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中神格的基本变迁——应龙
可考的原生态资料:
1. 口传神话的合集,年代待考《山海经·大荒东经》: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不得复上。
2. 口传神话的合集,年代待考《山海经·大荒北经》:“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
3. 成书于西汉,收录战国时期屈原的辞赋,《楚辞·天问》:“河海应龙,何画何历?鮌何所营?禹河所存?”

次生态的转变
1. 西汉,《淮南子.览冥训》:(女娲)乘雷车,服应龙。
2. 西汉,《淮南子·墬形训》:“毛犊生应龙,应龙生建马,建马生麒麟,麒麟生庶兽,凡毛者,生于庶兽。”
3. 东汉,《汉书·叙传》“应龙潜于潢污,鱼鼋媟之,不睹其能奋灵德,合风云,超忽荒,而躆颢苍也。故夫泥蟠而天飞者,应龙之神也。”
4. 三国时期,《广雅》:“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虬龙,无角曰螭龙。”
5. 西晋,《三国志·吴书》:夫应龙以屈伸为神,凤皇以嘉鸣为贵。
6. 西晋,《帝王世纪》:“又征诸侯,使力牧神皇直讨蚩尤氏,擒之于涿鹿之野,使应龙杀之于凶黎之丘”
7. 南朝,《述异记》:水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为角龙,千年为应龙。
8. 宋代,《太平御览·卷五十七》:“枯泽非应龙之泉,平林非鸾凤之窟。”
9. 北宋,《太平广记》:“禹治水,应龙以尾画地,导决水之所出。”

转变中涉及的因素
“应龙”在“龙”为图腾的中华民族文化体系中流传甚广,其神格与“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且在这一流传的流程中,应龙的“神格”逐步被抬升。
第一阶段:在此阶段,应龙的“神格”十分明确,即与“水”有关。而且应龙帮助“大神黄帝”杀了“蚩尤”,这可谓大功一件,这也始得“应龙”这一名号,在“黄帝”的光芒下变得“光芒万丈”。而且应龙的神话,也属于在早在先秦典籍记载以前,就流传甚广的原型之一。因为应龙的神话在录入《山海经》时,已经有“不得复上”一说,这就为应龙的神话增添了一份“寓言性质”,这在神话形成的初级阶段是不具备的。结合神话演变的历史背景,“司云气与雨水”的神明总是能在氏族文化中,获得较高的地位,因为无论是游牧文明还是农业文明,都与“雨水”息息相关(结合朱大可老师《华夏上古神系》,与袁珂老师相关观点,分析得出)。所以,“应龙”这一神明,在多种“光环”的加持下,顺利的进入了第二阶段的演化。
第二阶段:在此阶段,应龙神话依照神话变迁趋势中,“越来越完整、越来越系统”的特点去演变。应龙在这一阶段有了“族谱”,甚至还有了“等级划分”(如《淮南子》中说记载)。接下来,应龙还被赋予了高尚的“社会人格”(如《三国志》中所述)。应龙的神话得以在这一阶段不停完善,而且还分支出了“黄龙曳尾”的神话,将“黄龙”与“应龙”的形象杂糅在一起,从而帮助大禹疏通河道。简而言之,应龙的“神格”也在这一阶段得到更高的提升,应龙神话故事也变更“贴近人类社会”(结合资料,与李炳海老师学说观点分析得出)。

第三阶段:现代的学术研究中,多以研究“龙文化”为主,“应龙”则作为其中重要的一环被多次引用,但也都没有走出上述两个阶段的形象。另外,文物中还存在这大量的“应龙纹”,这也是目前学术界研究的目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