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带雨伞又还会直立奔跑的明星蜥蜴 | 伞蜥


「近些年,每年定期都有伞蜥回货。希望能以这篇文章,解答大家对这个物种的疑惑。 」By 达文Darwin


科:飞蜥科 Agamidae
属:斗篷蜥属 Chlamydosaurus
别名:斗篷蜥、褶伞蜥
分布:澳洲北部,新几内亚南部的干燥草原,灌木丛及树林中。
体长:60 ~ 100 厘米
寿命:约 10 年
活动习性:日行,树栖
适宜温度:21 ~ 35 度
适宜湿度:50% ~ 70%
保育级别:无危(IUCN 3.1),非公约物种
特征
伞蜥又被称为褶伞蜥或者斗篷蜥,来自新几内亚南部和澳大利亚北部沿海地区,它是知名度极高的中大型蜥蜴,体型能排到鬣蜥科第二(最大的是斑帆蜥)。

伞蜥没有所谓的标准颜色,体色跟它们栖息的环境比较接近,由棕色和灰色为主混合组成。虽然体长能达到 60 ~ 100 厘米,貌似很可观,但它们细长的尾巴就有躯干两倍长度,闭伞状态下伞蜥整体是比较细长的。



两种伞蜥
目前伞蜥在分类上为独属独种。但它们的产地分两处,体型颜色有明显区别。产于澳洲的伞蜥体型更大,颜色偏棕红;而产于印尼的伞蜥体型稍小,颜色偏灰白。

* 目前澳伞和印伞只是地域种的区别,并没有分亚种或者异种。市场上基本印伞居多,澳伞很少见,几乎没有出现混淆的事情。


野外生活和习性
生活在野外的伞蜥性情机敏,像老鹰、猫头鹰、大型蜥蜴、蛇都它们的天敌。
伞蜥活动大多在树上,原产地的树林就是最好的伪避手段,只有在发现食物或者处理领地纠纷时,它们才会从树上下来。来到地面行动的伞蜥,化身“直立行走的蜥蜴”,会以后腿支撑移动。

湿度变化也会影响它们的行动,旱季伞蜥会在高耸的树洞里蜷起身子开始休眠,待到湿度上升再度活动。

“伞”的作用
它最大、最有趣、最神奇的就是“伞”,这个器官其实是伞蜥的颈部皮膜,一层由颈部四周的向外突出的领圈皮膜,它们不仅巨大,还有令人炫目的亮彩色泽。
这么“招风”的器官,伞蜥却不常用。它们更喜欢收“伞”,攀住树干高处,融入环境中。只有受到紧急威胁(或者交配争斗)时,才会瞬间亮出巨“伞”,吓对方一跳,给对手造成自己是一种更大更可怕蜥蜴的假象。

在对手“傻住”的空档,火速逃离现场。“伞”成了它们保护自己的关键道具。

除了这个外,颈伞曾被认为是调节自身体温的器官。据某些资料显示,开 “伞” 模式下的蜥蜴,能让体温维持在比周围温度略高 2 ~ 3 度的水平,对变温动物来说,这就意味着对阳光的利用率更高,可活动时间更长。

伞蜥的公母区别并不明显,尤其是在幼体阶段。“伞”也并不是雄性的特有性状,不像孔雀。
成年后,雄性只是在体型上大于雌性,成年雄性的体长会在 66 -- 100 厘米,而雌性体长只有雄性的三分之二,相对的雄性头部和颈伞的比例也大。

还有就是成年雄性的泄殖腔下方会有凸起(基本蜥蜴都一样),体色上区别也不明显,雄性体色表现稍鲜明。
饲养起来难吗
饲养伞蜥是比较花精力的事情、中大型的树栖蜥蜴,需要大型、高阔的爬箱。一般一对成体伞蜥的标准环境需要 120 厘米 ~ 180 厘米高 * 75 厘米宽 * 150 厘米长。单只成体或者亚成,饲养面积需要约 100 厘米 * 100 厘米 * 50 厘米。
垫材首推保湿型介质,类似椰土,树皮,丛林地表。


高台搭建比较随意,一般枯树干比较常用。UVB 光照对准环境的高点。

UVB 照射时长建议是每天 10 ~ 12 小时(冬日变短),除非你准备了户外类似网箱的环境,室内养 UVB 灯源必须提供。

饲养温度的话,伞蜥喜欢高温。整体温度 29 ~ 35 度,夜间 24 ~ 26 度。晒点可以接近 40 度附近。(除了寒冷的冬天)一年间某些时间点,除了开 UVB 灯外,还得辅助加热灯保证温度,特别是伞蜥幼体对于低温的抵抗力特别差,这是养好的必要条件。

湿度方面,两个产地的伞蜥各有不同,澳洲产的伞蜥偏好稍微干燥的环境,而印尼产的伞蜥就必须饲养在潮湿的环境里。但无论哪种,环境中都要设置水盆,防止它们脱水。
常见的印伞环境湿度需要维持在 70% 左右,并且环境中需要提供喷淋或者每天手动喷水。
如果过于干燥,伞蜥引以为傲的伞状薄膜会变得破破烂烂。幼体耐干燥能力同样很差。


伞蜥对流动的水源会比较敏感,静止水源可能不会引起太大注意,定时喷淋(手动喷水)不只保持了湿度,也让蜥蜴更容易补充到水源。如果观察到某些个体眼窝凹陷、皮肤褶皱,可能就是脱水导致的。

性情
伞蜥看似凶猛霸道(特别是开伞后),其实内心是谦谦君子,一般不会攻击其他种类的宠物蜥蜴,顶多就是同种间偶尔会有摩擦,跟同样是宠物蜥的鬃狮蜥比,同等大小的伞蜥更能接受群养。


群养的时候除了注意体型外,整体的环境大小也是决定是否能群养的因素
“开伞”的伞蜥才健康:很多饲主特别希望看到伞蜥 “开伞” ,其实 “开伞” 是它们的一种应激反应,有压力的情况下它们才会 “开伞”,真正被训养的伞蜥 “开伞” 的几率非常低。

伞蜥本来就是温顺,和饲养者建立信任关系后,完全不用通过开伞来保护自己。养出一只基本不 “开伞”,会跑过来要讨食的个体,就说明驯化成功了。


PS:只要把伞蜥放在不熟悉的大型蜥蜴前,大概率会导致开伞。不需要把其他蜥蜴直接放在它面前,只隔着玻璃,伞蜥很可能就会警惕起来。伞蜥紧张的情绪,和平时在饲主手上放松的样子是完全不一样的。(这种情况下,对它的状态是有一段时间影响的)

食 性
伞蜥是食虫性物种。
在野外,伞蜥会捕食蝉、甲虫、白蚁和老鼠。有些地区的伞蜥,特别偏爱捕食蝴蝶、飞蛾以及它们的幼虫。除了作为主要食物源的昆虫,它们也会捕食蜘蛛和其他蜥蜴。
跟多数飞蜥科的蜥蜴类似,伞蜥多采取伏击狩猎的方式捕食。

食物提供上和常见的鬃狮蜥略像。
主食基本为昆虫类,在适宜环境后,伞蜥食量并不小,像类似蟋蟀、面包虫、大麦虫、杜比亚蟑螂等饲料昆虫都可以作为主食,有些个体能接受鱼肉和虾仁。偶尔可以来点乳鼠。
除了荤食外,伞蜥偶尔会摄取非常少量的素食,像青菜、萝卜、南瓜,还有豆类和水果。

逃逸到伞蜥生活环境中的活体饲料(特别是蟋蟀),要及时清理,乱跑的虫子会打扰伞蜥晚上休息,造成不必要的紧张。

逃逸到伞蜥生活环境中的活体饲料(特别是蟋蟀),要及时清理乱跑的虫子会打扰伞蜥晚上休息,造成不必要的紧张把喂食的场地移动到饲养箱外,是防治饲料昆虫逃逸的一个办法

伞蜥的喂食频率,根据个体的大小进行调整。一般幼体一天喂食 1 ~ 3 次(喂食幼体的食物不要超过幼体两眼的距离),个体慢慢长大后再缓缓拉长喂食的频率,成体后每天喂一次或者隔天喂食一次。这个并不严格,看着调整。

喂食伞蜥时,可以给食物喷点水,作为补充水分。
钙质(含 D3)和维生素需要定时补充,这些都和养其他常见蜥蜴一样。
繁 殖
养出了健康的成体伞蜥,繁殖是水到渠成的事。
伞蜥需要约 20 个月,达到完全性成熟、有些个体一年左右就会交配繁殖,但过早产蛋,容易造成卡蛋致死。

繁殖前,让伞蜥们经历一段低温干燥期,有助于诱发交配行为。
伞蜥的交配通常在地面进行,在自然环境中,雌性会将卵产在温暖潮湿而且隐蔽的地方(大多在树灌或树洞中)。
雌性每次会产 5 ~ 25 枚卵。卵的孵化大概要经历两到三个月,出壳伞蜥的公母比,部分由温度决定,孵化温度在 29 ~ 35 度之间,公母比各占一半。低于或者高于 29 度或 35 度,出壳的都为雌性。
出壳后,正常情况下,伞蜥的寿命在 10 年左右。但雌蜥因为有生产后代的压力,普遍寿命更短。

知名度和宠物化
伞蜥是知名度超高的蜥蜴。
它被铸在澳大利亚的 2 分硬币背面。2000 年残奥会的吉祥物 “ Lizzie ” 也是一只伞蜥。在早期的日本,也曾掀起过饲养伞蜥的热潮。
但好看有趣和好养完全是两回事,饲养上的高门槛,导致了目前它只能处在不温不火的位置。



但在作为宠物的道路上,伞蜥是越来越成熟的。这个物种从早期市场的完全野生,完全是一次性宠物,到偶尔出现人工繁殖 CB ,再到这些年大量 CB 个体主导市场。

或许在爬宠领域(抛开法律),鬃狮蜥绿鬣王者永远是更优先被选择的物种。伞蜥会一直小众却,但必有一席之地,它属于狂热喜欢它们的饲养进阶者。

想 了 解 更 多 物 种
编写丨达文Darw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