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之子》——即使此后无晴,也不要紧,活下去

《天气之子》观后感——即使此后无晴,也不要紧,活下去
《天气之子》是由日本动画监督新海诚执导的动画电影作品,于2019年7月19日在日本上映,并于2019年11月1日在中国大陆上映。
该片讲述的是在气候调节失控的时代,被命运捉弄的少年和少女选择各自的生活方式的故事。
新海诚的电影历来最不缺乏的就是“壁纸”——像壁纸一样精美的画面,《天气之子》同样也不例外。这一次,故事的舞台从闭塞的乡村搬到了广阔的东京都市,大量的蒙太奇画面使视野变得更加开阔。从天空俯瞰东京。在天空中俯瞰城市,坠落的少女——阳菜在空中摇摆,那种不着边际,没有依靠,没有重力的束缚,却觉得畅快淋漓,毫无遮拦的陨落,描绘着天空的模样。看厌了乡间田野的绿、听倦了微微吹拂的风,嗅腻了自然的清香,这一次,来试试钢铁森林——看看繁华的东京灯火通明的样子,听听铁路的轰鸣与人潮的喧闹,触摸现代化的文明与大人的理性,一起去挖掘隐藏在现代都市中那唯美的传说。
电影推进的节奏把控可谓恰到好处,紧凑而不失分寸,连贯而不急促,张弛有度。我认为配乐的曲风也更符合这一题材的电影,明明像天空的繁星那样遥远,却又像落在脚旁的雨滴唾手可得,不知不觉入迷了,仿佛置身于时而雨水冲刷恍然又放晴的阴晴冷暖变化无常的世界中!融化了。
始于平凡,终于平凡。
《天气之子》给我的感觉,的确是一个相当简单的故事——也许是有了《你的名字》的先例总是下意识会进行对比吧,剧情让我有些难以完整地复述——这是实话,但是看完后同样可以让人兴奋不已。《天气之子》本身就像生活中常常被人们忽视的雨滴,与其说它是一个故事,倒不如说是许多碎屑的小事,一点一点拼接起来的生活。故事的格局意外地要比看想象中的大上不少,角度也呈现出多样化——“弱化”了场景而加强了人物。
一个从岛屿离家出走的少年,一个与弟弟相依为命的少女,一个早熟的弟弟,一个已有家室的中年大叔,一个热爱都市传说的热血侄女,这样的人与那样的人,不同的年龄不同的阅历,在东京这场“盛夏之雪”中相会,让雨下个不停。
《天气之子》设置着人物之间的矛盾点。这些大大小小的矛盾点就和最后东京再也没停过的大雨一样,一直存在着。
这一矛盾甚至从荧幕上映射到了荧幕下!
我粗略估计了一下,将觉得几位主角幼稚、不可理喻的人,按照轻小说《天气之子》中给定的标题,将这类人称为“大人”。
大人尊重科学的理性?正义的三观?年轻人不顾一切的青春——勇敢的浪漫?
“我只是想再一次,见到她啊!”
零碎的剧情导致情感铺垫的缺乏——似乎有意为之,但仓促的背后似乎又更符合青春期蒙昧时期的那懵懂的恋爱与对异性的憧憬。一个瞬间或是一个不经意间的动作、行为。帆高和阳菜,相互之间更像是一种依靠,比起那种山盟海誓旷日持久的恋爱,更像是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悸动的内心。仅仅只是一枚戒指,仅仅只是想要在一起。明明喜欢却不说,简单的小幸福,纯真不受拘束。
简单而小巧的故事并不足以在心中掀起惊涛骇浪,但是泛着雨花的水面并不平静。
苏打绿的《小情歌》中“你知道,就算大雨让这座城市颠倒,我会给你怀抱。”的份量到底可以有多少呢?
角色的来龙与去脉——他们的身世背景,虽然在小说中略有暗示,但既然在电影中刻意隐去,那么我在此也不过多赘述。
“相比较晴天,我需要的人是你”
手枪可以说是一和很“扎眼”的物品——物像,同时也可以说是帆高——一个离家出走的未成年人最后的选择——也是一种最无奈的依靠,所以直到迫不得已使用之前一直都没有扔掉或是选择交给警察。
“别想太多,你真的以为你们改变了世界的格局吗?”
“……不,我们真的改变了世界。”
在整部作品的开篇有提起过,“这是只有我和她才知道的关于世界的秘密……”
然而,真的如此吗?
在主题曲《愛にできることはまだあるかい》之中,“统治者和神明,都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其实都应该明白,勇气、羁绊和希望一类的魔法,全部失效时,成年人都会选择逃避……”
很有意思的歌词,这似乎又回到了上面提及到的关于年龄和阅历或者三观之类所带来的矛盾点上。
帆高两次开枪和逃离警局都是为了阳菜——为了同一个女孩。
于是电影的配乐如此高歌道:
“即便世界违背与你也要与之对抗。”
“为了那个梦我们扬帆起航,为了那理应到来的一天我们跨越无尽黑夜。”
有些邋遢的圭介大叔发自真心的也好,仅仅为了安慰帆高的场面话也罢,总是在强调着“高帆和阳菜没有改变世界”这一事实,而无论多少次,高帆都始终相信着“我们决定性地改变了世界的模样”——相信着他与阳菜之间不可磨灭的情感。
圭介大叔,在老警察提起羡慕帆高的奋不顾身时,却在自己也没注意的时候泪流满面。
“呐,现在起要放晴了。”
电影或多或少大概暗过这样的意思:东京原本是海,人类只不过是这个世界的过客,这疯狂的天气不过是回到了过去罢了。
反观结尾部分,帆高再次回到东京——被淹没了一半的东京,发现这里的人们照常生活着……
不是有句话这么说吗?地球少了某个人也不会停,照旧这么转着。
真是残酷呐……
也许有些过分解读。东京异常的天气是否可以看做为阳菜与帆高两人情绪的一种外在表现呢?只要阳菜祈祷着,想要为了别人,帮助别人,那么便是晴天。阳菜身为晴女拥有控制天气的力量,那么是否可以变向说明她具有毁灭世界(可能有点过了)的力量呢?毕竟仅仅只是祈祷就可以降下落雷引发爆炸事故。这其实与帆高的手枪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很容易被遗漏掉——晴女真正的力量。
当然啦,看破不说破也是相当重要。(绝对不是什么“未成年只身逃离警局”、“我的电动车搭两人可以赛过警车”或者“我在维修的铁路日剧跑跑了一路没有一个工人出来拦我”这种……唔呣……)
《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书在电影的开篇多次出现。说来惭愧,我虽然手上有,但却没有阅读过这一本书,所以它代表着什么或是又怎样的意义我不知道,在这一方面我不想马虎,所以就放掉吧。有些小遗憾。
《天气之子》电影提供情报的方式与《念念手纪》(也就是《我想吃掉你的胰脏》的真人版)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是量却不小,既有着相互对立的情报,又存在着无用的情报。首先对立的情报,也就是这一次《天气之子》人物矛盾的焦点之一,帆高和阳菜到底有没有“改变世界的格局”。这让我想到了轻小说《电波女与青春男》——是否相信外星人的存在影响着对于结局的认识与升华。其次貌似还有一个无用的情报,就是最开始“晴女”这一概念第一次出现之前略微提及的“龙之子”(好像是这个名字?不太记得了。)。
其实蛮有意思的。不同的人会以不同的角度来审视《天气之子》这一部作品,举个例子,我一个擅长画画的朋友就会聚焦在电影的作画和俯瞰的视角上,比较擅长写一些牢骚话的鄙人关注点就会在这些奇奇怪怪的地方,而选文科的文学专业的人又会将所有的矛盾与铺设上升一个高度。
最后再参杂一些个人的私货。新海诚写书真……让我难以评价,明明在《秒速5厘米》中场景转化的描写与人物心里的刻画统统恰到好处与节奏的把控掌握得恰到好处,但是到了《你的名字》和《天气之子》里,就有一种“平时慢慢来但却又不精细高潮坐火箭恨不得快点转场”的感觉。在我心中新海诚比起写书也许更适合作画拍电影,比起一次元的文字,还是二次元的动画更适合些——新海诚的电影在画面的把控上本是无可挑剔。
就像《天气之子》单纯的故事一样,我还暂时没有研究新海诚这个人的打算,所以不再过多展开。
以上。
——碎月秋风
2019年1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