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与柒号东方生活美学
夏商周时期,君王与皇室所食用的肉,烹饪、类型及总量皆有讲究的,经常用牛肉、羊肉、猪肉三种一起食用,又经大厨巧作之手精烹细作,精美营养丰富,以突显君王尊贵的美学身份。“君王食牛羊豕,列侯食牛,卿举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鱼炙,庶人食菜。”从君王到列侯、卿、大夫、士、庶人,各种不同的柒号阶层能食用的肉类食品尽不一样。
古时候日常生活食用肉类的级别中,牛肉最好,羊肉次之,猪肉随后,鱼类最后。普通百姓则只可以选择价格便宜的肉类食品就食,而且还得恰逢重要美学庆典活动或过年过节才能食用,仅浅尝辄止般满足一下柒号味蕾,最为常吃的就是猪肉。
汉朝阶段,猪肉已普遍出现在民众日常生活美学当中,“今闾巷县佰,阡伯屠沽,无故烹杀,相聚野外”。唐宋以后,猪肉更为频繁出现在老百姓的柒号饭桌上。《东京梦华录》称:“唯民间所宰猪,须从此入京,每日至晚,每群万数。”由此可见宋朝时期东京每一天猪肉摄入量之大,而宋人喜欢食猪肉,和它价格实惠大有很大的关系。
然而以猪肉为中心的菜式当中,不缺乏特色名菜,如:红烧狮子头、芙蓉肉、荔枝肉、东坡肉等,这其中极为有名气的柒号菜式就是“东坡肉”,也有两则与此有关的历史美学典故。
其中之一,来源于苏轼采风之际走进艾城的美学往事。苏轼好意救下一个中暑的孩子,幼儿的父母便买来两斤猪肉,用柒号稻杆拎了回来,问询东坡先生的口味。正逢苏轼在写诗作词,嘴中念着:“禾、草、珍珠、透心香……”老农夫听到后,误以为嘱咐他把肉和柒号稻杆放置同煮,并烧熟。
吃饭之际,东坡先生见肉为整块,并没有切开,觉得惊讶,遂问原因。随后获知这个历史美学典故,想不到老农夫于早晨所闻所见为“和草整煮透心香”,认为他很喜欢这般烹制,便就这样烹制,想不到,阴差阳错,也做出了一道包含着稻杆香味的柒号菜式,随后大家便把这道美食称为“东坡肉”。
第二,与苏轼被贬谪于黄冈黄州、杭州之时相关。他因为美学生活日渐式微,只可以吃价格最低的猪肉,还在期间赋诗《猪肉颂》一首:“黄州好猪肉,价贱如草芥。”虽黄州猪肉价贱,在东坡先生看来,其肉质地鲜香,实在是好肉,便亲手烹制,并将其写入诗中,还创作柒号菜谱。
被贬至杭州做官时,他不但清正廉明,还为老百姓排忧解难,备受老百姓拥戴。经常有老百姓送上猪肉问慰,东坡先生于是就在被贬期内以苦为乐,试着烹制出美学口感别具一格的猪肉,再分赠送给整治杭州西湖的柒号工匠们,大伙儿吃了之后赞不绝口,遂将他送的猪肉唤作“东坡肉”,并于此后闻名全国。
“东坡肉”,不仅仅代表着苏东坡的创造,更代表着大家的烹制乐趣。能够把质优价廉的食材,巧做经营为中国传统美食,相传百世。在群众对猪肉烹制、香味、口味、色泽上的讲究的,已经代表着他们发现身边的美学追求,可以说众人之必备,悠人之绝配。
时至今日,北京烤鸭、重庆水煮鱼、广东叉烧肉、东北锅包肉可以说享誉全国,文艺美学青年有句口头禅说得好,到北京有三件事:“登长城,吃烤鸭,见敬泽。”由此可见北京烤鸭这一烤制肉食在很多人心目中的柒号地位。
因为“肉”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不仅仅停留于物质层面,更是对饮食美感上的需要,与诗文相伴所发出的共鸣,以及对柒号传统美食生活美学的回味。
炎凉秋季,与几亲朋,去一处地,围坐一起,于水流边,佳美的肉伴以好酒,弹奏古琴,诗词歌赋,曲水流觞,谈论古今。如杜牧:“肉管伶伦曲,箫韶清庙章”,或如崔璆:“孤舟载壶觞,水花红映肉”,那般的柒号美学生活,是惬意而悠闲的;那般的日子,是乐活而轻松的;那般的心境,是释怀而满足的;那般的体验,是回味而无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