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哲学小辞典》4.62 孔子

2023-05-27 11:44 作者:晦无  | 我要投稿

【本文转载自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 仅供学习参考】


62、孔子(前551年—前479年)


  春秋末期大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i]人。出身于士阶层,自称“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ii]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畜牧的“乘田”等小吏,五十岁任鲁国“司寇”。孔子为推行其政治主张,曾游说宋、卫、陈、蔡、齐、楚等国,终不见用。一生主要致力于教育和整理古代典籍工作。据传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整理《诗》、《书》、《礼》、《乐》和删修《春秋》等古籍。

  孔子主张天命论,宣扬“知天命”,[iii]“畏天命”;[iv]但又重视人事,强调人为,对鬼神持回避态度。他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v]“祭如在,祭神如神在。”[vi]“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vii]等等。在认识论方面,表现为二元论倾向:一方面承认有“生而知之者”,[viii]“惟上智与下愚不移。”[ix]具有明显的先验主义和形而上学性质;另一方面又强调有“学而知之者”。[x]孔子否认自己是“生而知之者”,认为自己的知识是由“好古,敏以求之”[xi]而得来的。主张“多闻”、“多见”。[xii]“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xiii]既重视感性认识,又强调思考的作用。提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xiv]“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xv]的老实态度。“毋意,毋必,毋固,毋我”,[xvi]反对主观、固执。强调知行统一,学以致用,“听其言而观其行”。[xvii]孔子主张奴隶制[xviii]的礼治和德治,反对单纯依靠刑罚暴力进行统治。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xix]他维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宗法等级制度,反对政权下移,对“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xx]的僭越行为,深恶痛绝。孔子主张“正名”,认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xxi]孔子建立了“仁”学思想体系,其主要内容是:“克己复礼为仁”,[xxii]视、听、言、动要以礼为准;孝悌为仁之本;仁者“爱人”;[xxiii]“己所不欲,勿施于人”,[xxiv]“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以及“恭、宽、信、敏、惠”等等。基于“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xxv]的阶级偏见,孔子提出重义轻利的义利观,主张“见利思义”,[xxvi]对劳动人民实行“富而后教”的惠民政策,反对苛政。作为教育家,孔子主张“有教无类”,[xxvii]“悔人不倦”,[xxviii]因材施教和启发式教学等等。

  在西汉以后的长期封建社会里,孔子一直被封建统治者奉为“圣人”。孔子学说具有明显的二重性。它一方面被推崇为封建正统思想,是历代封建统治阶级最重要的思想工具,流毒极为深远;另一方面又包含着合理的积极因素,是我国优秀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现存《论语》一书,是孔子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是研究孔子及其学说的主要文献。注释《论语》的著作主要有:三国时期魏何晏的《论语集解》、南朝时期梁皇侃的《论语集解义疏》、北宋邢昺的《论语疏》、南宋朱熹的《论语集注》和清刘宝楠的《论语正义》等。


注:

[i] 今山东曲阜。

[ii] 《论语·子罕》。

[iii] 《论语·为政》。

[iv] 《论语·季氏》。

[v] 《论语·雍也》。

[vi] 《论语·八佾》。

[vii] 《论语·先进》。

[viii] 《论语·季氏》。

[ix] 《论语·阳货》。

[x] 《论语·阳货》。

[xi] 《论语·述而》。

[xii] 《论语·为政》。

[xiii] 《论语·为政》。

[xiv] 《论语·为政》。

[xv] 《论语·卫灵公》。

[xvi] 《论语·子罕》。

[xvii] 《论语·工冶长》。

[xviii] 一说是封建制。

[xix] 《论语·为政》。

[xx] 《论语·颜渊》。

[xxi] 《论语·子路》。

[xxii] 《论语·颜渊》。

[xxiii] 《论语·颜渊》。

[xxiv] 《论语·颜渊》。

[xxv] 《论语·里仁》。

[xxvi] 《论语·宪问》。

[xxvii] 《论语·卫灵公》。

[xxviii] 《论语·述而》。

《哲学小辞典》4.62 孔子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