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10百家讲坛 钱文忠(一)
玄奘西游记
2007年3月19日 第1集 玄奘身世
https://tv.cctv.com/2010/07/16/VIDE1355152491975446.shtml
唐僧师徒四人上西天取经的故事几乎人人都知道,但与孙悟空、猪八戒、沙僧这三个徒弟不同的是,唐僧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他是唐朝时一个伟大的僧人,号称玄奘法师。他徒步十多万公里,历时十七年,远赴印度取经。玄奘的西行之路,被现代人认为是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享有如此赞誉的玄奘,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的身世又是如何的呢?
在《西游记》中,对玄奘身世的描写充满了传奇的色彩,《西游记》第十一回写到玄奘时,有一段话:转托尘凡苦受磨,降生世俗遭罗网,投胎落地就逢凶,未出之前临恶党,父是海州陈状元,外公总管当朝长。可见玄奘的父亲是状元,外公是当朝丞相。玄奘的父亲经历了金榜题名,洞房花烛的喜悦,又遭遇了月黑杀人,抛尸江底的惨剧,使玄奘尚未出生就开始历经磨难。
《西游记》中对玄奘的描写可有依据?历史中真实的玄奘是一个什么样的身世呢?是什么样的人生经历,使他敢于徒步往返17年,远去西天取经?
根据历史的真实记载,玄奘的确是出生于一个名门望族,祖上出了很多高官,但是到了他父亲这一辈,陈家从高级干部降到了县令。玄奘的母亲姓宋,是洛州长史之女,跟当朝宰要相差得很远了,但也是官宦人家的小姐。关于玄奘出生的时间,因为我们知道《西游记》讲的是贞观十三年海州陈状元娶了殷小姐,就算当年怀孕当年生子,那么照这么说,玄奘法师应该生在贞观十三年,这个是错的。玄奘的出生年月,在历史上是需要一番考证能考出来的,除了《旧唐书》的本传以外,基本都说他是唐高宗的麟德元年,也就是公元的664年,玄奘去世。一般认为玄奘是生活了65个春秋,那么一推,玄奘就是生在公元600年。
《西游记》中写到,玄奘的父亲是新科状元郎,母亲是当朝宰相之女,玄奘的父母新婚之后,都遇到了什么样的事情?怎么会使自己的孩子历经磨难呢?按照《附录》里的说法,唐太宗授予陈状元江州州主的官,叫他即刻上任。谁知道,这一走就走出一段天大的祸事来。贼人刘洪把陈状元推入江中,拿了陈光蕊的官凭,也就是当官的凭证,带着殷小姐居然就到江州去上任了。
2007年3月20日 第2集 皈依佛门
https://tv.cctv.com/2010/07/16/VIDE1355152508979640.shtml
《西游记》中陈光蕊被害沉江,身怀玄奘的温娇被刘洪霸占,玄奘出生时会遭遇到什么样的命运?玄奘又是怎么替父母报仇的?
《西游记》第十一回中说到玄奘时用了这样几句话:转托尘凡苦受磨,降生世俗遭罗网,投胎落地就逢凶,未出之前临恶党。父亲陈光蕊被刘洪杀害,母亲温娇为了保全腹中的玄奘假意顺从了刘洪。刚刚出生的玄奘被无奈的母亲抛入江中,由于被金山寺长老所救,自小就当了和尚,玄奘在寺庙里面学业精进,佛学修养大长。有一天辩经的时候,庙里有一个酒肉和尚骂了玄奘,说他是父母也不知,姓名也不知,就是这句话,无意间把玄奘的身世这层纸给捅破了。
当玄奘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后,决心为父母报仇,但刘洪当时已经当上了江州州主,有权有势,而玄奘只是一个小和尚,他该怎么做,才能为自己的父母报仇呢?
玄奘知道了这个身世以后,就悄悄地去到江州衙门里去找他的生身母亲,也就是满堂娇,然后玄奘又找到了他的外祖父殷宰相。老人家听说这件事情第二天就禀明唐王,发兵六万直奔江州,擒拿刘洪。《西游记》附录里记载,这时陈状元也从洪江浮上来,全家团圆,皆大欢喜,但是《附录》里还留下一句很残酷的话,讲玄奘的母亲最终还是自尽了。这是《西游记》中玄奘的身世介绍,当然这跟历史上的差距是相当大的。
历史中记载的玄奘出身官宦家庭,他为什么要剃度出家呢?又是什么样的机缘,使他对佛学产生如此浓厚的兴趣呢?
根据历史的真实记载,玄奘的父母大概在他十岁左右,都已经去世了。在玄奘13岁的那一年,隋炀帝派了大理寺卿郑善果,到洛阳去度僧,剃度14位僧人。小玄奘就在这个考场的门口,就在那里磨磨蹭蹭,一直就傍在门口不肯走,郑善果考完了出来,看到玄奘然后就问他,你是不是想能够剃度出家为僧啊。玄奘说是,我愿意出家为僧。但是我“习近业微,不蒙比预”。郑善果接着问他,那你为什么要剃度出家呢?玄奘的回答那是绝对的非同凡响,叫做“远绍如来,近光遗法”。郑善果认定玄奘将来必成释门伟器,为玄奘破格剃度。很快,少年玄奘就在洛阳这个圈子里面声名大起,洛阳一下子就知道有这么一个非常年少的、佛学上的天才。
2007年3月21日 第3集 求学之路
https://tv.cctv.com/2010/07/16/VIDE1355152510339692.shtml
玄奘13岁剃度,开始了他的佛门求学。为求得佛学的真谛,他接受了佛门最严格最繁复的戒律,成为一名受戒的高僧。但在佛学界已经名声鹊起的玄奘为什么会想到要西行取经呢?是什么启动了他西行的信念?
玄奘13岁剃度出家后,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佛典的学习上,按照现在的记载,玄奘跟景法师学习了一部经,《大般涅磐经》。这是一部什么样的经书?玄奘从13到19岁之间,一直在洛阳学习佛经,到处听讲,声名鹊起。但是大家都知道,玄奘取经是从长安出发的,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在洛阳已经小有名声的玄奘要奔赴长安呢?玄奘13岁剃度,但那只是走入佛门的第一步,要成为一个高僧,还有更重要的,而且更难过的是第二关:受戒。那么受戒都有哪些严格的要求和复杂的程序呢?
受戒之后的玄奘,佛学的道行更加高深,在四川也更加有名望。此时,他完全可以继续在四川研究佛学,同时还可以享受到一个高僧的待遇,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机缘,使玄奘一定要再赴长安呢?玄奘去长安一路上与商人同行,僧人是超凡脱俗之人,商人追求的是利益,僧人与商人同行时的严格规定,是我们完全想象不到的,那么僧人与商人同行都有些什么样的规定呢?为什么说如果玄奘不到长安就不会有《西游记》?玄奘在长安究竟遇到了什么人,他怎么会想到要徒步十万八千里去西天取经呢?
在《西游记》中我们看到,唐僧是受到唐太宗的赏识,而特意派往西天去取经的,而历史上的真实情况却是玄奘根本得不到西行的批准,玄奘混在了成群结队的逃荒队伍中离开长安。玄奘到底能不能顺利离开长安,在他离开长安以后,这一路上又遇到了哪些事情,经历了哪些苦难和风波?
2007年3月22日 第4集 潜往边关
https://tv.cctv.com/2010/07/16/VIDE1355152508287616.shtml
在《西游记》中,唐僧是唐太宗的御弟,他奉旨前去西天取经。然而在真实的历史中,玄奘却是在有诏不准的情况下,偷偷从长安出发的。
当时唐朝开国不久,局势并不稳定,用史籍上记载的话来讲,“国政尚新,疆界不宁”。唐朝政府严令禁止国民出境。玄奘刚到凉州,就被密报给凉州都督李大亮,“有僧从长安来,欲向西国,不知何意”。李大亮知道玄奘要出境,喝令玄奘打消西去念头,速回长安。但是返回长安就不能求得真经,而继续西行,如果被发现必定重罪严惩。在这种情况下,玄奘该怎么办呢?
一心求法的玄奘决定冒生命危险,继续西行偷渡边关。玄奘在贵人的帮助下,昼伏夜行赶到瓜州。但刚到瓜州玄奘又被当地的官员独孤达发现了。独孤达会如何对待玄奘?
身在瓜州的玄奘打听前往边关的道路极其艰险,不但要经过湍急无比的葫芦河、把守森严的玉门关、地势奇险重兵守卫的五烽,还有八百里荒芜人烟的戈壁沙漠,而此时玄奘的马死了,祸不单行的是,发现玄奘继续西行的凉州都督发下通缉令缉拿玄奘。
当奉命捉拿的李昌找到玄奘时,玄奘有两个选择,如果承认自己就是被通缉的僧人,玄奘就会被遣返长安,而如果不承认,又违背了出家人不打诳语的戒律,玄奘该如何回答呢?而此时的李昌也面临两个选择,一方面,他是朝廷官员,缉拿玄奘是他的职责所在,而另一方面,他又是虔诚的佛教徒,觉得西行求法是件好事。那么,李昌又会如何抉择呢?他是会秉公处理逮捕玄奘呢,还是网开一面放玄奘西行求法呢?
2007年3月23日 第5集 偷渡国境
为了躲避通缉令,玄奘不得不马上越过国境。但此时玄奘的马死了,向导也没有了,他孤身一人,如何才能越过重兵严守的国境呢?在危难之时,玄奘又遭到了什么样的奇遇?
玄奘虽然被瓜州刺史李昌所救,但必须马上西行,否则仍有被捉捕的危险。但此时玄奘的马死了,两位陪行的僧人也离开了,孤身一人的玄奘如何在一个陌生的地方闯过这一道道边关险峰?虔诚的玄奘只能到一个庙里去求佛保佑,而这一求,竟遭到了一段离奇的际遇。寺庙里进来一个胡人。他围玄奘转了三圈,玄奘觉得这个胡人奇怪得很,就问你来礼佛,你绕我走三圈干什么?胡人回答说,我叫石磐陀,并且表达了希望成为居士的心愿。玄奘一看,那当然是好事,就应石磐陀所请,为他授了五戒。
玄奘大胆地把自己意欲西行求法,必须偷渡国境的想法告诉了石磐陀。但是当时唐朝的法律非常严厉,如果偷渡国境,一旦被捉住必定是死罪,协助偷渡者也将一并处死,在这种情况下,石磐陀会是一个什么态度呢?
没想到,石磐陀一口答应送玄奘出关。并且为玄奘准备了一匹“瘦老赤马”。
玄奘与石磐陀继续西行,渡河以后过了第一关,原来讲水流湍急、绝不可过的这么一条河,玄奘居然渡过去了,玄奘是又喜又累,又惊又怕,因为他一路是悄悄过去的,心里揣着个鬼胎,又高兴又累,铺好被子就睡了,露天而睡,睡的时候,石磐陀也睡了,就离开玄奘五十多步的地方也铺着被褥睡了。睡的时候,玄奘突然发现石磐陀拔刀而起,一步一步往玄奘这边走过来,石磐陀打算干什么?
石磐陀是玄奘授戒的居士,而五戒之中第一条就是不杀生,他又是自愿帮助玄奘偷渡国境的,为什么会在夜里拔刀相向呢?石磐陀是想图财害命?还是另有隐情?而玄奘又如何才能躲过这一劫?
2007年3月26日 第6集 边关被擒
玄奘为了绕过玉门关,必须穿过沙漠偷越险恶的边关五烽。但孤身一人的玄奘刚刚到达第一烽,就在取水时,被守关的将士一箭射中。被擒的玄奘会不会因偷渡国境而被治死罪呢?
陪同玄奘一起西行的胡人石磐陀认定西去的道路过于危险,就打了退堂鼓。玄奘孤身一人前往五烽。边关五烽每一烽都有重兵把守,而五烽之间则是荒寂无人的大沙漠。玄奘如何才能穿越?此时孤身一人的玄奘,首先要面对的,就是那片吞噬过无数生命的大沙漠,玄奘怎样才能走过这片沙漠?
根据历史的记载,玄奘在这一段路上出现了严重的幻觉,在历史当中曾经有16个字描写玄奘看到的这些幻象,这16个字非常惊心动魄、非常勾人心魂。这16个字是“易貌移质倏忽千变 遥瞻极著 渐近而微。”
玄奘如何才能克服幻觉带来的压力?在这死过无数人的大沙漠,玄奘依靠着什么逃过这一劫难?
玄奘克服了幻觉带来的心理压力,成功地走出沙漠,来到了五烽的第一烽,但是他在取水时,突然从远处就射来一箭,而这一箭,几乎射中玄奘的膝盖。
玄奘被守关的将士发现,肯定逃不脱被擒的命运,而一旦被擒,守关的将士又会如何处置玄奘?面对这突如其来的一箭,玄奘又会做何反应?他能否顺利逃脱?
玄奘一看这个情况赶快大叫,说:“我是僧,从京师来,汝莫射我。”校尉王祥仔细端详玄奘。他将会如何处置偷越国境的玄奘?是会把他遣送回长安,还是放他越过边关西行求法?令玄奘没有想到的是,王祥两种方法都没有选择,却提出了一个非常奇怪的条件。王祥提出了一个什么样的奇怪条件?玄奘会不会答应这个条件呢?
2007年3月27日 第7集 险象环生
https://tv.cctv.com/2010/07/16/VIDE1355152480192246.shtml
玄奘刚走到边关第一烽,就在取水时被守关的将士捉住。偷渡国境的玄奘将会被如何处置?面对边关将领提出的可以使他免罪的条件,玄奘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玄奘又是如何通过五烽那一道道险恶关卡的呢?
玄奘下定决心西行求法,在有诏不准的情况下,只得冒险偷渡国境,但出境必须要越过险恶的边关五烽。玄奘刚到第一烽,就在取水时被守关的将士捉拿到。守关的校尉王祥发现玄奘是一个不可多得高僧,竟提出了一个奇怪的条件,只要玄奘答应到他的家乡敦煌去从事佛教工作,就可以不治他偷渡国境的死罪。此时的玄奘面临两种选择,要么答应王祥的条件,向东前往敦煌,要么坚持西行,那就要面临被治死罪的危险。玄奘是怎么回答王祥的?
玄奘拒绝了王祥的要求。俗话说,县官不如现管,此时玄奘的命运完全掌握在王祥的手中,但面对王祥提出的免罪条件,玄奘竟然一口回绝,并且表示自己西去求法的决心不变。王校尉被玄奘的高僧大德所震撼,他表示要给玄奘指路,第二天亲自送玄奘上路。
玄奘得到王祥的全力相助得以绕过两烽继续西行。但到第四烽时,玄奘又冒险去取水,结果再次被捉拿。这第四烽的将领又会如何对待偷渡国境的玄奘呢?
玄奘继续西行到莫贺延碛,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为什么钱文忠教授认为这个地方比边关五烽还难通过?玄奘在这个被称为死亡之地的莫贺延碛都遇到了什么事情?他又是靠什么战胜非常险恶的莫贺延碛的?
2007年3月28日 第8集 身临绝境
https://tv.cctv.com/2010/07/16/VIDE1355152513043766.shtml
玄奘要穿越八百里险恶的莫贺延碛,首先要找到野马泉补充水。但是在这片荒寂无人的大沙漠里,玄奘迷路了。连续几天几夜滴水未进的玄奘,绝望地躺在了沙漠里。玄奘是如何死里逃生的?
玄奘在喝水时一失手,整个皮囊打翻了。在沙漠中水是最珍贵的,没有水根本过不了八百里莫贺延碛大沙漠,玄奘在沙漠中迷路了,找不到野马泉补充水源,这本来已经十分危险,而玄奘又失手把装水的大皮囊掉到地上,结果会怎么样呢?
钱文忠:根据历史的记载,玄奘也的确在这个时候,违背了他的誓言。往东走出十多里地以后,玄奘想起来自己的誓言,“今何故来?宁可就西而死,岂归东而生”。我是为什么来到这儿的,我宁远向西而死,绝不往东而生。玄奘在往东折返了这么十多里以后,他想起了自己的誓言,而牵转马头,接着往西走。这就是拿自己的性命相拼,在这沙漠里面,我想可能很多听众朋友没有在沙漠行走的经历,在这种情况下,基本上就是把性命托付给天了。
在一滴水都没有,又完全不知道何处能找到的水源的情况下,玄奘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向东返回,也许还能得以生还,一个是继续向西,走进莫贺延碛大沙漠的深处。而选择继续向西,就几乎等于是选择了死亡,玄奘毅然选择了向西,他凭借什么走出这片大沙漠呢?
2007年3月29日 第9集 被困高昌
https://tv.cctv.com/2010/07/16/VIDE1355152509648665.shtml
玄奘九死一生才走出八百里大沙漠来到高昌,但高昌王却一心想把玄奘留下,做高昌国的精神导师。高昌王用尽了各种办法,玄奘却执意继续西行求法。
玄奘绝对不是《西游记》里面那么窝囊的一个形象,一有事儿就叫徒儿徒儿,真实的玄奘是非常厉害的一个人。既不是《西游记》里面这么一个窝囊的形象,也不是《大话西游》里面那个只会唠唠叨叨的形象,玄奘是非常干练的一个人,所以他的回答非常不卑不亢。玄奘说“又大王曩修胜福,位为人主,非唯苍生恃仰,固亦释教悠凭,理在助扬,岂宜为碍。”也就是玄奘面对高昌王据理力争,决不肯留在高昌。但高昌王也是铁了心非要留下玄奘不可。一个是一国之王,一个是一代高僧,两个人的话从软到硬,越说越僵,此时高昌王还有什么别的办法吗?他会不会动国王之威,难为玄奘呢?
面对玄奘的执意拒绝,高昌王终于忍耐不住开始发威了,此时的玄奘处于两难之境,答应高昌王的要求,就违背了自己西行求法的誓愿,不答应留下,就会被送回唐朝去,最糟糕的是,无论答应或不答应,都将无法再继续西行了,玄奘该怎么办呢?玄奘做出了一个大家意想不到的举动。什么举动呢?绝食。
高昌王以为,自己软硬兼施,玄奘早晚会接受他的条件,但令高昌王没想到的是,玄奘竟会用绝食来表明自己西行求法的决心。这回高昌王会不会还认为玄奘是在施苦肉计?他将如何对待玄奘的绝食行为?而玄奘的绝食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高昌王为玄奘绝食求法的意志感动,与玄奘结为兄弟。我们可以想到,在《西游记》里,玄奘有一个非常尊贵的身份――御弟,这个御弟是指唐太宗李世民的异姓兄弟。但是在真实的历史当中,唐太宗跟玄奘有没有结成兄弟关系,玄奘是偷渡出境的,御弟的传说是来自于高昌国的遭遇。高昌王和玄奘结为兄弟,并答应玄奘西行求法,但同时还附加了一个条件,这是一个什么条件?玄奘会不会答应呢?
2007年3月30日 第10集 异国传奇
玄奘绝食西行求法的意志深深打动了高昌王,为帮助玄奘继续西行,他不仅在物质上为玄奘做了充分的准备,还写了封压书信给西域沿途各国。此外高昌王还送给突厥可汗重礼,并且另外写了一封非常感人的信,这封信的文字留了下来:法师者是奴弟,欲求法于婆罗门国,愿可汗怜师如怜奴,仍请敕以西诸国给邬落马递送出境。所以玄奘在高昌绝食是绝食,但是真正得到了一个护法的一个国王。由于高昌王周到而极其细致的安排,良好的物质条件的保障,充足的人力、畜力的保障,玄奘很顺利地经过了一些小国,到达了阿耆尼国,这个国非常重要,因为它是《大唐西域记》这部举世闻名的著作的起首第一国。玄奘在阿耆尼出示了他的哥哥高昌王?文泰为他准备的二十四封信里的一封信,不料效果很惨,阿耆尼国的国王原来对玄奘热情欢迎,一看高昌王的信,却翻脸了。
高昌王给玄奘写了压书信就是希望沿途各国给玄奘西行提供便利,但是阿耆尼国国王看到信以后为何翻脸了呢?他又会如何对待玄奘?
玄奘虽然在阿耆尼仅仅停留一天,但他在《大唐西域记》中详细记录下了阿耆尼的西域风情。这充分体现出真实历史中的玄奘是一个非常聪明的、非常有观察力的、有判断力的这么一个卓越的人才。这不像《西游记》里的玄奘,连白骨精是谁都看不出来,连好人坏人也看不出来,非得孙悟空帮他看,偶尔猪八戒也帮他看看。在现实的生活当中,玄奘是一个求知欲望极其旺盛,观察能力极其细致,判断能力极其高超的这么一个人物。《大唐西域记》关于阿耆尼国的记载不足三百字,数着汉字不足三百字,但是信息含量很大,内容包括阿耆尼国的国土大小,风俗、水文、地理、出产,各种各样都囊括了。玄奘都为我们留下了什么关于阿耆尼国的珍贵记载?
玄奘接着离开了阿耆尼往西方前进,渡过了一条大河,前面大概再行进了几百里,来到了一个在今天依然是非常神秘和吸引人的地方,也就是龟兹。玄奘在龟兹国受到了隆重的接待,但令人不解的是,玄奘却被安排在了龟兹国国师的下座,这和大唐国崇尚的客为上座的礼节严重不符,他们为何要这样安排?玄奘在龟兹又有着怎样的遭遇?
2007年4月2日 第11集 龟兹辩经
玄奘二十多岁,就已经成为一名大德高僧。所到之处都受到人们的敬仰和崇拜,但在神秘的龟兹国,却遇到了一个对手,他不仅看不起玄奘,甚至认为玄奘西行求法是多此一举。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玄奘又是怎么应对他的呢?
玄奘到了龟兹以后,例行接受了国王的供养,就去拜见精神领袖了,那就是木叉鞠多。这个木叉鞠多,不是等闲之辈,他是一个老海归,他曾经留学印度二十几年。木叉对玄奘说,在龟兹这个地方,你想学的基本经典都有,你学好了以后,就很够你受用的了。没有必要再往西去,去受那种辛苦,去遭遇那种艰险,你拜我木叉为师就行了。
为了能够到印度求得真经,年轻的玄奘曾经放弃了在长安的优厚待遇,偷渡过境,不畏艰险,死里逃生,好不容易走到了龟兹国,然而在这里,却受到了龟兹高僧的嘲笑。一个是曾经,留学印度20年的大德高僧,一个是准备到印度求法的年轻僧人,他们之间将展开怎样的较量?面对龟兹高僧的尖酸提问,玄奘又将如何应对?
玄奘的回答很有意思,玄奘也不说这些经,我学过没有,这些经我见过没有,玄奘直接发问,“此有《瑜伽论》不 ”。木叉回答说《瑜伽论》是无用的书。玄奘听到这样的回答,又会作何反应?在《西游记》中,唐僧是一个不善言辞的僧人形象,那么在现实中的玄奘,又会是什么样子?
玄奘听到木叉这么回答以后,玄奘一下子从非常敬仰这么一位高僧,这样的心理状态,变成了“视之犹土”。也就是说在玄奘的心目当中,木叉变成一堆土了,就不值一提了。玄奘接下来的话就很厉害,他说《瑜伽论》是未来佛弥勒亲口所讲,你居然说它是邪见,你居然说未来佛在胡说八道了,或者说未来佛在乱讲佛法了?那木叉立刻被玄奘问得哑口无言了。
根本没把玄奘放在眼里的木叉,如今却被问得哑口无言,甚至还背上了骂佛的罪名。作为龟兹国的第一高僧,他是绝对不会就此认输的。那么接下来他又会想出什么办法,来对付玄奘呢?
木叉当然不是一般的人物了,他接着也反问玄奘,“《婆沙》等汝所未解 何谓非深。”《毗婆沙》这部佛经,你都还没理解呢,你凭什么说它不深啊。
经过几个回合的较量,已经占有绝对优势的玄奘,却被老道的木叉引到了一个自己并不熟悉的佛学领域,而这偏偏又是木叉最有把握的。此时的玄奘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完全处于被动局面,那么,玄奘会不会就此认输?玄奘怎么做才能够变被动为主动呢?
2007年4月3日 第12集 西域奇遇
因为大雪封路,玄奘不得不暂时留在龟兹,在这期间,他发现了哪些特有的风俗和文化现象?离开龟兹后,玄奘先是遭遇了两千多个强盗的围攻,后又偶遇西域最强国的统治者――突厥可汗,他们会如何对待玄奘?
在小说《西游记》中,玄奘常常是非不分,连妖怪和好人都分不清楚。而真实的历史是,玄奘有着准确的判断力和辨别力。在《大唐西域记》中,他对龟兹的记载,不但被证明是准确的,还给现在的考古发现提供了重要参考。玄奘都记录了龟兹的哪些事情?
玄奘不仅记录了龟兹的音乐,还记载下了龟兹人大多数是扁头的风俗。这些记录不仅见证了古代的文化交流,还给现在的考古发现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参考。
离开龟兹的玄奘继续前行,不料却遭遇了两千多个强盗的围攻。一面是人多势众的强盗虎视眈眈,一面是带着大批钱财的玄奘孤立无援。强盗会如何对待玄奘?而玄奘又是如何逃脱这次险境的呢?
继续西行的玄奘来到了海拔七千多米的凌山,在这个人鸟俱绝的地方,玄奘是如何穿越的?
玄奘凭着坚定的信念,终于走出了凌山来到了碎叶城,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玄奘在这里又有着怎样的经历呢?
玄奘意外地遇见了突厥可汗。突厥是西域最强大的国家,如果突厥可汗肯帮忙,玄奘就能顺利地走出西域,进入印度。然而突厥既不是佛教国家,又和唐朝常年交战、积怨颇深。突厥可汗凭什么要帮这个远道而来的唐朝和尚?他会怎样对待玄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