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据】皇牌空战4 全冠名机代号来源(1)

AC4冠名机代号来源很有意思——根据Acepedia上的说法,是来自历史上一些天文学家的名字(确切来说是后半的姓)。
好奇搜了一圈,这一搜,扩展知识了属于是,知道了一堆不认识的天文学家,专业的,业余的都有。感觉不是一个骨灰级天文爱好者都不知道这些天文学家。
为何用天文学家的名字来命名AC4的冠名机?其实挺好理解,AC4的背景是大陆战争,而大陆战争的根源便是1995年的“尤利西斯灾难”——名为尤利西斯1994XF04的小行星从天而降,深刻影响了SR星的历史。
那么谁会去观测陨石呢?自然只有天文学家了。
本文将主要从Acepedia给出的天文学家名字,探究AC4冠名机的代号来源。
AC4的冠名机有18个,但是本作F-4E的特殊涂装也有天文学家命名,所以有19个天文学家要介绍。本期将介绍F-4E的特殊涂装,和AC4第一关至第五关的冠名机的代号。
资料主要来自维基百科和百度,图片均来自Acepedia。
本文完全是出于爱好,不求三连,倒是求一些资料补充和指出错误的建议。
交代完这点,就直奔主题吧。

1, 贝拉(Biela)
出现机体(AC4的鬼怪没有冠名机):F-4E“鬼怪II”
代号出处:奥地利天文学家 威廉·冯·贝拉男爵(Baron Wilhelm von Biela)


这位是威廉·冯·贝拉男爵(Baron Wilhelm von Biela,德语写作“Wilhelm Freiherr von Biela”)(注1),是一名德奥混血军官和业余天文学家。生于1782年3月19日,死于1856年2月18日,享年73岁。

此人于1782年3月19日出生于德国北部哈尔茨县(注2)的罗斯拉(Roßla/Rossla),是一个最初来自现在的捷克共和国的,显赫的新教贵族家族的后裔。这个家族在1621年的宗教战争期间,其首领弗里德里希·冯·比拉于布拉格被处决后被流放到了萨克森,而威廉是这个家族分支的最后一员。
在德累斯顿的军事院校学习后的比拉于1802年加入了奥地利军队,在第18“斯图尔特伯爵”步兵团(Infantry Regiment 'Graf Stuart' Nr. 18)担任学员,之后晋升为掷弹兵上尉,并在1805年、1809年及以后的时间内参加了多次反对拿破仑的军事行动。1813年的莱比锡战役期间,他担任奥军高级将领马克西米利安·冯·默费尔特(Maximilian von Merveldt)的副官,并负伤。
1815年,他去了布拉格,在马丁·阿罗伊斯·大卫(Martin Alois David)的指导下学习天文学。之后在意大利服役,担任罗维戈镇的指挥官(Commandant of the town of Rovigo)。
在天文学方面,他擅长观测、计算彗星轨道。还进行了太阳黑子的观测,并发表了一系列文章,主要发表在《天文学新报(Astronomische Nachrichten)》上,主题包括:
彗星、彗星落入太阳的理论思想(the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 of comets "falling into the sun")、第古·布拉赫(Tycho Brahe)和月球掩星(Occultations of stars by the Moon)
他还在布拉格,于1836发表过一篇关于行星自转的较长著作,题目如下:
Die zweite grosse Weltenkraft, nebst Ideen über einige Geheimnisse der physischen Astronomie, oder Andeutungen zu einer Theorie der Tangentialkraft(注3)
他在序言中说,虽然这部作品是多年研究的成果,但半小时内就可以读完。
比拉还发现了其他人发现的两颗彗星——1823年的大彗星(Great Comet of 1823,C/1823 Y1)和1826年的周期性彗星“比拉彗星”(注4),月球上的比拉陨石坑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19世纪40年代,他退休后前往威尼斯,于1856年2月18日去世。后来的小行星“2281 比拉(2281 Biela)”也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注1:Freiherr在德语里就是“男爵”的意思。在德国,该词自1919年以来就成为了姓氏的一部分。女性形式是Freifrau和Freiin。
注2:Harz,德国北部高原地区,萨克森-安哈尔特州的一个县。其崎岖的地形横跨下萨克森州、萨克森-安哈尔特州和图林根州的部分地区。这个名字源自中古高地德语单词Hardt/Hart,即“山林”。
注3:粗略机翻润色的意思是“有对天体力学奥秘的想法或对切向力理论的暗示的第二大宇宙力”
注4:比拉彗星在1772年就被发现,1805年又被发现过一次,并确定是周期彗星(6.6年)。比拉在相隔21年后看到了并证实就是人们多次看到的那颗短周彗星,并预报将在1832年出现,果然比拉彗星在1832、1839年有两次重现。1846年,比拉彗星分裂为两个各己具有彗核、彗发和彗尾两部分,并拉开了距离,消失于视野。1852年双双返回,却相差240万千米,形状和大小没有太大变化,形成了两颗彗星。仙女座流星雨与比拉彗星有关,故又称比拉流星雨——百度百科

2, 王(Wang)
驾驶机体:F-5E“虎”
出现关卡:M01 Sitting Duck 敞开的基地
代号出处:清代女算学家和天文学家 王贞仪(Wang zhenyi)



中国天文学家着实不少,只提古代的,大家知道的就有东汉的张衡,南朝的祖冲之,算上神话,太阳女神兼制定时历的女神羲和是中国最早的天文学家和历法制定者。
但是王贞仪,我打赌很多人没听过这个名字。

王贞仪(1768—1797),字德卿,生于江宁府上元县(今南京),籍贯安徽天长,清代著名女科学家。其父为清代学者王锡琛,祖父为宣化太守王者辅,其夫为诸生詹枚。十六七岁曾随父宦历楚粤,出塞省视。从蒙古人学骑射,通星象,精历算,工诗文,通医理,其诗质朴无华,情感真挚。
在十七、十八世纪时,我国形成了以梅文鼎(1633-1721)、梅珏成(1681-1763)为中坚骨干的安徽数学学派,祖籍安徽的王贞仪是这一学派的主要成员之一。她在数学研究中,注意吸取包括梅文鼎在内的中西算法之长,改进概括,化繁为简,灵活运用,不受旧方法旧思想的束缚。她在《勾股三角解》中有一段十分精彩的论述:“中西固有所异,而亦有所合。然其法理之密、心思之微,而未可以忽视。夫益知理求是,何择乎中西?唯各极其兼收之义。”
有次,她把桌上的水晶灯悬挂在房梁上当作太阳,小圆桌扳倒在灯下当作地球,手拿着镜子当作月亮。她一边移动着反复试验,一边不断观察太阳、月亮和地球的位置以及相互间的关系,弄清了月食等天文现象。其撰写的《月食解》一文,精辟地阐述了月食发生、月食和月望以及食分深浅等知识。她对西洋传入的天文学一分为二,认为“西历虽至密,亦未能言概准。”“有所行,即有所不行;有所是,即有所不是。”她积极宣传阐述哥白尼的“日心说”,这在当时是很可贵的。
她总结了中国古代数学成就和西方筹算法,写下了当时的科普书,《勾股三角解》《历算简存》《筹算易知》《象数窥余》等等。除此之外,她还著有《西洋筹算增删》一卷、《重订策算证讹》一卷、《象数窥余》四卷、《术算简存》五卷、《筹算易知》一卷。

3,西弗里奥(Ciffreo)
驾驶机体:A-10A“雷电II”
出现关卡:M02 Imminent threat 封喉之剑
代号出处:法国天文学家 杰奎琳·西弗里奥(Jacqueline Ciffréo)


来了个各种意义上不出名的,以下资料来自法语维基百科↓

杰奎琳·西弗里奥(Jacqueline Ciffréo),于1933年12月26日出生于法国东南部地中海沿岸的尼斯(Nice),就读于阿尔伯特·卡尔梅特高中(Albert Calmette),获得了学士学位后在尼斯装饰艺术学院的雕塑系学习了3年。
1976 年,她与尼斯天文台台长让-保罗·赞恩 (Jean-Paul Zahn)会面。这是她在天文学领域的职业生涯的开始,她在天文台的大型望远镜上绘制了木星图。
后来她会见了让-路易斯·赫迪埃(Jean-Louis Heudier),此人雇佣杰奎琳在考索尔(Caussols,说的应该是法国南部的科索尔高地)的切尔加天文台(CERGA Observatory)使用施密特望远镜工作。
这一段是那个法语维基的全部内容了,原地址在这里,有兴趣的话可以自行查阅或者指正我的错误(https://fr.wikipedia.org/wiki/Jacqueline_Ciffr%C3%A9o)
作为扩展,讲下她发现的那个彗星“108P 西弗里奥(108P/Ciffreo)”吧。这是一颗短周期彗星,是杰奎琳于1985年11月8日使用法国的CERGA 90厘米施密特望镜发现。当时她正在架起望远镜拍摄哈雷彗星,哈雷彗星当时正在回归,但她在没调整好拍摄设置的照片中偶然发现了这颗彗星,结果证明它是一颗周期性彗星。
由于其亮度从未超过12等,因此很少进行业余观测。在1993年、2000年、2007年、2014年和 2021 年的后续回报中都观察到了这一点。 2018年7月12日,它以0.36个天文单位(AU)接近木星。其下一次回归是在 2028 年。
顺带批评一下百度对这个彗星的词条......这堆内容说了和没说一样,真的不是拿来坑人的吗?


4,坦普尔(Tempel)
驾驶机体:F-16C“战隼”
出现关卡:M03 The Northern Eye 北之眼破坏
代号出处:德国天文学家 恩斯特·威廉·勒贝莱希特·坦普尔(Ernst Wilhelm Leberecht Tempel)


威廉·坦普尔(Wilhelm Tempel),全名恩斯特·威廉·勒贝莱希特·坦普尔(Ernst Wilhelm Leberecht Tempel)。是一名德国天文学家和高产的彗星发现者,于1821年12月4日出生于德国萨克森州的尼德库纳斯多夫(Niedercunnersdorf),死于1889年3月16日,享年68岁。

1856年在马赛天文台与博洛尼亚天文台的经历让他开始钟情于天文。1860年,坦普尔正式成为马赛天文台的一名助理,先后于1861年3月4日和3月8日发发现了神女星(64 Angelina)与原神星(65 Cybele)两颗小行星,因此获得了法国科学院颁发的拉朗德奖,直到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后移居到了意大利。
其一生发现或和他人共同发现了21颗彗星,自己还发现了5颗小行星——除之前提到的神女星和原神星,还有:
74 Galatea(巫女星),于1862年8月29日发现;
81 Terpsichore(司舞星),于1864年9月30日发现;
97 Klotho(纺锤星),于1868年2月17日发现。
他发现的彗星里有较著名的有坦普尔-塔特尔彗星(55P/Tempel-Tuttle)与坦普尔1号彗星(9P/Tempel)——前者是狮子座流星雨的母体彗星,公转周期约33年,由坦普尔在1865年12月19日发现,美国天文学家霍勒斯·帕内尔·塔特尔(Horace Parnell Tuttle,AC4也有以他命名的冠名机,之后会介绍)独立于坦普尔在次年1月6日发现;后者是坦普尔在1867年4月发现的,发现之初的公转周期约为5.7年,因受到木星引力摄动影响,彗星的轨道周期时有改变。2005年7月4日,NASA发射的深度撞击号(Deep Impact)彗星探测器成功撞击坦普尔1号彗星的彗核,天文学家通过观测此次撞击进一步研究了彗星的结构及其形成过程。
其他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周期性彗星,包括坦普尔2号彗星(10P/Tempel)和坦普尔-斯威夫特-林尼尔彗星(11P/Tempel-Swift-LINEAR);当然,主带小行星——3808小行星(3808 Tempel)和一个月球陨石坑“坦普尔”也是以他命名的。
除了1861年的拉朗德奖,他还赢得了1880年的瓦尔兹奖(注)。
哦对了,去年的12月4日是坦普尔的201周年诞辰。
注:原文The Valz Prize/Prix Valz,是法国科学院(French Academy of Sciences)在1877年到1970年间颁发给在天文学领域有重大成果者的奖项

5,里戈克斯(Rigaux)
驾驶机体:幻影2000
出现关卡:M04 Blockade 空中回廊阻断
代号出处:比利时天文学家 费尔南德·里戈克斯(Fernand Rigaux)


(Rigaux这个姓其实挺陌生的,我见到过但是都没人翻译,翻译成“里戈克斯”、“里高克斯”、“里高科斯”或“里戈科斯”都可以。)
没找到这位照片所以没有展示。
费尔南德·里戈克斯(Fernand Rigaux),生于1905年,死于1962年9月21日,享年57岁,是一位在于克勒市(Uccle)的比利时皇家天文台(Royal Observatory of Belgium)(注1)观察变星、小行星和彗星的科学家。
1951年他和同事西维恩·阿伦德(Sylvain Arend)共同发现了周期彗星“阿伦德-里戈克斯彗星(49P/Arend-Rigaux)”,小行星中心(注2)称他在1933-1941这8年间发现了八颗小行星,如下:
19911 Rigaux(小行星19911),发现于1933年3月26日
1292 Luce(小行星1292),发现于1933年9月17日
3280 Gretry(小行星3280),发现于1933年9月17日
4908 Ward (小行星4908),发现于1933年9月17日
1378 Leonce(小行星1278),发现于1936年2月21日
1458 Mineura(小行星1458),发现于1937年9月1日
7000 Curie (小行星7000),发现于1939年11月6日
1555 Dejan(小行星1555),发现于1941年9月15日
注1:本文不介绍此天文台,感兴趣可以自己去维基啃生肉(https://en.wikipedia.org/wiki/Observatoire_Royal_de_Belgique),只讲两颗与之相关的小行星——分别是以所在城市和天文台命名的小行星1276(1276 Ucclia)和以天文台所在山丘命名的小行星16908(16908 Groeselenberg)
注2:英文全称“Minor Planet Center”,简称MPC。是在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的支持下,组成的负责观察、报告小行星的官方机构。其成立于1947年,并在史密森尼天体物理天文台(Smithsonian Astrophysical Observatory,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坎布里奇)运行

6,姆尔科斯(Mrkos)
驾驶机体:米格29A“支点”
出现关卡:M05 Lifeline 百万桶的生命线
代号出处:捷克天文学家 安东宁·姆尔科斯(Antonín Mrkos)


挺有故事的一位老爷子,可惜在国内估计没几个人知道。
安东宁·姆尔科斯(Antonín Mrkos),于1918 年1月27日出生于捷克的斯尘姆乔维(Střemchoví),于1996年5月29日死于布拉格,享年78岁。

他于1938年进入布尔诺大学(University in Brno),但其学业由于二战爆发而中断。1945年,他成为斯洛伐克的斯卡奈特·佩勒索天文台(Skalnaté Pleso Observatory)的一名工作人员,从此他开展了极为活跃的彗星观测计划,发现了几颗不寻常的彗星——其中最著名的有最明亮的彗星——1957d
作为第三次苏联南极探险队(1957-1959年)的成员,他是第二个到达南极洲的捷克人,也是第一个到达人迹罕至的南极点的捷克斯洛伐克人。因此,捷克斯洛伐克国旗是继苏联国旗之后升起的第二面国旗。在第七次苏联南极考察(1961-1963年)中,他作为四名捷克斯洛伐克成员的负责人返回南极洲。他正在研究极光等。
他应邀参加了他的第三次南极探险,但一场几乎致命的事故让他没能参加——据说是有人试图在他的瓶装矿泉水里加入一些高浓度洗涤剂来伤害或者杀害他。自此事故之后,他余生只能吃流食。
1965年,他成为克勒特天文台(Kleť Observatory)(注)的台长,并自1968年于此进行了摄影观测,之后于1977年将这项活动扩展到了小行星领域。多年来,他一直都是小行星中心(MPC)经常提供相关数据的人。1985-1988年间他担任第六委员会主席(1982-1985年间担任副主席),同时他也是布拉格的查尔斯大学(Charles University in Prague)和南波西米亚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 Bohemia)的教授。
他发现了273颗小行星——包括小行星5797(5797 Bivoj)和小行星3451(3451 Mentor),发现或与他人共同发现了13颗彗星,其中包括:
周期性彗星——佩伦•姆尔科斯彗星(18D/Perrine-Mrkos)、本田-姆尔科斯-帕伊杜萨科娃彗星(45P/Honda-Mrkos-Pajdušáková)、姆尔科斯彗星(124P/Mrkos)和科瓦尔·姆尔科斯彗星(143P/Kowal-Mrkos)
明亮非周期彗星——C/1957 P1(1957d)
还有一些有特别意义的小行星由他命名,如下:
小行星6758(6758 Jesseowens),纪念美国黑人田径明星杰西·欧文斯(Jesse Owens);
小行星2747(2747 Cesky Krumlov),取名自同名小镇“波西米亚的克鲁姆洛夫(Çeský Krumlov)”;
小行星3357(3357 Tolstikov),取名自年轻时和他一起探索南极的苏联探险家叶夫根尼·托尔斯蒂科夫(Yevgeny Tolstikov)。
而天文学家柳德米拉·切尔尼赫(Lyudmila Chernykh)以他的名字命名了小行星1832(1832 Mrkos),姆尔科斯则用她的名字命名了小行星2325(2325 Chernykh)
注:此天文台建于1957年,海拔3510英尺(1070米)。位于南波希米亚,克莱日山顶以南,靠近捷克的布杰约维采镇。

AC4冠名机代号来源开了个头,今天就到这吧。
说实话我并不是什么天文迷,仅仅是因为一部空战游戏才去搜的这些天文知识。但把查阅到的东西翻译过来呈现给大家,不得不说也是一件快事,但在编辑文案的期间我在想,原来天文在国内并不火吗,为什么国内没人去把这些资料整理出来呢?什么时候能有更多的,真正的天文迷去把这些资料翻译过来,至少能给国内的天文提供不少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