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的未来——关于出版业明天的一些预测和遐想

文/杜辉
有很多人问我出版业会消失嘛?我的回答是不会,但传统出版业会消失。
岁数大点的人还记得电报这玩意吧?我小时候还在用。那时西单路口的电报大楼和大钟报时也是北京的一道风景,但现在都烟消云散,年轻人根本不会知道这些曾经的地标。传统出版业也是,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人的生活方式在改变,落后的事物自然就会被淘汰、被取代。
电报消失了,但人们的通讯需求并没有消失,反而是在以几何级数不断增长。以前普通人一年甚至数年间写信、发电报、打电话频次、信息量的总和,也许还不到现在随便一个人一天通过即时通讯软件、自媒体、电邮收到的各类信息多。这就是时代,这种效率和能量是旧事物、老技术不可比拟的,是一种维度的差距。就算老技术再优化,操作人再努力也不可能和新技术竞争,时代的滚滚车轮把旧的、落后的事物都远远抛在了身后。开始也许有些人还会偶尔想起曾经的事物,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快人们就会忘记那些曾伴随生活的老事物。
传统出版也会消失,但人们的阅读需求不会消失,人们对信息、知识、娱乐、价值观认同、认知力提高的需求不会消失,反而会不断的加强。这些年不断涌现的各类新媒体平台,从文字到视听等各种内容形式,不都是人们对信息、知识、娱乐等的追求嘛?人们不再局限于曾经的那几张纸,那一行行字,人们需要的是更丰富、更多样选择的渠道、形式和载体的内容信息,这就是时代的趋势,不可阻挡,不可逆转。
写出版行业的文章也有15年往上了,从开始的幼稚,到现在的不太幼稚。从开始的肤浅,到现在不太肤浅。从开始的浅薄,到现在的不太浅薄。从开始只能看到一些行业的皮毛和一些非常局部细小的事物,到现在可以看得更高、更广、更远。人总是在进步,我也在努力的提高自身的认知力,最起码让自己说的,不太像胡说八道。
十年前对行业的很多看法,当时也许还有些意义,但现在看就过时了。这说明我当时的认知力有限,只能看到一些眼前的事物,所谓的鼠目寸光吧。现在我自信能看到的远一些了,所以我对未来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后的出版做出一些自己认知下的判断和预测。文字放在这,等我们二十年后退休时看有没有能说中的。您认不认同是您自己的事,我说我自己想说的。说中了,我自己心里高兴一下。说不中,我也没损失。仅此而已,见证历史吧。
一、 图书内容和形式的改变
图书需求端的改变,必然反推图书内容和形式的改变。消费者、读者不再需要一般的大众读物,而需要的是个性化、定制化的内容服务。消费者需要什么,提出需求和要求,由内容公司或者编辑公司对需求进行定制组织、整理内容。图书的内容形式也不在是现在这种繁文缛节的八股式样,你只需按要求把内容信息提供给读者就好。也许读者需要的就是一段文字,也许读者需要的是关于某主题的系统性论述,内容和形式由需求决定。当然这部分需求绝大部分都将被AI系统所满足。
二、载体的改变
纸质只是出版物载体的非必要选项之一,少部分人会选择把定制的内容纸质化付印,而绝大部分人只需要电子形式的文本和数据库。我需要什么,你提供什么。我只是把数字电子文本存档阅读即可。少部分人有实物收藏爱好,那就根据需求,进行按需印刷。纸媒图书就如同现在的黑胶唱片一般,成为少数人、发烧友的小圈子收藏品、爱好品。内容服务会越来越廉价,但纸媒形式的书籍会越来越贵,成为只有少部分人可以消费得起也愿意消费的奢侈品。
三、线上线下书店的转型与改变
既然图书的主要形式不再以纸媒存在,那自然现有的线上线下书店都将转型或消失。少量的实体书店或主营二手、老旧图书,成为特色经营的门店。另一部分实体店则成为融娱乐化、主题化、综合客户服务的体验空间、样品间。网络平台书店将大部分消失、关闭,少量的以专营二手、老旧图书特色为生。另还有一部分书店会转型为新的内容服务的代理商。
四、图书销售形式的改变
现有的出版或是走大众销售渠道,或是走专业的社群销售渠道。这些传统的销售渠道是以出版机构的点对大众渠道的面的一种销售模式。而未来将会改变为出版机构的点对个体内容需求的点,出版机构的点对专业、小众、社群群体的线的定向销售模式。大众的出版物需求将会被网络、数据库、人工智能这类产品满足和替代。
五、出版机构的经营形式转变
出版机构不再是以出版为主营业务。出版机构将升级为以天使投资人身份进行投资、内容孵化的资本方。原先的编辑部体系改为独立经营、核算、创作的工作单元。编辑、经营权下方。资方和内容方是投资人与职业经历者的关系。彼此的关系不在是单纯的雇用,而是资本、股权的孵化、投资关系。出版机构除对编辑单元进行投资和提供综合服务外,还将对内容和内容衍生产品进行综合、立体、关联、系统性的开发。如文史、专业、学术、技术内容可加工成数据库,而文艺、大众化的文本内容则可开发影视、视频、电子版权等。
六、出版业整体的业态改变
现有的出版机构要不升级为内容的投资公司或内容、数据库的综合开发公司,或干脆不消失。一些中小独立的内容制作中心会诞生,在大数据库与内容个体需求者之间赚取中间的服务、整理、加工报酬。专营内容定制的中介机构会诞生。有需求就有市场,有市场就有满足需求的服务提供者。除此之外,大的科技企业会把原有的出版内容进行信息化、数据化的整合,融入到新的互联网、云系统、AI系统,作为内容服务提供的大数据元素。
七、出版机构的工作岗位、职业需求改变
现有的后勤、行政部门成为专业服务的提供者。后勤、行政部门与编辑单元之间的关系,成为服务提供者和服务者需求者之间的甲乙方关系。发行部门少量人员转为出版机构的大客服,负责传统渠道的延续服务和收尾,以并开始负责未来其他与客户对接的工作,最终大综合的经营机构与消费者之间的对接人。一部分人老发行人员会退出出版业,剩余的人员归入编辑单元。而编辑单元则根据工作分工不同分为出版人(经营、管理性质)、编辑岗、宣传岗、销售岗(新渠道)。原有的管理岗位将大幅度缩减,不在需要那么多社长、副社长,总编、副总编。未来需要的是经营管理人才,需要的是有金融投资能力,懂经济经营的经管、金融人才。
八、编辑单元经营化,产供销一体,编辑、销售、宣传融合
现有的编辑部模式将消失,代之的将是拥有选题、经营、人事、薪资、财务大权限的编辑单元(经营单位),组内没有编辑部主任,只有合伙人或者职业经理人负责经营、管理本经营单元,并组织日常工作、协调与各行政、后勤部门的对接。编辑单元负责人与公司也就是资方进行投资和股份、利润分配的谈判,并承担对应责任。凡事用利润、营业额、品牌力说话。彼此是合伙关系,是投资人与职业经理人的关系,而不是传统的雇用关系。而编辑单元内的人员和编辑单元的经营者则成为雇用关系,或是在公司和编辑单元大的合伙、天使投资模式下的小合伙人模式。
九、传统的作者消失,新作者将小众化、兼职化
未来的作者只提供内容的授权,出版机构根据需要选取,按使用的内容付费。或将作者的文字、声音、视频、认知观点等作为原始素材,充入大数据库内,然后根据内容需求方的定制,按需付费。类似现在的网络文学网站的或按字、或按作者、或按作品、或按会员周期收费。作者再根据收入按比例进行分成。
未来的职业作者将大部分消失。作者有自己的工作,只是把自己拥有版权的内容提供给数据公司或内容服务商。出版既是大众的又不是大众。是大众的是谁都可以把自己的创作内容交付给内容公司,类似现在的自媒体平台,个人可以用原创作品分流量收益。不是大众的是大部分人很难从中分得收益或者分得的收益微乎其微。除非极个别的某个领域的专家或学者,才会出版定制型的出版物。而大众的出版将会消失。
十、传统出版业将消失,新的出版业务将不再作为独立的行业存在
新的出版业务将融入到大的科技属性的互联网技术、新媒体平台中,作为服务提供的一个项目存在。少量内容定制服务的中间商将会存在,但规模有限,利润有限。未来的内容服务市场,必将是隶属于类似苹果、谷歌、微软、亚马逊、脸书这种大型的综合属性的科技公司中的一个业务单元。少量的传统模式出版将作为小众发烧友的小圈子存在。现有出版行业的所有环节,如编辑、销售、设计制作、印制等都将成为大的科技集团下的内容服务业务单元中的一个岗位,且相当一部分需求和岗位将被AI取代,而技术开发、维护人员,编程人员将会成为新出版业务中的必要岗位。
未来很远,未来很近。远是因为是未来,近是因为现在既未来,未来即现在。一切都在发生,一切都在改变,身处其中也许对改变难以察觉,但如果反观昨天,则变化越来越快。八十年代谁能想到人手一台智能手机,可以把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都涉及到?曾经科幻作品中的事物已经成为现实,甚至以往作品中的科技幻想对比当下的技术都已经落后。
技术的发展,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变化,只有我们常人想不到,没有未来不能实现的。但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抓住阅读的核心需求,以新技术、新形式满足对应的市场需求,就永远会有市场,永远会有商业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