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康公主司马兴男
大家好,我是后宫史料阿卡林。不知道大家对南康公主司马兴男——我见犹怜成语的主人公之一是否感兴趣,如果感兴趣的话,就请允许我根据《晋书》《晋中兴书》等史料来为你们介绍司马兴男。 现在流行分析一个人的性格都倾向于从父母入手,我今天也来赶一下潮流。 司马兴男的父亲是晋明帝司马绍,是东晋第二位皇帝,晋元帝司马睿的长子,母为宫人荀氏(司马绍父母的故事请看我的第二个视频)。 她的母亲庾文君,出生于297年,比司马绍大两岁,是跟随司马睿南渡的军谘祭酒(开府高级参谋官职)庾琛的女儿,她有五个兄弟,分别叫庾亮、庾怿、庾冰、庾条、庾翼。 永嘉元年(307年),晋元帝司马睿任镇东大将军时,不久后,知道庾文君的大哥庾亮敢拒绝东海王司马越的任命,听闻庾亮才貌双全,征辟他为西曹掾。 二人相见时,元帝看到庾亮的仪表风姿,大喜过望,非常器重他,后来又知道庾亮的妹妹庾文君“性仁慈,美姿仪”,聘庾亮的妹妹为司马绍的王妃。 司徒王导征辟庾冰为司徒府左长史,后来出任吴国内史。 所以可以说,庾文君家族是司马绍家族的坚定支持者。因此可以说两者的婚姻是典型的政治联姻。幸运的是,两人先婚后爱,两人感情非常好。 但是幸福的婚姻生活却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隐患,那就是司马绍的世子地位并不稳固,外有野心勃勃的王敦嫌弃司马绍精明强干妨碍他野心,所以手握兵权的王敦屡次对司马绍挑拨离间,说司马绍不够孝顺,应该废黜司马绍世子地位;内有比司马绍小一岁的同母弟弟司马裒觊觎司马绍地位,司马睿也在精明强干的司马绍与司马裒之间犹豫不定,因此一直没有稳固司马绍的地位,而且司马裒还有一个司马绍没有优势,那就是司马裒有儿子司马兴国(瞧瞧这名字,司马裒有点野心啊)。而司马绍却没有一个儿子,因此司马绍非常希望与庾文君生下儿子,但是可惜夫妻生下的第一个没有夭折的孩子是女儿,司马绍非常失望,于是为女儿取名叫兴男(哦,司马兴男还有一个妹妹叫司马兴弟),但是司马睿对孙女出生很高兴,于是封她为遂安县主。 但很可惜,当时“王与马共天下”,司马裒只得司马睿支持,却并不得王导支持,因此他所做一切都是无用功。 317年三月初九日,司马睿承制改元,即晋王位(尚未称帝),建立东晋政权,是为晋元帝。当时有关官员奏请晋元帝立太子,晋元帝认为司马裒有成人的器量,强于长子司马绍,在闲谈时对王导说:“立太子应根据德行而不根据年龄。”王导说:“世子司马绍、宣城郡公司马裒都有过人的目光,本来就应当根据年龄。”同年四月初四日,晋元帝立司马绍为太子,改封司马裒为琅邪王,嗣为琅琊恭王司马觐之后,将会稽、宣城二郡五万二干户改为司马裒的食邑,授任他为散骑常侍、使持节、都督青徐兖三州诸军事、车骑将军,并征召他回到京城建康(现在的南京)。 随后,同年六月,司马裒决定跟随祖逖北伐石勒。十月,司马裒去世,时年十八岁,谥号孝王,追赠车骑大将军、侍中,后再追赠太保,随后他儿子司马兴国也夭折了。至此,司马绍在司马睿心中地位彻底稳固,因为司马绍是司马睿当时唯一成年的儿子,司马睿其余存活的诸子都太年幼,所以即使王敦用尽借口挑拨离间,司马睿始终没有对司马绍地位松口。 尽管司马睿改变态度,坚定支持司马绍,但是太子司马绍非常需要儿子来稳固地位。命运还是眷顾司马绍的。庾文君在太兴四年(321年)十一月,生子司马衍,借由这个儿子,司马绍进一步稳固自己的太子地位。当司马兴男的弟弟司马衍出生时,亲近她皇太子父亲的郭璞,立即以灾异为言,提议改元,同时昭显皇孙的重要意义,并争取到晋元帝司马睿的认可。 但是,司马绍与庾文君还没为此高兴太久。因为随着王敦最为忌惮的周访和祖逖全都去世,王敦认为再无人可以在军事上威胁自己,因此决意打着以讨伐支持司马睿加强皇权的刘隗等人的名义东攻建康举兵入京,因为当时的士族在司马睿与王敦之间左右摇摆,所以司马睿军队皆大败而回。顾不得妻儿的司马绍欲亲率将士出城决战,被温峤谏止。 322年农历四月,王敦攻占石头城,杀了司马睿大批亲信,逼令晋元帝屈服求和。 在司马家忧心忡忡的时候,太子妃庾文君又在永昌元年(322年)生子司马岳,大概是这段时间忧心忡忡的司马睿司马绍父子唯一的喜讯。不过两个儿子只相隔一岁,庾文君身体受得了吗? 唉,此时的南康公主司马兴男最多不超过4岁,司马衍一岁,司马岳刚出生,就已经被迫经历战乱。而这只不过是他们三姐弟动荡人生的第一道劫难而已。 永昌元年闰十一月初十日(323年1月3日),因为王敦之乱而大权旁落的司马睿忧愤病逝。 闰十一月十一日,皇太子司马绍即皇帝位,大赦天下,是为晋明帝,尊生母荀氏为建安郡君。太宁元年(323年)二月,司马绍将父亲晋元帝安葬在建平陵。六月初六日,司马绍立妃庾文君为皇后。册书很感人,说:“妃庾氏先前奉承圣命,在东宫作嫔妃,恭行妇道,恩爱有礼。行事忠信心思顺从,以此成就和谐之道;协助端正后宫秩序,因此有和协道德的美名。我过去经历不幸,孤单得像是在害病。众公卿考查以往朝代,都以推崇嫡亲辨明正统为重,记载在典籍中,应该建皇后宫,以此来供奉宗庙。追述先帝的愿望,不废弃旧有的命令,派使持节兼太尉赠皇后玺绶。女性的德崇尚阴柔,妇道要奉承婆母,崇敬祭祀的礼节,看重多子多孙的道义。因此永远贞节,就能光大皇家基业,做天下母亲的典范,推行后宫教化。借鉴六传,稽考典籍,祸福不定,盛衰在人,虽被赞美而不自恃。要恭敬啊,怎么能不慎重!” 但是,司马绍与庾文君夫妻来不及品尝登上至尊地位的高兴,在外掌握军队的王敦就又弄幺蛾子了。 王敦虽于永昌元年(322年)就回到武昌遥控朝廷,但因为图谋篡位,于太宁元年(323年)暗示要朝廷征召自己入朝,司马绍于是以手诏征召王敦。同年,武卫将军王允之乘酒宴而知道王敦的图谋,于是回京告诉其父荆州刺史王舒。于是,王舒与王敦的堂弟王导一同报告晋明帝,得以早作防备。 桓温的父亲桓彝也与明帝密谋平定王敦之乱,并因此升官。 及后,司马绍根据贤臣建议积极准备京师建康的防护,最终于234年七月成功击败因为王敦病重病逝而军心大乱的叛军。 流民帅苏峻凭著协力平定王敦之乱而有功获封赏,并且威望渐长,军事力量强大。 司马绍在彻底稳固自身帝位后,封赏功臣的同时,也不忘抚慰自己的妻子儿女,封司马兴男为南康公主。 早在323年他封吴皋益为昭衍公,因为他长子吴佶娶晋明帝穆皇后之妹庾氏为妻。再加上司马绍生母身份是鲜卑人,身份敏感,不能重用母族,所以司马绍为了加强衰弱的皇权,选择重用妻族成员。 但是幸福的皇后生涯不过一年,庾文君就被迫升级为皇太后。 325年三月初二日,司马绍立长子司马衍为皇太子。闰八月十九日(10月12日),司马绍健康状况不佳,召太宰、西阳王司马羕、司徒王导、尚书令卞壸、车骑将军郗鉴、护军将军庾亮、领军将军陆晔、丹杨尹温峤,一起接受遗诏,辅助皇太子司马衍。闰八月二十五日(10月18日),司马绍病逝于东堂,享年二十七岁。闰八月二十六日(10月19日),皇太子司马衍即皇帝位,是为晋成帝,为父亲司马绍上谥号为明皇帝,庙号肃祖(《资治通鉴》作肃宗)。 晋成帝即位时,年仅五岁,司马兴男应该也不超过十岁,大臣们因晋成帝年龄幼小,于是奏请太后庾文君应该依照东汉和熹皇后邓绥的旧例临朝摄政。 庾文君可能是个没有太大政治野心的女人,或者说清楚的知道自己的能力,她面对大臣们的请求,先后四次辞让先后四次辞让,历时三个月最后同意临朝称制。 九月十一日,在将司马绍按葬于武平陵之后,庾文君开始临朝摄政,公卿奏报事情时称庾文君为皇太后陛下。 因为势单力薄孤掌难鸣,庾文君只好启用外戚,她的哥哥中书令庾亮负责管理诏书命令。庾文君怕外戚专权,所以对于自己的娘家人管理的十分严苛,就连大臣们上奏要追封自己的父母亲,庾文君陈辞推让不答应,大臣三次奏请都不依从。 但是庾文君谨慎本分,她的哥哥庾亮却不是一个本分的人。王导执政时,因宽和而赢得众心。庾亮执政后,一反前策,严厉执政,因而大失人心。尤其是庾亮对手握重兵又浴血奋战的苏峻、祖约也如此刻薄寡恩,激起他们的不满。 咸和二年(327年)十一月,苏峻与祖约便相约以讨伐庾亮为号召起兵,不久中央军不敌,并没有辅政权力的桓彝因为泾县县令江播出卖而在抵抗苏峻叛军的过程中被叛军将领韩晃杀害。 讽刺的是,有辅政权力的的庾亮把妹妹庾文君、外甥女司马兴男、外甥司马衍、司马岳扔在建康跑了。 328年3月,苏峻攻入建康,王导与光禄大夫陆晔、荀嵩等官员都在正殿守护晋成帝,令攻进来的苏峻不敢上殿。 皇帝司马衍至少有大臣拱卫;南康公主司马兴男和她其余的弟妹,或许因为宫人掩护得当,也幸而无恙。 但庾文君就没有那么幸运了,苏峻纵容军队在后宫抢掠, 咸和三年(328年)三月,没有那么多人保护的庾文君遭到逼辱,忧恐而死,年三十二岁。此时,司马衍不过才7岁,司马兴男应该才10岁出头。 唉,苏峻因为恨透庾亮,所以以皇帝名义大赦天下,唯独不愿意赦免庾亮等兄弟,所以恨屋及屋,以至于一个临朝称制的太后居然可以死得如此潦草,而且到底是怎样的侮辱居然能让经历过王敦之乱的庾文君都无法忍受了以至于忧恐而死。 即便王敦在公元322年和324年两次起兵冲击都城的事件,未必令时年六七岁的南康公主受到非常直接的精神伤害,公元327年至329年的苏峻、祖约之乱,也足令年纪稍长些了的司马兴男和司马衍留下极深心理阴影,何况他们在这次变乱中,以他们极其不愿意接受的残酷方式失去了亲生母亲。 在冲入宫城的造反军人面前,身为临朝称制的皇太后,庾文君所遭遇的却是如破国亡家一般的惨痛经验,这甚至使她放弃了继续生存下去的意志。而她的非正常死亡,必然在已经开始懂事的子女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伤痕。 可能也是庾文君之死让司马兴男认为,只有足够坚强甚至性格暴烈才能保护自己,才能活下去,所以她才如此热爱练武,甚至在长大后会因为感到受到冒犯就会应激到拔刀相向。 接着,328年九月这场苏峻之乱因为苏峻醉驾被勤王军队杀死,苏峻叛军因此军心大乱,咸和四年329年二月,苏峻之乱完全平定。 咸和六年(331年),江播去世。十九岁的桓温假扮吊客,混入丧庐,手刃江播三个儿子,终报父仇,由此被庾亮、司马衍欣赏,于是司马衍决定把自己的长姐司马兴男嫁给桓温。 这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政治联姻,双方各取所需。桓温加拜驸马都尉,并袭父爵为万宁县男;司马衍自以为得到一个忠诚的大臣;庾亮自以为为为维持家族权势而拉拢到一位人才。至于司马兴男的想法,似乎并不重要。 司马兴男与桓温并没有像司马兴男父母那样上演先婚后爱的浪漫戏码,两人始终相敬如宾。 为什么这么说呢?其一就是司马兴男与桓温并没有生育任何子女。其二,从一则史料就可以看到他们的关系:谢奕爱喝酒,还经常逼着桓温跟他一起喝酒,桓温实在受不了,就躲进老婆房间,桓温老婆南康公主司马兴男大乐,说:“您如果没有一个放荡的司马,我怎么能见到您呢!”而谢奕呢,找不到桓温,就只好跑到桓温客厅里,找一个兵一起喝,自嘲说:“失一老兵,得一老兵。” 唉,也就是说,两人虽然住在一起,但是一直都保持着王不见王的状态,不到必要时分都不会打扰到对方。 还有第二点,桓温生有六子三女,其中六子都不是司马兴男生的,三女不知道有没有司马兴男生的。而且如果桓温与司马兴男关系好,就应该像司马兴男的祖父司马睿让无子的嫡妻虞孟母抱养最大的两个儿子那样,让司马兴男后半生能够有人孝顺。但是史书没有记载桓温有那么做。 婚姻不幸福就算了,然而命运对司马兴男的打击远不止于此,342年6月初五,弟弟司马衍病情加重。当时,成帝的两个儿子司马丕和司马奕年幼,尚在襁褓之中。成帝司马衍下诏,让同母弟司马岳为皇位继承人,并让自己的儿子司马奕承袭琅邪哀王司马安国的封号。初八,成帝驾崩于建康宫中西堂。时年22岁,在位18年。庙号显宗,谥号成帝。葬兴平陵(南京鸡笼山之阳)。344年,司马岳驾崩,时年二十三岁,谥号为康,葬于崇平陵,其子司马聃继位。 在短短两年时间,与司马兴男血缘最亲近的两个弟弟就这样英年早逝,可以与司马兴男一起怀念母亲庾文君的人又少了。更加令司马兴男不安的是,随着弟弟们的接连去世,东晋面临主少国疑的局面。幸好东晋内部士族互相制衡,所以暂时没有人敢篡夺司马家的皇位,所以司马兴男短时间内不用像母亲庾文君品尝政局不稳的苦果。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司马兴男悲哀地发现,她的丈夫桓温正在成为她童年的最大阴影,他正在成为一位像王敦那样的权臣。 永和四年(348年),37岁的桓温灭掉成汉之后,将成汉的公主李氏收做妾,很宠爱她,总是把她安置在书斋后住。 南康公主因为与桓温处于王不见王的状态,所以起初不知道住宅内有了一个桓温的妾室。后来知道了,司马兴男就带着几十个婢女提着刀趁她不备想去杀她。到了那里,正遇见李氏在梳头,头发垂下来铺到地上,肤色像白玉一样光采照人,并没有因为公主到来而表情有变。她从容不迫地说道:“我国破家亡,并不情愿到这里来。今天如果能被杀而死,倒是遂了我的心愿。”面对着公主,李氏神色娴静正派,说话也很哀怨婉转。司马兴男见她神色闲正,辞气清婉,掷刀走上前抱着李氏说:“连我看了都会心动了,更何况是那老家伙!” 这就是我见犹怜的典故,是不是觉得姬里姬气的。但我从中看到的却是两夫妻彼此尊重的默契。 桓温应该在此之前顾及司马兴男以及背后皇权的面子,从来没有在与公主住宅内养过别的女人(桓温可以在外面的院子养女人),但此时建立不世功勋的桓温此时已经不再惧怕任何人,所以就大着胆子在与公主的住宅内养着作为战利品的李氏为妾室,但又担忧刚烈的司马兴男会因为觉得尊严受到冒犯而闹事,所以选择暂时隐瞒。 而司马兴男刚开始知道,愤怒于桓温破坏了彼此的默契,所以想要杀了李氏,但想到桓温已经权势大盛,今非昔比,再想到李氏也像母亲庾文君一样是一个被战争伤害的女子,所以反而冷静下来。 无论心里对桓温的所作所为再愤懑,事到临头,司马兴男也只能轻描淡写说一句“我见犹怜,何况老奴”,既圆了自己作为帝女的体面,又不至于让事态恶化。至于个中甘苦,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当然不排除,她确实对李氏动心了。 升平元年(357年),晋穆帝姑母、司马兴男的妹妹——庐陵公主司马南弟病逝。唉,与司马兴男同辈的兄弟姐妹至此都死了。 升平五年(361年)五月,司马兴男的侄子司马聃在显阳殿驾崩,时年仅19岁。此时,司马衍的长子司马丕——司马兴男的侄子继位,他不理朝政,沉迷修仙,仍由宗室司马昱与桓温争权。 但是此时东晋外部,北方鲜卑慕容部日益猖獗,多次打败东晋,导致东晋走向衰败。司马兴男的丈夫桓温与司马兴男的小叔司马昱正在相互抗衡。无论桓温与司马昱谁胜谁败,司马绍与庾文君这一支系已经因为皇帝接连早逝而尽显颓势了。 经过一系列政治斗争后,太和三年(368年),桓温获加殊礼,位在诸侯王之上。公元三六九年,桓温第三次北伐前燕,因粮尽撤退,被前燕军队击败。而桓温不知道的是在这一年,他的妻子司马兴男可能是担忧父母司马绍与庾文君这一支系的地位,还是担忧桓温最终会因为功勋篡夺东晋江山,也或者是担忧桓温生命,在他出征期间就去世了。司马兴男去世时候应该五十岁出头。 桓温枋头大败后,班师回朝,知道妻子司马兴男已经过世了,司马兴男的侄子晋废帝司马弈害怕桓温因为战败迁怒自己,就给桓温送了很多钱为自己姑母司马兴男治丧,但桓温没有接受。 在司马兴男去世之后,桓温废除司马兴男的侄子司马弈的帝位,并迎立司马兴男的叔叔司马昱为皇帝。可能会有人疑惑,桓温为什么要帮司马昱夺位,因为桓温想着司马昱年纪大快死了,司马昱死了,桓温就可以走司马懿的老路,篡夺东晋的江山。 但可惜桓温没有司马懿的长寿好运与当机立断,所以始终没有获得辅政大权。宁康元年(373年),病重的桓温想要让东晋朝廷加九锡,但是谢安、王坦之见桓温病重,以袁宏所撰锡文不好为由命其修改,借此拖延。结果桓温就病死了。 桓温死后,将兵权交付弟弟桓冲,南郡公爵位则由他与袁真的家妓马氏生的四岁幼子——桓玄袭封。世子桓熙不服,遂与叔父桓秘、弟弟桓济谋杀桓冲,结果被桓冲发觉,都被流放长沙。 元兴二年(403年)十一月,桓玄代晋称帝,建立桓楚,追尊桓温为宣武皇帝,追尊自己的嫡母司马兴男为宣皇后,追赠自己生母马氏为豫章公太夫,庙号太祖,墓为永崇陵。 所以,虽然不知道桓玄为什么会追封自己没有见过面的嫡母司马兴男为父亲的皇后,但是因为桓玄的追封,死后的司马兴男由公主变成了更为尊贵的皇后。虽然后来因为刘裕的讨伐,司马兴男的宣皇后并不被史书认可。但想来,司马兴男对这个所谓的皇后也不会在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