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千寻再认识宫崎骏——《千与千寻官方艺术设定集》导读

文:TOTOLO
“10岁少女千寻跟随父母搬往新家,途中误入另一个世界,来到一条专门给神仙提供服务的的街道。千寻的双亲因为吃了给神准备的美食而被变成了猪,惊慌失措的千寻仓皇逃出,遇到了神秘的少年白,在白帮助下千寻得以安身。为了救出父母回到自己的世界,千寻改名为“千”,在魔女汤婆婆管理的大浴场中工作。千寻能够做好手中的工作吗,她和她的双亲能平安回到现实世界吗?”

《千与千寻的神隐》在日本上映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年,在大陆的重映也过去了快三年。但是适合华语观众阅读的和本作直接相关的材料,在大陆地区却一直是空缺的。本设定集的出现,补上了这方面的空缺,给华语观众提供了很有价值的资料。为什么喜爱《千与千寻》的观众应当阅读本书,本书有什么值得关注的内容,笔者带大家进行一些了解。
巅峰之作与繁多的解读
《千与千寻的神隐》于2001年上映,相继斩获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篇、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是宫崎骏、吉卜力乃至于全部日本动画所产出的长片作品迄今为止获得最高荣誉的作品。在商业上,在当时也创造了新的票房历史记录。
对于这样一部社会现象级的作品,在日本本土之外,在华语观众之中,长久以来都有非常丰富的解读与讨论。无论是日本还是华语观众,在讲宫崎骏的整个创作生涯的时候,往往倾向于选《幽灵公主》或是《风之谷》作为关键性的节点。《千与千寻》在路人观众看起来,没有《幽灵公主》那么“宏大”,不像七、八十年代的宫崎骏作品那样新奇、有朝气而品质与理念超群,不如《风之谷》那样“能体现作者想法”,甚至于不是很理解宫崎骏为什么会创作这样的作品。似乎,《千与千寻》就是一个过渡性的、中庸的作品,笔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也是如此认为的。

然而,随着对宫崎骏作品理解的加深,现在的笔者愈发坚定地认为,《千与千寻》是非常杰出、重要的,一脉相承的宫崎骏的作品。这部作品对于宫崎骏,正如铃木敏夫所言:“将自己一直以来培育的东西全部运用起来,自由的仿佛在天际翱翔”。相较于之前的宫崎骏作品,《千与千寻》的故事较为紧凑,同时也确实有一部分细节的陌生、模糊,由此才让观众对这部作品的看法、解读出现了较大的分歧。
如何剥除笼罩在本作之上的迷雾,看到它本真的美,本书的内容可以为大家提供很好的切入点。在阅读和思辨的过程中,相信各位对宫崎骏作品、日本动画、影像作品的感受都能得到提高。
屹立于转折之上的千寻
在2001年的时间点,跃动着的不仅是人们对新千年的期望,更有着整个日本动画产业技术迭代发展、吉卜力工作室发展转型、宫崎骏个人创作思路回转等一系列迫切需要吉卜力工作室交出答卷的问题。具体而言,对CG的使用、赛璐璐转数码的表现、不同动画理念的冲击、德间康快去世之后吉卜力工作室的命运、大众对《幽灵公主》下一作的期望,每一个拿出来,都是庞大、繁杂而困难的课题。《千与千寻》从最基础的来讲,是对上方一系列问题的接近满分的回答,而《千与千寻》的每一个回答,都是值得爱好者思考与了解的。
本书不能解释上面提到的所有问题,但是对上面不少的话题,都能给出相当扎实的材料。比方说大家非常喜欢讨论的“赛璐璐 VS 数码”的话题,总是有朋友会讲:赛璐璐时代就是好,数码制作早期问题很多。那么这些问题在《千与千寻》里有吗,有吉卜力观众会特意怀念赛璐璐时期的画面表现吗?吉卜力在《千与千寻》制作之中对数码制作的使用,大家可以在本书中得到相当多的具体的内容和信息。

又比方说比较难被大家关注到的“动画理念的冲突”。在八九十年代,吉卜力的动画不仅代表安定优秀的品质,更被认为是有着更出色、优秀的制作理念。华语读者一直以来津津乐道的所谓“全动画 VS 有限动画”的话题:吉卜力作品是动作完整全面的“精良动画”,其他动画是动作局促有限的“有限动画”,就是这些内容的展现。进入九十年代后期或者新千年,随着《人狼》为代表的作品的出现,吉卜力的动画师自己也有着“我们还是不是最先进”的疑问与思考。作为代表的,正是《千与千寻》作画监督安藤雅司和宫崎骏的交锋。交锋的内容表现在作品的方方面面之中,在本书中为大家展现了在“人物设计”这个点上,宫崎骏与安藤雅司的交锋。读者可以以此进行进一步的了解与思考:就《千与千寻》而言,是安藤雅司的思路对的更多些,还是宫崎骏的思路对的更多些,亦或者“安藤主导的前半、宫崎主导的后半”的现状是更对的。
期待大家能从书中的细节中,找到更多的信息,有更多有益的思考。
剧本视点的故事
本书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在笔者看来,是《千与千寻》的“配音完成用剧本”。以剧本的形式,通过文字,重新向观众叙述了一遍《千与千寻》的故事。一些朋友可能不太理解这部分的价值,认为对于动画、影像作品来讲,影像是至上的,剧本只不过是中间性的产物,没有什么阅读价值。就笔者自己的阅读感受而言,不是这样的。

《千与千寻》中,一个很容易被大家忽略的内容是,相当多的主要角色的情感表现都是有“障碍”的。千寻在设定上就是一个有些木讷、笨拙的小孩子,白龙是“双面人”,无脸男没有“脸”去表现情绪,“坊”在故事中被变成了小宠物。和这些普遍的“障碍”相对的,是《千与千寻》这部作品极为细腻的情绪表达。纵使宫崎骏和各位动画人在本部作品中的表现如何高超,依然有一部分情绪的表现显得有些模糊,甚至可以说完全没有表现出来。这种现象,在主角“千寻”身上出现的次数是最多的,之后是钱婆婆、无脸男。即使各位对原片非常熟悉,笔者相信看剧本中的人物心情的描写,总会有意外与惊喜。在这之外,文字剧本之中其他的“小惊喜”也是很有意思而且值得大家发掘与品鉴的。比方说对无脸男与千寻关系的解说,相信大家看到剧本中“他们已经知道了千寻要作为神明的新娘的命运”等描写的时候,会感到相当震惊的。
在此之外,就是非常微妙但是极为重要的“文字和影像之间的对比联系”了。文字载体有什么特点,影像载体有什么特点,都是大家应当去品鉴的内容。在此笔者向各位读者提出两个问题供大家在阅读的时候思考:
如何看待“电车”这个伏线在文字和影像中的表现差异?
如何看待“光影表现”在文字和影像中的差异?

结语
本书除去上面提到的内容之外,还收录了宫崎骏在创作早期绘制的概念图,以及在制作过程中逐渐将宫崎骏的妄想凝固成型的精致、细腻的美术图。宫崎骏绘制的初始概念图,蕴含着很多作品本真的构思元素,比方说原始的无脸男的形象。最终成型的美术图,除了本身在绘画上的亮点之外,更重要的是它们作为动画背景的使命与用途。宫崎骏作品标志性的大PAN,正是在这些特殊、精致绘制的背景的支撑下,才得以完成的,本书中也选择了几处标志性的镜头,进行了解说。
正确认识《千与千寻》是正确认识宫崎骏作品的钥匙,而本书正是对华语读者非常好的,深入了解《千与千寻》的钥匙。希望各位读者能从本书中,获得更深的对《千与千寻》这部作品的理解,获得更深的对宫崎骏这位创作者的理解,获得更深的对动画载体的理解,获得更深的对影像载体的理解。




会员购购买:

淘宝购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