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来点干货】我个人对于原创的感悟分享

2021-12-08 16:22 作者:莫少康  | 我要投稿

        今天想聊聊我自己关于原创的一些感悟

        我从今年五月开始原创,准确来说我只有两个月在集中进行原创,分别是今年五月和十月。我想先聊聊我在原创之前在干什么,以及我在进行原创前进行的一些准备工作。

        在说之前,我先要感谢NIA哥、饭桶哥、徐鹏哥、杜越哥、EEE哥、刘总、DX哥、SIMON哥、锤子哥、洪鑫哥、伦子哥、12哥等等等等玩家,感谢他们在我频繁打扰他们的情况下依然愿意给出他们的意见和看法,他们每一位玩家都是我前进路上的同伴,他们每一位玩家都对我的原创思路有过巨大的影响,再次感谢各位。

        我是20年4月入坑,大概在20年10月底的时候就有人给我建议说我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原创了,但是我当时还在自己摸索牌感,就并没有时间去想原创,在我的想法中,我的水平也不太能支撑我进行原创。这是我最开始的思路,甚至在进行原创的准备工作之前我在有意识地尽可能地提高自己的技术。而这个有意识,就是我想讲的第一个点(以下内容角度皆从想尽可能提高自己花切水平的角度出发):

        你要明白你每个阶段在干什么,甚至是你练的每个动作是为了什么,这个为什么可以是想去熟练掌握一类指位。

        在这里举个我自己的例子,我的角切功底一直很弱,但是未来我进行原创的时候最好是能够有一定的角切基础,那么我就需要去掌握一些最基本的角切指位,我选择了phaced和ziptie,phaced是A1最基础的角切,有很多角切都是由phaced延伸拓展的,


Phaced by Tobias

        ziptie是较为简单的多段角切,其中运用了通过牌叠之间的运动转动牌叠这个思路,


Ziptie by Leo

        而phaced又是典型的靠手指转动,可以说是两种思路都可以练到(不选mocking bird 和 fransco的原因是龙卷风对当时的我是个很大的阻碍,练习效率太低,后者是手有点小,不太做得出来)。这是我的一个基本思路,后面我练的很多动作都是去有目的地去掌握一些特殊指位而练的,这为我后来发散原创思路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当你知道你在做什么的时候,你的效率就会极大地提高,而效率提高之后,你就会有更多的事情去干别的事情。我选择了大量地扒动作去尝试了解别人的思路,也就是去尝试了解别人在干什么。这段时间我先扒了ninedays的两个solo,


Viper by Ninedays

        我选择他的原因大概有两个,一是他的个人风格极为明显,二是他想表达的东西极为直接,很容易就可以理解。然后我去学了伦子出的smooth writing那一整套教学,我学这一套的着重点在于处理指位衔接和手腕的辅助作用,并没有将重点放在牌叠运动,毕竟是很多年前的教学,现在的运动思路和以前不太一样。

Aperture by 伦子

        在学伦子哥的动作的同时我就已经开始尝试做一些简单的原创,而在原创的过程中有明显的自己技术无法支撑想法的感觉,以及自己想的东西都过于简单,这个时候我就知道我自己的准备工作还不到位。接下来我选择了大量地反复观看各种玩家地solo视频和各团队的宣传片视频,将B站有的绝大部分solo看完之后,我的思路和以前就很不一样了,而且在观看玩家solo的时候可以很明确地辨别出不同的个人风格和动作的好坏,好在哪里,哪里还不够好,大概都有了一个概念,树立自己的审美也是在原创的过程中所必须的,这同样会提高你的效率,也会让你及时放弃不太行的idea和撞了的动作。

        到了这一步之后,其实就可以开始进行原创了,但是我会发现我自己还是无从下手,只能继续刷片子,在这个时候我关注到了leo,他的手和我差不多大,他的动作风格我也很喜欢,于是我就开始进行模仿,我几乎扒了他的所有动作,在扒到三分之二的时候我就已经能够明确感受到他的创作思路和自己的特点从何而来,他的动作思路极大影响了我后来的原创。


Sliverstreet by Leo

        其实大家也看得出来,上面两段讲的都是老生常谈的多扒多看,我只是把自己的过程简单写了一下。

        到了正式原创的阶段,我有意识练的各种指位很明显地支撑了我的想法,尽管出成品并不容易,但是感觉上是越来越好的,有一种走入正轨的感觉。当然,在途中我还是遇到了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我印象最深的是我想不出来三段切,当我真的自己开始想三段切的时候我才发现我对三段切的一些基本概念完全不了解,然后就立马去扒了几个oliver的三段,即使手做不出来,了解思路和运动模式还是没有问题的。


Oberheim by Oliver

        这是我进行原创的一个大概思路,下面我想说的一些东西就会比较主观,请谨慎听取。

         框架,我相信很多玩家都听过这个概念,但是好像绝大多数玩家对框架没有什么太大的概念,也没有去刻意注意,相比更多人追求的牌感,框架似乎缺少了一些存在感。我最开始了解到框架这个概念的时候是饭桶哥点评我的squeeze,他在那一次聊天中第一次对我提到了框架,但是好像桶哥也没办法精准地用语言表达出这个概念,只能用动作来对比。


   Squeeze by Daren

        在那之后,我看每个人做动作我都会去有意识地去寻找那个框架,在大量看solo的时候也在不停对比,到了现在,我能大概描述一下我认为的动作的框架:第一是动作本身的中(重)心,或者说视觉中心,如果观众看一个动作需要不停地大范围移动注视点,那么我就会认为这个动作重心不稳,如果观众的视线始终在那一个小范围内,那么这个动作的整体结构就会更加容易辨认,动作的亮点也会更加亮眼。


Heritage by Chase
Heritage by Chase

        二是动作的边界,这一点主要受Huron 讲解flicker的影响,他在讲解flicker的tips的时候也明确提到做flicker之前需要给自己划定一个运动范围,运动如果超出了这个范围就会变得很怪,观感很差。

By 加载中

        我认为其他动作同理,任何一个动作都需要有一个运动范围,这也是一种帮助稳定动作的视觉中心的办法,但是如果一个动作框架长宽比例(通常认为是一个矩形)差距过大,就会造成动作观感过于扁平化。

By Nikolaj
By Nikolaj

        但是,会有例外吗?我也认为是有的,最好的处理办法是在某一个时间点通过亮点牌叠的运动打破框架,例如leo的round 2就是一个极扁平化的动作,又或者是陈阳的sybil shot和butterfly,我认为都可以算上是打破框架的动作,但是这种思路太难了,而且不是说你只要把一叠牌从你的运动范围里拿出来就是打破框架,没有意义的打破框架叫做脱离框架,只会让这个动作看起来更没有必要。

Round 2 by Leo
Butterfly by 陈阳

         总的来说,框架的稳定与否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动作的观感,这就是为什么同样的动作不同人做出来除了牌感的差异,还是会觉得观感完全不一样,甚至是有做的不是一个动作的既视感。

        模仿,圈子里有很极端的派别,有专注完美复刻的,也有完全不学别人动作自己搞原创的。在这里,我不再去说谁更好或者怎样,我只分享一下我自己是怎么利用别人的动作的。在你开始原创的时候,你的视角会有一个从学习者到创作者的转变,你对同一个动作关注的东西会有一些不同,最开始学动作可能会注重去学对步骤,而当你开始以创作者的视角去学动作的时候,你的注意力会更多地放到每一步如何实现,每一步是怎么到这里的,这一步亮点前面有多少铺垫,这些铺垫占了总步骤的多少,结尾是分几次合上的,为什么这里一叠一叠合上,为什么这里多合一,整个动作的主题是怎么凸显出来的,整个动作的步骤安排又是怎样的,我认为当有意识能想到并分析这些问题的时候,原创就会很快进入属于你自己的节奏了。

        思绪还是很乱,感觉也没有其他要说的了,我所有的观点都是我个人反复琢磨想出来的,还是会有很强的个人想法在里面。花切目前为止也没有什么绝对正确的理论,所以大家有任何其他想法和意见,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来点干货】我个人对于原创的感悟分享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