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教师招聘面试说课稿:《水龙吟》教案
《水龙吟》教案 一、写作背景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秋。这年春天,辛弃疾由滁州知府调为江 东安抚司参议官,得以再返建康(南京)。词人时年三十五岁,南归已逾十年,壮志依然未..... 酬.,胸中充满郁愤之气........。这首词是词人早期作品中最负盛名的一篇,艺术上渐趋成熟,豪而.. 不放,壮中见悲,沉郁顿挫............。 二.补充注释:1. 三.赏析词文:1.“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意境特点? 雄浑而不失清丽。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意境特点? 用比喻手法,将远处小山比喻成玉簪螺髻,显出清秀的特点。 3.移情入景的手法。“献愁供恨”,倒装句式,移情入景,变赏心悦目为满怀愁恨。 4.词人远眺大好的秋景,为什么突然愁恨满怀? 江山虽然美丽多娇,可惜已成南北分裂之局,半壁江山已落敌手,且恢复无望,怎能不 满怀愁恨。 5.“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七句, 写“江南游子(词人自称)”,有何特色?刻画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为何自称江南游子? 特色A.景物烘托:夕阳残照楼头,孤鸿哀鸣天际,烘托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意境。 B.强烈而极富暗示性的动作刻画:把看吴钩,言复国壮志凌云;栏干拍遍,言国事难 为,寥无知音。不言忧愤,而忧愤之情自见。 形象在阔大苍茫的背景上,呈现于读者眼帘的是一个忧愤孤寂的爱国者的形象。 江南游子:自喻为“江南游子”,表明作者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弃疾渡江南归, 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意北上收失地, 对于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也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 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6.“无人会,登临意”(无人能够理解我登临时深沉的内心感受),结合这句与下片的 内容关系,说说上片结句“住而未住....,.收而未尽....”的效果。上片结句“登临意”扣住题目,但未 明言“登临”之意,为下文抒情留出余地,由下片来落实,暗领下片内容,因此说是“住而未 住,收而未尽”。 7.结合注释,理解三个典故的用意。8.下片三个典故连用,用典的方法上是不同的。 A.“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反用典故。张翰因想念家乡的美味,弃官归乡。 而辛弃疾用来表达国难当头、谈不上弃官回乡之意。B.“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正面取意。许汜一心购置田产而不关心国家大事。作者正面用典,表达自己不屑于追求享受 的心意。 C.“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半露半隐。感叹人生易老,功业未成。“树犹如 此”半句露出,“人何以堪”半句隐去。连用三事,并非平铺直叙,而是手法多变,沉郁顿挫, 有一波三折、回肠荡气之美,意在言外,耐人寻味。即“豪而不放....9.从三典连用看作者的 情感变化。 不学张翰秋风思归,不学许汜求田问舍,是反衬自己复国大志。“可惜流年”,笔峰陡转, 年华虚度,壮志难酬。即“壮中见悲....”。10.用典的作用。 A.增加了词的容量,使内蕴更为丰厚。 B.语言简练,风格典雅。C.言近旨远,辞约意丰。D.以古比今、借古写怀,表达作者 收复中原、鄙视享乐但年华虚度,功业未成的感慨。总结:此词登临感怀,眼底江山与心头 抱负两相融会,阔景、壮志、豪气、悲怀一时齐集,笔力遒劲而笔致婉曲,与纵横跌宕中慷 慨淋漓,如闻裂帛之声,表现出独具“辛”味的沉郁悲慨。全词写尽英雄失意之感,又极强的 感染力,至今读来仍动人心魄。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 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是《稼轩词》中突出的爱国篇章之一。它的思想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写作者 抗敌救国的雄图大志。二、写作者对恢复大业的深谋远虑和为国效劳的忠心。宋宁宗嘉 泰三年(1203),辛弃疾六十四岁时,被召起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这以前,辛弃疾被迫 退居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了。起用他的是执掌大权的韩侂胄。因为那时蒙古已经崛起在金政 权的后方,金政权日益衰败,并且起了内乱。韩侂胄要立一场伐金的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 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在那 时濒临抗战前线。辛弃疾初到镇江,努力作北伐的准备。他明确断言金政权必乱必亡。他又 认为:南宋要取得对金作战的胜利,必须作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他曾对宋宁宗和韩侂胄提出 了这些意见,并建议应把对金用兵这件大事委托给元老重臣。这无疑是包括辛弃疾在内的。 可是韩侂胄一伙人不但不能采纳,反而有所疑忌不满,他们借口一件小事故,给他一个降官 的处分。开禧元年(1205)索性把他调离镇江,不许他参加北伐大计。辛弃疾二十三岁从山 东起义南来,怀着一腔报国热情,在南方呆了四十三年,开始遭到投降派的排挤,现在又遭 到韩侂胄一伙人的打击,他那施展雄才大略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 疾写这首词的时代背景。 这首词题为“京口北固亭怀古”,所以一开头就从镇江的历史人物──孙权和刘裕说起。 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吴国的首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 的军队,保卫了国家。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怀古,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在三国时期的英雄人 物孙仲谋(即孙权),只是现在已无处可寻了。“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谓孙仲谋英雄事 业的风流余韵,现已无存。“寄奴”,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字。刘裕在京口起兵讨伐桓玄, 平定叛乱。“想当年”三句,颂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作者借这 些京口当地的历史人物的英雄业绩,隐约地表达自己的抗敌救国的心情。下片“元嘉草 草,封狼居胥”几句也是用历史事实。“元嘉”是南朝宋文帝的年号。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 儿子。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谟的北伐之策,打无准备之仗,结果一败涂地。 封狼居胥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在狼居胥山(今属内蒙古自治区)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 宋文帝听了王玄谟的大话,对臣下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辛弃疾用宋文 帝“草草”(草率的意思)北伐终于惨败的历史事实,来作为对当时伐金须做好充分准备、不 能草率从事的深切鉴戒。“仓皇北顾”,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张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战败 时有“北顾涕交流”的诗句。韩侂胄于开禧二年北伐战败,次年被诛,正中了辛弃疾的“赢得 仓皇北顾”的预言。 “四十三年”三句,由今忆昔,有屈赋的“美人迟暮”的感慨。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 (1162)率众南归,至开禧元年在京口任上写这首《永遇乐》词,正好是四十三年。“望中 犹记”两句,是说在京口北固亭北望,记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 加抗金斗争。(“路”是宋朝的行政区域名,扬州属淮南东路。)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借国力, 恢复中原,不期南宋朝廷昏聩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过了四十三年,自己已成了 老人,而壮志依然难酬。辛弃疾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