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八三本曲详解 --肖乃华 (五戒居士)
虚铃,虚空,雾海篪。是日本尺八界的三本曲。
也就是说这三首曲子是最早,最重要的曲子。其中保存着尺八的核心价值和要义。
虚铃是中国唐朝人所做。宋代传入日本后,大概日本人觉得只有一首曲子不能满足吹奏和练习的需要,于是又写了虚空,和雾海篪。
其实这后来发展出来的2首曲子,虚空和雾海篪是有必要的。不是日本人好事。
不过后来出现的很多曲子就是重复三本曲的编排了。比如很流行的阿字观。除了部分细节。八成都很类似于曲子 虚空。 因为阿字观,是阿字空性观之意。
还有本调,钵返,九州流等。所有的主结构均是来自于三本曲。
因此除了三本曲,其他的曲子不过是变着花样的让你产生练习的兴趣罢了。
不过在练习好了后来的曲子,打下坚实的吹奏基础之后,再来演绎三本曲的确可以更加入神。
从佛教的角度,三本曲其实是完整的一部曲子。只有一首。别无其他。足矣。
请非佛教徒多多包涵。因为三本曲的产生就是在佛教教义内部产生的。
首先是中国人所做的 虚铃。
整个曲子在简单的高音和低音之间转换。朴实。平实。无喜无悲。笑看无常,高音直吹,上升出世。直指悟道。
实际上虚铃是示禅。何为示禅?就是觉悟之后的人尽量让普通求道之人明白,觉悟的道路方向和觉悟后的感触。“大悟之前,吃饭睡觉。大悟之后,吃饭睡觉。” 虚铃就是描述觉悟之后的吃饭睡觉。但是我们能明白么?不能。 没有一个人能明白真正的含义。比如洞庭湖水里的鱼儿能知道撒哈拉沙漠的干燥么?不能。但是这首曲子就像一个人用语言之外的方式告诉我们在水里的鱼儿,什么是“干燥”。 由于语言完全没有办法表达。只剩下单纯的高音。刺激耳膜。
我觉得没有大悟的人听虚铃多了会是比较难受的。虚铃不好听。严格来说。
很高很尖的声音。让你的耳膜呼呼作响。
不过在具有一定修行基础的人听来。虚铃妙不可言。没有任何语言可以赞美虚铃的状态。它不沾因果。无有贪痴。不在乎任何的感触。
整个曲子是极难演绎的。当然,让尺八跟着乐谱发声。初学者也会。但是要演绎出虚铃真正的意境。除了需要几十年的丹田功力来刺激高音达到一种最高临界点的状态以外,还需要你具备初级的禅修功力。
你在禅修上没有任何成果。怎么能展示虚铃的美好?
大概是虚铃传入日本以后,日本人觉得虚铃太难了。一来就是吹觉悟后的曲子。怎么下手?高僧大德无所谓。广大的爱好者受不了了。
于是参考虚铃,虚空诞生了。
虚空是描述道的曲子。描述出世修行的意义。赞叹出世的美好。放下之乐。
虚空是描写了“法”。赞美了“法”。
你也可以认为虚空描写了“定”和“舍”。
直接参考名称,虚空就是看破红尘的意思。
不是受苦以后的看破红尘。是智慧的上升。看透了世间事物的本质和和合现象。
阐述了心对空的认识后的一种安定的状态。一身轻松。不占因果。
虚空的编曲就是围绕这些意境来的。曲子高低搭配,相得益彰。高音穿插在中底音之中,第一句就刺破了尘世迷雾,带来希望。带来修行上方向的指引。
第二句音低了几格,然而没有到最低,保持求道。反复出现刺破迷雾的声音。
同时这样的编排是完全衔接了虚铃。
然而大约是吹奏虚空的人也很难认可“道”吧。 比如有的人在世间过得很快乐,为什么要修行呢?
于是,有了三本曲之最后一首。雾海篪。
篪就是竹管乐器的意思。这个曲子名可以理解成为:迷雾,茫茫大海和竹管之音。
雾海篪的意境是普通人最容易理解的了。
它描述了尘世的迷茫和苦楚。挣扎,昏昏浩浩的众生在业力的拉扯之下永无止境的轮回。永远受苦,短暂的快乐。无尽的喜怒哀乐。人生巅峰,低谷,幼年,衰老和死亡。
我们看第一句,八口------ 这个音是尺八管子的绝对的中音区。并且若吹滑音。不上不下,没有低音的厚重,没有高音的清亮。只是昏昏浩浩的开始而已。
接下来依然是不同指法,但是同样音高的吹奏。 反复打手指。表达四方空间的一片迷茫。然后是高音的重复,反应内心的挣扎和不甘。
可以说是各种的中音区的重复,最后下降到低音区的重复,反复无常,人生高低的写照。到曲子末尾,依然回到八口------ 慢慢结束。时钟没有跳出迷雾的大圈子。又回到最开始。让人憋屈。苦恼。
这真是伟大的编排。对于人生轮回的理解相当透彻。
在我看来,这是虚铃前传之一。虚空则是虚铃前传之二。
所以我乐意先吹雾海篪,当你泪流满面的时候吹虚空。会很舒服。至于虚铃。以后再谈---我真不知道觉悟后是啥状态。请活佛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