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RF—关于发射器的原理、历史、简介与杂谈》(008)
图解【反塞式气缸】的运行原理
这里以老多变的内构为基准,讲解一下涉及反塞式气缸的上膛与发射的重要内构的运行原理。

【步骤1】
本图解默认处于弹匣插入状态,弹匣内有软弹。
【步骤2】开始上膛。
上膛,吃弹杆-压缩气缸顶住气缸使其后移,气缸推动弹簧使其压缩,当气缸的凸笋顶起释放并通过其后,释放卡住气缸使其无法前移,此时半上膛完成。
某些发射器(可能是大多数发射器),在完成半上膛,也就是释放卡住气缸(或推杆)后,仍可以向后拉动一点点,此设计笔者认为是为了缓冲。
在吃弹杆后移达到最后的同时,弹匣内的软弹会上移“一格”,为上膛完成,吃弹杆吃进一枚软弹做准备。由于弹匣抱弹口与吃弹杆压弹头的双重限制,原装发射器的软弹是无论如何也无法过度抬高的。
除红狙以外,无论是插弹匣,还是卸弹匣,均需要在此状态下的内构,即是半上膛状态下操作。

【步骤3】上膛完成。
完成上膛,吃弹杆-压缩气缸前移,吃弹杆在前节当弹板的辅助下吃进一枚软弹,软弹顶住空保后移,使得被堵住的通道相对畅通,空气可以较流畅的通过推动软弹。
软弹在进入吃弹杆后,其末端会被限位杆末端和吃弹杆末端内径的变径设计所挤压而更好的贴合吃弹杆内壁,此举可以让软弹末端与吃档杆内壁形成优良的气密,使得瞬时气压在刚刚接触软弹时能让大部分空气形成的推力推动软弹,避免空气从软弹与吃弹杆内壁之间的缝隙漏出,进而降低推力。
由于气缸处于最后方,其前下侧的凸笋无法解锁滑架上的防反复上膛保护,内构无法重复上膛。
【步骤4】扣动扳机。
扣动扳机。
扳机后移,扳机顶起释放。
释放上移后,松开挡住的凸笋,凸笋可以前移通过释放。由此释放被压制的弹簧与气缸。
通常情况下,扳机只能前后活动,而释放只能上下移动。扳机设计了一个斜坡来接触释放,扳机的斜坡底端接触释放。扣动扳机,随着扳机不断的后移,由于释放只能上下移动,无法与扳机前后移动,所以释放接触到扳机斜坡的位置越来越高,随之释放也被逐渐的顶起。

【步骤5】发射的瞬间。
气缸在弹簧的推动下快速前移,推动气缸内的空气经由压缩气缸进入吃弹杆,形成瞬时气压,推动软弹发射。
反塞式气缸推动的空气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由压缩气缸和气缸共同推动的一圈圆筒状的空气,另一部分则是中间的只由气缸推动的圆柱状空气。前一种由于有两个里在推动,所以能相较后一种产生更大的推力,这也是反塞式气缸发射软弹的主力。后一种则更像是与压缩气缸内的空气1:1置换。这两部分最终在吃弹杆和压缩气缸内内行程瞬时气压推动软弹发射,同时由于前面问说过的,压缩气缸内空枪太长太大,气缸与压缩气缸推出的两种推力不同的空气所形成的瞬时气压会被极大的稀释,最终降低射程。
吃弹杆与压缩气缸所形成的瞬时气压会推动软弹在吃弹杆内加速,诚然,有效的加速距离只有吃弹杆末端变径处的不到2CM的长度,剩下的长度由于四周漏气,所以加速的效果大减。当软弹飞出吃弹杆后,会以最大初速度形成的惯性继续飞行,只是落地。
同时要注意的一点是,空保并不会在软弹彻底飞出吃弹杆后,才被弹簧顶起复位堵住通道。事实上在软弹还没有飞出吃弹杆时,空保就已经被弹簧与空气所形成的双重推力顶起复位堵住通道了,这是因为软弹才是顶住空保的物体,没有软弹顶住,空保自然就会回弹。所以实际上,原装发射器无法完全的将气缸推出的空气形成的瞬时气压用于推动软弹,或者说快速流畅的推动软弹,因为有空保这个两极化的零件所在,空气只能在空保未复位的情况下较为流畅的通过推动软弹加速,而当空保复位时,剩下的空气中一部分可以通过空保的缝隙继续起到推动软弹使其加速的作用,而剩下的因为流量不足无法通过空保缝隙的空气会从气缸与压缩气缸间的缝隙喷出。
【步骤6】在此发射的准备。
气缸被弹簧推动至最前的同时,其前下侧的凸笋解锁位于滑架上的防反复上膛保护,此时方可再次上膛。
松开扳机,扳机前移,释放与扳机接触的位置回归为低端,故此释放被弹簧顶下移。此时内构处于步骤6状态,为下一次轮发射软弹,做准备。
正常情况下,弹匣式反塞式气缸发射器的发射内构运行,均是【步骤1】—【步骤5】的循环。
另外的两种载弹模式(弹轮式和燧发式发射器)的原理,与图中的压缩气缸与气缸的运行原理是大同小异的,本书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