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P2
原文:
P1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
(sì zhǔ)
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黄河壮阔,河伯骄傲自满)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望洋兴叹)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批評自己狂妄自大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表示自己的見識淺薄
今吾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闡明驕傲自滿的危害
(
贻笑大方
)”
(河伯看到大海的无边无际后自叹不如)
把一個原本狂妄自大又幡然醒悟的河伯形象樹立起來
P2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设喻
(认识会收到客观现实的限制)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与天地阴阳相比,自己也微不足道,所以不敢自夸)
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
“阐明万物的大小都是相对”
)
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对仲尼,伯夷“自多”的嘲讽)
文学常识
1.《庄子》 共33篇,其中“
内篇
”七,相传为庄子自著;“
外篇
”15,“
杂篇
”11,是他的门人和后学所作 2.庄子 名
周
,
道家
代表人物,后世将他和老子并称“
老庄
”。庄子文章善用寓言说理,具有浓厚的
浪漫主义
色彩。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等
结构层次
P1河伯骄傲自满到自叹不如的转变 P2北海若的观点:万物都是宇宙渺小的存在,所以没什么值得自满自夸的
文章主旨
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任何个人的认识和作用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因而十分有限。 人们不能局限于个人有限的见闻而自满、自夸、自大,应该懂得谦虚,不断反省,提升自身
体会本文援譬设喻的特点
通过河伯与北海若的寓言对话
整体设喻,阐明主旨
井蛙拘于虚 夏虫笃于时 曲士束于教
认识会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
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似空之在大泽 中国之在海内似梯米之在大仓 此其比万物似豪末之在于马体
世间万物大小都是相对
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
突出自己微不足道
1.从整体来看,作者虚构了一个河伯与海若的对话的寓言故事,通过两个神话人物的对话来展开说理,阐明观点。
2.为了说明认识会受到客观条件限制的这一道理,作者连用“井蛙拘于虚”、“夏虫笃于时”、“曲士束于教也”三个比喻来进行说理;为了说明世间万物的大小都是相对的这个道理,作者连用“四海之灾在天地之间似罍空之在大泽乎”、“中国之在海内似稊米之在大仓乎”、“此其万物似毫末之在马体乎”用比喻进行说理;为了突出大海的微不足道,作者用“吾在天地之间,犹如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乎”来进行说理。
景物描写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1.从河伯初见河水上涨的壮观景象,到看到大海苍茫无垠的气象,形象地渲染了主旨,表现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而客观世界是无限的。
2.二是用河景与海景这样具体的景物互相对比,来衬托河伯与北海若两种不同的认识境界。
小结
1.通假字 ①不
辩
牛马 辨,分辨 ②拘于
虚
也 墟,住所 2.特别注释 ①今我睹子之难
穷
也 穷尽 ②观于大海,乃至尔
丑
鄙陋 ③计
中国
之在海内 中原地区 ④此其自
多也
赞美,夸赞
艺术特色
1.本文以对话方式展开论证,结构完整,论证周密,通过层层递进的说理,最终得出“宇宙无限,而人的认识有限”这一结论。 2.本文善于将抽象的哲理化为具体的形象。首先,在整体上,作者虚构了一个河伯与海若对话的寓言故事,通过两个神话人物的对话来展开说理,阐明观点;其次,文章开头设置了一段河水和海水的景物描写,比照隐喻河伯和海若两种不同的认知境界,形象地渲染了文章主旨;再次,通过援譬设喻的手段将深奥的道理阐发得鲜明透彻。 3.文中排比句和反诘句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说理的力量。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