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传统中国和现代中国的族群划分标准,有何不同?

2021-12-01 16:42 作者:中国大黄鸭鸭  | 我要投稿

  中国人对族群的划分,本就取决于不同历史时期的族群观,不能用一个形而上学结论概括。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是在传统中国还是现代中国,所谓“血统论”从来不是知识界的主流思想。

  在19世纪以前的传统中国,中国人不讲所谓“血统”,只讲“文统”——即一个人汉化后就是汉族群,鲜卑化后就是鲜卑族群。在20世纪近代民族主义传入中国后,中国人就开始讲“祖统”了——即一个人的族群身份,取决于其祖先的文化认同。这样就能有效遏制“精日分子”等叛国言行。

  但无论是在传统中国,还是在现代中国,所谓“血统论”,在主流知识界一直都被认为是外来的、纳粹主义的,从来不是主流知识界划分族群的主要依据。汉族群从来不是由所谓“血统”构成,因此极力证明所谓“汉民族血统纯正”的汉民族知识分子们,往往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民族自卑心理,即生怕被外族人攻击为所谓“血统不纯”的民族。其实对自己民族有足够自信的人,完全不必在乎外族人对所谓“血统纯正与否”的非议,因为那些用所谓“血统”攻击汉民族的人,其实大多确实对汉族群的历史一无所知。因此,极力证明汉民族所谓“血统纯正”的行为,不值得提倡。

  事实上,所谓“汉民族血统”本身就是个伪概念。汉民族的Y-DNA虽然高度一致,但南北汉民族的Mt-DNA却高度异化。极少数的民族分裂分子,为了制造“满蒙非中国论”,为“大东亚共荣圈”理论张目,甚至宁可“认爹不认娘”,夸大中国各民族的基因差异,抹杀汉民族内部的基因差异。这种分裂行径,已经对中国网络环境造成了不小的恶劣影响,成为了主流知识界反对所谓“血统论”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中国人讲“祖统”不讲所谓“血统”,也是为了避免“认爹不认娘”“重男轻女”的潜意识传播。

  另外,如何定义“汉文化”,本身就是有难度的。本人认为,现代汉族群是在秦汉时期形成的——即写“不象形的汉字——隶书与楷书”、认同“儒家或道家文化”。因此,汉族群以“汉”为名,的确是合理的。

  发型服饰,本身就不是传统汉文化的本质特征。曾仕强教授曾经演讲“中国人没有自己的服饰”,还特意穿西装演讲。其实曾仕强教授主要讲的是汉民族,是指中国汉服不是中国汉文化的本质特征,而不是说中国人真的没有自己的服饰。在商朝、南北朝、隋朝、辽朝、金朝、元朝、清朝,汉族群发型服饰都有很明显的满蒙化特征,比如剃发、男子留辫、衣襟向左等等。但这只是传统中国汉文化对中国满蒙文化的选择性吸收和汉化改造,并没有改变汉文化的本质。

  至于日本文化是不是汉文化的组成部分呢?本人认为,在日本近世时期以前,可以算是“汉文化圈”的一部分,但距离正统的、由“一字一音汉字”和“仁义礼智信”构成的传统中国汉文化仍有显著差异。到了日本近世时期以后,日本的“汉文化观”发生了严重异化,认为“中华”是汉人或所谓“支那人”的高傲自称,因此开始了长达2~4世纪的去汉化进程,已经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民族文化体系。近世日本的“去汉化”,不但与传统日本试图长期试图与传统中国平起平坐的民族心理有关,而且与日本四岛远离东亚大陆的客观地缘格局有关,是历史的必然。

  而真正的传统中华大地则走向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演进过程,汉满蒙文化日益靠拢,而中日文化则渐行渐远。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对中国东北地区各族人民实行“去中国化”“去儒化”“神道化”等奴化教育,彻底奠定了中日两个民族国家分立的格局。抗日战争胜利以后,谁要是再搞“日亲满疏”,那就明显是罔顾事实了。



传统中国和现代中国的族群划分标准,有何不同?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