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影评,影视审美的布道者——纪念那些消失的影评节目

2021-01-04 19:27 作者:永远的韩梅梅  | 我要投稿

美,是天生的,天造地设而成。

审美,非天生而是后天习得的。

不经过学习,只能体会到最基础的"生物本能欲望"。而高阶之美,必然脱离不开文化这层外衣。没有系统的知识,难窥其中"美之奥妙",道出“美之所在”。因此,美育是人类社会精神世界提升的必由之路。

作为第七艺术的电影,其赏析也必然离不开美学的基础。影评类节目,就是承担电影审美普及之重任,可谓电影美学的布道者。

第10放映室——万物起源

《第10放映室》是由中央10套科教频道推出的电影文化栏目,于2004年初始,每周播出,直到2013年节目停播。

说万物起源一点也不夸张,第10放映室应该是国内最早的影评节目,其后的每一档节目都或多或少受其影响。

在其生命周期的十年中,第10放映室为大家介绍了国内外无数电影名篇与著名电影人,带领无数观众深入到电影创造的梦境之中。将观影知识,电影审美普及给众人。

它开创了影评类节目的主要几种类型,同时也推出了深受众人喜爱的几大系列:

(1)佳片赏析、名人解读——赏析式影评

既有对香港电影(武侠、功夫、喜剧、艺术片)的赏析、香港影人的探究,又有对好莱坞、法国电影的品鉴、影人的解读。周播时,做过无数期影视鉴赏类节目。此种类型承担了主要的美学普及工作。

(2)电影过年(电影过节)七天系列——盘点式影评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电影过年之香港电影传奇》(七篇)、《电影过节之秘境寻奇》(七篇)、《电影过节之一言三拍》(七篇)、《电影过年之天下江湖》(七篇)、《电影过节之解码城市》(七篇)、《电影过节之喜剧七话》(七篇)、《电影过年_喜剧七话吉祥篇》(七篇)、《电影过节-万家灯火》(七篇)、《电影过年之传奇》(七篇)等等。

从点到面串联起来,总结出一系列电影的共性,提炼后,进行盘点。该节目类型主要在长假期间,以七天为一个单位连续播放。早期以盘点港片为主,一时间有种港片专场的感觉。中后期视野逐渐扩展到世界电影。

该节目也是第10放映室推出的深受观众喜爱的系列之一。

(3)恭贺新春系列——吐槽式影评,深受观众喜爱的系列之一。

恭贺新春系列从2004年底诞生。该系列回顾过去一年国内院线上映的全部电影,对其中大部分进行点评。因国产电影乱象丛生,一时间节目主要看点成了对国产烂片的集中吐槽,与被烂片恶心到的观众们达成了共鸣,于是成为了年底一道必不可少盘点盛宴。

但同时因其语言过于犀利,受到过多方阻挠。比如恭贺2010就缺席荧屏,至今网络上还能找到文字版底稿,说明当年确实是做了节目,但没能播出。

其实该系列除了吐槽国内外烂片外(注意:吐槽了不少引进的质量低劣的批片),还兼顾盘点国内票房过亿的影片——亿元俱乐部,并对之进行专业的分析。

主创人员对国产电影一直是抱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心态,他们忧心忡忡的看到"好莱虎气势汹汹的杀来,而国内电影人依旧昏昏欲睡,没有危机意识,总是用一些没有诚意的影片来圈钱",心急如焚。对国产烂片口诛笔伐,希望能唤醒大家,以市场的力量逼迫国内电影人上进。

这个系列的主笔是著名影评人张小北,而声优则是龙斌。第10放映室停播后,原团队各方人士都希望继承其衣钵。龙斌与团队先后在不同网络平台做精神续作《10放》《新10放》,继续“恭贺系列”的吐槽。据说,张小北也曾参与《电影放》的幕后。时间不长,这些节目都销声匿迹了。

央视则尝试用《影视名堂》做“正统”续作,但都没能将第十放映室的盛况延续下去。

可惜!

从另一种角度来看:第10放映室的班底人才,分散到影视圈各处,在各自的领域内为影视行业、中国电影添砖加瓦。也算是第10放映室可以为中国电影做的最后一点贡献吧。

【古早引进的电影特技纪录片】

万物起源当然是个戏称,但确实对后世影评类节目影响重大,也是最早的影评类节目。

其实在更早些时候,央视引进过电影类纪录片,比如《电影魔术》。里面详细介绍电影拍摄技法,模型设计与电影特技。

从此类纪录片中,梅梅最早了解蒙太奇的魅力,比如:希区柯克的《惊魂记》中浴室杀人。爱因斯坦的《战舰波将金号》中的敖萨德阶梯等。

了解了怪兽片《金刚》所采用的定格拍摄手法,《星球大战》团队想象雄奇的模型建造师,《终结者》中施瓦辛格利如何用机械臂模拟铁拳击碎汽车前窗等等,这些电影特技镜头的合成方法。

在类似纪录片的片头中,梅梅第一次看到了1933年版本的金刚片段:狂野版的美女与野兽。可惜那个年代无法看到此片,该遗憾直到网络时代才能弥补。

也正因此,梅梅心中种下了“金刚情节”。此后某日从电影频道看到1976年版《金刚》时简直惊了。可惜的是只看到了下半集,之前电视上换台时停留过几分钟,那时正在播放上半集,因为金刚没有现身,所以没认出来,后来醒过味儿来,悔的肠子都青了。这个遗憾也是通过网络下载弥补的。

央视有不少影视快讯、幕后新闻类的节目,它们不是影评,更像是宣发。

影视同期声——CCTV8旗下一档以电视剧为主要内容的节目

中国电影报道——CCTV6旗下一档电影讯息类节目

影视风云路——北京台的一档影视名人访谈类节目。

每周影评——我们是影评人, 我们爱看电影, 我们只说真话!

2009年,中国内地影评人、编剧,太空堡垒预告片工作室联合创始人——张小北,与电影制片人关雅荻联手创办播客《每周影评》,上线之后即获得网友好评。同年10月,以电视影评节目形式,在湖南电视台潇湘电影频道开播。

节目每周一期,由这两位业界知深人士点评上一周上线的电影,并给出几种评判:拇指上扬——推荐观看;拇指向下——建议别看;双手一摊——爱看不看。

同时,在本周话题部分,会针对最近电影圈的一些现象进行探讨。因为两位是业内,知道很多内情。张小北的工作室是为电影做预告片的,更是知道一些电影宣发的细节。不过因为保密协议,很多只能等到电影下线后,才可以在节目中细谈。

2011年底,与潇湘电影频道合作结束后,每周影评再次转回网络视频,但网络视频没有足以支撑节目的盈利模式,2014年节目只好关停。关停之前半年左右,张小北忙于太空堡垒工作室而无暇制作节目,关雅荻找来好友知名影评人周黎明、大编剧鹦鹉史航带班。

之后关雅荻又创建了影评节目《电影侃侃》,新节目的重心不再是对刚上线影片的点评,改为对电影引发话题与电影幕后的探讨了。

零点锋云之联盟影评(后改名:电影锋云)

《零点锋云》的子节目《联盟影评》则是一档十分精彩的专业影评类节目。该节目2009年5月开播,于2010年改名《电影锋云》,2011年上半年则停播。一年后整个《零点锋云》节目都停播。

本节目引入"百名影评人联盟"组织,由中国第四代导演郑洞天领军,与周黎明、杨早、张小北、关雅荻、尹鸿、严蓬、毕成功等一众活跃的知名影评人、文化明人组成,后来又有一些制片人、院线经理等加入其中。这些业内重量级嘉宾对即将上映、或刚上映的电影的犀利评论,是这个节目最大的看点。

嘉宾之一的江小鱼,还在吉林卫视做过一款《鱼乐光影》的节目。

《零点锋云》是湖南卫视2008年打造一档原创高端文化节目。

主持人与文化、文艺各界精英一起,就近期热门影视剧延伸出的社会话题,展开讨论。属于一档与影视相关的文化类的脱口秀节目。

该节目所讨论的话题都离不开影视作品,且主要为当时热播的电视剧。如:年终热剧盘点、80年代怀旧潮、剩女与裸婚、解读甄嬛传、经济适用男等。此类节目要向出彩,必然离不开高质量的嘉宾。

(王志安与于建嵘在讨论微博打拐话题)

该栏目还推出过《饭局谈》——即两位嘉宾直接面对面,在饭馆或酒吧坐下,就某一文化或热会热点话题进行深入探讨的节目形式。

当零点锋云停播之后,该节目的制作人改做了《老友记》。

【梅言梅语】

《电影锋云》与《每周影评》,两档高质量的影评节目都是与湖南台合作,可见湖南台在电视节目布局上有着独到的眼光。捕捉到社会文化的动向,嗅到了中国电影大发展的前兆,引领了时代潮流。

可惜,两档节目在2011年前后脚停播。虽然触碰到时代的脉动,但湖南台毕竟是“娱乐致死”的定位。此类文化性极强的节目,不可能在这片土壤得到足够的成长空间。两档节目都被安排在接近凌晨的时段播出,早注定了最后的结局。

老梁看电影、老梁看电视

老梁是资深媒体人,年轻时做过体育杂志、武术杂志、象棋杂志、电影杂志等纸媒,后来又在各家电视台做时事评论、故事会等多款节目。顶峰时,每天都有五、六档节目同时在电视上播出。而“老梁看电影”、“老梁看电视”则是他做的两款影视评论类节目。

老梁对影视剧的解析与其时事评论挂钩,将影视剧中的内容,引申到现实社会之中。加上他与影视界人士,以及社会各阶层人士接触较多,所以其影评节目有其独到之处。比如:人民的名义,他就结合现实社会分析各个人物,哪个人物角色立的住,哪些人物角色设定明显跟现实不符合。对达康书记这个角色与扮演者给予极高的评价。对该市各部门之间的斗争有独特的分析。

【梅言梅语】

在"老梁说世界杯"的直播中,他曾提到与一些香港老电影人的接触与畅谈。说想做一款香港电影昔日与今朝的节目。梅梅一直很期待,可惜至今也没播出。

以上皆是以传统媒体作为主要播出手段的影评类节目。进入互联网时代后,大批传统媒体人“下海”,因此出现了一大批以网络传播为主的影评类节目。

互联网影评节目分为两类:

一是传统媒体人、影评人拥抱网络,结合专业团队,以制作电视节目的方式制作网络节目,其节目必然有品质保证。

二是普通视频制作者,以个人为单位来制作节目。则节目的品质与其个人能力紧密相关。经过专业化训练,具有专业知识,有过相关工作经验的人,其节目品质自然要高些。

龙斌大话电影

龙斌不仅在《第10放映室》的恭贺新年系列里担任声优解说,在中后期经典电影赏析、电影名家介绍中依旧担当声优。其在节目中犀利的吐槽、央视"播音腔",以及冷幽默,引起网友的关注。

第10放映室停播后,他在网络上推出了《龙斌大话电影》,并做了三季,但网上已较难见其踪迹。其微博也常用"关注空巢老人"自嘲。

白话好莱坞

制片人戢二卫与其团队制作了《白话好莱坞》这档节目,着重介绍好莱坞电影与美剧的幕后故事。许多节目在美国片场附近进行实地采景。可惜,此节目只出了一季就匆匆结束。

电影公嗨课

2013年,影评人云中和谋杀电视机推出了互联网影评类节目《电影公High课》。口号为:“观影无门槛,吐槽有门道"。此后又推出了新节目《电影路透社》,介绍国内外院线,即将上映的影片。

公嗨课第一季时,内容多偏技术层面,经常抽取经典电影中的高光场景,对其运镜、采光、导演手法等技术手法做专业剖析。后为了扩大受众面,调整了战略。

梅言梅语

对梅梅而言,这样专业性较高的节目对我的吸引力反而更大,了解普通影迷接触不到的专业知识。

此外,一直没搞清KTV与谋杀电视机是不是同一个人。两人声音相似,且都节目主创,且KTV可以理解成"Kill TV"呀。另一创始人云中,曾在节目中影了

惊叫影院——坏电影工作室

这款节目主要介绍国外经典恐怖片,主创团队对好莱坞恐怖片烂熟于胸,如数家珍。但因视频中的时常出现“恐怖片段”,造成节目经常被下架,团队一直在与审查做斗争,也一直都是随缘更新。

【梅言梅语】

梅梅胆子小,不敢看恐怖片。因此梅梅未曾涉猎该领域,在类型片领域有重大缺失。通过观看此节目,间接补上了这块短板。

电影知道答案

这是一档网络版电影赏析节目,内容也不错,即结合热门电影,又时不时的做经典港片回顾。但这都不是梅梅最大的关注点,同类节目并不少。

它有一位沉稳靓丽的女主持人(一鸣),其身后的布景等十分用心,仿佛又回到了当年的《第10放映室》。可惜此节目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

以上都是由专业人士与团队创作(PGC)的内容,网络中还大量流行草根创作者(UGC)的影评,后者主要集中在“吐槽类”节目之中。

谷阿莫——第一个爆红的吐槽类影评

一段"两分半钟看完《五十度灰》"的视频让这位台湾口音的UP主迅速走红。他抽离出电影本身,用主角儿、大魔王等代称,对剧情进行个性化的复述,伴随着搞笑的吐槽。其片尾的"科科"笑声与凤梨酥赠送让其观众津津乐道。在互联网上掀起了“N分钟看完某某片”的浪潮。

【梅言梅语】

N分钟系列是一种浓缩版的吐槽类影评。普通吐槽影评时长10到20分钟,一边介绍剧情,一边以搞笑的方式吐槽故事情节、演员表演。而N分钟系列则是把时长缩到五分钟之内,以更简略的方式交代剧情。

N分钟系列吐槽烂片没有问题,但不适合解读好电影。文学、戏剧、电影的故事主题恒古不变,比如爱情、复仇等,讲述故事的方式与细节赋予每一个故事独特魅力。N分钟只够简述故事骨架,失去表达方式组成的“筋肉”,观众只能看到一幅骷髅,电影的优劣差异被抹平了。实时上谷阿莫也尝试过解读好电影,但效果不好。他后来作的真人出境版节目,内容更像有关电影内容的“流言终结者”了。

吐槽类影评花样繁多,N分钟系列与为影视剧找穿帮镜头等都属于此类。吐槽类影评容易陷入为吐槽而吐槽的境地,故意找烂片来看,然后用搞笑的语言来吐槽。这类影评“卖点”在于UP的个人语言风格,作为娱乐休闲方式不错。它跟影视剧并无必然关系,实际上越来越多的UP已经开始做短视频段子,或其他生活向内容的吐槽了。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看过那么多专业而优秀的影评节目后,至今很少有其他节目打动梅梅。而这些专业的影评节目制作人,与影视圈或多或少都有联系,许多人自己就去拍电影了。如今正式的影评类虽然很少看,但是偶尔看看吐槽类的放松一下心情,图一乐儿。

影评,影视审美的布道者——纪念那些消失的影评节目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