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讲解课文教学方法
透彻地讲解课文,是语文教学之根,是实现课堂简约高效的前提,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保证,值得我们不断地思索探讨。 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语文讲解课文教学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课文讲解要有助于学生读懂课文
阅读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它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同时,注意、兴趣、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也参与阅读过程。阅读能力和心理机能是同步发展、相辅相成的。
一般说,学生阅读一篇课文要经历一个完整的顺、逆向心理过程。其顺向心理过程就是从感知语言文字到理解思想内容;其逆向心理过程是在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揣摩作者运用语言文字表达中心思想的技巧,从而体会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思想感情。前者是从形式到内容、从本质到现象的逆向心理过程,它侧重于运用。
另外,任何一篇课文,作者总是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内容的。所以,学习任何一篇课文,都应当从感知语言文字入手,指导学生自觉地通过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还要指导学生初步懂得文章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内容的。从感知到理解,从理解到运用,循序进行,才能使学生真正读懂课文,学有所得。
正如《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的那样:“要善于指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教师要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这里,既揭示了学生阅读课文时的“双向”心理过程,又明确指出了学生读懂课文的具体要求。课文讲解顺序可以因文而异,但不管采用什么样的顺序,都应当遵循学生阅读心理的客观规律,都要有助于学生实现阅读课文的“双重”目的――学会理解语言与运用语言。
二、课文讲解要体现整体性观点
整体性观点是系统论的基本观点。语文教学是一个系统,它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而每一个要素又是一个低层次的整体。每一篇课文既是一组课文的部分,其自身由字、词、句、段、篇组成的整体。课文中的字、词、句、段、篇各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系统论的整体原理告诉我们,系统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的总和。
从整体分离出来的部分与在整体中发挥机能的部分是截然不同的。因而,在进行了教学时,必须坚持整体性观点,辩证地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既强调将整体分解为部分,又强调把各部分综合为整体,使知识形成整体结构,缩短认识过程,节约教学时间,产生整体效应。没有部分的整体、结构不明的整体以及没有整体的部分、系统不清的部分,都是违反整体原理的。这个问题联系到小学语文教学的历史和现状是值得认真思考的。
过去,在讲解课文时曾一度孤立地强调从部分入手,教学生学新词脱离课文的语言环境,分析段落、层次,脱离全文内容的意义联系,从而肢解了课文的整体。当前,不少教师已重视从整体入手,强调熟悉全文。但需要指出的是,整体阅读不是不要分析,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相反的要在熟悉全文这个整体的基础上,理解字、词、句、段的含义,认识它们在全文这个整体中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从中领会作者遣词造句,缀文成篇的匠心。统编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就是按学习语文的规律和认识事物的规律,把读写训练划分为若干重点训练项目。每组课文突出一个训练重点,各重点训练项目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构成一个科学的整体。
教师在钻研教材时,要精心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住整个读写训练系统与每组训练项目的内在联系。依据整体性观点,在每组课文的教学中,要把一组课文视为整体,把该组内的各类课文视为部分,从本组课文的整体训练目标出发,充分发挥三类课文各自的功能。也就是说,教师要围绕本组课文的重点训练项目,设计出每篇课文的讲解顺序。101教育旗下品牌101智慧课堂依托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基于101智慧课堂,以智慧教学为核心,为学校提供信息化教学整体应用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