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的大型弹道导弹为何不再强调绝对垂直发射?

如果稍微注意一下,就会发现,在上世纪中期的弹道导弹,基本都是竖起后严格垂直发射的。而到了目前,则有的国家的弹道导弹却是可以倾斜发射。而且弹道导弹和重型火箭炮的概念区别已经越来越模糊。那么这其中又有什么决定性的因素在里面?其实最早的弹道导弹是德国人发明的V2飞弹,其靠机械陀螺惯性导航的基本原理,就决定了需要垂直发射。惯性陀螺导航的原理详细说比较复杂,如果几句描述,那么就是在惯性陀螺上先设定导弹发射点的初始大地坐标,把目标瞄准点作为陀螺导航的终点目标。两者的差值,就是导弹从出发点到最终落地击中目标的过程。但是机械陀螺导航有个误差积累的过程,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因此必须在导弹起飞前,准确的把导弹竖起来,铅锤要落到早就测定好的,
大地坐标原点上,还要通过一个光学反光系统,确保导弹绝对垂直于这个坐标原点,这样发射前给导弹加电,导弹内的机械陀螺就开始高速旋转并且非常精确的记录起飞起始点。起飞原点找的越准,那么最终打击的精度就越高。这种机械陀螺越做越精密,到洲际导弹上,已经可以在飞行上万公里的情况下,仅仅靠惯性导航误差在300米之内。而早期的弹道导弹发射前需要垂直竖起,还因为早期的弹道导弹推重比低。比如V2飞弹的起飞自重是16吨左右,而液氧酒精发动机的起飞推力才30多吨,推重比只有2 上下。推重比低的前提下,起飞初期就容易被风等吹倾斜,而且倾斜了就不容易再自我的矫正,因此尽量在起飞刚开始的前十几秒保持绝对垂直,飞到高空,速度加起来以后,再逐步程序转弯飞向要打击的方向。

弹道导弹选择垂直起飞还有个明显的好处,就是能以更快的速度突破音速和稠密大气层。毕竟稠密大气层的厚度也就30公里左右,先垂直往上飞,几分钟后就穿透了稠密大气层,然后再飞阻力就很小了。即使到目前,绝大部分体量比较大的中程和洲际导弹,仍然要大体竖起来发射,潜艇携带的弹道导弹也时刻呈现大体垂直发射的姿态。这是因为惯性导航仍然是最基本的导航方式,只不过目前的陀螺已经不是完全的机械陀螺,有些已经换成了更加轻巧的压电陀螺。而且星光制导、卫星制导、景象匹配制导等多种方式可以综合运用。当代的弹道导弹即使起飞时有明显倾斜,瀚海狼山(匈奴狼山)认为,也可以自己通过程序进行调整。甚至可以看到一些潜射导弹的出水姿态倾斜的比较严重,而可以马上完成自我调整进入准确弹道的情况。有些轻型的弹道导弹,甚至干脆像火箭弹一样直接倾斜发射起飞。当代的导弹不怕起飞姿态不垂直,

还在于目前导弹的推重比都已经提高很多,推力大了,起飞姿态不稳也有余力自己找回来,而且现在的弹道也不再追求快速的突破大气层,甚至有些型号为了突防的需要,全程都在50公里高度以内飞行。总之是技术的进步,让导弹起飞技术也更加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