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犹记飞虹跨河梁——赵州桥

2018-12-23 12:23 作者:大木frame  | 我要投稿

本文是 消逝的营造 系列的第一篇。

在课文里,赵州桥被誉为“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历经近一千四百年的风雨,至今仍然坚固地屹立着”。但是今天的赵州桥,已经极难被称为一座古桥了。

1930年代,梁思成前往考察,发现该桥情况堪忧:

“西面五道券,经过千余年,到底于明末崩倒,修复以后,簇新的石纹,还可以看出。后来东面三道亦于乾隆年间倒了。现在自关帝阁上可以看出桥东面的中部,已经显然有向外崩倒的倾向,若不及早修葺,则损坏将更进一步了。”

在他看来,该桥“实皆有无价之奇迹宝也。”担忧“此无价国宝,行将毁灭”。1952年,省公路局建议对该桥进行大修。54年,获拨发专款,开启赵州桥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整修。

左,安济桥东面损坏处里券;右,安济桥北端两小券西面。

1952年11月,文化部曾组织考察组,勘查赵州桥的现况并拟定整修方案。结果显示,“现在桥多残破,如果不急速修葺,一旦桥券全部崩毁,则损失必更大”。考察组给出的方针是:

“以极力保持桥的旧观为主旨。风化残毁过甚的石块须更换新石,东侧大券及小券倒塌三道单券须扶起按原式加铁榫重砌,残破券**换新石。大小券石残毁约三分之一的换新石,略有残毁的用水泥镶补,稍有残缺的保持原状不动。东侧开裂欲坠之大小券石二道,须重新安砌,俱按原式用铁活。大小券石既是用二十八道单券组成,则在券背上必须加固,使成一整体。最有效最易施工,最不伤大券石的方法即是在券前上‘伏石’的地方改做铜骨水泥的伏券,不过要多加几道伸缩缝,原有伏石仅保露出桥面部分,桥面上亦用钢骨水泥路面,上铺石板保持原状,仅将凸出部分落平。凡水泥内均酌用避水粉,以便防潮防水。最要小心的就是券底皮石缝仍然要露出二十八道券来。不能让水泥灰浆将券石底皮沾污。单券间的灰缝要勾进很深才好。”

安济桥的旧技术之一:拱石之间以“腰铁”相连

此方案有两个要点:

1、在外观上,尽可能保存旧貌。主张尽可能利用旧石,只有残毁严重至约三分之一者才考虑换新石;且“不能让水泥灰浆将券石底皮沾污”,以免破坏原貌。

2、在结构上,考察组主张在券石重砌中,仍采用旧技术,为弥补原桥设计上的缺陷,考察组建议采用新材料,用“钢骨水泥”的伏券来加固桥体。

这个方案并没有被采纳。最终的整修工程中:

1、采用压力灌浆工艺,改变了原桥的工艺。如《赵县安济桥保护工程技术分析研究》一文所总结:

“安济桥原建造工艺是在构件之间无任何粘接材料,只以铁梁和腰铁对拱券结构进行加固,在长年的自然力破坏作用下,石构件出现严重风化、破损和结构变形,使拱石之间出现不同程度的空隙。灌入高标号水泥砂浆后,实际上使拱券的干摆砌筑方式改为水泥砂浆砌筑,极大地加强了拱券的整体性,但也改变了原建造工艺,水泥砂浆对石材具有腐蚀性,桥底出现泛碱现象。”

2、旧貌未得到保存。据参与者郭瑞恒披露,绝大部分旧料被废弃,约87%的石料是新购的。栏杆栏板亦重制。

整修前的安济桥。以腰铁连结石块是赵州桥的旧技术,50年代的整修,除拱圈外侧显露处(即图中黑点组成的两行弧形)仍用腰铁贴合原貌外,其余一律不再使用

当然,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得已的选择,然梁的最初的方案也与之相差无几。

63年,梁曾非常含蓄的表达了对赵州桥“焕然一新”的深深遗憾,也解释了为何不该如此的原因并说“作为一座古建筑,它的历史性和艺术性之表现,是和这种‘品格’、‘个性’、‘面貌’分不开的。”

同时也解释了在技术层面不至于全面翻修的缘故“今天所见的赵州桥,在形象上绝不给人以高龄1300岁的印象,而像是新造的桥——形与神不相称。这不能不说是美中不足。”

据曾参与1954年6月的“安济桥大修工程技术研究扩大会议”的孔庆普披露:当时确实有与会者主张“修旧如旧”, 如桥面的旧石板,虽饱经风雨高低不平,仍应该保留。但“河北省公路局的一位负责同志说,安济桥难得一次大修机会,从长远考虑,可换可不换的旧石件尽量更换。……最后确定的大修工程设计,桥面的旧石板全部更新,在桥面上人工磨出一道‘车辙沟’和一个‘驴蹄印’。1000多年的桥面石板被废弃。”

小学的我对于这座距今“一千四百年”前的古桥有着深深地自豪,但是到了解了上述的一切后,我却陷入了对于文物本体论的思考:文物总会消逝,尤其是高古木构,南禅寺,五仁王庙都曾有过大幅修整,那么它们还是来自于唐代的“穿越者”吗?

平心而论,文物最重要的很难说是本体,而是其自身的文化历史价值。一个建筑,最重要的是其工程做法和结构,是这些比其“存在”更加重要的“身内物”,毕竟物质终将化作尘灰,而精神却不朽。

但我们也要记住,有这样几位前辈曾警告我们会为自己的愚蠢而自责,也曾在废墟下久久的哭泣,我们所要记住并且践行的,就是在我们有能力保全文物时不要犯下当年的错误,仅此而已。


犹记飞虹跨河梁——赵州桥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