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夏县东下冯龙山文化遗址
山西夏县东下冯龙山文化遗址
选自《考古学报》1983年01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历史博物馆、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
东下冯遗址,位于夏县城北约17公里的东下冯村。此地东倚中条山,北枕鸣条冈,在山麓下的平原地带。东下冯龙山文化遗址,属于东下冯遗址的西区,在村北青龙河南岸的台地上。沿河两岸尚有西阴村、崔家河和堆掌等遗址,包括着仰韶、龙山、夏、商、周各个时代的文化遗存。这一带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有着良好的地理环境(图一;图版玖,1)。
1959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在晋南调査时发现了此处遗址。1975年春,为了配合探索夏文化问题而进行试掘,同年秋正式发掘,至1977年底止,历时近二年半。发掘工作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历史博物馆、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运城地区文化局、夏县文化局及涂掌公社东下冯大队联合组成东下冯考古队共同进行的。太原市文物管理处、长治、芮城、平陆县文化馆也都先后参加过发掘工作。
1980年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山西工作队再次发掘,发现了“东下冯类型"文化层与龙山文化层直接叠压的层位关系。
东下冯龙山文化遗址的面积,东西宽约300、南北长约400米。遗址划分为五个工作区进行发掘(图二)。I区,在村北公路之北,大路之西。开探方十二个(T201-213;图三)。II区,在I区西北约50米处,开探方十三个(T221-235,其中T228、229未挖;图四)。III区,在I区东北约百米处,开探方二个(T251、252;图五)。IV区,在III区之东约50余米处,主要发掘墓葬(图二)。V区,在村北两条公路交叉点的东北角约40米处,开探方二个(T260、261;图六)。五个区发掘面积共约一千余平方米。发现房址十二座,灰坑三十五个,墓葬二十一座。出土有石器、骨器、陶器以及原始青瓷片二十余片、石灰二十余公斤。
一 地层堆积情况
遗址的地层堆积比较简单,除耕土、扰土层外,文化层可分为两大层。上层(即第3层)为龙山晚期堆积,下层(即第4层)为龙山早期堆积。多数探方的第3层以下即为生土,有的探方第3层以上有2B层,即“东下冯类型”文化层。现举例说明。
(一)I区T209—210西壁地层剖面
第1层:耕土层,厚0.35米。
第2层:扰土层,厚约0.40米。浅红色土,土质松软。出土汉代砖、瓦片和汉代灰坑。
第3层:龙山晚期文化层。厚0.60—3.70米。按土色不同,分为3A、3B两层。3A层,又分三小层:①黑褐色土,最厚0.30、最深1.10米,土质较硬,仅见几块篮纹灰陶片;②浅灰土,最厚0.60米,土质松,出土篮纹泥质灰陶、绳纹夹砂灰陶、磨光泥质灰陶最多,陶器主要有三足瓮、直壁缸、单把圆腹罐、双腹盆、折肩罐等;③黄土,厚0.20-0.55米,土质较纯,不见陶片,可能是房基地填土。3B层,厚0.30—2.40、深2.30—4.40米。又分三小层:①浅灰土,②深灰土,③水锈斑灰土。三小层出土物基本相同。篮纹泥质灰陶、绳纹夹砂灰陶、磨光泥质灰陶最多,褐陶、黑陶和红陶较少。还有少量的浅绿色陶片和白陶。纹饰以篮纹和绳纹较多。器形主要有鬲、啓、缸、瓮、盆、罐」豆、戲、鼎等,另有原始青瓷片、石灰、卜骨和兽骨等。T209的此层以下为生黄土。
第4层:龙山早期文化层。灰胶泥土,厚0.50米。出土以夹砂和泥质红陶为多,夹砂褐陶次之,还有灰陶、黑陶和少量彩陶片。纹饰主要有绳纹、篮纹。器形有尖底瓶、罐、豆和彩陶钵等。此层下有灰坑一个(H206),出土尖底瓶、直领瓶、豆和小碗等。从出土物观察,它的时代与4层相当,属同一文化(图七)。
(二)II区T222、223北壁地层剖面
第1层:耕土层,厚0.35米。
第2层:扰土层。浅红色土,厚0.2-0.9米。出土汉代瓦片和汉代灰坑。
第3层:龙山晚期文化层。厚0.7-1.35米,依土色不同分为三小层。3A层,褐黄色土,杂有红烧土、料僵土;3B层,黄砂灰土,杂有烧土块和灰渣;3C层,黄灰土。三层出土物基本相伺,陶器以夹砂和泥质灰陶为多,褐陶、红陶较少。纹饰以绳纹最多,篮纹次之。器形有鬲、戲、,甑、瓮、缸、罐等。
第4层:龙山早期文化层。厚0.3-0.5米,依土色分为二小层。4A层,黄砂杂土;4B层,砂质黄灰土,杂有料優土。两层出土物相同,陶器以泥质和夹砂红陶最多,褐、灰陶较少。纹饰以绳纹为主,篮纹、附加堆纹次之。器形有尖底瓶、彩陶钵、陶钵、壶、杯等。此层下有灰坑一个(H227),出土物与4层相同(图八)。
(三) IV区T301南壁地层剖面
第1层:耕土层,厚0.3-0.5米。
第2层:扰土层。浅黄褐色土,厚0.5米。
第3层:龙山文化层。黄砂土,厚0.5米。仅出早期龙山陶片少许。此层下为生黄土,发现墓葬二十一座、房址一座(F3O1)、灰坑工个(H301、302),均挖在生土中(图九)。
(四) V区T261北壁地层剖面,
第1层:耕土层,厚0.5米。
第2A层:扰土层。褐黄色土,厚0.5-0.8米,土质较硬。出土汉代布纹瓦片等。
第2B层:东下冯类型文化层。灰褐色土,最厚0.7米。出土泥质灰陶大口尊、夹砂灰陶単耳罐和廠,还有绳纹圜底罐残片,夹砂灰陶绳纹陶片。
第3层:龙山晚期文化层。浅灰土,厚0.1-0.8米。出土绳纹夹砂灰陶、褐陶、红陶,篮纹泥质灰陶,还有黑陶和红陶片。器形有豆、罐、缸、鬲、肆、戲等。
第4层:龙山早期文化层。深灰土,厚0.1-0.7米。出土泥质红、灰陶,夹砂红、灰陶片。另有口沿绘红彩的泥质灰陶片以及彩陶片少许。器形有罐、钵、尖底瓶和豆等(图一O)。
二 遗迹
(一)早期遗迹
1.房基二座(F301、206)o均为半地穴式建筑,平面有方形和圆形两种。
(1) 方形双间F301挖在生土中,深0.46—0.64米。全长4.82、最宽处2.60米。分前室和后室,平面略呈“吕"字形。前、后室之间有通道,长、宽各0.80米。后室(即东北间)较大,呈长方形,长3、宽2.60米,坑壁高于室内地面0.64米。室内近南壁处,有一圆角方形灶坑,直径 0.60、深0.14米,灶底烧成青灰色硬面。前室(即西南间)略呈圆角方形,长1.82、宽1.42米,坑壁高于室内地面0.46米。西壁有一豁口,内有通向室外的路土,宽0.45米,仅容一人通过,应是出入口。居住面为黄砂硬土面。房址后室方向220度。门朝西。未见柱洞与屋顶倒塌痕迹。这种“吕”字形土坑房址与长安洋西客省庄第二期文化中发现的同类房址形式基本相似。房址内的堆积中,出土有横篮纹红陶折沿罐残片(图一一)。
(2) 圆形F206在T208③B下,是半地穴式浅土坑房基。距地表深1.87米,挖入生土深0.40米。居住面为黄土硬面。南壁与北壁均被灰坑打破。东西径2.15、南北径(残)1.80米。室内偏北处,有一锅底状圆形灶坑,径0.70、深0.10米。灶底为褐红色土,可能烧用时间不长。屋的方向应为正北,门道似在南边。未发现柱洞和屋顶倒塌痕迹(图一二)。
2.灰坑十六个。按其形状可分六类。
(1)圆形袋状六个(H301、206、208、224、227、230)。开口在第4层下,也有个别
坑开口在第3层下,均打破生土。底大于口,自口至底弧形扩张成袋状。周壁平整,底为平坦硬面。口径0.78—1.60、底径1.04—1.95、深0.70—1.20米(图一二)。
(2) 筒形四个(H302、215、232、262)。开口在T213、226、261的第4层下,H302开口在IV区第3层下。平面圆形或椭圆形(H302)。周壁接近垂直,平底。口径1.10—2.10、底径1.10—2.16、深0.50—1.10米。
(3) 方井形一个(H213)。开口在T213第4层下。平面近方形,周壁垂直,平底。口边长1、底边长1.10•、深2.45米。
(4) 椭圆形一个(H225)。开口在T230第4层下。口略大于底,坑口呈椭圆形,自口至底渐小,底为圆形平底。口径1.25—1.72、底径1.35、深1.10米。
(5) 圆口锅形二个(H223、260)o分别开口在T224、261第4层下。口径1.10—3.30、深0.30—0.80米。
(6) 圆角长条形二个(H261、263未挖完)。H261开口在T261第4层下。坑口北宽南窄,坑壁不规整,底不平。口边长1.80—3.20、深0.40-1米。H263开口在T260第4层下,底呈锅状。现口边长1.10—1.20、深1.20米。
(二)晚期遗迹
1.房基十座。有'‘凸"字形、方形、圆角方形(或长方形)和土窑式四种。其中白灰面九座,黄砂土硬面一座。这些房基,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现选其保存较好的F251、260、202、203、205五座为例说明。
(1)"凸"字形二座(F251、260)。
F251在T251第3层下。为地上建筑的圆角方形带门道的白灰面房址。方向230度,门道西南向。房址长(包括门道)4.10、东西宽3.80米。门道长0.70、宽0.50-0.60米。屋内北壁中部边缘和南边门道左右两角间,大致对称地排列四块明础石(础石系花岗岩石,扁平,略呈圆形,直径15-20厘米。门道右侧缺一础石,但留有础石的痕迹)。居住面中央有一圆角方形灶坑,长、宽各0.60.深0.20米,四壁烧成褐红色,底部烧成青褐色硬面。门道的东北角,斜放一夹砂粗褐陶罐,罐内有松软灰土。门道至灶坑的一段地面略有倾斜。居住面和门道均为白灰面,厚1-2厘米,光滑平坦。但未发现柱洞、墙壁和屋顶倒塌的痕迹(图一三)。
在F251房基下,压着另一座圆角方形白灰面房基(F251乙)。上、下两层白灰面直接叠压,但不完全重合,尚露出其西北一角。由纵剖面观察,白灰面的作法是,先在原地面上抹一层厚5厘米的草拌泥,其上涂抹一层厚1厘米的白灰,坚硬平整。它的形制大小以及灶坑等都与上面的F251基本相似。因此,它们的建造时间相距不会太远,应属于同时代的建筑遗存。
F260在T260、261第3层下,系半地穴式带门道的圆角梯形白灰面房基,平面呈“凸”字形。方向230度,门道西南向。房基长(包括门道)3.85、前宽3.60、后宽3.30米。门道前宽0.95、后宽1,50、长0.85米。房基四周白灰面穴壁残高5—15厘米。居住面中央有一个直径95、深10厘米的圆形灶坑,灶面已被破坏,灶壁上抹一层白灰。在居住面的西南角有一柱洞,口径26—28、底径15、深33厘米。柱洞底是先用碎陶片、石子砸实后,其上用粘土、石灰、水和碎陶片再砸成一个坚固的四形柱础,洞壁上也抹一层白灰。房基的作法是,先在第4层灰土上(厚0.25米),垫一层厚24厘米的浅黄土,再抹一层厚4厘米的草泥土,最后抹一层厚0-5-1厘米的白灰面,坚硬平坦。在居住面上的堆积中有罐、鬲、廠、聲等陶器,为龙山晚期遗物(图一四)。
(2) 方形一座(F202)。在T204第3层下,系地上建筑的白灰面房基,距地表深0.8米,东端和南部均遭破坏。房内东西宽(残)3.3、南北长(残)2-2.50米。白灰地面厚0.5一1厘米。在中部偏东处的白灰面上,有一个以压印的绳线纹为周界的圆形灶面,直径1.05米,绳纹界内已烧成青褐色硬面。房基北壁的东端,残留一段白灰墙壁,厚4、残高5、残长120厘米。南部地面遭破坏,方向约220度,门向应朝西南。
在F202基址下,压着另一座白灰面房基。上、下层白灰面之间,隔有一层灰土,厚约20厘米。下层白灰面的形制、大小(东西宽3.80米)与上面的F202基本相似。也同样有个压印绳纹为周界的灶面,并同在一个位置上。只是上层的灶面为圆形,下层的为圆角长方形。
(3) 圆角方形六座(F201、203、221、222、223、224)。均系半地穴式白灰面房基。
F203在T205第3层下,距地表深1.30米。南部已遭破坏,房内东西宽4.65、南北残长2.7米。在中部白灰面上,有一个以压印绳纹为周界的圆形灶面(绳纹周界有内外二道,间距10厘米),直径1.1米,绳纹界内已烧成青褐色硬面。白灰面厚0.5—1厘米,光滑平整。白灰面至四壁呈圆角向上延伸抹成白灰壁面,残高30、厚1厘米。房基方向约210度,房门当是向西南。也未见柱洞和屋顶倒塌痕迹(图一五;图版玖,2)
(4) 土窑式一座(F205)。在T206、207第3层下,距地表深1.60米。坑口小于底,为圆形袋状,口径2.80、底径3.15米。坑口东南部大都被打破,从保存较好的西北坑壁看,坑深2.10、南壁残高1.30、东壁残高0.60米。坑壁及底部地面都用细黄砂泥涂抹过'坚硬平整。在中部居住面上,有一块红烧土地面,长1-20.宽0.70米,呈不规则形。在西北角近底部的一处坑壁,也烧成红色硬壁。坑底地面偏西南处,有一个圆形柱洞,口径35、底径5、深30厘米,内用石子垫底。屋的方向132度,门道东南向,略呈斜方形,长60、宽70厘米。室内与门道之间有黄土门坎,宽10、高于居住面20、高于门道2厘米。坑内北壁(高于居住面90厘米处)有一个高40、宽35、深1米的壁龛。这种土窑式房基,应是圆锥式屋顶的半地穴建筑(图一六)。
2.灰坑二十个。均开口在第3层下,按其形状可分为四类。
(1)圆形袋状八个(H201、204、205、207、212、226、228、231)。其形状与早期同类坑相似。口、底为圆形或椭圆形,底大于口,平底。口径0.95—2.01、底径1.10—3.32、深0.70—3米。H231,距坑口深1.40米处有狗骨架一具,在深1.80米处有羊骨架一具,在深2米处有羊头和零散的羊肢骨,在深2.10米处有猪骨架一具。其中羊骨架呈挣扎状(图一七)。
H205,部分压在隔梁内,未挖完。坑内上下两处有狗骨架各一具。
(2)鼓形一个(H221)。口、底为圆形,
口略大于底,其最大径在坑腹中部,坑底用黄砂泥涂抹成平整硬面。口径2.02>底径1.56、深0.85米。在坑底南部有羊骨架一具,前后腿有捆绑痕迹,在羊腹部有小羊羔遗骨。看来这只母羊是被活埋的。坑的西南边有一条长30、宽60厘米的上下道(图一八)。
(3) 筒形四个(H229、252、265、267)。口、底为圆形或椭圆形,周壁较直,平底。口径0.95—2.88>底径0.95—2.24、深0.77—2.80米。
(4) 椭圆锅底形七个(H214、240、251、253、264、266、268)。坑口略呈椭圆形或接近圆形,底小于口,底呈锅状。口径1.95-3.55、底径1.65—3.40、深1.40-1.90米。
3.路面在T208第3层下,发现一段路面。系用龙山篮纹陶片和碎石子铺垫的。宽1.20—2、厚0.05、残长约2米。路面由东北至西南方延伸。
二 墓 葬
在IV区内,共发掘龙山墓葬二十一座。墓的方向不一致,排列也不整齐,没有打破和叠压的现象。从地层上看,以T301南壁剖面为例,第3层为黄砂土层,距地表深1—1.5米,厚0.55米。在此层下,出现墓葬和灰坑(H301、302)。墓口和灰坑口均开在第3层下的生黄土上(参见图九)。这批墓葬均为龙山早期墓。
(一) 墓葬形制
土坑竖穴墓二十座,圆坑葬一座,均未发现葬具痕迹。其中三座墓(M311、321、322)内各出骨笄一件,余皆未见随葬品。土坑墓的墓口距地表深1.15—2.10、墓长1.65—3.26、宽0.33—1.28米。头向北偏东的十五座,北偏西的四座,南偏东的二座。在十四座墓内,近墓底处的四壁或一边留有生土二层台。二层台的中间或偏在一侧为一凹坑,人骨架均在四坑中。四坑呈椭圆形的二座,圆角长方形的六座,不规则形的一座,接近长方形的一座,偏在一侧呈长方形的三座。
(二) 葬式
二十一座墓,都是单人葬。葬式有仰身直肢、俯身直肢和侧身直肢三种,还有无脚骨、双膝蹲跪状的一座。
1.仰身直肢十六座。举三例说明。
M330墓口距地表深1.32—1.54、长2.14、宽0.76米。墓深0.72—0.90米。生土二层台高20、宽20厘米。二层台中间的凹坑,呈圆角长方形,长180、深20、头部宽36、脚部宽24厘米。墓向310度,头向西北,面向上。两手垂直,下肢伸直并拢。无随葬品(图一九)。
M301墓口距地表深1.50、墓长3.26、宽1.28、深1.08米。生土二层台中间的凹坑,呈圆角长方形,长280、深40、头部宽36、脚部宽33厘米。墓向320度,头向西北,面向上。两手垂直,下肢伸直并拢。无随葬品(图二O;图版拾,2)。
M302墓口距地表深1.15、墓长2.24、宽0.86、深1.12米。生土二层台中间的凹坑,呈椭圆形,长174、头部宽36、脚部宽16、深28厘米。死者为一女性,45-50岁。墓向20度,头向东北,面向东。两手垂直,下肢伸直并拢。无随葬品(图二一;图版拾,1)
2.俯身直肢二座。举一例。
M311墓口距地表深1.55、墓长2.23、宽1.05、深0.51米。生土二层台偏在左侧,凹坑偏在右侧,长218、宽56、深11厘米。死者为一少年,13-14岁,性别不明。墓向30度,头向东北,俯身直肢。随葬骨笄一件(图二二)。
3.仰身直肢二座。举M323为例。墓口距地表深2米,墓口与底均长1.8、宽0.33、坑深0.28厘米。死者为一女性,年龄25-30岁。头向20度,侧身直肢。无随葬品(图二三)。
4.圆坑葬一座(M313)。圆形竖穴坑,平底。坑口距地表深1.55、最大径1.08、坑深0.6米。死者为一女性,年龄16-18岁。头向30度,面向东。身躯向前俯,双膝蹲跪,无脚骨。骨断处平齐,应是砍断的。无随葬品。应是非正常埋葬(图二四;图版拾,3)。
四 遗 物
(一)早期遗物可分为陶器、石器、骨器和蚌器四类。
1.陶器
(1)容器陶质有泥质和夹砂红陶、泥质和夹砂褐陶、泥质和夹砂灰陶、泥质黑陶等七种。以泥质红陶为多,约占40%,夹砂红陶约占20%,夹砂褐陶约占15%,灰陶较少。泥质红陶一般陶胎较薄,质地较细;夹砂红陶和褐陶一般燙和大量砂粒,火候较低,陶质较脆;泥质黑陶的陶胎较薄而细,多为素面磨光,火候较高,陶质较硬。
制法有手制和轮制两种。手制的多,轮制痕迹,一般见于器身有轮旋纹。小型器物如碗、杯等多直接捏塑,有的陶钵的底部有脱落痕迹,可知底部是在器身制成后接上的。罐、壶的附耳,豆的圏足等都是分别制成后接合的。
纹饰有篮纹、绳纹、附加堆纹、弦纹、方格纹、彩绘和彩陶等七种。其中篮纹为多,约占40%,多为横纹或斜纹。绳纹次之。附加堆纹多在篮纹或绳纹上作带状波浪式,有的作鸡冠形钮。方格纹多施于红陶罐上,也有的施于灰陶罐上。彩绘施于灰陶器口沿。彩陶则多在泥质红陶、灰陶或黑陶罐、钵、盆的口沿部,用红彩或褐彩画方格网状图案。.
器形有小口双耳瓶、喇叭口尖底(钝角或尖圜底)瓶、罐、豆、钵、盆、碗、杯、壶、鼎等,其中以罐最多,约占陶器总数的三分之二,钵、瓶、豆次之。
小口高领瓶 一件(H208:l)。底部残,泥质灰陶。小口,高领,斜弧肩,肩下有对称竖耳。口、领部素面磨光,器身饰横篮纹。口径8厘米(图二五,1)。
尖底瓶 四件1复原一件)。均为喇叭形口,可分三式。
1式:钝角尖底。二件均为残器,泥质红陶,深腹,腹部较粗。H301:l,饰方格纹。H206:2,饰斜篮纹,近底部纹饰不明晰,底部将纹饰抹光(图二五,2)。
II式:圜底中心成尖状。H208:2,已残,泥质红陶,饰横篮纹(图二五,3)。
III式:圜底近圆尖状。复原一件(H230:l),泥质褐陶,敞口,细颈,唇上有凹槽一周,弧肩,器体瘦长。颈部细斜篮纹,附加窄条波浪式堆纹,肩部横篮纹,腹部斜篮纹,近底部篮纹抹去,底部将纹饰抹光。口径12.4、高56.5厘米(图二五,4;图版拾壹,1)。
长筒罐 复原一件(H227:2)。夹砂红陶,直口,方唇,斜深腹,平底,通体饰线绳纹。口径15、高40.3厘米(图二五,5;图版拾壹,2)
彩陶折沿罐 口沿残片二件。H215:l,泥质红陶,T202④:1,泥质灰陶。敛口,束颈,折沿,折稜内凸,鼓腹。沿下饰红彩网纹,上腹部又用红彩画平行线纹数道(图二五,6、7)o
红陶折沿罐 口沿残片。H208:4,泥质红陶,敛口,尖圆唇,沿外折,折稜内凸。素面磨光(图二五,8)。
红陶敛口罐 口沿残片。H302:2,夹砂红陶。圆唇,外沿附贴锯齿状泥条一周。肩部鸡冠形钮一对(图二五,9)。
筒形罐 复原二件。夹砂褐陶,口微侈,沿外折,折角较明显,筒形深腹,平底。H208:5,宽沿,器表饰宽而浅的横篮纹,附加带状堆纹五周。口径32、高44厘米。H232:2,窄沿,饰线纹和附加堆纹三周。口径15.5、高26.5厘米(图二五,10、11;图版拾壹,4、3)。
腰鼓形罐 复原六件,残器一件。折沿,深腹,最大径在腹中部,平底。可分三式。
I式:四件。敛口,口沿折角内凸,腹中部微鼓。H215:2,夹砂褐陶,饰斜篮纹,腹上部附加堆纹。口径14.8、高18厘米(图二五,12;图版拾壹,5)。H230:3,夹砂灰陶,饰竖绳纹,颈、腹上部和近底部各有附加堆纹一周。口径16.6、高20.4厘米(图二五,13;图版拾壹,6)。F251:l,夹砂褐陶。饰线纹,制作粗糙。口径14.5、高17.2厘米(图二五,14;图版拾贰,6)。
II式:二件。夹砂红陶,敛口,折沿上有凹槽一周,腹部较I式微鼓,最大腹径偏上。T203③:1,口沿折角圆缓,饰竖绳纹,颈饰附加锯齿状堆纹一周。口径21.6、高31.2厘米(图二五,15;图版拾贰,1)。T224④:4,口沿折角内凸,饰斜竖篮纹,上腹部附加线状堆纹一周。口径19.2、高26厘米(图二五,17;图版拾贰,2)o
III式:H225:l,泥质灰陶。口沿外侈,颈微束,尖圆唇,饰斜篮纹。口径11.5、高17.2厘米(图二五,16;图版拾贰,4)。
圆腹罐 复原一件,残器一件。敛口,折沿,折稜内凸,尖圆唇,圆鼓腹,最大腹径偏上,腹下部瘦削,平底。H227:4,夹砂灰陶,肩部附加窄条齿状堆纹一周,器表饰大方格纹。口径17.8、高24厘米。H227:5,夹砂红陶,肩部带状堆纹,器表饰不明晰大方格纹,底残。口径18厘米(图二五,18、19;图版拾贰,5)
深腹罐 残器四件,口沿残片十三件。有夹砂褐陶、红陶、灰陶和泥质褐陶、黑陶等五种,以褐陶为多。敛口,折沿,深腹,腹微鼓,多数口沿折稜内凸,颈、肩部和腹部饰附加带状堆纹。可分三式。
1式:二件。腹上部鸡冠形钮一对,饰横篮纹。T233③:1,泥质红陶,口沿上窄凹槽一周,颈微束。口径20.8厘米。H302:4,夹砂褐陶,方唇,颈饰附加窄条锯齿状堆纹一周。口径26厘米(图二五,20、21)。
II式:十三件。口沿折稜内凸,多数沿上起稜又呈窄沿°T252③:1,夹砂灰陶,方唇,饰斜篮纹,颈、腹下部和近底部附加窄条锯齿状堆纹各一周,底残。口径22、残高26厘米(图二六,1)。H224:4,夹砂灰陶,尖唇,饰竖绳纹,腹上部附加带状堆纹一周。口径22、残高26厘米(图二六,2)。H208:8,夹砂褐陶,尖圆唇,沿上有凹槽一周,饰斜篮纹,腹上部和中部附加锯齿状堆纹各一周。口径20厘米(图二六,3)。H301:l,夹砂褐陶,尖圆唇,颈与肩之间饰弦纹,,六周(图二六,4)
III式:二件。口沿折角内凸,素面磨光。H208:10,泥质褐陶,尖圆唇,口径22.5厘米(图二六,6)。
圆肩罐 一件(H208:ll)。泥质黑陶,陶胎较薄。敛口,尖圆唇,圆肩,圆鼓腹,最大径在肩部,腹下内收,底残,近口唇部凹弦纹一周。口径10.5厘米(图二六,5)。
折腹罐 一件(H215:6)。夹砂灰陶,敛口,沿外折,折腹,折稜上划有竖道,平底,上腹部饰横斜细线纹。口径8.5、高18.4厘米(图二六,7;图版拾叁,1)
束颈圆肩罐 一件(H215:7)。泥质褐陶,侈口,扇唇,高领,圆鼓腹,平底,器表素面磨光。口径7、高11厘米(图二六,8;图版拾贰,3)。
折肩壶 一件(T224④:8)。泥质黑皮褐陶,小口,直领,腹中部微鼓,平底。肩部折稜上刻划竖道,腹部有喙形钮三个,其中一个已残。口径4.3、高14厘米(图二六,9;图版拾叁,2)。
钵十二件,复原九件。可分三式。
I式:复原八件。口微内敛,斜弧深腹,平底。泥质红陶一件(T221④:2),圆唇,素面磨光,口径13、高5.2厘米(图二六,10)o泥质黑陶一件(H224:9),尖唇,素面磨光,口径13.1、高4.6厘米(图二六,12)o泥质灰陶六件,H215:8,尖圆唇,素面磨光,口径21.2、高9.6厘米(图二六,13;图版拾琶,3)。H260U5,圆唇,下腹部附对称鸡冠形钮,素面抹光,口径25.5、 高15.2厘米(图二六,11;图版拾空,4)o H260:17,尖圆唇,饰斜篮纹,口径19.5、高7.6厘米(图二六,19)。
II式:一件(H208:12)。泥质黑陶,敛口,深弧腹,底部有圈足脱落痕迹,素面磨光。口径15.6、现高6.9厘米(图二六,14;图版拾冬,5)
III式:复原一件(H215:9)o夹砂灰陶,敛口,斜腹,小平底,素面磨光。口径13.2、高5.4厘米(图二六,15)。
豆复原一件(H206:4)。泥质黑陶,素面磨光。浅盘,敛口,折腹,折稜外凸,折角上凹弦纹一周,喇叭口形圈足。口径2 0、高18厘米(图二六,16;图版拾参,6)。
鼎足四件。遗址内釆集,可分二式。
I式:横剖面呈方形或长方形。一件夹砂灰陶,剖面方形,正面有三条竖凸线纹,高6.8厘米。另一件夹砂褐陶,剖面长方形,正面上部有附加堆纹,高8厘米((图二七,17、21)。
II式:横剖面呈扁圆形。一件夹砂灰陶,正面有竖凹槽,槽内填附加堆纹,足尖残,残高8.2厘米。另一件夹砂褐陶,正面附加锯齿状堆纹,高5.7厘米(图二七,23、22)。
碗二件。夹砂红陶,敞口,方圆唇,斜腹,平底。H227:4,饰绳纹,口径14.7、高8.8厘米。H227:5,器表有不清晰绳纹,口径14、高8.5厘米(图二六,17、18;图版拾肆,1)。
筒形杯复原一件(H224:10)。泥质灰陶,直口,尖圆唇,深腹,平底,素面抹光。口径10.5、 高9.4厘米(图二六,20;图版拾肆,2)
小罐复原一件(H260:18)。夹砂褐陶,敛口,折沿,尖圆唇,腹中部微鼓,平底,器表有不清晰横篮纹。口径8、高8厘米(图二六,21)。
小碗一件(H206:5)。泥质灰陶,大口,尖圆唇,斜腹,平底,素面。口径10.5、高4.6厘米(图二六,22)。
小杯复原一件(H224:ll)。泥质红陶,敞口,尖唇,浅弧腹,小平底,素面抹光。口径10.5、 高4.2厘米(图二六,23;图版拾肆,3)。
高领壶口沿残片一件(T261亭17)。泥质灰陶,侈口,高领,斜肩,素面,器壁内夕f均有轮旋纹迹。口径11厘米(图二六,24)。
器底一件(H208:13)o泥质灰陶,平底,似罐类器底部,底径18厘米(图二六,25)。
另外,还出土一些横篮纹红陶器口沿和细线纹褐陶器底的残片,在口、底边饰一周花边(图二六,26)。
(2)工具有刀、纺轮、球等。
陶刀三件。两侧带缺口。H224:2,系泥质红陶片打制,刃部稍向内凹、长7.8、宽4.5厘米。H206:6,系泥质篮纹灰陶片打制。长9、宽5.2厘米(图二七,20、24)。
陶纺轮一件(H224:l)。已残,泥质灰陶。中穿一孔,形似算珠,直径4.7厘米(图二七,14)。
陶球一件(H224:2)。泥质灰陶,直径2.5厘米。
(3)装饰品及其它
陶环六件,分二式。 '
I式:H232:l,残,泥质灰陶,剖面呈圆形(图二七,11)。 ’
II式:H224:7,残,泥质黄色陶,剖面呈扁长三角形(图二七,12)。
彩陶磨制片二件。系彩陶片磨制,泥质红陶。器形上宽下窄略似舌状,用途不明。206:7,上端是黑彩方格网状纹,下为四道平行线纹,其间有三角形纹。长5.3、宽3-19厘米。H206:8,黑彩横竖平行线纹各二道。长3、宽1.3-1.6厘米(图二七,19、18)。
2.石器有斧、楔、鱗、刀、球、环以及细石器等。
斧H223:l,长条形,琢磨,剖面呈长方形,双面刃。长14、刃宽5.7厘米(图二七,1;图版拾肆,5)。H260:5,平、剖面略近梯形,双面刃,斜孤刃。长14、刃宽5.5厘米。
楔斧形,器身琢磨,双面刃,顶端有劈裂面,腰部受力而中断,据此断损情况,应是木材加工时用的石楔。T260④:1,长方形,顶端残损。残长15.5、刃宽6.5厘米。T261④:6,长方形,顶端劈裂近一半。残长11、宽3.5厘米(图二七,2、3)。
楔H208:16,扁平长条形,琢磨,横剖面呈圆角长方形,单面刃。长9、刃宽4厘米。H260:4,长方形,双面刃,通体磨光。长6.2、宽4厘米(图二七,5、4;图版拾肆,6)。
刀H230:2,扁平长方形(一角磨圆),刃部稍经琢磨。长9.2、宽5.2厘米(图二七,15;图版拾肆,7。
球H208:17,青石磨成球状,直径5.7厘米。
环H213:4,硃红石,剖面略呈方形,通体磨光。外径6.2厘米(图二七,13)。
刮割器一件(H260:l)。黑色燧石。器身基本平整,满布打击和压剥加工痕迹,三边加工成锯齿状薄刃,其中一边略似半月形,在刃部中间压剥出二个弧状凹口(图二七,10;图版拾肆,4)。
刮削器一件(T224④:6)。石片的两边压剥成薄刃,在一边较长的刃部中间压有一弧状凹口。
小型刮削器一件(T224④:5)。在石片的一边压剥成锯齿状薄刃,在另一边较短的刃,部中间压出一弧形凹口。
3.骨器有镞、锥、笄、针、串饰等。
镞H224:5,三稜形,横剖面呈等腰三角形,圆铤。长6.7厘米(图二七,6)。
锥H227:6,兽骨磨制,一端磨尖,另一端以骨节作柄,中穿一孔。长9.4厘米(图二七,8)。H262:l,兽骨磨制,体扁,一侧有骨管凹槽痕,一端磨尖,另一端磨平。长10』厘米。
笄H206:9,圆锥状,通体磨光,尖残。残长14.6厘米(图二七,16)。
针四件(二件残)。通体磨光,有针鼻,先稍磨平而后钻孔。H206:10,长5.5厘米(图二七,7)。H213:4,针鼻残,残长7.2厘米。
串饰H215:9,圆形束腰,两面平,中穿一孔。磨制,小巧精致。长0.7厘米(图二七,9)。
4.蚌器只有蚌环二件。T260④:6,残,剖面半圆形。T261④:7,残,剖面圆角方形。
(二)晚期遗物可分为陶器、原始青瓷片、石器、骨器、蚌器、卜骨、石灰和自然遗物等。
1.陶器
(1)容器陶质以夹砂灰陶、泥质灰陶最多,约占陶片总数70%,黑陶次之,褐陶和红陶再次之,白陶很少,还有少最的浅绿色陶片。其中素面磨光泥质灰陶大量增加。浅绿色陶片、磨光灰陶和黑陶,火候高,陶质坚硬。制法有轮制、手制和模制三种。轮制较多,有的陶器的器身、口沿和内壁,轮旋纹清晰,器底有明显的轮旋纹。模制很少,在多数鬲的袋足及裆的内壁,有“反绳纹”痕迹。纹饰有绳纹、篮纹、附加堆纹、弦纹、点刺纹、席纹、方格纹,还有在刻划的斜方格内再钻六个或十个小圆窝的纹饰等。其中以绳纹最多,约占陶片总数的50%。篮纹次之,约占35%。附加堆纹再次之,弦纹较少,方格纹和席纹更少。绳纹竖行多,纹痕较清晰规整,多见于夹砂陶器上。篮纹以竖、斜行为多,多见于泥质陶器上。附加堆纹常见的有,带状的环绕器物的颈或腹部、鸡冠形耳和长方形耳三种。弦纹多见于素面磨光陶。席纹、点刺纹和在方格内钻小圆窝的纹饰,只见于磨光灰陶。器形以鬲、军顧、瓮、確、缸、盆、杯等为常见,鼎、蚕极少。而三足瓮、蛋形瓮、直壁缸和小底缸等,似是具有地方特点的器物。此外,还有豆、甑、钵、碗和器盖。
鬲复原四件,残器二件。夹砂灰陶,侈口,颈微束,深腹,高裆,三袋足。三个足尖的距离小于腹径。有的在口与腹间置一耳,有的在夹裆上附鸡冠形耳。饰绳纹,袋足内壁有“反绳纹”痕迹。可分五式。
I式:单把。T227③:2,短颈,袋足较瘦削,通体饰竖绳纹。口径11.4、高15.6厘米(图二八,1;图版拾伍,3)。
II式:单把,高领,三袋足较瘦长。颈部抹光,器身及把上饰竖绳纹,裆饰横绳纹。H240:13,口径12、高18.5厘米(图二八,2;图版拾伍,2)
III式:单把。采集一件,高领,三袋足粗肥。领与腹之间有一道弦纹,分界明显。口、颈部绳纹抹去,器身饰粗绳纹。口径12.5、高21.5厘米(图二八,3;图版拾伍,l)o
IV式:H207:l,已残。领较高,口部不圆,袋足上端粗肥,下端较III式瘦削。口、颈部绳纹抹去,器身饰粗绳纹。口径16.5、残高22.5厘米(图二八,4;图版拾伍,4)。
V式:H240:15,口沿残片,高领:领下有鸡冠形耳。颈、腹之间有一道凹弦纹,分界明显。颈部抹光,器身饰竖绳纹。口径19厘乂(图二八,5)。
另外,出土有残鬲足十余件,不少在空足尖内填小泥球。
斝 口沿残片,有夹砂灰陶和褐陶两种。敛口,上腹筒状,口部两侧附耳,饰竖绳纹。可分三式。
I式:T209③:19,夹砂灰陶。口向内卷,唇上凹槽一周。口两侧附长方形耳,耳面饰绳纹(图二八,7)。
II式:T202③:12,夹砂褐陶,口向内斜折,口两侧附拱形横耳,耳上刻划平行四弦纹四道(图二八,9)。
III式:T213③:6,夹砂灰陶,口向内平折,口两侧附鬼脸式横耳。器身上端抹光,下部饰绳纹和弦纹二周(图二八,8)。
鼎足一件(H240:8)。夹砂灰陶,三角形,在一稜角上有五个凹痕。高6.8厘米(图二八,13)。
盉 T206③:5,仅见一个流的残片,夹砂灰陶,流呈管状。
甑 腰部残片。H240:16,夹砂灰陶,筒形深腹,下附三袋足。腰附起伏带状堆纹一周,腰内壁附承算凸稜,器表饰竖绳纹(图二八,10)。另出赢裆及腰部算圈残片不少,有夹砂灰陶和褐陶二种,饰绳纹。
甑器底 二件(T206③:15、T221③:7)。夹砂黑陶,斜腹,平底。素面抹光,近底部有不清晰绳纹。底部现有小孔约一一O个。近底部器壁亦穿小孔一周,孔系由外向内穿透的。底径10厘米(图二八,11)。
小底缸 复原一件(T209③:3)。夹砂灰陶,直口,上腹较直,腹下部弧形内收,下附矮小假圈足,底微凹。通体饰竖绳纹。口径32、高64厘米(图二八,14;图版拾伍,6)。
直壁缸 二件(T213③:2、T206③:4)。腹下部残,夹砂灰陶。直口,直筒状腹。通体饰竖粗绳纹,并有弦纹一周。口径36厘米(图二八,12)。
桶形缸 一件(T213③:3)。夹砂灰陶,口微敛,近口部微鼓,直桶状腹,底残。饰斜竖篮纹,腹中部有凹弦纹六周,腹下部附加宽带状堆纹一周。口径40、残高45厘米(图二八,17)。
三足瓮 一件(T208③:5)。上部残,夹砂灰陶。斜腹,圜底,下附瓦形足,饰竖粗绳纹。底径28、残高32厘米(图二八,15;图版拾伍,5)o
厚胎圜底瓮 残片,出于H221、231和T202、206、208、221第3层。泥质红陶,胎厚,呈黑色,有的内外均呈黄色。直口,窄方唇,深腹,圜底。饰竖细绳纹,近口部弦纹二周。口径约30、高约40厘米(图二八,6)。
折肩瓮 口、肩残片八件。有泥质黑陶和灰陶,口系将口部切去后,再磨成器口,素面磨光。T213③:4,黑陶,敛口,平唇,折肩,直腹。口径33厘米(图二八,16)。
蛋形瓮 口沿残片。H240:28,泥质浅灰陶,口微敛,平唇,饰凹弦纹一道。
高领罐 七件。均残,泥质灰陶,斜折肩,素面磨光。分三式。
I式:领外卷。T209③:7,沿外侈,唇部加厚,尖圆唇,颈微束,肩上有刻划符号。口径20.5厘米(图二八,18)。
II式:领外斜。T213③:5,沿外侈,领外折,唇部加厚,尖圆唇,领饰竖篮纹。口径19.8厘米(图二八,19)。
III式:领外卷,平折沿。H214:l,侈口,束颈,圆唇,口径28厘米。T202③:10,尖圆唇,领部篮纹抹去,口径20厘米(图二八,20、21)。
折沿罐 二件。已残,敛口,折沿,鼓腹。分二式。
I式:T233③:2,夹砂红陶,方唇,折沿稜角较圆缓。颈附加堆纹一周,器表饰竖绳纹(图二九,1)。
II式:H240:17,泥质灰陶,折沿稜角内凸,方唇,薄胎,器表饰斜方格纹,似是罐形鼎。口径20厘米(图二九,2)。
直领罐 口沿残片。T202③:11,泥质灰陶,直口,尖唇,唇外侧凹槽一周,直领,领部凹弦纹三周,颈下部二条凸弦纹之间,刻划斜大方格一周,格内钻小圆窝六至十个。器表磨光,内壁有轮旋纹痕(图二九,3)。
小罐 口沿残片,分二式。
I式:侈口。T209③:13,细泥灰陶,素面磨光,圆唇,微鼓腹,肩部凸弦纹一周。内壁有轮旋纹痕(图二九,4)。
II式:折沿。T208③:6,夹砂灰陶,敛口,尖圆唇,折沿,折角内凸,饰方格纹,口沿与颈部有轮旋纹痕。口径12厘米(图二九,5)。
单耳罐二件。泥质灰陶,口沿外卷,颈微束,口、肩之间置一耳。H240:27,口沿残片,圆唇,鼓腹,腹饰方格纹。口径12厘米。T208③:8,尖唇,圆鼓腹,平底,饰竖绳纹。口径13.4、高19.2厘米(图二九,6、7;图版拾陆,4)。
双腹盆腹壁残片七件。有夹砂灰陶、泥质黑陶和灰陶三种,多为素面磨光,器表与内壁多有轮旋痕迹。T210③:2,夹砂灰陶。折腹,折角外凸,平底,素面。底径9厘米(图二九,15;图版拾陆,2)o
三足盘一件(T213③:7)。泥质灰陶,直口,平折沿,方唇,直腹,平底,浅盘,下附三个长方形足(残)。素面抹光。盘口径15.8、残高3.5厘米(图二九,23;图版拾陆,1)。
豆 豆盘残片。浅盘,可分五式。
I式:T225③:2,泥质灰陶,敛口,盘壁向上弧形内卷,盘底略呈圜底状。素面抹光(图二九,8)。
II式:H251:l,泥质黑陶,敞口,平折沿,粗大圈足(残),素面磨光。口径24厘米(图二九,9)。
III式:T206③:3,泥质黑陶,盘口微敛,圆唇内卷,粗大圈足(残)。素面磨光(图二九,10)。
IV式:T202③:3,泥质黑陶,敞口,尖圆唇,盘壁斜上内卷,粗大圈足(残)。素面磨光(图二九,11)
V式:H240U9,泥质灰陶,敛口,唇外卷,盘壁向上弧形内卷,圈足残。口径18.5厘米(图二九,12)
深腹盆 复原二件。夹砂灰陶,侈口,圆唇,腹壁近底部微鼓,平底。T206③:2,素面抹光,口径13.2、高11.6厘米。H251:2,近底部鼓腹处饰竖篮纹,口径24、高17.8厘米(图二九,13、14;图版拾陆3、6)。
单耳杯 复原二件。敞口,斜腹,平底,素面抹光。T206③:13,泥质黑陶,方圆唇。口径8.6、高6.9厘米。H240:21,泥质灰陶,圆唇,耳残。口径14.5、高6厘米(图二九,16、17;图版拾陆,5)。
碗 复原五件。有夹砂和泥质灰陶二种,可分二式。
I式:复原四件。泥质灰陶,侈口,斜腹微内曲,近底部略向外凸,平底,素面抹光。H229:9,口径9.8、高6.6厘米(图二九,18;图版拾柒,2)。T210③:3,口径12、高5.4厘米(图二九,19)。
II式:复原一件(T226③:2)。夹砂灰陶,敞口,方唇,斜腹,平底,器表有不清晰竖篮纹。口径13.5、高7厘米(图二九,20;图版拾柒,1)。 、
浅腹杯 复原二件。敞口,斜腹,平底,底沿向外凸出,素面。T210③:5,泥质灰陶,尖唇,底部微向内凹。口径9.8、高3.7厘米。
钵 复原三件。泥质灰陶,口微敛,尖圆唇,弧腹,平底,素面抹光。T203③:3,浅腹,口径13.6、高4.7厘米。H240:20,浅腹,口径9.5、高3.2厘米。T 261③;1,口径17、高8.5厘米(图二九,21、22)。
小杯 复原四件。有泥质灰陶、夹砂灰陶二种,分三式。 -
I式:泥质灰陶,敞口,斜腹,小平底,素面。T203③:14,内壁有轮旋纹迹,口径8、高2.3厘米。T206③:14,口径7、高2.4厘米(图二九,24)。
II式:T203③:4,夹砂灰陶,口微侈,方唇,近直腹,素面。口径5、高3.3厘米(图二九,25)。
III式:T203③:5,泥质褐陶,侈口,圆唇,腹壁略斜,平底,素面。口径8、高5.6厘米(图二九,26)。
白陶杯T234③:1,泥质白陶,胎质较白而微黄。敞口,尖唇,小圆柱状柄,小平底,素面。口径6、高5.8厘米(图二九,27;图版拾柒,3)。
绿陶折沿罐 口沿残片一件(T209③:18)。敛口,方唇,折沿,折稜内凸,束颈,素面。胎质比较致密,呈青灰色,器表有青绿色光泽。烧成的温度较高,吸水率小,标志着由陶向瓷的过渡(图二九,28)。
(2)工具有陶刀、陶纺轮等。
陶刀十四件,完整的二件。T210③:1,长方形,单面刃,中穿一孔,系篮纹灰陶片打制而成。长6.3、宽4.1厘米(图三O,2)。
陶纺轮复原二件,分二式。
I式:T203③:1,夹砂灰陶,圆饼状,中穿一孔。直径8厘米。
II式:T206③:33,细泥灰黄色陶,周边薄,中部凸起,中穿一孔,素面磨光。直径4.1厘
米(图三O,9)。
(3)装饰品有陶耳坠饰和陶环等。
陶耳坠饰T211③:1,泥质灰黄色陶,长条形,上湍圆脊,下端接近尖状,剖面圆形,上端扁平处中穿一孔。长3厘米(图三0,4)。
陶环十八件,完整的一件。多为磨光或素面,分四式。
I式:T224③:4,泥质灰陶,剖面长方形,外径6.4厘米(图三O,3)。
II式:二件。T222③:1,泥质灰陶,剖面三角形。T222③:2,泥质红陶,剖面长三角形(图三。,5、6)。
III式:T224③:1,泥质黑陶,剖面圆角方形,外径5.7厘米(图三0,7)。
IV式:二件。T203③:2,泥质灰陶;H229:l,泥质黑陶。剖面均呈"丄"形(图三。8)
(4)其它有陶鬲形器和圆陶片。
鬲形器T252③:6,夹砂灰陶,饰绳纹,器身似鬲的下半部,残一足。高9.3厘米(图三
O:1)。
圆陶片二十六件。大小不一,均为不规则圆形。分二式。
I式:六件。系用篮纹泥质灰陶或素面磨光黑陶片打磨而成,周边稍加磨制,中穿一孔。T202③:2,直径4.2厘米。 -
II式:二十件。用篮纹泥质灰陶、绳纹夹砂红陶、素面磨光泥质灰陶片打磨而成,周边稍经磨制。T202(g):l,直径2.4厘米。F 201:1,直径8.5厘米。
2.原始青瓷
原始青瓷残片约二十余片。出于T202、206、208、209、210第3层。器形有罐、钵等,多为素面,有的饰篮纹,方格纹。器表施青绿色薄釉,胎多青灰色,质地坚硬。胎釉结合比较紧密,它比一般陶器的烧成温度要高些,烧结程度较好,吸水率小,击之有铿锵声。它已具有商周原始青瓷的特征。
3.石器共出百余件。大都磨制,有的磨制精致,仅个别打制。有斧、刀、镰、锛、铲、凿、纺轮、镞、锤、环等。
斧三十三件,完整的十件。分五式。 -
I式:三件。长方形,体扁平,上端中穿一孔,由一面钻成,通体磨光。T206③:3,青灰石,双面刃,刃略呈弧形,有使用痕迹。圆孔之上,磨出一条安柄的凹痕。长9.5、厚1.1厘米(图三一,1;图版拾柒,5)。T206③:5,残,青石,孔由两面琢磨成圆凹坑而后穿透的。残长5、宽6.2厘米(图三一,4)。
II式:长方条形,剖面长方形,双面刃,通体琢磨。T227③:1,长16、宽5.6厘米。''T212③:2,长18.8,宽5.6厘米(图三一,5,6;图版拾柒,6、7)。
III式:梯形,剖面圆角长方形,单面刃,斧身的一面有打琢痕迹。T204③:1,长11、刃宽5.6厘米(图三一,2;图版拾柒,8)。
IV式:梯形,剖面椭圆形,双面刃,通体琢磨。T208③:1,长10.5、刃宽5.4厘米(图三一,3;图版拾柒,9)。
V式:长方形,剖面圆角长方形,灰色石,双面刃,通体磨光。H229:4,残长11.8、宽5.8厘米(图三一,7;图版拾集,10)。
刀十五件,完整的七件。长方形,也有“靴形”的,均通体磨光。分六式。
I式:"靴形'T206③:1,黑燧石磨制,双面刃,刃部一侧凸出,刀身两侧有打琢痕迹。长9.5、刃宽7厘米(图三一,8)o
II式:近刃部两侧有缺口,申部有从两面磨成圆槽穿孔(未透)的痕迹,一面磨光,另一面琢制,双面刃。T206③:2,棕褐色岩石磨制,长11.5、宽5.2厘米(图三一,9;图版拾捌,1)。
III式:背部两端翘起,中穿一孔,孔系两面磨成圆凹坑而后穿透的,单面刃,通体磨光。T213③:1,长9.8,中宽4.6厘米(图三一,10;图版拾捌,2)。
IV式:近刃部或近背中部穿一孔,孔系从两面磨成圆槽穿透的,双面刃。T204③:2,淡黄色砂岩石,平背,弧刃,另一侧也磨成刃。长9.7、中宽4.7厘米(图三一,11;图版拾捌,3)o T209®:2,青石,近刃部中穿一孔。长8.5、宽3.5—3.8厘米(图三一,12)。T208③:2,近背部中穿一孔,微弧刃,另一侧也磨成刃。长7.5、宽4-3.5厘米(图三一,13)。T202③:2,近刃部中穿一孔,平刃。长8.7、宽5厘米(图三一,16)。
V式:长方形,双孔,孔由两面钻透,双面刃。T210③:3,残长4、宽3.5厘米(图三一,14)。
VI式:长条形,平背,弧形刃,近刃部中钻一孔,孔从两面钻透,双面刃。T224③:2,残长8.5、中宽4.2厘米(图三一,15)。
镞 十一件。形似斧而器体较小,一般器形扁平。大多为燧石,也有白石和灰色岩石磨制的。通体磨光,有的通体琢磨,有的有打琢痕迹。分五式。
I式:梯形,剖面椭圆形,双面刃。T208③:4,长6.2、刃宽4.4厘米(图三二,11)o
II式:梯形,剖面圆角长方形,黑燧石,单面刃。T225③:1,长7.1、宽2.5—3.5厘米(图三二,12)
III式:扁平长方形,灰色石磨制,单面刃,上端有绑柄的打击痕迹。T2O9③:38,长4.5、宽3.5厘米(图三二,13)。
IV式:长方形,剖面圆角长方形,燧石,单面刃。H229:5,长6.8、宽3厘米(图三二,14)。
V式:长方形,剖面略呈半圆形,单面刃。T212③:3,长6.2、宽3.5厘米(图三二,15)o凿青石,通体磨光,有的通体琢磨。
双面刃,也有单面刃的。分三式。
I式:长条形,剖面圆角方形。T206③:6,通体磨光,有琢痕,单面刃。长7、宽1.8厘米。T222③:3,长9.4、宽2.5厘米(图三二,16、17)。
II式:长条形,剖面椭圆形。T222③:4,残长5、宽3厘米(图三二,23)。
B式:长方形,剖面方形,上端断后再经磨制。T209③:12,长4.6、宽、厚各2厘米(图三二,18)o
镞H240:12,残,弓背平刃,近刃部从两面对钻一圆孔,通体磨光。残长6、宽4.6厘米(图三二,10)
锤H240:10,斧形,平、剖面均呈圆角长方形,两端平,一端因受压力而劈裂。长11、宽4厘米(图三二,22)。
璜形器T209③:8,磨制,一面和两侧都磨成钝刃。长7.8、宽2.5厘米(图三二,24)。
铲五件。均残,长方形,通体磨光,双面刃。T208③:3,体扁薄,残长7.8、宽6.5厘米(图三二,9)。
小铳四件。体扁平,磨制精致。分三式。
I式:长方形,单面刃。T209③:11,长2.4、宽1厘米。H229Z6,长4.4、刃宽1.4厘米
II式:梯形,双面刃。T209③:4,长2.8、刃宽1.6厘米(图三二,7)。 一
III式:长方形,双面刃。T209®:21,长2.4、宽1.8厘米(图三二,8)。
镞 四件。通体磨光,分二式。 ,
I式:三件。前为三稜形,后为圆柱体,小圆铤。H231:l,长6.3厘米。T202③:5,长
4.9厘米。H229:2,铤残,残长4厘米(图三二,1一3)。
II式:扁平长三角形,两侧均磨成刃。T209③:39,尖残,残长3.2厘米(图三二,4)。
纺轮三件。扁平圆形,中钻一孔,通体磨光。T209③:42,残,孔眼内壁有二道钻磨凹纹。直径5.5厘米。T206③:11,直径4.5厘米(图三二,26、25)。
抹子H205:7,砾石,器形上窄下宽,上端呈圆顶状,下为光滑平面,略似马蹄形,应为涂抹白灰面或草泥用的抹子。长6.8、宽6厘米。
环十件。均残,通体磨光。T209③:3,绿玉石,剖面圆角方形。H229:5,绿玉石,剖面半圆形。H228:3,白石,剖面长三角形(图三二,19—21)o
球六件。砾石或青石磨成不规则的圆球,大小不一。T202③:26,直径9厘米。T205③:1,直径4厘米。
圆石片T209③:23,绿色石片磨成圆饼状,直径2.8厘米。
4.骨器八十五件(完整的五十一件)。有镞、锛、铲、凿、针、锥等。
镞二十二件。通体磨光,大多制作精致。分四式。
I式:六件。三稜形,短圆锥形铤,铤、身分界明显。H229:l镰身磨制光滑,长6.6厘米。H229:2,长5.8厘米(图三三,1、2)。
II式:五件。四稜形,从中脊分为左右两叶,圆锥形铤,铤、身分界明显°H231:5,长8.5 厘米。T209③:14,镰身磨制光滑,长5.3厘米(图三三,3、4)。
III式十件。圆锥形,尖锥形铤,铤、身分界明显。T206③:8,长6.8厘米。H221:l,长7.8厘米(图三三,5)。
IV式:凹腰形。T202③:8,镰身扁平四稜,凹腰,尖锥铤,铤、身分界不明显,制作较粗糙。长5.6厘米(图三三,6)。
锛T209③:15,系用兽骨磨成,扁平长方形,在一端磨成单面刃。长7、宽2.3厘米(图三三,15)。
铲二件。兽骨磨制,分二式。
I式:T209③:16,残,肩胛骨磨制,体平薄,略呈长方形。残长5.8厘米(图三三,16)。
II式:T206③:9,稍经琢磨,略呈梯形,上窄下宽,中间凹两侧高。长14.8厘米(图三三,17)。
凿二件。分二式。 .
I式:T209③:17,圆锥状,双面刃。长6厘米(图三三,18)。
II式:T202®:7,稍经琢磨,近刃部略呈长方形,单面刃。长8.8厘米(图三三,19)。
针十一件(七件残)。其中八根细骨针,磨制精致,有针鼻。孔在顶端磨平处钻透的。有的在顶端磨平处凿成直槽,槽中钻孔。T206③:10,长8.5厘米。T209③:6、7,均长3.9厘米。T209③:1,长4.2厘米(图三三,7—9)。
锥可分四式。
I式:用肢骨劈开磨制,锥身稍经加工。一端磨尖,另一端以骨关节为柄,中穿一孔。T209③:10,长10.8厘米(图三三,11)o
II式:用小肢骨的一端磨尖,另一端以骨节磨成圆柄,通体磨光。T230③:4,长10.2厘米(图三三,12)0
III式:圆锥,一端磨尖,另一端磨圆或尖圆顶,通体磨光。T209③:20,长7.9厘米。T222③:2,长12厘米(图三三,13、14)
IV式:扁锥,体扁平,一端磨尖,另一端磨平。上端中钻一孔,通体磨光。H240:l,长10.8厘米(图三三,10)。
5.蚌器只有蚌环。H240:9,残,剖面圆角方形。
6.卜骨T209③:9,羊肩胛骨,在一面上有八个对称排列的灼点。无钻,无凿(图版拾柒,4)
7.石灰出于T206、208、209、210第3层及F260内,出土石灰块共重二十余公斤.其中杂有未烧透的石灰石。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实验室碳14测定确证为人工烧制的石灰,其中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Q),是用石灰石烧制的。
8.动物遗骨有家畜骨骼和兽骨等。
家畜骨骼在灰坑中出土羊骨架二具,小羊羔骨架一具,狗骨架二具,猪骨架一具。还£土不少碎骨,由于破碎,无法统计。可鉴别的有猪、狗、羊、黄牛等,其中以猪为主。
兽骨有马鹿一种。龙山文化早、晚期中均有猪、狗、羊、牛的遗骨出土。
(三)"东下冯类型”文化遗物
出土一些交错绳纹陶片和可复原的陶器三件。器形有大口尊、单耳罐和甗等。
大口尊 复原一件(T261②B:l)。泥质灰陶,大口,沿外卷,束颈,斜折肩,肩径大于口径,斜腹,近底部微鼓,底微内凹。斜肩上五道凹弦纹,腹中部七道凹弦纹,斜方格纹,近底部及底均饰交错绳纹。口径28.8、高2。厘米(图三四,1;图版拾捌,4)
单耳罐 复原一件(T261②B:2)。夹砂灰陶,外卷沿,束颈,圆鼓腹,底残。口沿外附加一耳(把耳的上端较宽,下较窄)一钮(舌形),器表饰交错绳纹。口径17.5、残高18.8厘米(图三四,2;图版拾捌,5)
甗 复原一件(T261②B:3)。泥质灰陶,外卷沿,颈微束,方唇,深腹,下部为三个实足尖的大袋足,上下衔接处收为束腰。腰部附加起伏带状堆纹一周。腰内壁附有承算凸稜。颈部素面抹光,器身饰竖绳纹。口径36、高57.8厘米(图三四,3;图版拾捌,6)。
五 结语
东下冯龙山文化遗存是东下冯遗址的一部份,遗址范围较大,内涵也较丰富。通过这次发掘,加深了对晋南龙山文化的认识。现在,我们仅就通过这次发掘提出几个问题,加以讨论。
(一)关于东下冯龙山文化的早、晚期的关系
东下冯龙山文化遗存,从文化层的叠压、遗迹的打破关系和遗物的差异方面看,我们认为大致可暂分为早、晚两期。早、晚期的差异虽较显著,但仍有若干共同因素,可说是同一文化系统的不同发展阶段。
从陶质而言,早期以红陶为主,灰陶少,晚期以灰陶为主,红陶少,并增添了泥质绿陶和泥质磨光灰陶。从纹饰而言,早期以绳纹、篮纹、线纹、附加堆纹为多,方格纹次之,也有磨光素面陶。其中横(斜)篮纹、细绳纹、带状堆纹最为流行。还有少量的在灰陶或红陶罐上绘的红彩网纹,与郑州大河村遗址第四期同类器上的纹饰基本一样七这表明了它的继承因素。晚期以竖篮纹、绳纹为多,方格纹很少。而鸡冠形耳、磨光素面陶大为增加。
从器形而言,早期陶器主要有小口双耳瓶、尖底瓶(尖底呈钝角或圜底)、长筒罐、敛口折沿罐、折腹罐、圆肩罐、敛口钵、浅盘细柄豆、折肩壶等,鼎极少。这期的形制是以筒形、折腹、圆肩、罐腹的最大径偏在中上部、罐类附加多道堆纹等为其显著的特征。其中,小口双耳瓶、尖底(钝角)瓶、长筒罐'、敛口钵、彩陶钵和盆等,与西王村、大河村仰韶晚期同类器极为近似,说明它具有仰韶向龙山过渡的两重性。晚期陶器主要有鬲、肆、颛、折肩瓮、圜底瓮、三足瓮、直壁缸、桶形缸、小底缸、双腹盆、高领罐、单耳罐、单耳杯、浅盘肥圈足豆和甑等。鼎、悉极少,不见鬻。其中,小底缸与二里头出土的红陶桶形缸(VH52.4)、圜底附矮小圈足的器形,似有承接的因素。另有不少器形,如单把鬲与三里桥龙山I式鬲很相似,双腹盆与其IV式深腹盆很相似。还有肆、罐、钵、碗、杯等,均与三里桥龙山同类器有相似处。再如带鎏鬲等与陶寺、三里桥等处遗址中的同类器相似,反映了文化上的共同性。从总的方面看,其文化的基本性质应属“河南龙山文化"范畴。但这里出土的三足瓮、直壁缸以及小底缸等器形,也具有它的地方性特点。
早、晚期之间尽管有不少明显差异,它仍有不少承继之迹。如罐类的折沿、筒形、鼓腹、平底、器表饰篮纹、绳纹、方格纹、鸡冠形耳、带状堆纹等作风,基本上是相承而发展的。又如折沿深腹罐、敛口钵、大口碗等,也都具有早期同类器形的共同因素。其他如石器、骨器等,早晚的器形也是基本相同的。但在某些器形上,如小口双耳瓶、喇叭口尖底瓶、长筒罐、直壁缸、三足瓮等的演变规律,尚不清楚'有待于今后考古发掘中进一步探讨。
值得注意的是,发现了“东下冯类型"文化层直接叠压在龙山晚期文化层之上的地层证据。出土的大口尊、单耳罐、赢等陶器,与“东下冯类型”文化晚期同类器十分相似。这在地层叠压关系上,表明了"东下冯类型"文化晚于晚期龙山文化。从而建立了二者在考古文化上的时代序列。也说明了其间存在着文化系统上的发展演变关系。
(一)关于龙山文化房址的一点情况
古代房屋建筑情况,可以反映一种社会现象。“住宅建筑本身与家族形态和家庭生活方式有关,它对人类由蒙昧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过程提供了一幅相当全面的写照"*在龙山房址中,F251白灰面上铺垫着四块对称的明础石,这是目前最早的地面上明柱础石的实例。看来有些房屋的立柱已不必栽埋,梁柱构架的整体稳定性加强了,建筑技术有了进一步提高。无论是早期或晚期,也无论是白灰面、半地穴式或地穴式房屋,其房基的直径大都在3—5米之個。这种面积较小,单门独户的小屋,只能适宜小家庭居住。
晚期房基,除个别土窑式硬面房址外,均为白灰面小屋。白灰面光滑平整,起着良好的防潮作用。特别是在白灰面上压印两圈绳纹为周界的灶面,恐系此地龙山房址中颇具特点的作风。
房屋的门向,F251、260、301为西南向,F205东南向,其余房基门向都遭破坏。从迹象看,门大都西南向,与今日当地村居的屋向基本一致。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日照以及受中条山走向所影响的风向问题的认识程度。
从已发现的房基看,房址分布比较密集,屋与屋之间的间距,约在5—6米之间,排列也大致有序。这种小型房屋的普遍存在,只能适应当时一夫一妻制个体家庭确立的需要而建筑的。
(三)关于原始青瓷问题
在山西省境内的龙山文化中出土原始青瓷,尚属首次。这类器物虽有待于理化测试,但从初步观察来说,它比一般陶器所用的原料质量要高些,胎骨青灰色,质地坚硬致密。器表涂有青绿色薄釉,光泽度较好,釉色并不纯,或为青中泛黄,或为黄中呈绿。火候较髙,它比一般陶器的烧成温度要高些。吸水率小。这些情况,显然与一般陶器有较大差别,而与商周原始青瓷十分相似。
当然,它与成熟瓷器并不完全相同,是不符合近代瓷器"素肌玉骨"的标准。有的断面较粗,有气孔;胎呈青灰色,不是白胎,没有透光性。无论在胎和釉上都表现了它的原始性和过渡性。这对于研究我国瓷器的起源以及商周原始青瓷的渊源关系等问题,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四) 关于龙山时期烧制和使用石灰问题
在山西境内,龙山文化中出土石灰也是第一次,这又是一项值得重视的发现。石灰的出土,不仅东下冯一处,相继在山西襄汾陶寺、娄烦石城赤,河南汤阴白营、安阳后岗和永城王油坊等处龙山遗址中均有出土,并发现石灰窑址两处,说明当时石灰的烧制和使用已经普遍。过去对龙山“白灰面"究竟是用什么原料做成的,有过讨论。自龙山石灰出土后,“白灰面"又经过碳14测定七证明它确系用石灰涂抹而成的。据目前发现,不仅山西境内,而在河南白营、后,岗、王油坊等处的龙山房址“白灰面"都是石灰面。同时,也说明至迟在龙山时期已经人工烧制石灰,并把它使用在建筑上,为中国建筑史增添了一项新资料。
(五) 关于东下冯龙山文化的年代问题
东下冯龙山文化的年代,据陶器的器形和纹饰推断,它的早期相当于庙底沟第二期文化,或更早些。而它的晚期,目前只有二个碳14测定数据:①F.203白灰面距今4030±125年(树轮校正),即公元前2080年;②T208③(原编为④A)木炭距今3900±100年(树轮校正),即公元前1950年。这个数据比较符合龙山文化晚期的年代。出土的陶鬲、斝、双腹盆、敛口钵等主要器形,与三里桥和洛阳王湾第三期文化中出土的同类器十分相似,东下冯龙山晚期的相对年代亦应与之相当。
晋南古有“夏墟”之称,东下冯龙山文化晚期经碳14测定年代为公元前二千年左右,正在夏纪年之内。因此,它可能为探索夏文化提供一些实物资料。
执笔者 黄石林 王克林
摄 影 梁子明
绘 图 胡良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