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学大讲堂 第一讲 邓小南 “转型时代--宋代政治文化面面观”

宋代科举取士人数最多。
科举制度对文官制度是一种冲击和平衡。科举制度也带来社会阶层的流动,有利于改善文官队伍的整体素质与队伍。
居官者得不到世代相承的保障。《宋史》中很多宰相出身于贫寒家庭。唐宋宰相对比,134名宰相中98%为进士出身。宋代依靠家世背景做官较难。王安石曾作诗回忆进士发榜的场景,“却忆金明池上路”。科举选拔的人才对时代有高度的认同感,对天下也有责任感。“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欧阳修,司马光,苏轼,王安石,程颢等。
方庭实“天下者,非陛下之天下”展现了一代优秀士人强烈的家国情怀。
臣民进言,章疏、奏议,
魏了翁《应诏封事》
《历代名臣奏议》中宋人奏议的积极性极高,与政治环境密切相关。
宋代“立国元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