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哲学小辞典·外国哲学史部分》2.3.43 赫尔岑

2023-05-04 08:40 作者:晦无  | 我要投稿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 仅供学习参考】


43、赫尔岑(公元1812—1870年)


  俄国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民粹主义创始人之一、唯物主义哲学家、文学家。出身于莫斯科的大地主家庭。青年时期受到了十二月党人起义以及西欧启蒙思想家著作的影响,开始反对沙皇专制和农奴制度。他刚出学校门,就被沙皇政府看作危险分子,流放了七年,后来长期流亡西欧。他于一八五〇年加入瑞士国籍。他在伦敦创办过《北极星》和《钟声》两种杂志,不断向俄国鼓吹自由、民主思想,对于唤起新一代的革命者起了积极作用。列宁认为“这是他的伟大功绩”,并指出:“尽管赫尔岑在民主主义和自由主义之间动摇不定,民主主义毕竟还是在他身上占了上风。”[1]

  赫尔岑作为一个唯物主义哲学家的发展过程也是曲折的。他的学位论文《哥白尼太阳系学说之分析》表明他是一个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者,但在被流放的初期,由于极度苦闷而陷入了神秘主义;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一书使他重新回到了唯物主义。他在《自然研究通讯》等著作中,坚持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的思想。他说:“外界各种事件都是真实的,这是不容辩驳的事实”[2],又说,“意识绝不是置身于自然界之外的东西,而是自然界发展的最高阶段”[3]。同时还主张“感性知觉是思维的唯一的和必不可缺的先行者”[4]。他尖锐地批判了斯拉夫派的唯心论和神秘主义。但是他的唯物主义是不彻底的,他把理性作为真理的标准,说什么“理性的证实,是最后一级上诉法庭”[5]

  赫尔岑反对黑格尔把具体事物说成是绝对精神的产物,他把那些只知背诵黑格尔教条的黑格尔主义者斥为“科学中的佛教徒”。列宁认为,“他超过黑格尔而跟着费尔巴哈走向了唯物主义。”[6]不过,他并没有抛弃辩证法,“他领会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他懂得辩证法是‘革命的代数学’。”[7]他的辩证法思想表现在从发展中观察问题。他认为一切停滞和倒退的东西,都会僵化而被抛弃。他说:“撇开历史发展,就既不能理解人类,也不能理解自然界。”[8]

  他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列宁说:“赫尔岑已经走到辩证唯物主义跟前,可是在历史唯物主义前面停住了。”[9]他把历史发展的进程看成是人的个性不断解放的过程,认为只要理性与活动相适应,人就是自由的。这是对西欧资产阶级启蒙学者的“个性解放”老调的重复,说明他根本不懂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他站在资产阶级立场,不可能理解无产阶级的历史作用。他把希望寄托于俄国农民,主张使农民获得“地权”,并通过俄国特有的村社土地所有制而实现“社会主义”。列宁指出:“其实,赫尔岑的这一学说,也像一切俄国民粹主义    一直到现时的‘社会革命党人’的褪了色的民粹主义        一样,是没有丝毫社会主义气味的。”[10]

  他在逝世前不久,发表了《致老友书》,宣告了和无政府主义者巴枯宁的决裂,这是他政治上的一大进步。在此以前,他一直受到巴枯宁的影响,并且攻击过马克思。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通信中曾多次提到他,并对他有所批判。恩格斯说:“赫尔岑和巴枯宁一类的俄国贵族,是些招摇撞骗的家伙”。[11]

  主要著作有《自然研究通讯》、《来自对岸》、《往事和追思》、《致老友书》等。


注:

[1] 《列宁选集》第二卷419页。

[2] 《自然研究通讯》。

[3] 《自然研究通讯》。

[4] 《自然研究通讯》。

[5] 《自然研究通讯》。

[6] 《列宁选集》第二卷417页。

[7] 《列宁选集》第二卷416-417页。

[8] 《自然研究通讯》。

[9] 《列宁选集》第二卷417页。

[10] 《列宁选集》第二卷418页。

[1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三卷488页。

《哲学小辞典·外国哲学史部分》2.3.43 赫尔岑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