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纪对线史II:Part I 矛头
一、戾气的滋生
如果放在之前,社区内的言论环境大致由以下几部分组成:一个由视频、专栏或动态提供的讨论背景,赞许者,质疑者,一般通过路人,以及那些只要出现就会令人心情不快的不稳定分子。这个不稳定分子有时以
杠精
的形式出现,不论眼下正在讨论的是什么,他们总能够不顾事件本身的逻辑链环,或强行指出某个不成立的漏洞,或刻意强调某个本不在讨论范围内的事物;有时则以
喧哗者
的形式出现,他们迫切展示自己的无知与刻薄,不顾场合地自由抒发自己的所思所想,却往往让正常的话题参与者感到不适;有时还会以
分院帽
的形式出现,他们将具体的案例简单抽象为固化的特质,或是再将个体的行为拔高到群体的共性,再揣测和偏见的赋值中渐行渐远;而有时,这个不稳定分子甚至可以是
讨论背景的发布者本身
,他们刻意地煽动,刻意地引导,他们的目的正是让上述三者——甚至更多者出现,多多益善。 互联网的普及让越来越多人可以轻易地接触到更多的信息,其中自然有好有坏,良莠不齐。但是事实证明,互联网上的戾气自诞生以来几乎从未出现过明显的降低。早有社会研究学者针对这一问题作过分析与探讨,主流观点认为,互联网倾向于传播并放大负面讯息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
斯迪菲尔认为,戾气的滋生实际上是一个具有历史必然性的现象。
这个观点的大前提是,即使不存在互联网,贪小便宜者、投机倒把者、党同伐异者、自负刻板者等不和谐分子依然会存在,在这类人接触互联网时,其他和谐分子所构建的环境能够将他们快速且彻底地净化的可能性不可能为百分之百,恶意一旦流入了自由交流的空间,就难以被外力根除。没有任何人能考证第一句被发布于公共聊天室的脏话发生于何时何地,也没有人能考证它所造成的即时反馈是好言相劝还是以牙还牙,但这样的恶意的开端必然不是个例。现实的压力造就烦躁的心境,于是,失控的情绪点燃了连环的网络。
对于互联网环境而言,无知本身就是一种暴力,平庸就是所有邪恶的根本。
这是因为,所谓的恶劣言论环境都不是几个人就能够造就的。
不去关心、不去深究,以主观为客观、以经验为正义,这是一般通过路人最为显著的特征。
理论上,所有一般通过的社群均值可以完美地代表一个群体的特质,而经过平均之后得到的均值一般是合乎情理的。但可怕的是,负面子项的影响力往往超过正面子项,互联网的传播速度远远超过了任何道德与法律约束所可能达到的最大进步速度,互联网就这样在一步步的积重难返中演变为了如今我们所见到的样子:圈层固化,党同伐异,刻薄偏见,屡见不鲜。 观点丰富多样本是好事,但奈何我们都知道,在多次重复实验中,过于偏离期望值的数据需要单独考虑,一般会将之剔除;当整个言论环境中包含了数目可观的远远偏离公平、和谐、道德甚至法律法规之异物时,对互联网言论的理论架构本身就变得不稳定了。 二、理论的重构
在《风纪对线史》第一季以及后续补充网络中,斯迪菲尔关于一般的言论表征与环境特征做出了一些理论说明,其中,部分理论的地位没有变化,部分理论则显然需要更新迭代。 1.社群均值理论
社群均值是指在讨论范围内所有符合协调条件的价值空间与必要理性空间中不越界域讨论外围者的加权平均值。
关于协调价值空间的相关定义已在思维网络
《必要理性》
一章中初步给出。
绝对逻辑下,事物本身的联格状态、社群影响、逻辑链环确定时,所采取的必要理性与价值取向应当为唯一值。
社群均值理论要求将所有不协调的价值空间从统计范围中除外,这样可以最大限度保证所得结论的合理性。社群均值所采取的加权以人对事物的参与及相关性作客观加权系数,简而言之,越是参与了事物,越是与事物相关,其言论所能够占的比重也就越大。社群均值理论与所谓精英治论和全民民主不同,它认为唯一不变者为道义与美德,凡拥护者即包含,凡破坏者即排斥,革新者则不在初级讨论范围之内。 2.分论法
起初,分论法的意义在于揭示多种不同方向的观点的存在,但并不能提供针对不同方向的观点的解决方案。在如今的视角下,直观论点与递进论点的本质区别从思维行进的逻辑链环长度演变为了简单的现象与本质、就事论事与越界逻辑之间的矛盾。 分论的根本原则不会改变,即任何事物都至少存在好与坏两面。
分论的内容实质上涵盖的是所有价值空间面对事物可能产生的一切反应,将其中不协调的部分全部摘除,就能够得到合乎逻辑的分论结构。
这样的分论法在构建手法上就排除了所有不协调因素,余下的结构一般会无限接近两篇(或更多)基调对立的标准议论文的总论点分布,在这种观察方法下,得到事件的合理分析就不是难事了。 我们以
《观点的分离、分层与分析》
一文最后的思考题③为例来说明这一方法。针对这一运营模式的得与失,支持者认为,这有利于维持集体的良好形象,有利于对内实现优质管理,能够体现该创业者的手腕;反对者则认为,这是打着集体的旗号对个人的否定,是对创新的误读,也反映了该创业者空有想法而管理无谋的事实。对任意一个事物的分论研究并非以拥护或抵制为目的,而是为了认清事物的本质与影响。题干中的创业组织的确能够吸引更多才能不俗的集体荣誉主义者并产出综合性强的成果,但是也将个人能力或创新意识优异的人才拒之门外。此外,分论法还需要将梳理过程中不包含于主逻辑链环树的要点嵌套入主框架中,例如,“该创业者的一些观点逐渐被时间否定”,实际上显示了他的固执自大,“该创业者对下属有无形而强大的威压”,实际上指的是他的刻板淫威,这些对一个新生组织而言都是危害极大的,可以作为反对者的论据来使用。 3.梗延伸理论
最初的梗延伸理论表述为:一个梗的适用范围与其自本源的分离程度成正相关。很长一段时间内,大量快餐梗的诞生将这一理论逐渐推向了毁灭的边缘。 仔细观察不言自明的有趣梗与浮华短命的一次性梗,在应用范围的广度、与本源的分离程度上都无法找出明显且普遍的规律。现状是,某个流量明星一句莫名其妙的嚎叫,竟然就能够成为梗被四处使用;抖音快手上某个随意排列组合而成的短视频模板,竟然就能够成为梗被四处使用;油管上某个简单的GIF配上无规律的电子合成音,竟然就能够成为梗被四处使用。这些梗的本源难以鉴定,适用范围无从界定,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它们通常短命而无趣。 梗延伸理论的提出最早是为了解决玩梗与KY的交界问题,如今这个问题可以直接归类于圈层固化的范畴。后来,斯迪菲尔尝试以此理论来探索烂梗的定义,但效果并不理想。斯迪菲尔希望对梗的质量和生命期规律做出总结,在不涉及是非观的前提下,不再考虑梗的本源,转而考虑梗的受众。 4.圈层固化与规则下放
任何一个圈层都建立在人们的某种共同行为或认同上。
仅仅基于行为而不产生认同时,称为离散圈集,
例如某个游戏的全体玩家构成的集合;
仅仅基于认同而不产生行为时,称为虚圈集,
例如对某个事件持同种观点的评论区网友;
同时拥有共同认同并以此指导行为时,称为密圈集,它不仅包含个体,在定义时,还必须指明这个共同认同。
密圈集的本质特征是会通过行动来不同程度地向外输出该共同认同,不论这一输出是否是其主观目的。
依照这一输出内容与手法,我们就可以给圈层定性。显然,“所有人”这个概念不存在共同认同与输出性,所以这个概念是一个离散圈集,不是密圈集。 规则下方理论考虑到了圈层的多重性,在新的圈集定义下仍然适用。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规则下放理论与分论法类似,只承认不同层级的规则的存在之合理性,但不对规则本身之“合理性”作任何解释。人们应当对那些不违背最大密圈集的认同——即道德——的规则报以尊重,如果无法做到感同身受地理解,一般也不宜贸然去否定和鄙夷。一个值得关注的特例是,来自圈集内部流通的成句或黑话可能会引起圈外人的误解,甚至某些时候会使得圈外人自觉受到了冒犯。没有人做得到通晓所有圈集中的所有成句,这就要求圈集内部的成句不容易产生误读和不友好歧义,也就要求了圈外读者在判断言论是否不妥之前,先判断其是否是某个圈集的成句。
斯迪菲尔仍然坚持主张,如果某些言论或其组成的整体氛围存在令人不适的特征,其所涉及圈层内的成员应当对之拥有更多的解释权限。
依照这样的圈层定义,梗实际上可以被定义为是圈集之中流通的成句。圈集是梗的先导,梗一旦诞生,就可以在圈集内部生长,甚至向其他的密圈集传播,也就是所谓的“出圈”。保守的圈集常常不喜欢看见“出圈”现象的发生,是因为它们希望能够使用主观能动性来持续维持圈集内容的纯度。我们还可以给出更多关于梗的推论:一个梗的最高境界是成为最大密圈集认同的子项,即文化圈的一部分;“烂梗”的特征是高度纯娱乐性,远远没有成为共同认同的一部分,且它在非本源的圈集中以异常高(一般指在无足量相关要素时被频繁使用)的频率流通;一个梗的出现是否构成场合不适配(旧称KY),取决于梗所流通的最大密圈集与语境圈集之间的重合程度以及梗本身对陌生人的潜在攻击性。但很可惜的是,由于场合不适配刷梗现象泛滥,在目前的互联网环境下,很多人对跨圈层用梗、跨圈层鉴梗等行为本身产生了很大的抵触心理,对于某些素来存在争议的圈层而言尤为严重。这一实质上以主观接受度构建出的环境阻力也是梗适应性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三、言论的折射
如今,互联网上矛盾的产生似乎不需要任何前置条件。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过因为一条毫无道理可言的发言而血压升高的体验,也许是在游戏中被不好好玩还指责队友的害群之马一顿怒骂,也许是在某个同人漫画专栏下见到CP党交战正酣,甚至是在刚刚结束考试时的班级群里看见某位同学对着问老师要原卷答案解析的另一位同学以“优越感”为由头冷嘲热讽。我们又该用什么来回应这些愚昧和不忿?
斯迪菲尔给出的答案是,看穿它们。
任何言论都是意志驱动之下的结果,正如第一节所言,无知本身就是一种暴力,平庸就是所有邪恶的根本——言论越是能引起广泛的恼火,发言人就越是无知,越是平庸;如果言论只能令少数甚至极个别人恼火,或是心胸狭隘者的喧嚣,或是无知羊群的沉默,或是精准爆破与对号入座的完美配合。人们理应看清言论及其后果之间的关联,具体到局部矛盾产生的原因是何,对立煽动者是谁,相关圈集之间的矛盾是何,获益者与受损方是谁,等等。如果能够精确地析构言论背后的真实,理解它就变得易如反掌。 斯迪菲尔并不否定以怒火回击怒火的手段,但需要始终记住的是,回击的目的不是攻击本身,而是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如何揭示对手的本质,甚至是如何在完杀之后全身而退。和谐是脆弱的,破坏和谐的成本却是低廉的,于是至高生存之道,莫过于不破坏道德和安全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击碎不和谐分子依托互联网而拥有的虚假甲胄。
这一条法则即使是在地球online也依然适用。
言论环境的整体演化环境是令人失望的。不经思考或是看上去根本不像是经过正常人思考后能够发布出来的言论的数量逐年激增,多少层层抽象、概括、传达后偏离主旨的一系列定论一再被奉为圭臬,真假不辨、虚实难分、层叠无穷的信息让“相信”的根基悄然受损,而以刻板印象和以偏概全为己任的不和谐分子则会将这种躁动不安迅速传播出去。思维越来越快,发言越来越急,精神世界也就越发空虚——或者腐化。需要再次强调,互联网上一切离谱言论的背后,都是一颗或突发恶疾或爱筝挽棋的头脑……只不过数目上也许不一定对的上。 至于如何让那些无谓的争吵平息下来,
我只期待有重量级的声音,能够在那些化身为说一不二的立场主义分子争得你死我活的时候,以如雷贯耳之势让他们听见那最为简单朴素的辨证之道。
若其哪怕已为众矢之的而依旧执迷不悟,此种傲慢只能导致清除。只可惜,现如今我们身边最常见的清除手法,并不是清除不和谐分子并依例教化,而是去重定义所谓正能量、重新定义清除、再重定义傲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