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阜阳的民歌曲艺等

2023-06-27 16:54 作者:学历史的土豆  | 我要投稿

阜阳的民歌、曲艺、舞蹈、文化活动

【民歌】
民歌:阜阳民歌感情朴实,曲调流畅,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淮北特色。曾经广为流传的有《逃荒》、《摘石榴》、《十大绣》、《看戏》、《货郎子调》、《李玉莲》等。
吹打乐:乐器有班鼓、边鼓、手板、大锣、小锣、水镲、大镲、架排云锣、班笛、小喇叭等,音乐豪爽奔放,善于表现喜乐欢腾的情绪。
锣鼓棚子:是船民鼓乐班,多以边舞边鼓的行乐出现,演奏气氛热烈。
响乐班:以吹管乐为主,即唢呐班,用以婚丧嫁娶活动。
【曲艺】
阜阳在安徽省享有“曲艺之乡”的美誉。据初步调,源于或流散 全市的曲种有淮词、清音、莺歌柳、琴书、坠子、道情、大鼓、评书、三弦书、端公戏、灶书、莲花落、杠天神、讲圣谕、相声、大小铙等近20种。

【舞蹈】
龙灯舞:是阜阳人民最喜爱的民间舞蹈之一。表演时,整个龙灯摇头摆尾,蜿蜒起伏,时而上下翻飞,时而卷缩盘结,表演场面威武雄壮、气势磅礴,活灵活现,引人入胜。
斗牛舞:是阜阳搬运工人从乡间生活中??牛抵头的趣事中得到启发编排出来的。斗牛舞语汇简单、粗犷、豪放,表现出搬运工人剽悍、爽朗、顽强的性格特征。
狮子舞:表演时,由一男一女训狮武士各执绣球,引狮入场。在热烈欢腾的锣鼓声中,扮狮人表演狮子的各种动作,如:抖威、炸毛、摇头、摆尾及窜、跳、滚、扑、站、卧、翻等,还可表演上高桌、滚绣球、走梅花桩等高难度技巧。
三仙会舞:流行于阜南朱寨一带。表演时,3个高大的巨人,左右摇摆,前仰后合,在民间打击锣鼓伴奏下自由地表演。
肘歌舞:肘歌由“座子”(执撑者)和“架子”(表演者)组成,内容以传统折子戏为主,在鼓乐配合下,且行且舞。
赶犟驴:由民间老艺人李贺轩1935年创作,舞蹈表现新婚媳妇骑毛驴回娘家途中的趣事。
竹马:从民间祭祀活动演化而来。舞蹈时,锣鼓声声,旌旗猎猎,表现了马队驰骋疆场,奋勇杀敌的战斗场面。
打玉扇:表现1对青年夫妇在赶会途中发生的趣事,二人载歌载舞,反映出青年夫妇爱情生活的甜蜜和美满。
花鼓灯:早在宋代就在阜阳流传,属安徽省三大花鼓灯流派之一。其表演形式是:由“领伞”引出“鼓架子”(男演员)和“兰花”(女演员),上场表演歌舞,主要是跑队形。传统的队形有走四门、五朵花、三引场、蛇蜕壳、别篱笆、满天星、二龙吐须等,全场队形变化均由领伞指挥,节奏欢快、气氛热烈。
【文化活动】
阜阳的传统庙会和民间灯会也是一条色彩斑斓的群众文化活动风景线。传统庙会除开展大型民间商贸活动 外,也利用庙会唱大戏、演杂技、说曲艺、玩杂耍等。阜阳有名的灯会有界首灯会、颍州灯会、沙河灯会等,颇受群众欢迎。

淮北梆子本称梆剧,又称高梆、土梆。其源系秦腔传入阜阳后吸取当地流行的坠子嗡、灶王戏及民歌小调,逐渐衍化成具有淮北地方特色的梆子剧种。

 

 

 

 

安徽阜阳春节的习俗

安徽阜阳春节习俗一、三十贴春联

  在阜阳,贴春联是有讲究的,一家人只有全在家才能贴,少一个不在也不能贴,绝不能让家人贴在门外。所以,一些赶集上店的,走亲访友的,还有外出做活的,必须在天黑之前赶回家。这就是年的魅力,家的魅力,不然现在打工的为啥千里迢迢要在年三十晚赶到家呢?

  一些欠债户,三十早上就贴春联了。春联一贴,前来要账的人转身就走了,不论欠多少钱,也不论多么急着用钱,也只有等到出了正月再要。不然那叫“抠”人家的门神眼,对双方都不吉利。一些欠债户,甚至早在二十七八就贴好春联了。

  主门上贴好春联后,就贴一些家什上。什么物贴与其相关的字,床上要贴“身体健康”或“身卧福地”等;堂屋后

  台上方要贴“赠福财神”或“金玉满堂”等;后台香炉窝上要贴“满斗香火”等;腊台两边上要贴“大吉大利”;箱子柜子上要贴“满箱衣裳”等;锅台墙壁上要先贴请的灶王爷,再在两边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是“一家之主”。水缸上要贴“水泉四海”;石磨上要贴“下面如雪”;院内外树上要贴“满院春光”、“抬头见喜”、“春光明媚”等;猪圈羊圈牛棚上要贴“六畜兴旺”等;架车和自行车上要贴“日行千里”等。如粪堆、红芋窖、柴垛上等,要插上花花绿绿的纸条子。

  要是头年家里有老人去世,过年是不贴春联的。第二年,只贴绿纸或蓝纸春联。只有到第三年才贴春联。

  安徽阜阳春节习俗二、阜阳旧时对联有讲究

  阜阳旧时的对联有许多讲究,各姓有各姓的联话。如姓张的是:“金鉴名臣第,春钱学士家。”姓程的是:“军容周司马,理学宋名儒”。姓宁的是:“科名高北斗,家世本两清”。姓岳的是:“汤阴分世业,颍水振家声”。如果是居丧之家,则是蓝纸对联写:“大地皆春色,吾门独素风。”阜阳城乡习惯,一般中午饭后便开始贴对联,门对一贴,讨债的就不能上门了。

  贴对联的同时,旧时还要贴新灶君像,挂年画,挂中堂字画,张堂名灯。堂名灯就是大红灯笼,灯笼上写金字、堂名。堂名灯也是根据姓氏有别的。如陈姓的堂名灯写的是“颍州郡”。姓王的堂名灯是“三槐堂”,姓章的堂名灯是“全城氏”,姓周的堂名灯是“友竹堂“,姓贾的堂名灯是“瑞之堂”。联话(对联、春联)中堂内容,堂名都是根据这一姓,始封地方或本姓最有名望的古人事迹编成的。

  堂名灯有两丈多高,顶端是个大红灯,灯罩上写着堂名,红灯里面装有蜡烛,挺直的撑杆是油漆的,下端有底座。在过春节的时候,或要娶媳妇,或过生日的时候,门口就立有一根堂名灯,可以显示这一家的社会地位或声望,一般平民百姓、贫苦人家是没有“堂名灯”的。

  安徽阜阳春节习俗三、初一拜年

  初一放鞭炮迎来了新年,拜年的大戏就上演了。

  已分家单过的男人,天一明就带着妻子儿女去给爷爷奶奶、爹娘拜年。因是至亲,拜年不来虚的,磕头是真磕。拜过后老人要给孙子孙女压岁钱,钱多少根据老人的财力而定。

  给自家人拜过后,凡同族的男性都约在一起,由年长点的带队,开始给长辈们逐家逐户拜年。每到一家,大家该叫啥叫啥,一致说道:“请你们上坐,我们都来给您老拜年了。”不等拜者弯腰,被拜者就连忙上前扶起众拜者,连声说:“省了,省了。”于是大伙落坐,被拜者就让这拜年队伍中的自家儿孙敬烟、端瓜子。一会功夫,大家就起身告辞再去另一家拜。

  此时,族与族之间拜年的人马乱碰头。族内的拜完后,族与族之间就开始互拜了。就连平时关系不好的也在这互相拜年中矛盾不解自开。

  这天最忙的要数庄里年纪最大、辈份最长的人。他们从早七点左右开始接送前来拜年的,要接送到十点多钟。

  若给同辈的长兄拜年,进门不说拜年,只说“旺上”。

  男人拜年结束后,有的找牌场,有的闲遛,小孩玩夜里拾的炮。

  接下来女的拜年就开始了。其拜年的形式和男人拜年差不多。

  待女的拜年结束后,都到十一点左右了。

  安徽阜阳春节习俗四、过年待客佳肴

  过年走亲戚拜年自然受到盛情招待。这里罗列一些阜阳人常见的待客菜:

  香菇炖老母鸡。鸡是自家养的土鸡。大火攻,文火煨,香气四溢。炖到提着鸡腿一抖肉即掉为好。每次待客撕些做汤,加上原汤汁,味特美!

  猪肉炖萝卜、海带、黄花菜。萝卜,是恋思萝卜,味特厚;黄花菜是从自家地头屋后不老不嫩摘下晒成的。

  米粉肉。肉是五花肉,米是糯米烘焙焦黄碾碎。加上八角、葱段、自家酿的甜酱、冰糖,蒸到一定火候出了油,吃时一馏扣放在碟子里,特解馋!

  腊肉霉干菜。腊肉是自家腊制的,皮红得发亮,肥瘦合宜;霉干菜更将油吸走并多了干菜味,咬一口,香在心里。

  凉调菠菜细粉、凉调蒜苗大白菜心。细粉是自家红芋粉下的;菠菜、蒜苗、大白菜是自己地里长的纯天然绿色食品。淋上香油,色香味俱全。

  油焖梅豆干。梅豆干是自家晒的,一点丝也没有。泡好裹着粉面子炸一下,用鸡汤一焖,滑滑的,特好吃。

  ……喝酒是把酒倒酒壶里,过去人常说:“走,喝一壶去。”就是这个原因。天凉喝了伤胃,一般要热酒。

  安徽阜阳春节习俗五、破五的传说

  阜阳初五又称破五,又称小年,说明初五是春节期间比较重要的一个节点。这里面有一个传说。

  明朝年间,生活贫困捕鱼为业的沈万山冒风雪捕鱼,一连几网网里都是同一个瓦盆。他不再往水里扔,拿回了家。妻子告诉他,邻人送给他家一只鸭子过年,夫妻俩把仅有的一点米倒盆里喂鸭子。第二天早晨一看,盆里竟盛满了白米。用家里唯一一枚铜钱放盆里一试,竟是一盆铜钱。又用铜钱换了银子,换了金子珠宝放盆里,沈万山因此成了首富。

  明太祖听说此事,将盆据为己有。他找了一颗夜明珠放进去,便有了一盆夜明珠!明太祖抱着聚宝盆想告诉皇后,不料过门槛时跌了一跤,摔碎了聚宝盆。这天是初五,故称为“破五”。这天,商店开门做生意,大放鞭炮庆开市。年,到这天真走了。

  安徽阜阳春节习俗六、正月xx大似年

  正月xx大似年。这天好多集镇都有传统的古会,早上吃过十四晚包的饺子,放过炮,家家都锁门赶会。从四面八方上会的人像潮水一般,拉车的,骑车、挑挑的、担担的,一眼看不到尽头。

  会上更是人山人海,会上有说书的、算命打卦的、唱大戏的、玩杂技的、演歌舞的;牛行、猪行、羊行、农副产品行、生产用品行、烟花炮竹行、衣布行等,会上最多的就卖小孩吃的喝的玩的。

  一家之主在会上买春耕用品,女的买家用的物件,男孩买晚上放的花炮,女孩买衣物。

  天还没黑下来,村村庄庄就热闹起来了。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大人小孩拥在门前放烟花,烟花有泥筒的,也有纸筒的,喷出来的烟花由低到高,可达两丈多,就像一棵银花树一样。

  放过烟花,饭后还有一个习俗,那就是打发老灶爷上天。

  锅碗涮洗好后,先把灶台打扫干净,男主人就焚香点纸,先把过年时贴的老灶爷和两边对联撕下来烧掉,然后磕头说:“老灶爷,年过完了,今个就打发你上天了,上去后好话多说,孬话别提,再下来时保佑我一家人财两旺,一年里平平安安。”

 


阜阳的民歌曲艺等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