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奇男子: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多令,同柳来自阜之、刘去非、石民瞻、周嘉仲、陈孟参、孟容,时八月五日也。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柳下系舟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
黄鹤断矶头,故人今在否。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宋·刘过《唐多令·芦叶满汀洲》

细味这残芦满目、浅流如带的词境,不止气象萧瑟,而且写出了居高临下的眺望之感来。这词,是刘过的词!
刘过,南宋文学家,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吉州太和人,以词闻名。词风与辛弃疾相近,抒发抗金抱负狂逸俊致,与刘克庄、刘辰翁享有“辛派三刘”之誉,又与刘仙伦合称为“庐陵二布衣”。其词中写“平生豪气,消磨酒里”处甚多。光宗、宁宗时,以诗文会友江湖。
刘过少怀志节,读书论兵,好言古今治乱盛衰之变。曾多次上书朝廷,“屡陈恢复大计,谓中原可一战而取”。屡试不第,漫游江、浙等地,依人作客,与陆游、陈亮、辛弃疾等交游。《宋史》无传,生平事迹亦仅见于宋人笔记。
刘过这人如何,其词到底如何,上面这首《唐多令·芦叶满汀洲》绝对是最具代表性的一首,同时也是流传至如今最著名的一首。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
词一起用了两个偶句,略点景物,写登楼之所见。
“二十年,重过南楼。”
作者以时空交错的技法把词笔从空间的凭眺折入时间的溯洄,以虚间实,别起波澜。“二十年,重过南楼”,一句里包含了多少感慨!
“柳下系舟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
三句词,一波三折,文随意转,极见工力。“未稳”上承“过”字,说明行色匆匆,钩锁紧密,见出文心之细。“能几日,又中秋”,意谓不消几天,中秋又来到了。一种时序催人的忧心、烈士暮年的悲感和无可奈何的叹喟都从这一个“又”字里泄露出来。三句迭用“犹”、“能”、“又”等虚字呼应提携,真能将词人灵魂的皱折淋漓尽致地揭示无余。
“黄鹤断矶头,故人今在否。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过片以后纯乎写情,都从“重过”一义生发。曰“故人”,曰“旧江山”,曰“新愁”,曰“不似”,莫不如此。章法之精严,风格之浑成。“黄鹤”二句从设问提起,妙处在能从虚际转身。“矶头”上缀一“断”字,便有残山剩水的凄凉意味,不是泛泛之笔。“旧江山,浑是新愁”,是深化题旨之重笔。前此种种灰黯的心绪,所为伊何。
旧日的壮丽江山笼罩着战争的阴影,而他对于这场可怕的灾难竟然无能为力,这怎么不教人悲从中来不可断绝呢?“浑是新愁”,四字包括三层含义。本有旧愁,是一层;添了新愁,是第二层。愁到了“浑是”的程度,极言分量之重,是第三层。旧愁为何?就是他《忆鄂渚》诗所云“书生岂无一策奇,叩阍击鼓天不知”之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苦闷。卒章三句买花载酒,本想苦中求乐,来驱散一下心头的愁绪。可是这家国恨、身世愁又岂是些许花酒所冲淡得了的!先用“欲”字一顿,提出游乐的意愿,接着用“不似”一转,则纵去也无复当年乐趣,表示了否定的态度。“少年”,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相对而言。刘过初到南楼,年方三十,故可称为少年。且可与上片之“二十年重过南楼”相绾合,论其章法,确有草蛇灰线之妙。如此结尾,既沉郁又浑成,令人读之有无穷哀感。
刘过的爱国词篇,多为豪爽奔放,痛快淋漓之作。但这首《唐多令》却写得蕴藉含蓄,耐人咀嚼。与其他爱国词比较,的确别具一格,故而流传甚广。《唐多令》,原为僻调,罕有填者。自刘词出而和者如林,其调乃显。刘辰翁即追和七阕,周密而因其有“重过南楼”之语,为更名曰《南楼令》。可见此词影响之大。
难道仅仅是怀人、病酒、叹老、悲秋么?被宋子虚誉为“天下奇男子,平生以气义撼当世”(《龙洲词跋》)的刘过是不会自溺于此的,刘过此词的忧国伤时之感无疑要高于宋玉《九辨》单纯的寒土悲秋之感。他此刻所感受的巨大的愁苦,就是对韩侂胄引火的冒险政策的担忧,就是对江河日下的南宋政局的悲痛。
刘过也工于诗,古体、律诗兼备。诗多悲壮之调。如《夜思中原》“独有孤臣挥血泪,更无奇杰叫天阊”,《登多景楼》“北固怀人频对洒,中原在望莫登楼”。也有的诗写山水景物,清新秀美。

若大家对刘过及其诗词感兴趣,可以上网搜搜《龙洲集》,那是刘过的代表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