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尔浒山战役:明军分兵之后再分兵酿成的惨剧
萨尔浒大战,明朝失败的原因挺多的,但是说分兵导致了明朝的战败的话。只能说,这个说法不全对。首先,杨镐的分兵策略其实是没有错的,因为萨尔浒大战的主战场以及分战场的地形本身就不适合七八万人的大军团联合进军。

但我们都知道,萨尔浒大战明方实际上的参战兵力可能连八万都不到,正如杨镐所说“盖奴酋之兵据阵上共见约有十万宜以十二三万方可当之而昨之主客出口者仅七万余岂能相敌”这样贫弱的兵力如果再继续分兵,努尔哈赤只要集中三万以上的精锐兵力便可迅速各个击破,要知道按照朝鲜人的说法,在萨尔浒大战二十年之前也就是援朝战争期间,努尔哈赤以及其弟弟舒尔哈齐掌控的精锐兵力就已经有16000余名,这还只是朝鲜使者所看到的。所以明朝应该如何解决“分兵之后容易被各个击破”这个问题呢?其实也很简单,分兵之后再迅速合兵不就完了?

但是很多时候,这个世界上的事情都是说着容易,做着难。
就比如统帅明军西路军的辽东总兵杜松咱们可以先看看明末清初史料《满文老档》中有关杜松战败的一些信息“由此而行,未时至界藩,见明兵两万攻我界藩筑城之地,我步兵立於吉林哈达之上,另一队明兵则立于萨尔浒山上”由此可见杜松是兵分两路,一路在萨尔浒山,一路猛攻后金的界藩城。很明显,这里明军的处境已经相当危险了。咱首先说界藩城,界藩城的守军有多少呢?很多史料说当时在界藩城修筑城墙的是15000多的夫役以及400多的护卫骑兵,然而老版的满文史料这里说的很明白,这15000多人是所谓的“超哈”也就是正式的战斗人员,根本就不是毫无战斗力的筑城民工。也就是说杜松在正式接敌时面对的界藩以及萨尔浒山城的后金守军总数差不多就是这个数字。
杨镐在三月初四的奏本中引用辽海东宁道副使张铨说“塘报总兵杜松同王宣赵梦麟二总兵从沈阳提兵起行,二十九日午时至抚顺关劄营。杜总兵违期先时出口,至二道关浑河哨拨夜探,遇贼生擒活夷十四名焚克二寨,随即乘胜统兵追至二道关,突起伏兵约三万余骑杜松奋战数余阵欲图聚占山头以高临下,树林复起伏兵对垒鏖战天时昏暮彼此混杀,遂致溃散”看到了吧?重点的问题在于“违期”也就是杜松出关出得太急了。

杨镐继续写道“原以二十一日陆续发兵到边,二十五日该宽奠一路出口,初一日该沈阳开铁清河三路出口俱约定初至二道关合兵前进”也就是说杜松正常的出兵的时间应该是三月初一,杜松为了抢功在二月二十九率先出兵攻克二寨,甚至冲过了浑河,结果就享受到了“贼以备开铁之兵与备抚顺之兵合而攻之”的待遇,开铁总兵马林闻听杜松已到达二道关,马林“亦仓皇疾出比至二道关”实际上消息传到马林的耳朵里的时候,杜松已经被击溃。然后当马林到达二道关时自然也遭到了后金的重兵合击,所以在杜松溃败之后,明军的溃败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正常来讲,明军四路出兵,三路应该按时会师于二道关,如果杜松贪功冒进,所以会师就这么变成了排队送人头。

那杜松在萨尔浒战场上究竟还有什么失误呢?咱们之前也说了,明军总共人数就七八万左右,再分成四路,一路兵马大概也就一到两万人之间,如果杜松大概稍微多一点,那也不过就是二万人出头。所以当后金的援军到达界藩城下时,他们会看到这样一幅景象,杜松一部分步兵占据萨尔浒山城,剩下的兵马在仰攻守军人数和己方差不多的界藩城。明眼人都能看得出这绝对是件相当危险的事,如果在你杜松攻城的时候,后金主力突然出现在你背后那怎么办呢?当然,猛攻界藩城并不能说错,如果明军成功攻占界藩,但剩下的明军来会师的时候,明军将会占据一个非常有利的地势。

但杜松的问题在于他似乎和界藩城较上劲了。三月初一“大贝勒及诸贝勒、大臣率城中兵,於辰时出发”当这股后金军也就是明军塘报中所谓的“突起伏兵约三万余骑”推进到距离界藩战场不远的时候,杜松还在猛攻界藩,这三万余后金军加上原先界藩当地的守军,战场上的后金军一下子猛增到了杜松部的两倍。此时杜松最应该做的就是舍弃界藩城,全军退入萨尔浒山城固守待援,结果他一直黏在界藩城下。

后金一方的史料记载“贝勒谓诸贝勒、大臣曰:我先前派来之四百马兵与步兵会於吉林哈达,现增派千名甲兵登山相助,由上往下冲击,冲击以后,再以右翼四旗兵援上击敌,左翼四旗则监视萨尔浒山之兵。遂派兵一千,往吉林哈达。随后英明汗至,汗曰:已至申时矣!天色已晚。命左翼四旗兵先击萨尔浒山上之兵,此兵败走后其界藩之兵自必动摇。遂将右翼一旗兵增与左翼四旗兵遣之,又令右翼其余三旗兵监视界藩之兵,待击败萨尔浒之兵后,我吉林哈达之兵往下冲击时,右翼三旗兵前往增援”。

在之前杜松手下参将龚念遂率领的车营被杜松丢在了浑河对岸,也就是说,此时明军是没有多少重火器的。也就是说明军分兵四路之后,杜松这一路实际上再一次分兵:萨尔浒山一路、界藩城一路、龚念遂一路,总共就两万冒头的部队,再次兵分三路,每一路能有多少人?那就不用多说了。所以此战最终的结果也不用多说什么了。

后金军迅速攻破了萨尔浒,全歼了杜松布置在萨尔浒山的少量守军,然后合击杜松主力于界藩城下,杜松部明军将士英勇奋战到夜晚,终于在巨大的人数劣势之下败下阵来,杜松本人死于乱军之中,部下前后战死近万人,还有万余溃兵成功逃离了战场。

朝鲜一方的史料《光海君日记》记载了这场悲惨的战役“汉兵收兵结阵,贼大噪薄之,汉兵亦哈喊,齐放贼中,丸中马者甚多。方为酣战,贼一大阵,自山后下压,汉兵大败。 我等团聚一处,分队迭放,汉兵争来投入,皆祝手哀乞曰: 活人活人。充满前后,不得藏药又随而溃。争繸绝壁,贼从山上,乱下矢石,我军百余人及汉兵数千,皆死。贼四面合围,厮杀无余,我等潜伏石穴,仅自偷活”而杜松部中的战败也决定了明军分兵之后再会师战略的破产,明朝在萨尔浒大战中的彻底失败也不可避免了。而违期出关的杜松肯定是要负重要责任的,所以杨镐在奏本中写道“杜松一人故违节制殃及众将,不得议恤”。
喜欢这篇文章的转发和点个赞长按5秒给个三连,顺便关注天天,关注天天不易走偏,人均寿百,年入千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