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甜味剂真的会致癌吗?有助于减肥也是个骗局?
“糖”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调味品,它被广泛地应用于食品及饮料中,但有研究发现人类在长期摄入过多的糖分的情况下会引发肥胖、糖尿病以及其他的心脑血管问题,因此人工甜味剂应运而生。

1879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Ira Remsen教授在实验过程中意外地合成出一种具有甜味的物质,于是乎人类创造出史上第一种人造甜味剂——“糖精”。
在二战期间,真糖可谓供不应求,糖精的诞生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需求,另外由于糖精的价格十分低廉,于是它很快就风靡全球。

时至今日,人工甜味剂的魅力依旧不减,它的吸引力不仅在于售价便宜,还在于有潜力对抗日益严重的肥胖问题,或者说人工甜味剂是减肥和无糖食品、饮品市场的核心。
糖精的甜度是真糖的200多倍,并且不存在热量,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应该用人工甜味剂去代替所有的糖?
有国外媒体就该问题采访过相关的专家,其中63%的受访专家表示人工甜味剂“可能”比真糖更好。但人工甜味剂真的比糖更好吗?

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应该先了解一下什么是“人工甜味剂”。
人工甜味剂其实分为两大类:糖醇和高强度甜味剂。
糖醇在分子机构上与糖非常相似,但人体吸收后不容易代谢,而高强度甜味剂是一种比糖甜度高出很多倍的化合物,最常见的高强度甜味剂有:糖精和阿斯巴甜。


尽管人工甜味剂所产生的热量微乎其微,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是惰性的。有研究发现人工甜味剂会与口腔和肠道中的甜味受体T1R族相互作用,从而影响人体的新陈代谢。此外它们还有可能与构成肠道微生物环境的细菌相互作用,带来其他的未知影响。
糖精与癌症是否有直接关联?
人工甜味剂可能存在致癌风险这一说法其实是源于1978年的一项研究,该项研究发现被投喂糖精的小白鼠患上了膀胱癌。

但此后,研究报告又再次声明,这种情况只会发生在大鼠身上,糖精并不会导致人类患癌。而且不仅是糖精,所有通过FDA和欧盟认证的人工甜味剂都被证实不会对人类和其他动物产生危害,不存在致癌风险。
人工甜味剂有助于减肥?
大量的证据表明,高糖消费会对健康产生危害,特别是含糖饮料会导致体重增加、代谢性疾病和2型糖尿病的发生。为了达到减肥和健康的目的,人们开始尝试用代糖(人工甜味剂)来取代真糖,并广泛地应用于食品和饮品中。

但“代糖”真的有助于减肥?
在2018年的一项荟萃分析中,综合了56项不同的研究,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在大多数情况下,食用代糖的群体体重并没有比食用真糖的群体体重更轻。然而,本来就处于肥胖状态的群体在改为食用代糖后确实比食用真糖的对照组体重得以减轻。
总的来说,人工甜味剂对减肥的影响是处于中性到积极的,我们不能说人工甜味剂一定有利于减肥,主要是因为影响因子非常复杂。

u 人工甜味剂的种类繁多,每种甜味剂对减肥的影响都有可能不同。
u 除了改用甜味剂之外,饮食上的变化也可能会产生混杂效应。(悉尼大学的生物化学家Kieron Rooney博士解释说,整体饮食风格是很重要的,因为 "有数据显示,人工甜味剂与其他食物可能会产生相互作用,从而改变能量的吸收"。)
u 人工甜味剂对减肥的影响很可能取决于个人的原始体重和饮食习惯。

一些科学家试图解释,为什么人们平均使用人工甜味剂并没有减轻体重,并且在某些情况下体重还得以增加。
营养学家Cornelie Nienaber-Rousseau博士解释说,甜味剂对食物奖励系统的影响 "可能会导致食欲增加,助长寻求食物的行为,并鼓励对糖的渴望"。她补充说,"非热量的人工甜味剂似乎会改变肠道微生物组"。

这两种解释听起来都很有道理,但还需要进一部证实。
减肥的路上没有灵丹妙药
尽管人工甜味剂不含卡路里,但在减肥方面,它的数据有点不尽人意。这也可以解析悉尼大学Jennie Brand-Miller教授的观察,“尽管低热量甜味剂很受欢迎,而且无处不在,但肥胖和超重的发病率在[过去50年]增加了两倍”。
不过从另一方面看,也证明了人工甜味剂是安全无害的,它与任何的癌症无关。
总结
市面上的所有无糖饮料、无糖食品都存在夸大宣称的嫌疑,代糖,在食品和饮品中可能是有益的,然而数据表明它们并不是最健康的选择。要减肥可是又不想运动,同时又可以大吃大喝显然是不可能的。与其盲目相信商家的虚假宣传,不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每天保持适量运动,这或许比那些所谓的无糖饮食更加管用。

原文:https://www.sciencealert.com/are-artificial-sweeteners-are-better-for-you-than-sugar-scientists-weigh-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