(Freyr)送到阿萨神族中,而阿萨神族将海尼尔(Hœnir)交出,他高大、英俊,华纳神族认为他是一名适合成为领袖的重要人物。
此外,阿萨神族将拥有超人理解力的密米尔交出,换取人质克瓦希尔(Kvasir),斯诺里称之为华纳神族最聪明的人。
斯诺里继续说,一到达华纳海姆,海尼尔就立即做了领袖,密米尔也经常给他良好的建议。然而,当海尼尔在会议上时一旦没有密米尔在一旁,他总是会用同一种方式回答:“让其他人决定吧”。随后,华纳神族怀疑他们被阿萨神族欺骗了,于是他们抓住了密米尔并将他砍头,送回了阿斯加德(Asgard)。
奥丁收起了密米尔的头颅,用药草使得头颅不朽,对其念动咒语,从而赋予了头颅说话的能力并能向奥丁展示秘密。密米尔之首在第7章里又一次出现,奥丁携带着密米尔之首,而他能向奥丁透露其他世界的信息。
参考《Hávamál》的140行,奥丁从母亲贝丝特拉(Bestla)的一位佚名的兄弟那里习得了九首魔法的诗歌,一些学者推测这位佚名的人兴许就是密米尔,他是奥丁的舅舅。这也意味着密米尔的父亲是博尔颂(Bölþorn)。
三、阿努比斯的天平
阿努比斯(古希腊语:Ἄνουβις)是埃及神话中一位与木乃伊制作和死后生活有关的胡狼头神。阿努比斯其实是个古希腊语的名字,而根据阿马尔奈文书中的阿卡德语译文,他的名字在埃及语的发音更接近“Anapa”。
目前所知有关阿努比斯最早的记述是在古王国时期的金字塔文本,文中他与法老的葬礼有所关联。在这个时期,阿努比斯是最重要的死亡之神,但到了中王国时期他的地位便被欧西里斯所取代。
他所取得的称号多半与他的丧葬之神身份有关,例如,“在其山岳之上者”这个称号强调了他身为亡者与坟墓守护神的身份,而“在防腐之地者”这个头衔则显示他与木乃伊制作的关联性。
而就像许多古埃及神祇在不同的文献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死后“心脏重量”的审判中,阿努比斯担任使用天平秤量的角色。他的妻子是女神安普特,另外有个名为凯贝洁特的女儿。
他通常被描述成一位有胡狼头的男性,但也有被描述为是一只戴着缎带的胡狼,前臂弯曲勾著连枷的外形。在古埃及,胡狼与墓地有很强的关联性,因为胡狼这种食腐动物会去墓地吃那些暴露在外的死尸。
而阿努比斯身上独特的黑色不是一般胡狼会有的颜色,而是腐肉与尼罗河谷黑色的泥土的颜色,象征着重生。目前仅知在阿拜多斯的拉美西斯二世坟墓中,有将阿努比斯整个描绘成人的案例。在新王国时期,坟墓的封印上会描绘阿努比斯坐在九弓上,象征他彻底控制了埃及的敌人。
在早期的神话中,阿努比斯是拉的儿子,但后来他变成是赛特与奈芙蒂斯之子,并协助伊西斯将欧西里斯做成木乃伊。在这则神话中,赛特杀害欧西里斯之后,将欧西里斯的器官送给了阿努比斯当礼物。由于这些有这些关联,阿努比斯变成了防腐员的守护神。根据死者之书中的绘图,在木乃伊制作的葬礼仪式期间,祭司常会带着胡狼面具支撑着直立的木乃伊。
在这则神话后期的版本中,阿努比斯是奈芙蒂斯与欧西里斯之子。某个神话版本记述说,奈芙蒂斯灌醉了欧西里斯并诱惑他,在交合之后生下了阿努比斯。而另一种说法是她伪装成伊西斯的样子去诱惑欧西里斯,而后产下了阿努比斯。另外,阿努比斯通常又被描述为沙漠与黑暗之神赛特的儿子。
在一些葬礼文本中,阿努比斯被描述成会伴随在亡者的木乃伊身旁,或是坐在坟墓的顶端保护坟墓的样子。在死者之书中的心脏重量审判景象中,阿努比斯扮演着测量员的角色。将死者的心脏与玛特(Maat,真理女神,通常以一根鸵鸟的羽毛来象征之)的羽毛在天平上对比。
如果心脏与羽毛一样轻,或比羽毛还轻,那么这位死者便有进入死后世界(阴间,又称杜埃)的资格,否则就将他喂给一只长著鳄鱼头、狮子的上身和河马后腿的怪物“阿米特”(Ammit)。
对于阿努比斯的崇拜或许甚至比欧西里斯还要早。在尤那斯文本(Unas text)中(第70行)将他与荷鲁斯之眼相关联。在死者之书中,他为奥西里斯的尸体涂油,用伊西斯和奈芙蒂斯编织的亚麻布把他包裹起来,并把自己的手按在欧西里斯的尸体上保护他。
四、黄金剑
原文如下:“僧正叹了口气,黄金剑的尖端在屋顶的地板上敲了一下。”
准确而言,那不是黄金之剑。可参见原文:“‘嘛,那些都是根据不动明王这个佛神来制作的陪葬品。不过这并不是基于僧正本人的意愿。’”
换言之,那是不动明王手持的金刚剑,即智慧之剑。手柄为一金刚杵,另一端镶以宝剑,剑身上窄下阔。此法器的表义为斩断无明及烦恼。能断无明及烦恼的利器,只有智慧,因此金刚剑的表义亦为出世间智。在图像上,剑端喷出火焰,是为智慧火,此火能照破一切无明暗。
在日本平安时代后期,不动明王的姿容已定形,比起早期的睁开两眼的表情本像是咪着单眼(天地眼),牙齿是上下互相咬住嘴唇。还有右手拿着利剑放在腰部,左手拿着羂索(一头是金刚杵的半形,另一头是环的青、黄、红、白、黑的五色索条)。
在《大日经》第一内曰:“依涅哩底方,不动如来使,持慧剑罗索,顶发垂左肩,一目而谛观,威怒身猛焰,安住在盘石。左眼斜视”。
五、特兹卡特利波卡(Tezcatlipoca)
特兹卡特利波卡(Tezcatlipoca,古纳瓦特尔语:Tezcatlipōca)是阿兹特克宗教的主要神灵之一,他的主要节日是每年五月五日到二十二日之间的Toxcatl祭典(阿兹特克历法上的第五个二十天)。作为奥美提奥托(Ometeotl)的四个儿子之一,他与极为广泛的概念联系在一起,包括夜空、晚风、飓风、北方、大地、黑曜石、敌意、不和、统治权、占卜、诱惑、美洲虎、巫术、美丽、战争与冲突。他的名字在纳瓦特尔语里经常被翻译为“烟雾之镜(Smoking Mirror)”,暗示他与黑曜石之间的联系,在中美洲镜子是由黑曜石制作而成的,被用于原始宗教仪式与预言。另一个联系到特兹卡特利波卡的护身符是一个圆盘,被用作胸饰。这个护身符是从鲍鱼的壳上切下来的,在手抄本插图上胸饰双面绘有维齐洛波奇特利(Huitzilopochtli)与特兹卡特利波卡的像。
他有许多的绰号,暗示他的神格的不同面相:Titlacauan(我们是他的奴隶),Ipalnemoani(我们赖以为生的他),Necoc Yaotl(所有人的敌人),Tloque Nahuaque(此地与周围的主人)与Yohualli Èhecatl(夜晚与风),Ome Acatl(双芦苇),Ilhuicahua Tlalticpaque(天空与大地的主人)。
在绘画中,他常常被画成脸上画着黑色与黄色的条纹。他常常出现时会用一面黑曜石镜子、骨头或者蛇来代替右脚,这暗示在创世神话中他与大地怪物(Earth Monster)战斗时失去了他的腿。有时这面镜子被展示在他的胸口,还有时烟雾会从这面子里散发出来。特兹卡特利波卡的守护兽,他的动物对应物,是美洲虎,他的美洲虎面相是神灵Tepeyollotl(山脉之心)。在阿兹特克神圣历(Tonalpohualli)中,特兹卡特利波卡掌管最后一个月,第二十个月花之月(1 Xōchitl)与第十三个月芦苇月(1 Ocelotl)。
特兹卡特利波卡的形象可以追溯到奥尔梅克人(Olmec)与玛雅人(Maya)崇拜的早期中美洲神灵。与在《波波尔·乌(Popol Vuh)》中描绘的K'iche'人(玛雅人的一支)的保护神有些相似之处。《波波尔·乌》中的一个核心人物是神灵Tohil,他的名字意味着“黑曜石”,与献祭相联系起来。现代玛雅文化学者口中的“代号K”或“侏儒权杖(Manikin Scepter)”的神灵,那个古玛雅人所知的“K'awil”,代表着雷与统治权的古玛雅神灵,他常常被描绘成额前具有一把散发着烟雾的黑曜石刀,一条腿用一条蛇来代替。
对特兹卡特利波卡的描述较少留存图像到今日。因为缺少留存的图像,一些人选择将特兹卡特利波卡描述成“不可见的神灵”。然而,一个事实是,很多图像是很难鉴别它是属于哪一个神灵而不是属于另外一个神灵的,这就意味着没有一种普遍化的描述可以被当作是特兹卡特利波卡的外貌。
黑色紧密关系到特兹卡特利波卡,他经常被描绘成脸上有水平条纹,特别是黑色与黄色条纹,但是许多不同的手抄本在这两种颜色上有广泛差异。在许多地方也有将他的身体描绘成黑色。根据地点的不同,他的腿的一半,全部的手臂,他的腿的大部分或者以上其中一种情况都有可能被描绘。通常他有水平的脸纹,戴着苍鹫羽毛的头巾,一条腰带,饰有纹章的多节凉鞋,脖子或脚踝上带有铃铛。特兹卡特利波卡常常被描绘成握着饰有棉花或羽毛做成的球体的盾牌,右手握着箭头或长矛,带着周围有羽毛的镜子。
许多神庙现在被认为与特兹卡特利波卡有关,这些建筑朝向东方或西方。正如奥利弗(Olivier)引用Felipe Solis的话:“这些属于战神的神圣建筑的朝向是与太阳的运动相关的,同样地大神庙(the Great Temple)的立面就朝向西方。”很多次提到的momoztli尽管缺少准确的定义,从“高地”“石位”到“神庙”,但还是有一个总体上一致的看法,它是一个祭祀神灵的泛用的神圣场所,特别提到是特兹卡特利波卡的视察场所。
特兹卡特利波卡的祭祀
特兹卡特利波卡的祭祀常常穿着对应神灵的装饰品,对应不同的仪式还有特别的服装。常见的装饰品是白色火鸡的羽毛头巾,一条纸质的腰带,还有一把tzanatl手杖配有同样的羽毛与纸质饰品。另一个常用做法是,在被用于神庙中的仪式活动或者是仪式过程中时,用黑煤灰或研磨过的木炭将它们覆盖起来。祭祀们也会将病人与新继位的国王以类似的仪式,用一种黑色的药膏将他们覆盖起来,目的是强化他们与神灵之间的联系。当仪式为此而举办时,祭祀将要穿得像是特兹卡特利波卡,还要与其他同样打扮得像男女众神们的其他人一起结伴而行。关于这个仪式的更多信息,比如Toxcatl节,在下文将会再度提到。
特兹卡特利波卡与魁札尔科亚特尔(Quetzalcoatl)
特兹卡特利波卡经常被描述成另外一位阿兹特克的重要大神、文化英雄的对手,这位大神就是魁札尔科亚特尔。在一个版本的阿兹特克创世文本“五个太阳纪的传说”中,第一个创造者,地之太阳纪(The Sun of the Earth)是被特兹卡特利波卡统治的,但是被魁札尔科亚特尔破坏,当魁札尔科亚特尔打倒特兹卡特利波卡后,特兹卡特利波卡被变成一只美洲豹。魁札尔科亚特尔成为了之后的太阳纪“水之太阳纪”的统治者,而特兹卡特利波卡摧毁了第三个太阳纪“风之太阳纪”,他打倒了魁札尔科亚特尔。
在后来的神话中,这创造了世界的四个神:特兹卡特利波卡,魁札尔科亚特尔,维齐洛波奇特利(Huitzilopochtli)与西佩·托提克(Xipe Totec)则分别被提成是黑色的、白色的、蓝色的还有红色的特兹卡特利波卡。这四个特兹卡特利波卡是Ometecuhtli(阴)与Omecihuatl(阳)的儿子们,这对夫妻神是二元之主。这四个特兹卡特利波卡是其余所有神的创造者,也是全世界与人类的创造者。
魁札尔科亚特尔与特兹卡特利波卡之间的斗争也在托兰(Tollan)的传说中提到了,在那里面特兹卡特利波卡欺骗了魁札尔科亚特尔,魁札尔科亚特尔曾是传说之都的统治者,但被特兹卡特利波卡强行放逐了。有趣的是,魁札尔科亚特尔与特兹卡特利波卡在创造不同的造物时曾经合作过,而且他们都被认为是在创造生命方面有帮助的。
卡尔·陶布(Karl Taube)与玛丽·密尔(Mary Miller),中美洲研究的专家,他们写到:“最主要的是,特兹卡特利波卡似乎是通过矛盾的改变的显化。”特兹卡特利波卡在博尔吉亚手抄本(Codex Borgia)的第一页上就画成手持二十日的日历印章的样子,在卡斯皮手抄本(Codex Cospi)中,他被描绘成黑暗的精神,在劳得手抄本(Codex Laud)与卓士登手抄本(the Dresden Codex)中也是如此。他的宗教与王权联系在一起,而且也是王权仪式中大部分漫长而虔诚的祈祷的主体,经常在加冕仪式发言中出现。特兹卡特利波卡的神殿在特诺奇缇兰特(Tenochtitlan)的大管理区(the Great Precinct)。
阿兹特克宗教
特兹卡特利波卡在特诺奇缇兰特城的主要神殿坐落在大神殿(the Great Temple)的南部。根据弗兰·迭戈·杜兰(Fray Diego Durán)的描述,那是一栋高而且显著的建筑。八十级台阶延伸到十二或十四英尺宽的平台上。在平台另一侧是一间宽且长的房间,足以称为大会堂的尺寸。在这个城市里也有其他几所小些的神殿是献给特兹卡特利波卡的。特兹卡特利波卡也在其他几座纳瓦人城市里被信奉,例如德斯科科(Texcoco),特拉斯卡拉(Tlaxcala)与夏拉科(Chalco)。每一个神庙都有一个神像,每日都要向这个神像烧柯巴脂香四次。有许多祭祀会侍奉特兹卡特利波卡,其中一人可能就是萨阿贡(Sahagún)所称的“huitznahuac teohua omacatl”,其他人则是calmeca teteuctin,他们可以被允许吃奉献给特兹卡特利波卡的仪式食品,其他人在执行死刑之前则会被允许与特兹卡特利波卡的Ixiptlatli艺人们同行。赞颂特兹卡特利波卡对僧侣阶层与贵族阶层来说都是必要的。在继位时,新的国王要斋戒并且冥想,其中就包括向特兹卡特利波卡祈祷,他是皇室成员的保护神。特兹卡特利波卡的祭祀在他们孩子时就被父母安排为神服务,常常是因为他们病了。这些孩子之后就会被涂黑他们的皮肤,模仿神灵的样子装饰好鹌鹑的羽毛。在仪式上还要吟唱赞美诗去赞美神灵。大部分的赞美诗是献给最高的神灵,包括特兹卡特利波卡,他经常被表达成“生命的给予者”。在一篇特别的赞美诗里,他同时被描述成世界的创造者与毁灭者,同时也是诗人与抄写人。每个人,包括平民,高级祭祀,还有国王,都被包含在Toxcatl节的某个方面。
特兹卡特利波卡的主要节日都在阿兹特克历法的第五月(Toxcatl)。而准备在一年前就开始了,那时祭祀会挑选一位年轻人成为特兹卡特利波卡的替身。这个人被称为ixiptla,或者是“神灵的演员”,并且在仪式上代表神灵来到阿兹特克人民中间。有时,奴隶会出于仪式目的而被购买,在这种情况下还需要细致地清洗以清除杂质。女性有时会被作为ixiptla献出,以赞美女性众神。然而,ixiptla通常是从被俘虏的战士中选择,这个被选出来的人要清洗,并且仪式性地净化,为了他即将要扮演的角色。在接下来的一年里,他活得像是一个神灵,穿着昂贵的首饰,拥有八个侍从。这个年轻人也要穿得像是神灵的替身,在街道上遇见他的人们也要崇拜他。“在一年的时间里他过得充满荣誉,”这个俊美的年轻人“毫不夸张地被当作神的显化礼拜”。在献祭的最后二十天时间里,ixiptla要重新回到过去战士的样子。他之后将会同四个年轻女性结婚,她们也是被提前选好,之后被隔离一整年,并且得到了女神那样的对待。这场婚姻,时隔一整年的禁欲之后,象征着干旱之后一段时间的丰收。这个年轻人将花费他的最后一周日子在唱歌,宴乐与跳舞上。在节日期间他如同神那样被人崇敬,他将一个人攀登上阶梯抵达神殿的顶端,在那里祭祀将他捆住,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他要象征性地一个接一个破坏他经过简短的祝福的黏土质长笛,然后他就被献祭了,他的身体之后将会被吃掉。这个年轻人可能会愿意接受这个献祭,因为经过这个仪式被献祭是一项巨大的荣誉。牺牲祭品带着尊严与自豪登上金字塔的鲜血的阶梯。这个献祭本身就代表着干旱的结束。在他牺牲之后,立即就会有下一个新的牺牲品为了下一年的仪式而被选出。在“死亡的小宴(Miccailhuitontli,Little Feast of the Dead)”举行以纪念死亡时,还有在第十五个月的“旗帜的升起(Panquetzaliztli,Raising of Banners)”仪式中,特兹卡特利波卡也在仪式过程中得到崇敬。
神话故事
在一个阿兹特克的创世文本中,魁札尔科亚特尔与特兹卡特利波卡团结协力创造了世界。在他们动作之前,这里只有海洋与名为希帕克特里(Cipactli)的鳄鱼样的大地怪物。为了吸引她,特兹卡特利波卡用自己的脚作为诱饵,希帕克特里吃了它。这两个神之后捕获了她,然后将她的身躯扭曲成为大地。之后,他们创造了人民,然后人民必须去提供献祭以安慰希帕克特里遭受的苦难。因此,特兹卡特利波卡被描绘成失去了一条腿。
另一个创世故事版本是说,特兹卡特利波卡让自己变成了太阳,但是魁札尔科亚特尔却很愤怒,可能是因为他们是敌人,特兹卡特利波卡是一个夜神,或者说他失去了一条腿,所以魁札尔科亚特尔用一根石头棒子,将特兹卡特利波卡打出了天空。愤怒的特兹卡特利波卡变成一条美洲豹毁灭了世界。魁札尔科亚特尔代替了他,并且开启了第二纪元的世界,这里又变得可居住了。特兹卡特利波卡推翻了魁札尔科亚特尔的统治,强迫他送来强风毁灭了世界,而活下来的人们则变成了猴子。雨神特拉洛克(Tlaloc)之后成为了太阳,但是他的妻子被特兹卡特利波卡夺走了。愤怒的特拉洛克于是让数年的时间不下雨,之后又大怒地降下暴雨,活下来的少部分人变成了鸟。水之女神查尔查维特里苏尔(Chalchihuitlicue)之后变成了太阳,但是她被特兹卡特利波卡的语言摧毁了,他指责她是伪善的。她哭了好几年,世界于是被洪水摧毁了。活过这场灾难的人们变成了鱼。
阿兹特克崇拜
正如上文讨论的,阿兹特克的民俗研究充满着平行的说法,对神灵有许多种说法,比如特兹卡特利波卡。对于阿兹特克的贵族阶层来说,这个保护神在社会与自然现象中是非常重要的。极端的崇拜与敬意,以仪式过程中的祭祀表达崇拜给的特兹卡特利波卡,民众翘首以盼仪式过程开始,吹奏扇贝喇叭发出嗡嗡低声,这些常见的事件为特征,特别是对于特兹卡特利波卡。来自高等阶级的阿兹特克贵族、国王的完全的敬意通过丰富的、完全赤身裸体的出场在特兹卡特利波卡面前表达出来。国王将会一丝不挂地站着,强调他彻底的无价值,除了作为神的意志的载具没有别的用途。
新继位的国王将会象征性地通过言辞与物理上的脆弱来宣布他精神上的赤裸,赞美特兹卡特利波卡通过如下的几行字:“哦,主人,哦,我们的主,哦,周围的主人,邻近的主人,哦,夜晚,哦,风……我是贫穷的人。为了您的城市我该用什么方式来行动呢?为了那些被统治者、为了封臣(macehualtin),我该用什么方式来行动呢?因为我是眼盲的,我是耳聋的,我是愚昧的,我从污秽与粪便中诞生……或许您将我弄错成别人,或许您拣选另一人代替我。”
对于国王、领主、祭祀与平民之类的人们来说,他们所见的这每天每年循环的自然,不是通过科学或者哲学争论来描绘的,而是通过对精神实体的完全的崇敬与敬意。他们相信这些精神实体正是周围一切事件的原因。正是特兹卡特利波卡这样的神灵凝固了这样的概念,既代表了沉默的风,也代表了雷电般的战争。
六、努阿达(Nuada)
在爱尔兰人的神话里,努阿达(Nuada,Nuadu,现代拼法是Nuadha),他的绰号“银臂(Airgetlám,现代拼法是Airgeadlámh)”广为人知,是达努神族(Tuatha Dé Danann)的第一代神王。他被认为与高卢与不列颠地区的神诺登斯(Nodens)是同源的神。他的威尔士语是Nudd或Lludd Llaw Eraint。
描述
努阿达是达努神族的神王,在来到爱尔兰之前已经统治了七年。他们与当时已经在这座岛上的人,菲尔伯克族(Fir Bolg,意为“猎袋人{Men of Bag}”)有过接触。努阿达向他们要求半座岛来供自己种族生活,但是菲尔伯克族的王拒绝了。两方都准备好开战,当时盛行的制度是允许两方的人马与装备都接受对方的检查,以保证一场公平的战斗。在Mag Tuired的一场大战中,努阿达在与菲尔伯克族的王牌史莱(Sreng)的战斗中失去了一只手。努阿达的盟友挪威的阿恩格巴(Aengaba of Norway)随后与史莱战斗,受了濒死的重伤,这期间达格达(Dagda)负责保护努阿达。五十个达格达的士兵将努阿达从战场上带离了。在这场战斗中达努神族取得了优势,但是史莱之后又要挑战努阿达来单挑。努阿达同意了,在这种情况下史莱应该绑住一只手来战斗,但史莱没有这么做。由此看来,这场战争对达努神族而言已经胜利了,菲尔伯格族几乎被征服了。达努神族同意留给史莱他们四分之一的岛屿土地,史莱选择了康诺特(Connacht)。
已经失去了他的手臂,努阿达不能再继续担任王位,因为根据达努神族的传统,他们的王在肉体上必须是完好的,布雷斯(Bres)代替他成为了新王,一个半弗摩里人血统的王子,因为他的美貌与智慧而声名显赫。弗摩里人(Fomorians)是神话中爱尔兰人民的敌人,经常等同于神话中的黑恶势力,比如希腊神话中对抗奥林匹斯的泰坦。在布雷斯统治时期,他们对达努神族施加重税,这引起了达努神族对新王的沉重统治与缺少殷勤的反对。在这时,努阿达用一个可以活动的银臂代替了原本失去的手臂,这条手臂由治愈之神、医术神迪安·卡特(Dian Cecht)与工匠神克雷亚(Creidhne)联合制造。之后,又由迪安·卡特的儿子马奇(Miach)制作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手臂。布雷斯在位七年后被剥夺了王位,努阿达复位。他又统治了二十多年时间。
布雷斯在弗摩里人“邪眼(the Evil Eye)”的巴罗尔(Balor)的帮助下,试图用武力与战争夺回王位,然后继续高压统治。此时年轻的、充满活力的卢诃(Lugh)加入了努阿达的麾下。努阿达授权这个多才多艺的年轻神带领达努神族抵抗弗摩里人,并且继承他的王位。第二次Mag Tuired战役来了,在战争中努阿达被巴罗尔杀死并且砍头,但是卢诃为他报了仇,杀了巴罗尔还带领达努神族走向胜利。
努阿达的宝剑是达努神族的四秘宝之一,从四个大的岛屿城市中的一个那里带来的。这四个岛屿分别是Murias,Falias,Gorias与Findias。
神话里的平行线
努阿达的名字与罗马-不列颠神灵诺登斯同源,诺登斯是海神与治愈之神,他又对应着罗马神马尔斯(战神,又相当于希腊神话的阿瑞斯),还有诺德(Nudd),一个威尔士神话的人物。另一个威尔士的人物,Lludd Llaw Eraint(银色手掌的Lludd),他很可能来源于Nudd Llaw Eraint,相同的头韵让两个形象重合。北欧神话的提尔(Týr)是另一个对应着马尔斯的神,他也失去了一只手。
四秘宝的神剑
此剑名为Claíomh Solais或者说Claidheamh Soluis,意思是“光之剑”“闪光之剑”或者是“白光之剑”。是一个比喻的说法,在爱尔兰与苏格兰盖尔语民间故事里常有出现。这把剑被许多学者认为是爱尔兰神话里的弑神武器。在爱尔兰神话圈里还有一个相似物,卢诃击杀巴罗尔用的投石器,库丘林的超自然魔枪Gae Bulga与闪光的宝剑Cruaidín Catutchenn。这把剑与亚瑟王传奇里的断钢剑也有些相似。
七、奈芙蒂斯的逃生术式
并不能确定具体的仪式过程。但奈芙蒂斯作为与冥府相关的女神,利用古埃及乃至全世界都常见的“木乃伊”的原型,将自己分离的脏器作为复活的基础并非不可能。以古埃及观之,死者的脏器(除了心脏)都被盛放在小罐里并放入木乃伊的体内,目的是为了获得尸体的完整性以备来世的复活。
新约第十四卷
一、Nya-Nya Bulembu与补偿人偶
原文如下:“是一个被逼穿上一件丑陋兽皮的公主的故事。所有人都因此觉得她十分恶心,然而实际上兽皮却让她免于受到男性的袭击,在兽皮的下面则养成着一个拥有神秘力量的美丽公主。”
“这件兽皮的基础是一个非洲公主的传说。它是一个在促进成长的同时提供防御和隐身的媒介,让美丽的公主不受外界干扰成长起来。我在利用它培养着一样东西。”
简单来说,这层兽皮的功用是避免受到外人的干扰。然而,考证这则故事究竟产生于哪一个神话体系,哪一个部落,这几乎不可能。非洲有七百多个部落与民族,互相交融与区分的神话与传说难以辨别究竟是哪一个部族的神话。
但总体而言,非洲确实存在为数巨大的巫术,而且往往是社会上视为实际存在的邪恶力量的一种。某人犯病、不幸、歉收等遭遇都可能被指认为某人施行巫术的结果,从很多年前直至今日,巫术仍然在非洲很多地方发挥着社会控制的作用。
世界上确实有很多将植物或麦子制成人形来作为某个对象的替身的传说与巫术。在非洲,玉米确实是一项重要的作物,至少在奥西里斯的祭祀中就会使用玉米,奥西里斯也一度被认为是玉米之神。而在中南美,这个现象就更为普遍,神话赋予了玉米是神灵赐予的食物的神圣地位,而且玉米也确实是中南美文化古国重要的食品。
之所以动物人偶比较罕有,可能是因为保存与制作的不易。一般不会以肌肉、脂肪与脏器作为材料,因为易腐烂、变质、发臭且保存成本高,而多以骨头、头发、指甲等不易腐坏的东西作为本尊的代替。
在非洲,以对象的影子、头发、鲜血(血迹)、指甲等较为易取得的事物为媒介,对目标施以巫术的例子相当之多,不胜枚举。在非洲早期社会,在成熟的资本主义市场进入之前,非洲社会中的巫术成为解释许多疾病、家庭不幸与土地歉收等问题的原因,一般方法是找到巫师并试图通过类似“私了”的方式解决纠纷,随后要求巫师解除巫术。因为巫术一般具有负面印象,所以民众一般厌恶巫术又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具有巫术力量(如果有的话)。
既然存在让纸人、草偶成为对象的象征物并给予伤害的巫术,那么存在让人偶成为伤害的替死鬼的巫术也就不奇怪了。
二、狐狗狸(コックリさん)
日本一种源自西洋的“桌灵转(Table-turning)”的占卜术、降灵术。一般认为是动物灵的占卜,是都市传说的常见题材。
在日本,人们相信存在一种叫出狐灵的降灵术,称作“狐狗狸さん”。在桌上放置写有“是、否、鸟居、男、女、五十音表”的纸,在纸上放置硬币(主要是十圆硬币),参加者全员将食指放在硬币上,念出“コックリさん、コックリさん、おいでください。”让硬币移动”。
据说是在1884年,由漂到伊豆半岛的美国船员传入日本,之后在日本流行。当时在日本洋式桌子尚未普及,所以用3支竹子支撑柜子代用。因为柜子倾斜的样子而称作“こっくり”或“こっくりさん”,之后以“狐”、“狗”、“狸”表记“こっくり”,而写成“狐狗狸”、“狐狗狸様”,又名:显灵神、太郎、笔仙、丘比特。
与之类似的还有“碟仙”“银仙”“笔仙”“通灵板”等。
新约第十五卷
一、玛纳南·麦克·里尔(Manannán mac Lir)
Manannán,爱尔兰语;Manannan,马恩岛语;或写作Manann。也称,Manannán mac Lir,爱尔兰语;Manannan Mac y Lir,马恩岛语。Mac Lir的意思是“大海之子”。玛纳南·麦克·里尔是爱尔兰神话与马恩岛神话里的一位海神。他与达努神族(Tuatha Dé Danann)与弗摩尔人(Fomorians)都有关系。在传说中,他拥有一艘名为Scuabtuinne(波涛清除者)的船,一座由神马Enbarr所拉动的海上奔驰的战车,一把威力无穷的神剑佛拉格拉克(Fragarach,应答者),还有一顶看不见的斗篷(féth fíada)。
他被认为是仙境(Otherworld,凯尔特神话里的仙境是属于诸神的一个特殊世界,可能死者的世界也是这里,以下可能交替使用冥府、冥界、阴间等词汇来表述)的统治者与守护者,也是将灵魂送往死后世界的人。此外,玛纳南还被认为等同于另一位角色,骗术师伯达克(Bodach),人称“穿浅褐色外套的吝啬鬼”。
玛纳南在苏格兰神话与马恩岛的传说中也有出现,有一些资料称英属地曼岛(Manainn)的名字就来源于他。又有一些人认为他的名字来源于此。他被认为与威尔士的Manawydan fab Llŷr同源。
名字与由来
玛纳南也被称为Oirbsiu或Oirbsen,克里布湖(Lough Corrib)就得名于此。
他的名字用古爱尔兰语拼作Manandán,用现代爱尔兰语与苏格兰盖尔语拼作Manannán,用马恩岛盖尔语拼作Mannan。关于姓氏有两种说法,最流行的一种是麦克·里尔(Mac Lir),这个的意思是“大海之子”或者是“里尔之子”。这表示里尔也是一位海神,而他的角色地位被玛纳南取代了。另一个是Mac Alloit或Mac Alloid,Allot或Allod可能是里尔的另外的名字。
在中世纪后期的《勒康的黄书》(Yellow Book of Lecan),作于公元1400年,说有四个叫做玛纳南的人,分别活在不同的时间段。他们是:Manandán mac Alloit,一位达努神族的德鲁伊,他的专用名是Oirbsen;Manandán mac Lir,一位伟大的水手、商人与德鲁伊;Manandán mac Cirp,群岛与马恩岛的王;Manandán mac Atgnai,收养了迪尔德丽与纳奥伊斯的孩子们(迪尔德丽{Deirdre}是由康奇厄伯·麦克·涅萨{Conchobar mac Nessa,阿尔斯特的王}养大并将成为其妻子的一个美丽女孩,但后与情人纳奥伊斯{Naoise}私奔。当康奇厄伯毁约杀死纳奥伊斯后,迪尔德丽自杀身亡。她常用来象征爱尔兰),并驶往爱尔兰为他们的死复仇。九世纪的《科马克的专业词典》(Sanas Cormaic)中将玛纳南解释为一位英属曼岛的“著名的商人”,西欧最好的水手。他以研究天空为人所知,研究什么时候天气好,什么时候天气坏。
他的名字来源于英属曼岛。这个词自身又来源于一个凯尔特词汇,意思是“山脉”或者是“升起”,正如曼岛在海平线上升起一样。另外一种说法,它可能来源于早期印欧语词汇中的“水”或者“湿润”。在中世纪爱尔兰传统中,玛纳南得名于这座岛,反之亦然。
在爱尔兰、曼岛与苏格兰有许多地方得名于玛纳南。在爱尔兰,这些地方大多是在岸边,或者包含水的要素。它们包括梅奥郡(County Mayo)的曼宁湖(Loch Mhanainn)与Derrymannin(Doire Mhanainn,意思是“玛纳南的橡树”)、戈尔韦郡(County Galway)的曼宁湾(Mannin Bay),柯克郡(County Cork)的曼宁岛(Manainn)、罗斯康芒(County Roscommon)的Cashelmanannan(Caiseal Mhanannáin,意思是“玛纳南的环路堡垒”)与Sheevannan(Sí Mhanannáin,意思是“玛纳南的仙女之丘”),还有唐郡(County Down)的Carrickmannan(Carraig Mhanainn,意思是“玛纳南之石”)。克拉克曼南(Clackmannan,Clach Mhanainn,英国苏格兰中东部的旧郡,今在泰赛德区)与Slamannan(Sliabh Mhanainn)这些苏格兰的地名也是来源于玛纳南的名字。
在马恩岛的传统里,玛纳南也作Mannan beg mac y Leir,意思是“小玛纳南,大海之子”。玛纳南在威尔士语里的对应是Manawydan fab Llyr。
爱尔兰神话中
玛纳南在所有的四个文化圈内的爱尔兰神话里都有出现,尽管他只是在很有限的故事里扮演了重要角色。
在阿尔斯特圈里,这些故事有:《Tochmarc Étaíne》(Étaín的求婚),《Serglige Con Culainn》(库丘林的浪费癖)与《Tochmarc Luaine》(Luan的求婚)。
在诸王圈里,这些故事有:《Immram Brain maic Febail》(Febal之子Bran的旅行),《Echtra Cormaic maic Airt》(康马克·麦克·亚特{Cormac mac Airt}的冒险)《Compert Mongáin》(摩根的孕育)。
在神话圈里,这些故事有:《Lebor Gabála Érenn》(侵略之书),《第一校订本》(First Recension),《Altram Tige Dá Medar》(双奶管的房子的营养)。
其他古爱尔兰文本:《Sanas Cormaic》(科马克的专业词典),《布兰的旅行》(The Voyage of Bran),《Compert Mongáin》,《他对科马克的三次呼唤》(His Three Calls to Cormac,又名“科马克于应许之地上的冒险”,Cormac's Adventure in the Land of Promise)。
在阿尔斯特圈的传说,《Serglige Con Culainn》(库丘林的病榻)里,玛纳南的妻子芬德(Fand)与爱尔兰战士库丘林有一次不幸的风流事。当芬德看见库丘林善妒的妻子埃默尔(Emer)配得上他,并伴有一队武装的女性的陪同时,她决定回到玛纳南的身边。玛纳南在他们两人之间抖动他的魔法的迷雾斗篷,让芬德与库丘林再也不能相见。
在《布兰的旅行》里,玛纳南对布兰预言,说布兰的后裔里将有一位伟大的战士。
八世纪的萨迦《Compert Mongáin》叙述了,玛纳南与Fiachnae mac Báetáin(七世纪早期的一位国王)的妻子的传奇般的儿子摩根·麦克法齐奈(Mongán mac Fiachnai)的功绩。
特征
根据《弗莫伊之书》(Book of Fermoy)——一本十四至十五世纪的手稿的记载,“他(玛纳南)是一个异教徒,达努神族之内的立法者,一个招魂师,具有将自己和其他人包裹在迷雾中的能力,由此他的敌人们都看不见他。”通过这种方式,他让曼岛免于被人发现。
玛纳南常常与“再生的大锅(cauldron of regeneration)”联系在一起。这可见于科马克·麦克亚特(Cormac mac Airt)以及其他的传说中。他伪装成一个战士,出现在科马克的堡垒里,并告诉科马克,说他自己来自于一个远离老年、疾病、死亡、衰老与谎言的地方。冥界(仙境)也被认为是“青春之地(Tír na nÓg)”。
作为祝福之岛(the Blessed Isles,大西洋中的半传说性质的岛屿)与玛格·梅尔(Mag Mell,通过死亡或/和荣耀来抵达的传说仙境)的守门人,他也被强烈地与“苹果树之岛(Emhain Abhlach,爱尔兰神话里的一个天堂岛屿)”关联起来,在这里可以发现具有魔力的银色苹果枝条。
玛纳南有许多魔法的宝贝。他将有魔力的真实之酒杯给了科马克·麦克·亚特;他有一个不需要帆的船“波涛清除者(Wave Sweeper)”;他有一件迷雾之斗篷,能让他隐形;一顶火光明亮的头盔;一把名为Fragarach(意思是“应答者”或者是“复仇者”)的神剑,这把剑能贯穿任何铠甲,还能按照指令让指着的目标诚实地回答任何被问的问题。他还拥有一匹名为“流鬃的恩巴尔(Enbarr of the Flowing Mane)”的马,它能行走水面,就像在陆地上行走一样轻松。有些来源说,对玛纳南来说,大海就像是一片鲜花盛开的原野。
玛纳南还拥有一头野猪,它的肉供给众神飨食,之后每一天又会复原。这与北欧神话里奥丁的野猪沙赫利姆尼尔(Sæhrímnir)。
家庭关系
玛纳南的父亲是海神里尔(Ler,意思是大海、海洋,Lir是其属格形式),玛纳南可能取代了他的地位。在《夺牛记(Táin Bó Cúailnge)》中,他的妻子是一位美丽的女神,芬德(Fand,“美丽的珍珠”,或者是“泪珠”,之后被记作是一位“妖精女王”,但是早期提到她也是一位海洋女神)。其他的资料说他的妻子是女神安妮(Áine),但是安妮又在其他许多地方被认为是他的女儿。
玛纳南有一个女儿,她的名字叫做“金发的尼娅芙(Niamh of the Golden Hair)”。另一个女儿可能是克琳德纳(Clídna),但这个说法各个资料来源中不一。不论如何,她是来自玛纳南的领地的一位年轻女性,她的绰号是“美发(of the Fair Hair)”。
摩根·麦克法齐奈(Mongán mac Fiachnai)是后来一个加入到里尔的家族树里的人物。历史上的摩根是法齐尔·麦克贝恩(Fiachnae mac Báetáin)的儿子,出生于六世纪末。根据法齐尔的传说,他在苏格兰的一场战争中得胜归来,因为他与玛纳南(也有可能是与他的妻子)做了一场交易,法齐尔的妻子将有一个玛纳南的孩子。摩根就是这个孩子,他很可能在很小的时候就被带到了仙境,在那里他被玛纳南抚养长大。《摩根的孕育》就讲述了这个故事。
玛纳南经常被视作一个养父的角色,他养育了许多养子,包括太阳神卢诃(Lugh),还有迪尔德丽(Deirdre)的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