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发达经济体宏观政策何去何从

2023-03-01 12:45 作者:bili_64945783118  | 我要投稿

关于世界经济,以下问题值得特别关注:通胀还是通缩、发达经济体宏观政策何去何从、货币政策转向或将殃及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供应链受损风险与部分发达国家“脱钩”政策、美元霸权时代是否进入衰微期、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全球性问题及其应对、人口结构加速变迁及长远影响、体现为规锁与反规锁的大国关系博弈。




通胀还是通缩




在多数经济体内,通胀压力加大已是不争的事实。一是天文数字的流动性注入导致货币供应量急剧增加。在产出水平和流通速度大致不变的情况下,货币数量的大幅增长势必引发价格显著上升。从2020年2月到2021年5月,发达国家十国集团央行资产负债表扩大了11万亿美元,目前美联储每月实施1200亿美元购债计划;欧洲央行1.85万亿欧元紧急抗疫购债计划(PEPP)至少执行到2022年3月。美欧日三家央行目前总资产负债表规模为25万亿美元。二是主要央行均奉行超级宽松的低利率甚至负利率政策。三是大规模纾困政策导致家庭财富上升并转化为消费,推动价格上涨。四是疫情等因素冲击供应链所导致的劳动力及供给短缺,在推升工资水平的同时助长价格水平。五是屡创新高的资产价格催生的财富效应。六是一些国家的央行为防范通胀采取了行动,如巴西、俄罗斯、墨西哥、韩国、匈牙利和捷克等国央行已经升息。




认为目前通胀远超央行政策目标仅仅是暂时现象的观点给出的理由:其一,货币流通量剧增但流通速度却大幅放慢,抵消了流通量增加对物价上涨的推动力。其二,疫情冲击导致社会消费趋于保守,例如美国居民储蓄率在相对高位水平上波动上升。其三,失业率升高或劳动市场宽松和设备利用率处于较低水平,为扩大供给创造了条件。其四,财政纾困政策和央行支持政策正在“见顶”。其五,市场对未来经济走势的悲观预期依然存在,例如全球负利率债券规模虽然正在减少,但仍占全球可投资债券的近1/5。其六,近期通胀率飙升推动因素许多都具有短期性质,如能源价格和运费上涨等。在谈论主要发达经济体通胀态势时,还有一个必须考虑的变量,那就是央行政策工具箱里,治理通胀的政策工具数量多、空间大,远超对付通缩的工具。IMF预计,大多数国家面临的价格压力将在2022年消退,但一些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价格压力将持续存在。




预计2022年第二季度或第三季度通胀将回落,相信随着经济结构不断调整,通胀将下降至接近2%的目标。主要发达经济体通胀走势短期压力不小但中长期会缓解,但不排除出现某种程度滞胀的可能性。




发达经济体宏观政策何去何从


各地纷纷签约开工重大项目、竞相包机“出海”抢单、餐饮旅游市场逐渐回暖……国际投资者从中看到了中国新机遇,境外媒体捕捉到中国经济向好发展的积极信号。


  “在全球经济可能放缓的背景下,中国的经济复苏或将脱颖而出。”美国《机构投资者》杂志刊发署名文章称,随着相关政策调整,中国或将成为投资者的“避风港”。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报道,多家投资银行接连调高对今年中国经济增速的预测。摩根大通从4%调高至4.3%,高盛从4.8%升至5.2%,最乐观的摩根士丹利则预计今年中国经济将增长5.7%。

  路透社根据对49名经济学家的采访所做出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2023年经济增速或将回升至4.9%。报道援引瑞银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汪涛分析称,预计今年3月、4月后,中国经济活动和消费将强劲反弹。


  英国《金融时报》援引花旗银行分析师预测说,中国202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增长11%,达50万亿元人民币。投资者和分析师因此预测“未来一年将更加光明”。

苏浩注意到,无论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经合组织(OECD),还是其他一些重要经济机构,对2023年全球经济走向评估,相对来说都较为负面。当前,新冠疫情的影响仍然巨大,疫情下各机构普遍认为,全球经济接下来或将陷入长期持续的低增长。




第二是乌克兰危机的冲击。



苏浩指出,乌克兰危机对欧洲经济造成巨大冲击,也引发了全球能源危机、导致粮食供应短缺。2023年乌克兰是否能实现和平,还不太确定。危机对世界经济的消极影响将继续存在,给全球经济结构带来很大不确定性。




第三是美国对自身经济的动作。




苏浩表示,目前美国通胀严重,加息也好,通缩也好,利用乌克兰危机也好,美国为了自保,必须强化美元地位,对发展中经济体甚至其一些重要经济伙伴进行金融上的收割,让自身获益。美国经济的不确定性,对世界经济造成消极影响。




第四是其他经济体的表现。




苏浩提醒,其他发达经济体的表现也需要观察,比如欧盟经济状况不稳定,通胀严重,一些重要的基础商品如能源、电力供应受阻,严重影响了欧洲经济复苏;东亚发达经济体日本、韩国受美元加息冲击,经济发展也有很大不确定性。


【一种影响:美国为自身扭曲世界经济】




具体谈及美国对世界经济走势的影响,苏浩分析称,美国现在正强推所谓“断链”,以及产业上的非正常转移,如要求台积电、韩国企业将芯片生产转向美国。这样做短期内可能会为美国带来一定程度的产业复苏,但长远来看,将导致产品成本大大提升,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消极影响。

  美国《财富》杂志刊文称,国际知名资产管理公司贝莱德也发布研究报告,预测中国2023年GDP增长可能达到6%,将为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减震”。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近日报道,中国多个重点省份已经提出了2023年的增长目标,其中不少地方都设定在5%以上,从而为中国经济2023年的发展路径提供了第一批线索。报道称,中国的政策制定者调整了对科技行业和房地产行业的措施。这些迹象提振了投资者和分析师的信心,他们相信2023年中国经济将显著反弹。


2008年金融危机后货币政策很快掉入流动性陷阱,美欧日央行开启了非常规货币政策时代,即实施超低利率甚至负利率政策,同时伴以量化宽松政策。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以来,美联储一直抵制负利率,理由是欧洲和日本的负利率实际上没有起到促进增长或防通缩的作用,并认为手中还有政策工具可用,其中之一便是宣布实行无限量、无限期的量化宽松政策。控制国债收益率曲线,将10年期国债收益率控制在0附近,是各发达经济体央行采取的一项具有货币和财政双重意义的政策。接下来的政策为调整通胀目标。2020年8月,美联储宣布对长期目标和货币政策进行更新,以寻求实现2%的平均通胀率长期目标。美联储可以用未来通胀的“余额”补偿过去的“差额”,通过提高通货膨胀的容忍度为货币政策提供额外的空间,以应对逐渐增大的通缩风险。2021年7月,欧央行将中期通胀目标从接近2%升为2%,以高质量债券置换市场投资者手中的低质量债券,财政部直接向家庭和企业提供优惠融资条件甚至派发现金(即“直升机撒钱”)。


发达经济体宏观政策何去何从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