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新约魔法禁书目录》第8卷

2019-07-16 14:41 作者:悲剧长廊  | 我要投稿

新约第八卷

一、死者军势

非常好理解的术式原型之一,在小说中成功的例子便是复活了贝鲁西,它的描述在原文中多次提到为“给原本的死者充入大量魔力,失去了信仰与信念的空壳”。说到底,这个术式是由奥蒂努斯使用的,这个原型来自于北欧神话。

在北欧神话中,这种提法更接近于“英灵殿·瓦尔哈拉”的设定,是北欧的大神奥丁(即奥蒂努斯)为了在“诸神的黄昏”中与巨人战斗而准备的战士军营一样的东西,这其中的死者由奥丁的女儿,日语中所谓的“战乙女”,也就是“女武神”来挑选。

顺带一提,女武神可是异常的多,著名战女神有司掌胜利印记之战女神Brynhildr、未来战女神Sculd、战斗战女神Scögul、战争战女神Gunnr、胜利战女神Hildr、魔力战女神Göndul、枪战战女神Geirscögul、鸣动战女神Hrist 、雾之战女神Mist、斧世战女神Sceggiöld 、强力战女神ThrudTrúer、武器铿锵之战女神Hlöcc、军势之戒战女神Herfiötur、骚动战女神Göll、持闲进击之战女神Geirölul、毁盾之战女神Randgrie、破计战女神Ráegrie、诸神所遗之战女神Reginleif 、守护军队之战女神Hervor、全知战女神Alvitr、麦酒战女神Ölrun、Róta 等等。然而按《古埃达Elder Edda》等纪录,由于司掌美、爱、丰饶、战斗、魔法、死亡之太母女神芙蕾雅(Freja)亦有与奥丁óeinn选别死者之行,部分研究认为其或许为战女神之领导者。

言归正传,“死者军势”实际上应该是指艾赫加(Einheryar)。这是在北欧神话之中的战士,在维京时代,也就是说大约是在公元八世纪以前,在北欧中的居民之中,战死被认为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在这里的战死的英雄的生活异常的舒适,这里有名为海兹伦(Heidrun)的牝山羊流着蜜酒香味的乳汁,它的乳汁永远够喝,以及无论几次被宰杀还是会被复活的奇葩母猪,塞弗利姆尼鲁(Sahrimnir),这些人仿佛就是德意志第三帝国时期的“体育生”一般,每天的生活除了吃喝拉撒睡,便是舞剑战斗。

瓦尔哈拉(Valhalla)便是其居住之所,宫殿之前有一扇名为“瓦尔格里德(Valgrind)”的大门,宫殿里有540扇门,每个门里住着800战士。也就是说,这里有43200人的军队驻扎。

这里的情况便是如此,是渴望着战斗的民族精神在文化上的反映。在小说里的情况纯乎是“重新使某人的尸体运动并且执行命令”,与一个“有与那人完全一样的能力的机械人”无太大区别。相反,神话里的设定稍稍显得有血有肉,因为他们是有自己的意志与力量,完全自愿的与巨人恶势力作斗争。

这个术式的效果自是如原文所述:复活某个个体,但仅仅是其肉体与知识记忆,乃至实力,而人格与自我意识完全抹去,它只是一个只知道服从的机器。这个效果尚不清楚是群体使用还是对个体一个一个的使用,但根据原神话可知,应该存在很大范围内以及很大量的对象捕捉,所以说一口气复活大量的亡者军团的可能性应该是很大的。

二、守护巨人

这个术式已经出现过一次不知各位还是否记得,就在英国政变事件中的地下魔法装置的守卫那里出现了一次。

这个术式的原型来源自北欧神话,是雷神托尔与巨人赫朗格尼尔(Hrungnir)的战斗。巨人为了赢得决斗,所以委托朋友制作了一个巨大的泥巨人,高达九英里(大约十四公里,世界最高珠穆朗玛峰也没有超越九公里,可见这货叼炸天),胸宽三英里(大约4.8公里,胸口过火车无压力,春哥弱爆了),巨人们为了让它拥有力量,于是为它装上了内脏,但是由于没有相同体格的心脏,所以使用了母马的心脏来代替(估计要是有的话,大概是0.6立方公里的大小)。这种东西一开始设计出来就是为了打赢比赛,或者是保护某人的,但是神话中一开始决斗就吓傻了(原因是心脏太差)。于是被轻松的干掉了。

这个术式原本的设计理念就是保护什么东西,两次出现两次都是看大门的术式。无论是被用来设计成守护魔法灵装还是仪式场,但总之都是被设计成了有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的怪物,以及一场巨大的身躯。这点大概是原神话中对于这类“一开战就吓傻”的原型的逆运用。

这个术式的效果应该是:产生某个大型的泥质人偶,可由魔法师进行操纵,但主要效果与功用是守护某个事先设定好的地方,对随意踏入者进行攻击。具备某种程度的再生能力。

三、维德佛尔尼尔(Vidofnir)的近侧

参考《Fjölsvinnsmál》 即《The Sayings of Fjölsvinnr》中的记载,Víðópnir(即Vidofnir)在古挪威语中的意思大概是“完全开放的”或者是“风的织布人”。它是一只盘踞在Mímameiðr树之巅的公鸡,而这棵树的名字的意思是“密弥的树”。这棵树的枝叶延伸到世界的各个角落,不会被火焰与金属所伤。它所结出的果子会帮助怀孕的人,由于它的描述与用于描述世界之树(Yggdrasil)的词语相同,学者们也就推论,这是世界之树的另一个名字,也经常将之等同为世界之树。它们常常在挪威神话中被提到,但是在中世纪的神话典籍中就很少提到它了。

它们的神话传说的发掘工作起初来源于后异教徒时代(the late pagan period)的一份手稿,被认为是来自于十三世纪,并且被指认是埃达颂歌的格式中的纯粹的诗歌形象。这只鸡它的形象被认为是完全的金色的,像雷暴雨一样的闪亮。作为一个不朽的警戒者的形象,它观察着这整个世界的完整性。它通常被认为是太阳与火的象征,它在黎明的时候鸣叫,象征着警戒与光明战胜黑暗的胜利。从而它又是恢复的生命的象征,在日耳曼人心目中,它是精神的指导。

在小说中这只鸡的术式营造出了巨大的星空,以其高精度的幻象骗过了那群英国人。在神话里这只鸡本身就是“真实的观测者”的形象,那么它看到的就是真实的。通过逆运用与逆向操纵,导致“我看到的才是真实的”的效果产生了,幻术也就达到了。其实这货与洛基关系不大,唯一的联系大概是二者都作为火的象征而存在吧。

四、火巨人(Múspell)

我一度想吐槽的是,河马你也太简单了吧。我该如何写起啊,你直接甩个名词在这里,太偷懒啦啊!

言归正传,火巨人是北欧神话之中,地下之烈火的拟人化。但是在北欧神话里,巨人一族大多是代表着恶势力,是代表着正义的阿萨神族的敌人,他们的居住之所是穆斯贝尔海姆(Muspelheim或Muspellheim或Múspellsheimr,也可以称作Muspel或Múspell,河马你究竟想怎样,你写的是“火巨人”用的却是他们家的名字做外文名),意思是“火之国”(Flameland),另外也有“荒芜的家”(Home of Desolation)之意。

这里的统治者是史尔特尔(Surtr),他将在诸神的黄昏之时度过彩虹桥,与神族决一死战。这个地名词来自于冰岛的文学家史诺里·史特卢森(Snorri Sturluson)的名著《散文埃达》。这片国度在“欺骗吉菲昂”一篇第四节中有过描述,他完全把“世界”与“国家”二者等同了起来,并且描述该地是在大地创造之前就存在的南方的火焰世界。

这个术式的功效如其名字所述,就是制造炎之巨人。营造其生存的环境,而产生其内在的生存者的术式。

五、凌风天鹫(Hræsvelgr,即上文中的“赫拉斯瓦尔格尔”)

传说这只神鹰是由一只巨人变化而来,它可以披上鹰羽之衣坐落在世界的极北之地,每当它挥动双翅,那么寒冷的北风将席卷大地。但也有人说这只神鹰实际上是栖息在世界之树之巅,栖息在维德弗尔尼尔的两眼之间。它的名字在古挪威语里的意思是“吞噬尸首者(Corpse Swallower)”。

六、芙蕾雅(Freya)

北欧神话之中的爱与美之女神,有时候在日耳曼人中会把她与神后芙莉嘉看作是同一个,但在挪威、瑞典以及丹麦、冰岛,她们俩是互相独立的。她应该是属于华纳神族,她的父亲是涅尔德。她的容貌异常的美丽,乃至阿萨神族立即许给了她一片土地弗尔克范格(Folkvang)以及一座宫殿瑟斯瑞尼尔(Sessrymnir)。她会与奥丁争夺死者军团,有一半的战死者将会收入她的麾下,她会将他们安置在瑟斯瑞尼尔,使他们享受与奥丁的战死者一样的待遇。

尽管这位是爱与美的女神,但是并不意味着她就像是希腊神话的阿佛洛狄忒,罗马神话里的维纳斯,她们的美是阴柔的,古典的美,而芙蕾雅的美是充满着暴力美学的。她的上半身的装束是盔甲与箭支,下半身的装束是平常的妇女装束。

芙蕾雅是大地的人格化,她的丈夫奥都尔(Odur)则是情欲、热情与夏季的象征。芙蕾雅对他的执着也便是对“情欲”“欢愉”的执着。而那条项链,芙蕾雅是十分喜欢的。这条黄金或珍珠项链布里希加曼(Brisingamen)的意思也正是“情热”。

这条布里希嘉曼项链是四个侏儒贝尔林(Berling)、德瓦林(Dvalin)、格尔(Grer)和阿尔弗利克(Alfrik)造的。只要芙蕾雅戴上这项链,就没有男人能抵挡她的魅力,所以她一定要拿到手,但侏儒们不要钱,却要求芙蕾雅陪他们“啪啪啪”四天四夜,于是芙蕾雅就照做了才得到项链。

七、马斯瓦迪尔法利(Svadilfari)

在北欧神话之中,无名之霜巨人的马匹,它曾与洛基所变化的母马“啪啪啪”之后,让洛基生下了奥丁的八足天马史莱普尼尔。

八、胡基(Hugin)和穆宁(Munin)

胡基代表思想,穆宁代表记忆或者是理智。它们是奥丁坐于神座希利德斯凯拉夫之上时,停留在奥丁肩头的两只乌鸦,它们是奥丁的眼线,经常飞到人间米德加德(Midgard)乃至世界各个角落去刺探情报。关于它们的记载,大多来源于《诗体埃达》的描写。《诗体埃达》也由来源于比十三世纪更早的《散文埃达(Prose Edda)》与《挪威王列传(Heimskringla)》。这些由我们眼熟的老朋友,史诺里·史特卢森所撰写。

由于这两只乌鸦的存在,奥丁在《散文埃达》中也被认为是“乌鸦之神(Raven-God)”;在《挪威王列传》中还详细提到了奥丁给与了这两只乌鸦说话的能力。

九、拉塔特斯克(Ratatoskr)

这个词在古挪威语中的意思是“牙洞”或者是“牙孔”。是一只松鼠,这里吐槽小说文本的注释不对。这只松鼠每天在世界之树上跑上跑下,来给栖息在世界之树的顶端的神鹰赫拉斯瓦尔格尔(Hræsvelgr),与栖息在世界之树三根树根之一之下的巨龙Níðhöggr(意思没记错的话,就是“绝望”,它某一日啃断世界之树的树根,那么诸神的黄昏就来临了)之间传递消息。

顺带一提,这个词在《约会大作战》中也有提到,就是五河司令官治下的组织名。

十、寒冰巨人(Hrungnir)

这个词在古挪威语的意思是“争吵者”,是一个霜巨人的名字。在神话中被雷神托尔用米约尔尼尔神锤给解决了。这个名字在《诗语法(Skáldskaparmál)》中和在《散文埃达》中也有提及。他的事迹主要是与主神奥丁打赌,看谁的马跑得快些。他的马是古尔法克西(Gullfaxi,意思是“黄金的鬃毛”),并且这匹马赢了奥丁的史莱普尼尔。随后,赫朗格尼尔进入了瓦尔哈拉,在那里饮酒作乐荒淫无度。这致使众神厌烦了他,随后众神派出托尔解决了他的性命。

十一、希米尔(Hymir)

北欧神话的巨人,女巨人也有人说是女神,Hroðr(意思是“著名的”)的丈夫。居住在世界的尽头之地艾尔瓦加尔(Elivagar),在《诗体埃达》希米尔之歌(Hymiskvitha,The Lay of Hymir)中曾提到他们的孩子是战神提尔(Tyr),但是由于与“提尔是奥丁之子”的说法冲突,于是便有猜测称实际上这里的“提尔”是指“洛基”。与他相关的故事是他借给提尔与托尔一口两公里深的大锅的故事。在故事的最后,托尔还是借到了大锅。

十二、战争之猪(Hildisvíni)

一般情况下,芙蕾雅的出行都是有自己的车的。这辆轻便的四轮马车由两只猫拉着,它们象征着“柔和”与“肉感”,是芙蕾雅十分喜爱的。在芙蕾雅不用这“马”车时,便会骑着这只战争之猪(“战争之猪”是这个词的意思)出行。有人说这是芙蕾雅的人类情人奥塔(Otta)所化妆而成,用于隐藏。这也就是洛基为何一贯地指责芙蕾雅,在公共场合骑着她的情人太过放荡的原因。

顺带一提,这货也在《贝奥武夫》中提到过。

十三、死人国度(Niflheim)

这个词的意思是“雾之国”,并且又叫做“海姆冥界(Helheim)”,而它的意思是“赫尔的家”。这里是北欧神话中的冥界,一切死亡的灵魂所居住的地方,连神也不能例外。我们的伟大的作者史诺里·史特卢森在《散文埃达》里提到,金伦加鸿沟的南面是炎热的火域,而北面则是极北的寒风之地。那里终年为冰雪与强风吹袭,这里便是死者之国,我们所称的“尼福尔海姆”。这里的人们如果不是被奥丁受到英灵殿,那么会来到这里。这里被称为阿瑟加德的地下,幽深黑暗,必须连续骑马疾奔九天九夜方可到达。有名为“费格尔米尔”的河流从这里流过,世界之树的三大树根之一在这里,另外,绝望之巨龙尼兹赫古(Nidhhoggr)也在这里啃咬它。

另外,有时候这里还会提到“赫尔之殿(又称作艾留德尼尔,Eliudnis)”,凡是没有犯下过大罪的死者将会通过一条横跨在究鲁河上的黄金之大桥而来,再通过赫尔之殿坚固的门扉与高耸的城墙,看见守门犬加鲁姆的盘踞。未犯大罪者在此大殿中居住,但一旦有大罪恶将会被运往更深的尼福尔海姆,接受再一次的死亡。

十四、妖精化

其实这里不过是在玩一个老梗,产生于基督教向外民族扩张传教的过程中。河马将历史上确实存在的事实化作了制作术式的原型,这种历史事实出现在各个较为偏远地方的基督教之中。他们将本地民族的神纳入到基督教的体系,但由于基督教是一神教,所以自然不可能与上帝具有相同的地位,于是那些神就莫名其妙的打成了“恶魔”,好一点的是“妖精”,“魂灵”,“小鬼”,再好一点的是“圣人。”这样的例子多不胜数,很多我们现在所常用的恶魔的名字,就是地方神话的。

例如,易卜劣斯(Iblis)原本就是伊斯兰教的恶魔,后来被纳入基督教体系,化为撒旦的别称。比尔鲍格(Bielobog)是斯拉夫神话的善神,光明之神,天空之神,在基督教信仰入侵后,就变为了某种善良的精灵继续在民间流传。

这种情况在北欧神话中,东/西斯拉夫神话中,芬兰神话中经常出现,在东正教中可以看到很多的圣人来自于本土神话,我的记忆中“圣米迦勒”、“圣奥古斯丁”都是这类由斯拉夫人自己的神变化过去的。这样做的重点在于将原本的信仰打倒,树立起新的基督教体系的信仰。

在小说之中,这种术式用于将魔神奥蒂努斯的力量向100%失败的那一方向偏转,实际上与“天使坠落”是差不多的情况,都是将上位者打到地上来的术式,术式的效果在于使某些太多碉堡的人的力量平衡破坏,促使其从内部开始崩坏。

十五、奥帝努斯之弩(Othinus’ Bow,Odin’s Arbalist,オテイヌスの弩)

在萨克索·格拉马提库思(Saxo Grammaticus)的作品《丹麦人的业绩》中第三卷(参见丹麦语该书第七十页)提到了奥丁(Odin)与奥莱尔(Oller)的争夺王位的故事。另外该书中也写到了以奥丁为原型创作的人物,奥帝努斯的故事。在这里面的奥帝努斯是一位苍老的魔法师,居住于深林之中。但是十分宠爱丹麦王家的哈丁(Hadding)。瑞典的国王伍弗(King Uffe)想要杀了哈丁时,以美丽的新娘为诱饵,吸引敌人去讨伐他。结果芬兰人的祖先图宁(Thuning)接受了这个任务,前去宰了哈丁。

哈丁也派兵迎战,于是奥帝努斯同行。奥帝努斯从故事中的描述看来,似乎拥有高超的军事领导力与先进的军事训练法,因为他告诉了哈丁楔形阵的战术,同时在后方用魔法支援。这个时候就是那把弩弓的出场了。这把弩可以左右伸展弩臂,一口气可以装上十只箭。然后射入敌军内部,拥有极大的贯穿与杀伤力。

在小说中的奥帝努斯之弩被描述为有不可名状的效果,其真正的力量未曾被提到过。也就是说,根据《丹麦人的业绩》的内容,在笔者看来确确实实效果不是很强,仅仅是大型的弩炮的威力而已。

这个神话故事只属于“奥帝努斯”,而非“奥丁”的。奥丁并不拥有关于“弩”的神话,或者更具体说,就是“奥丁”并不拥有与“弩”这个形象很紧密的联系。因为北欧神话的主要的几部英雄传说:《索里的故事、赫金与霍格尼的传奇(Sorli’s Story,The Tale of Hogni dan Hedinn)》《埃吉尔传奇(Egils Saga)》《佛尔颂传奇(Volsunga Saga)》《卡尔斯纳特传奇(Grettir’s Saga)》《修瓦兹之子赫尔基之歌(The Lay of Helgi Hjorvarthsson)》大多在公元十世纪的时候甚至是之前就已经以书的形式流传。而弩在欧洲地区流行大约在十世纪之后,而我们的作者萨克森是十二世纪的人。

所以说,笔者认为,这个是一个“奥帝努斯”这个脱胎于“奥丁”原型之后,形成独立的角色的标志。换句话说,这个“弩”的形象就是“奥帝努斯”身为“以奥丁为原型创作的独立人物”,而不是“奥丁的分身或是万千化身之一”的一个特点。正是这个中世纪的丹麦历史学家,萨克森·格拉玛提库斯,我们才能看到今日的奥帝努斯这个形象出现。统而言之,在笔者看来,奥帝努斯并不“只是”奥丁。

另外顺带一提,基督教大约十一世纪时传入北欧地区。所以说,现今的《埃达》大部分的成文稿都是在基督教化的时期写成的,这大约是在十三世纪上半叶。

《新约魔法禁书目录》第8卷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