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青铜器的断代和分期

2022-05-12 23:50 作者:耑木木  | 我要投稿

青铜器的分期和断代

[上]西周早期(武王、成、康、昭王)

[标准器](时间明确)

武王时代的天亡簋、利簋;

成王时代的小臣单觯、何尊、保点、保尊、冉方鼎、德方鼎、献侯鼎、康侯鼎;

康王时代的大盂鼎、小盂鼎、鲁侯鬲、宜侯矢簋、旅鼎、厚卓方鼎、史臣舌簋、小臣速簋;

昭王时代的旅尊、旅觥、旅方彝、令簋、令方彝、召尊、召点、小臣宅簋、遣尊、遣卣等。

[种类]:

西周早期几乎没有新出的器形,多沿用商末。

[代表性器物的形制特征]

(1) 鼎,主要流行两种: 一种是口沿呈圆角三角形,腹部庞大而下垂的兽蹄足鼎,流行直至西周中期:另一种是鬲鼎,即所谓“分裆鼎”,但此时的袋足多是徒存形式,几乎退化成了残痕)

(2)方座簋出现,这是始于周初的特有形式。

(3)卣和尊是周初两类最主要的酒器。卣形体大致分为两类:一是椭扁体点,一是直筒形点。在周初,一大一小两卣相配成组合是固定的现象。

(4)尊类器中,盛行无肩觚形尊。(有的觚形尊腹部呈圆弧状臌出,是为新的变化)

(5)爵的流部两侧前端高于后端,是多数器的共同特点;有些爵具有刀形足,也是此时的特点之一

(6)觥、疊方形器较多。(尤其是方觥,为晚商所罕见)

[纹饰] :

(1)西周早期青铜器纹饰,绝大多数是商晚期的式样。兽面纹角型中多内卷角、牛角。有一

种长垂角的善面纹,为晚商所未见。周初具有时代特征性的纹饰是蜗体或卷体有触角的兽纹。

(2) 凤鸟纹有所发展,显得更为华丽,数量也更多些。其它鸟纹的种类,也比商代的鸟纹多。

[铭文] :

大量长篇铭文出现。一般铸有数十字铭文的青铜器属于常见,远远超过了商代晚期。西周早期许多青铜器铭文内容以克商建邦、平乱、分封、方国征伐、巩固统治等政治事件为背景,格式也比较活泼。

西周早期一般地记载作 器祭祀祖考的铭文也不少,这是商代习俗的遗留。周初青铜器中非周族所铸的器也不少;非周同姓的诸侯国所保存的还是原来的文化和礼俗。

[中]西周中期(穆王、恭、懿、孝、夷王)

[标准器]:

穆王时代的有:长血委、适簋、刺鼎、班簋、静簋、录伯[冬戈]诸器、丰尊、丰卣等;

恭王、懿王时代的有:三年卫委、五祀卫鼎、九年卫鼎、墙盘、九年乖伯簋、十二年永盂、十五年[走昔]曹鼎、廿年休盘、师遽簋、师遽方彝、效点、元年师虎簋、元年名鼎、二年王臣簋、二祀[走昊]尊、二祀吴方彝、十三年兴壶、牧簋、望簋、史兔器群、勝画等;

孝王、夷王时代的有:师晨簋、师兑簋、师俞簋、三年兴壶、四年兴值、五年谏簋、大克鼎、小克鼎、克值、「彖皿]方彝、师嫠簋、辅师嫠簋、大师虎簋等。

[种类] ;

形制和纹饰出现了许多很新颖的式样,而原有的传统式样也顽强地保留着。

[代表性器物的形制特征]:

(1)鼎,柱足或兽蹄足的垂腹鼎,无论大小,和西周早期相比,体宽而器腹较浅,这种情形大约是昭、穆之际出现的,而以后成为盛行的式样。方鼎,深垂腹短足圆角,立耳有盖或附耳无盖,是这时新的形制。至于形如锅状大敞口圜底兽蹄足鼎,特称为盂鼎,是这时期较晚才出现的。

(2)簋类器中,长方形圆角新的食器篮,首次在西周中期发现。山东曲阜鲁城西周中期墓发现签、[C 古]组合,故“[C古]”这类器也是西周中期出现的。同时出现的还有氳,字也作

铺是一种大高圈足的豆形器。

(3)方彝类,在穆、恭、懿时期仍然行用,其中有耳可执的方彝是前所未有的,大约也是方彝的最后形式。

(4)这时出现了三种饮酒器:形如无提梁的小卣形器;其圆似杯的小觯形器;

深垂腹小尊形器;均铭为饮壶

(5)由疊演变的lei,在此时出现。

(6)盥器早期以盘、盂组合(委当可水、酒兼用) ;;恭王时代始有匜这种水器出现,

但铭称旅盂,(当是有一部分盂的作用同于匜)。

(7) 乐器有很大发展,甬钟、纽钟都有发现。春秋时代行用的这两类钟,西周中期已

形成制度。经实测,现存的西周钟都没有商音,这是当时音律的特点。

[纹饰]

西周中期青铜器纹饰变化很大。表现在三个方面:

(1)删繁就简,陆续淘汰了不少西周早期的纹饰。

(2)保留下来的传统纹饰,在此时发生剧烈的变形,如兽面纹、兽体变形纹之类。

(3)产生了些新的纹饰, 如波曲纹之类。具体说来,在这一时期:兽面纹逐渐衰退;凤

纹作具有特征性的纹饰,在穆、恭时代似乎达到了高峰(如最为流行的大风纹,通常呈对称回顾形排列,有长而华丽的冠或分冠,喙大部作卷曲形:此类大凤纹,至懿、孝时期已不易见到:长尾鸟纹,也是鸟纹中较多的一一类);长冠或花冠的回顾龙纹,也是这时期的主要纹饰之一;变形是西周中期纹饰发展极主要的特点,兽体变形纹包括:波曲纹、横S形和横C形结构的动物纹、鳞带纹等,已经作为主题装饰。

[铭文] :

西周中期铭文,除穆王时代-一些作战纪功的铭文以外,多为册命的记录,具有固定

的格式,内容为封官、世袭等事。贵族社会的一些现象,如换田的批准、讼诉的胜利,乃至祖考的追孝等,都有反映。

各种铭辞的形式,也已经有定规范,记录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

都有固定程序。这一时期,纪年铭青铜器比西周早期丰富得多。

[下]西周晚期(厉王、共和、宣、幽王)

[标准器] :

厉王时代的有:[害夫]簋、 [害夫]钟、 郑季徽、此鼎、「走马1]鼎、散盘、禹鼎、鄂侯驭方鼎、歌簋、南公柳鼎、虢仲值、公臣簋等;

宣王时代的有:颂鼎、兮甲盘、虢季子白盘、不其簋、毛公鼎、南宫乎钟、师寰簋等;

没有发现可以确定为幽王时的标准器。

(种类]:形制和纹饰都比较简单,出现少量新器形,但整体变化不大,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社会动乱)

[代表性器物的形制特征]:

(1)鼎,器腹似半球形的盂鼎(兽蹄鼎足),发展较快,盛行于此时期;方鼎已不再出现。

(2)甗,仍是圆体和方体两种,而方甗逐渐流行。

(3)方座簋偶而可见;签、[C古]很流行。

(4)壶盖为莲瓣形,是新式样,到春秋时代甚为流行;另有类款足盂,足肥而短,小口有盖而宽肩,有錾可执,或自铭为鎣[y1ng]。

[纹饰]

此时期的纹饰,绝大部分是兽体变形纹(波曲纹、横S形和横C形的变形兽纹、鳞纹) ;

变形的兽面纹也偶然可见;行用的还有直条纹;总的来看比较简单。有些重器甚至素面不施纹饰,但是器物的突出部分如簋耳、世鎏之类的仍保持装饰的具体形象(如饰有龙头)。

龙体交 叠的纹饰(交龙纹)已个别地出现。

[铭文]

西周晚期铭文颇多长篇巨著,毛公鼎、散盘、禹鼎、颂鼎等都是国之重器。内容除一般册命官职之外,对獗狁入侵的抵御,对淮夷的控制和征伐等,都有突出的反映。但大多是

流于形式的为祖考自作礼器的铭记。

青銅器分期斷代參考書:

(1)王世民、陳公柔、張長壽:《西周青銅器分期斷代研究》,文物出版社,1999年11月 。

(2)路國權:《東周青銅容器譜系研究》,上海古 籍出版社,2018年8月。


青铜器的断代和分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