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多舛的86版《西游记》主题曲(附:《敢问路在何方》是怎样炼成的)

1986年6月,我们到安徽九华山去拍《误入小雷音》。
那天,我们正在寺院里拍摄唐僧进庙的场面时,忽然来了两个不速之客:音乐编辑王文华和作曲许镜清。
我对他们的突然到来很意外,他们神情紧张严肃,给我带来了一个非常不愉快的消息。
据说前十一集播出后,《bei京日报》刊登了一篇文章,主要针对《西游记》的音乐提出了意见,这篇文章后来《工人日报》也刊登了。正好台里有人对我们播出的前十一集中的音乐和歌曲也不满意,王枫台长就召开了一个由一些砖家、坐曲家组成了一个会议,会上提出了很严重的意见,王枫让人把它们汇总,专程送来给我看。
许镜清情绪低落:“看样子我要卷铺盖滚蛋了,没想到这次合作刚起步就夭折了。”他很失落。
信中归纳的砖家们的意见内容大致是:【《云宫迅音》】曲子太“洋”,一开始那“啾啾—啾—”的电子鼓声音就不行,不够民族化!这种东西用来描述我国古典名著是不合适的。大量使用电声乐器有损四大名著的形象,音乐没有时代感……

我没法接受这些意见。按说,台长转来的意见不能不考虑,但是作为一个导演,如果没有自己的主见,怎能完成交给我的任务!应该是我来对节目的艺术质量负责,所以我不能人云亦云,哪怕是来自台长,砖家的意见!
对于《西游记》的音乐和歌曲,我是很重视的。
经由王文华的介绍,我听了好几位作曲家所写的主题歌,他们都是作曲界的专家名流。其中两首已经录了音,一首是《云荡荡海茫茫》,
另一首叫《百曲千折显精诚》……
央视西游记早期片头《百曲千折显精诚》(1984年《三打白骨精》首播版)
我都不满意,我觉得它们太四平八稳,老气横秋。但当时没有更让人满意的,虽然已经播出的几集不得不用,我还是要王文华继续寻找。
拍完《计收猪八戒》后,王文华给我试听了一小段音乐:“听听这个怎么样?”这个曲子只有一分多钟,但我顿时留意了:“这是谁作的?就是这个味道!我就要这个味道(这段曲子用在水帘洞里的群猴欢宴中,我给它取个名字叫《快乐的花果山》)!”这个作曲人是许镜清,他是《西游记》的第七位作曲者。

王文华有点犹豫地告诉我:“这位作曲家现在不是很有名。”我说:“不管有名没有名,写的曲子符合要求就行!”我还不放心,请许镜清再写一首主题歌。主题歌完成了,王文华录完音让我听,就是《敢问路在何方》。歌词是阎肃写的,短短的歌词蕴含着丰富的内容,既歌颂了孙悟空降妖伏魔的勇敢气概,也刻画了师徒四人艰苦卓绝的进取精神,曲子也相得益彰,我尤其喜欢那句“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场场酸甜苦辣,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它包含着庞大的气势,无畏的力量。

我告诉王文华:“以后就用这个主题歌了!”
这首主题歌还是惹了麻烦,有人反应它太软(?)太抒情柔美,不适合《西游记》这样的戏。意见反映到了我这里,我为难了,《敢问路在何方》绝对是一首好歌,我必须保住它!本来是由张暴默唱的,她唱得的确很抒情,很柔美。
西游记最早的原唱其实是她 张暴默敢问路在何方【1986 央视影像资料】

但既然嫌太软,那就换成男声和民族唱法吧!
这次王文华请了蒋大为来录。我非常喜欢蒋大为的《牡丹之歌》和《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听了录制好的“小样”以后,我大为赞赏。

蒋大为的歌声清澈嘹亮,又有激情,增加了歌曲的阳刚之气。他对歌曲内容的理解很深刻,处理得也极细致,在“一年年……一番番……”处用了下滑音,使人听出那奋进中包含着的心酸和慨叹。一瞬间,几年来的含辛茹苦和许多的委屈不平涌上心头,我止不住热泪盈眶!
这支歌也是我们剧组生活的写照。以后它伴随着剧组,转战南北,一年年地艰苦跋涉,一步步地奋勇直前!
1986年《西游记》前十一集连续播出,用的是张暴默演出的版本,播出后大受欢迎。主题歌算是保住了,但现在又杀出来这样的意见,我不由得极为反感。
我给王枫台长回了一封长信,信中详细表明了我的看法。记得我写的内容大致是这样:
关于配乐“洋”的问题、电声乐器不能用的问题、“民族化”的问题、“时代感”的问题,我认为这不是“土”“洋”的问题。《西游记》是个神话剧,它不受任何时代和地域的限制。剧里有天上的玉皇、地下的阎王、海里的龙王,他们都是哪个时代的?唐僧取经经过十万八千里,到过许多国家,还有那天上地下充满奇幻色彩的神仙世界,算是哪个地域的?要求《西游记》具有《四世同堂》《诸葛亮》一样的时代感、地域感,那不是对神话的无知吗?《西游记》的世界无比绚丽,我们的想像力、表现力也应该无比丰富,如果只用中国的民乐笙、萧、管、笛之类,不是太单调了吗?现有的表现手段本就远远不够,电声乐器为什么不可以用呢?【《云宫迅音》】那“啾啾—啾—”的声音表现孙悟空上天入地不是很好吗?二郎神唆使哮天犬追逐孙悟空的配乐就有摇滚的味道【这段配乐后来成为了B站某实锤视频的BGM】,不是很合适吗!
至于主题歌,我认为到目前为止,《敢问路在何方》是最好的一首。如果觉得通俗唱法不好,我们可以换一换演唱方法。如果有更好的当然可以换,但我没有看到。至于换作曲,我不同意。因为许镜清的曲子活泼大胆,敢于出新,尽管他不太有名,也没有关系,我要的不是他的名,而是他的曲和歌。
最后我又强调了一点,我是《西游记》的导演,应该对全剧的艺术负责。领导相信我能拍好这部戏才起用我。既然由我负责,就请不要干预。如果不满意,等全剧拍完后你全部换掉我也不管了!
因为在气头上,也没有过多考虑用词、语气等问题,就把这信托他们两位带回去了。但那是我顾不上了,排斥一切干扰,保住主题歌和音乐要紧。
10月份,剧组从桂林回到北京拍摄内景戏。一天,我到台里向台领导汇报工作,王枫见了我:“杨洁!怎么我们提个意见都不行了?”
我有点不好意思:“你是台长,你提意见我听还是不听?听吧,我不同意;不听吧,又惹你不高兴。不管怎么样,这个意见我还是坚持!”他没有再说什么,但笑容已经消失了。
事后有人告诉我,台ling导之间对这支主题歌也有不同意见。当时的副台长戴临风明确表态,要用原来的,老阮则主张用《敢问路在何方》,她的理由是,《西游记》不只歌颂的是孙悟空,还表现了师徒四人跋涉万里、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信念。她和我的意见是一致的。
1988年的大年初一,《西游记》全部播出了。全国观众对主题歌的反应非常强烈,尤其是那两句“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已经成了激励人们奋勇向前的语句,被广泛引用了。听说它得了一些奖项,不过,那都和我没有关系了。
——杨洁《敢问路在何方——我们的西游记》
《西游记》其他插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