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高中语文 |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2022-05-11 20:23 作者:高中语文-凝语素笺  | 我要投稿

教学目标:

1.能通过品读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体会《沁园春·长沙》壮美、开阔的意境。

2.能通过感受抒情主人公形象, 体会年轻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热情。

教学重点:

品读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感受《沁园春·长沙》壮美、开阔的意境。

教学难点

感受抒情主人公形象, 体会年轻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热情。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1910年秋天,毛泽东离开家乡韶山,临行前他怀着激动的心情写下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帐簿里,以作告别。在长沙读书时,毛泽东与同伴去湘江游泳,写下“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以示自励。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青年毛泽东和那些所有用理想照耀中国的人一样,面对支离破碎的中国,敢于打破旧世界,建立新世界,这也就是为什么毛泽东笔下的秋天会如此不同,让我们一起走进《沁园春·长沙》,去感受繁秋的魅力吧!


二、课前准备(学生自主学习) 

1.走近作者(知人)

毛泽东,字咏芝,润芝,后改为润之,笔名子任。 1893 年 12 月 26 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14 ~ 1918 年,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毕业前夕和蔡和森等组织革命团体新民学会。五四运动前后接触和接受马克思主义, 1920 年,在湖南创建共产主义组织。 1976 年 9 月 9 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军事家、思想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长沙是毛泽东早年求学和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毛泽东被视为是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 20 世纪最具影响 100 人之一。

2.了解背景(论世)

材料一:1910 年毛泽东离开韶山投考湘乡县东山小学。在回答《言志》作文题时 , 他写下了《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充分表达了 17 岁的少年的宏大抱负。

材料二:在湖南省第一师范就读时,毛泽东与蔡和森、何叔衡等人常常在一路纵论世界大事、社会和人生题目,常引 “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 来激励本人,立志要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与同窗约定三不谈:不谈金钱、不谈男女之事、不谈家务琐事,否则不能做挚友。

材料三: 这首诗写于 1925 年,当时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当年 10 月毛泽东离开韶山前往广州,途径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往昔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 , 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三、课堂精讲

(一)朗读课文,初步理解文本

朗读《沁园春·长沙》,结合幻灯片图片,试给几幅图画加小标题

明确:播放4张相关图片,提示学生结合文本概括小标题。

描述了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二)以“理想照耀中国”为主题,深度研习文本

1.古人悲秋,毛泽东颂秋。请同学们阅读《沁园春·长沙》上片,感受毛泽东笔下秋景的壮美生机,在这如画的秋景前,毛泽东会不会忆起年少离家时“学不成名誓不还”的理想,会不会激发起他“谁敢横刀立马”的壮志,会不会让他有了“待到山花烂漫时”的希望。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诗词上片,思考词人用了哪些字将寒秋严霜下的万物写得如此富有生机呢? 

明确: 引导学生找出每一句诗中最具有力量的词,通过分析表达效果让学生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词的妙处。

精彩用词、表达效果:

万:写出了山之多,摹写出群山叠嶂之态。

遍:写出了红之广,描绘出红色的彻底。

层:表现了树林的重重叠叠。

染:活画出树林在秋天特有的壮美景色。

漫:写出了江水满溢之状。

争: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给碧绿无尘的江面增加了奋进的气氛。

击:准确地描写了雄鹰展翅的迅猛有力,拍打翅膀的矫健以及勇猛的雄姿。

翔:精当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情态。

2. 《沁园春·长沙》是一首秋天的劲歌,面对眼前如此动人的秋景 ,面对一派锦绣河山的中国,面对满目疮痍的中国,任何一个“同学少年”都无法抵挡内心对国家的热爱,对改变世界的渴望。请同学们阅读《沁园春·长沙》下片,思考“同学少年”是一群什么样的人?他们有着什么样的理想?他们是怎样为理想而努力的? 

明确:结合文本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同学少年”这一群体形象的特点。

“同学少年”是一群心忧天下、主宰国家命运、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青年斗士。

结合创作背景和文本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同学少年”的理想。

他们的理想是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一主天下沉浮。

结合下片内容,引导学生去感受革命志士的精神力量。

为实现理想,他们敢于“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不惧怕即将来临的困难,敢于抛头颅,洒热血,以天下为己任,救苍生于水火。

 

四、课后作业

假如你和年轻的毛泽东相遇了,你们会成为朋友吗?年轻的你最想和年轻的毛泽东说什么?

明确:本题为开放式题目,更容易让学生以“我”代入诗境,多角度发挥想象,去体验与为人的交流,去感受伟人的精神力量。

 

课外链接——拓展阅读

1.采桑子·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译文:人的一生容易衰老而苍天却不老,重阳节年年都会来到。今天又逢重阳,战场上的菊花是那样的芬芳。一年又一年秋风刚劲地吹送,这景色不如春天的光景那样明媚。却比春天的光景更为壮美,如宇宙般广阔的江面天空泛着白霜。

创作背景:此词作于1929年的重阳节(10月11日)。当时,毛泽东在上杭县城的临江楼上养病,重阳佳节来到,院子里的黄花如散金般盛开。此时毛泽东已经离开红四军的领导岗位,他的梦想和现实再一次发生了位移,因而作了此词。

评价:整首词有情有景,有色有香,熔诗情画意、野趣、哲理于一炉,形成生机盎然的诗境,既歌颂了土地革命战争,又显示了作者诗人兼战士的豪迈旷放的情怀。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

2. 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译文:西风猛烈,长空中一群群大雁南飞,一阵阵鸣叫,霜花满地,残月在天。天将破晓,马蹄声零碎而又纷杂,军号声声沉郁低回。不要说娄山关坚硬如铁难以逾越,而今让我们重振旗鼓向前。青山起伏,像海的波涛,夕阳鲜红,像血的颜色。

创作背景:1935年2月25日凌晨,红军向娄山关挺进,在红花园与黔军遭遇,傍晚时分终于把这座雄关控制在手中,使大部队顺利通过。由于这一仗意义重大,所以诗人心情无比激动,在战斗结束不久即挥笔写下此词。

评价:综观全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景中含情,情中又有景,情景一体,水乳交融。而且其结构的独特之处还在于上阕沉郁,下阕激昂,上阕取冷色调,下阕取暖色调,色彩对比强烈,感情对比亦同样强烈,上下阕的强烈对比,恰恰反映了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作为一代伟大指挥若定的气魄。

3.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译文:革命的狂风暴雨震荡着蒋家王朝,百万将士渡过长江天险,直捣黄龙。虎踞龙盘的帝王之城南京啊,今天的面貌胜过往昔,这天翻地覆的变化,是足以令人慷慨高歌和欢欣鼓舞的。应该趁现在这敌衰我盛的大好时机,痛追残敌,解放全中国。不可学那割据长江南岸,建立割据势力的霸王项羽。自然界的运行都是有规律的,新事物终究会取代旧事物。事物不断的向前发展更新和变化,这是社会发展的正常规律。

创作背景: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号令全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于4月23日占领国民党反动政府的“首都”南京。毛泽东同志在北平香山双清别墅得到占领南京的捷报,心情振奋,写下了这首诗。

 


高中语文 |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