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RF—关于发射器的原理、历史、简介与杂谈》(007)

【10】.压缩气缸。
压缩气缸从实物来看是与吃弹杆一体的,但是分两部分制造,原因在于要在两者间安装空保和空保弹簧。
笔者原来称此部件为“活塞柱”,后来改为“小气缸”,最终因反塞式气缸组的实际运行原理为“小气缸推动大气缸内的空气进入吃弹杆行程瞬时气压”,基于此点,笔者在绘图时亮光一现,决定将“小气缸”这个名字升华为“压缩气缸”。
压缩气缸是一个比气缸要小一些的“空腔圆筒”,再加上压缩气缸需要足够长以保证内构能够运行,最终造成了容积增大,稀释瞬时气压的压力。
正常来讲,反塞式气缸推动的空气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由压缩气缸和气缸共同推动的一圈圆筒状的空气,另一部分则是中间的只由气缸推动的圆柱状空气。前一种由于有两个力在推动,所以能相较后一种产生更大一点的推力,这也是反塞式气缸形成瞬时气压的主力。后一种则更像是与压缩气缸内的空气1:1置换,形成瞬时气压的能力较低。同时由于,正向前面问说过的,压缩气缸内空腔太长太大,气缸与压缩气缸推出的两种推力不同的空气所形成的瞬时气压会被稀释。多种因素加持下,就最终呈现了反塞式气缸特有的较近射程。
从另一方面来讲,气缸式(包括直塞与反塞)发射器的软弹,其实是靠大气压强的差异吸出去的。因为气缸将空气推入压缩气缸与吃弹杆内,使其内部的空气密度大约其外的空气密度,即为其内的气压大于其外的气压。根据笔者忘了什么名的定理,高气压空气会流向低气压空气,气压越高流的越快,反过来说就是低气压空气将高气压空气吸了过来。而在气缸式发射器中,这种吸引会同时将位于低气压与高气压之间的软弹吸引飞出。
目前比较成熟又简单的提高反塞式发射器射程的办法,是在压缩气缸内填入填充物,主要目的是提高压缩气缸头部的表面积,并缩减其容积。如此即可以有效的提高压缩气缸和气缸共同推动的一圈圆筒状的空气的量,又可以降低压缩气缸的容积,增大瞬时气压,最大限度的减少反塞式气缸最大的弊端。
【11】.气缸。
气缸,反塞式气缸的主要运动部件,在上膛完成后压缩动力弹簧并卡在释放上,在发射时,被回弹的弹簧快速推动前移,与压缩气缸一起推动其内的空气进入吃弹杆,产生瞬时气压,推动软弹发射。
气缸设计有限定位翼,位于气缸头部的两侧。该设计可以使得气缸在移动到最后之时被释放限制,避免气缸移动超过释放,导致内构损坏影响发射,同时避免其在运行中翻转影响其他零件的运行。
【12】.气密O圈。
反塞式气缸组只有一个气密O圈,位于压缩气缸末端。
主要作用为提高气密,提高压缩气缸的底面积,增大被快速推动的空气量,同时避免气缸推动的空气此处此处大量露出影响发射。

【13】.释放卡位。
释放卡位与气缸一体设计,是一个带有向后的单侧坡面的凸笋,由于与释放的向前的单侧斜坡设计相对,所以气缸在上膛过程中可以通过相对的两个斜坡释放顶起,“凸笋”通过释放后,释放被弹簧顶下落,此时“凸笋”与释放的单侧斜坡处于向背状态,“凸笋”无法经过释放前移,释放借此卡住气缸。
在发射时,释放被扳机顶起上移,为处于向背状态的“凸笋”让开道路,气缸在弹簧的推动下,快速通过释放,气缸推动空气,发射软弹。
【14】.释放。
释放,是一个由弹簧支撑的套住气缸的长方形环。释放的上方内侧设计有向前的单侧坡面,该设计配合气缸上的“凸笋”的向后单侧坡面设计,使得气缸在上膛过程中,顶起并通过释放,随之释放被弹簧顶下,此时“凸笋”与释放的单侧斜坡处于向背状态,“凸笋”无法经过释放前移,释放借由此卡住气缸,阻止其被弹簧推动前移,完成上膛。
在发射时,释放被扳机顶起上移,为处于向背状态的“凸笋”让开道路,气缸在弹簧的推动下,快速通过释放,推动空气进入压缩气缸与吃弹杆,形成瞬时气压,推动软弹发射。
反塞式的释放(以老多变为准),可以通过阻挡气缸的限位翼阻止气缸过度移动,超过释放,进而损坏内购影响发射。
【15】.防反复上膛解锁凸笋。
该凸笋位于气缸的前下方,用于解锁位于滑架末端的“防反复上膛保护”。
只有在未上膛状态下,即是气缸处于最前的时候,凸笋才能解锁“保护”。上膛完成后,气缸处于最末端,此时“保护”弹起,使得滑架无法移动,发射器无法再次上膛。只有在发射后,气缸移动至最前,再次将“保护”顶下解锁,才能再次进行上膛操作。
【16】.扳机。
扳机,由弹簧支撑,在扣下后可自行回弹,最近的一些发射器将弹簧省略为了与扳机一体的塑料,依靠塑料弹性使扳机回弹。诚然,笔者认为如此设计谈不上偷工减料,因为很多日常器具均采用此设计,而事实上NERF在此之前也早已应用此设计。这种设计在几年内并不会影响发射器的使用,诚然,在一些设计失误的发射器上,这种塑料弹簧就成了一个重大问题的原因之一,当然,截止2022年9月,笔者只听闻有一款发射器有这种问题,诚然,那款发射器笔者更认为是设计失误是主因。而且如果说十年甚至更长的话,笔者想说,到那时候即使是采用弹簧回弹的发射器,即使扳机不会出问题,其他部件也会严重老化出问题了,此种情况下,扳机是不是依靠弹簧回弹这件事还有意义吗?
扳机末端与释放接触的地方为斜坡设计,此设计配合释放接触扳机部位的特殊圆滑设计,使得扳机被扣动时能推动释放上移。
扳机前面有一个凹槽,该凹槽对应“自动扳机锁”。自动扳机锁在上膛时由滑架联动,在未上膛或是上塘完成时,处于打开状态,此时自动扳机锁没有勾住扳机凹槽,扳机可以自由扣动。当上膛过程中(从开始往后拉至回来到位)由于滑架的移动,导致自动扳机锁被压下,进而勾住凹槽,使其处于锁死状态,此状态下扳机无法被扣动。
这种扳机锁对原装来说意义重大,可以避免出现半上膛是扣动扳机发射造成的损伤内构和伤及孩童手指的的误操作事件发生。
但是如果上膛前就扣住扳机的话,自动扳机锁就不会起到作用,当然,发射器也无法上膛。而且由于此保护在改装后会有运行不良的情况发生,故而改造后都会被拆掉。而很多第三方发射器的扳机都不会有此保险,扳机的凹槽也同样省略。
绝大部可以连发的发射器并没有这种扳机锁,这种扳机锁只存在于单发的弹匣式的圆柱状软弹发射器上。
模块系列(N-STRIKE MODULUS·2015-现在)的三重(Tri-Strike·三重发射器·2016),也带有外观类似的“扳机锁”。但其起到的作用不是“锁死”而是“辅助连发”。从内构图来看,三重的扳机是二段式的,前后两端由一个拉簧相连。
三重的连发装置运行很有趣。扣扳机后上膛,三重的扳机锁会在上膛开始时就将扳机的前段拉回固定,在上膛完成后松开前段,使其顶起释放,实现在上膛完成时同时释放发射的功能。
上膛中扣动扳机世纪只会拉动其后段,这是因为三重的扳机锁会固定扳机的前段,在上膛完成后,扳机锁松开前段,使其顶起释放,实现在上膛完成同时释放发射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