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皆虚
人总会思考。
行动时会思考该做什么,如何做。
平常的时候也会思考事物的本质,事物的根源。
而该做什么,如何做,是依托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根源的,也就是人的思考其实皆可归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根源,也皆要归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根源。
行动出于目的——即使并非主动出于什么目的,也总有潜在的意识。
目的亦有其目的,表面的目的总要归于更深的目的。
本质亦有其本质,总是由更根源的本质构筑。
当一切进行下去,当思考更深入,就会要无限追寻到一切的最本质。
然后发现,不存在,不存在一切的最本质,完全不存在。
文字记录于纸张上,人存在于世界上,那么世界依托于什么?
如果依托于世界之外的某种事物,那这种事物又依托于什么?这是无尽的。
如果不依托于什么,那么,世界不存在本质,本质即虚无。
这种虚无不是常规意义的虚假或空无一物,而是更高层次的虚无。
难以用明确的概念去描述它,但希望能大致的理解。
无论是世界的依托,本质,还是虚无,思考到这里发现一切都是诡异的。
世界有依托则陷入了不可能有尽头的追寻,世界无依托则得出了本质的虚无。
而本质总是由更根源的本质构筑,当最根源的本质虚无,一切皆虚。
有依托的世界不可能依靠无限的层叠而存在,总还会落到无依托的境况。以此来看,本质的虚无是确定的,绝对的。
可如此真实的世界,真实的一切,怎么能是虚无呢?
世界不存在本质,就意味着虚无吗?
本质,其实,即为特殊意义的事物存在的依托。
社会的本质是人,海的本质是水,事物的本质不存在,事物难道能存在吗?
世界不存在本质,即为一切皆虚无。
得出这个结论,是有道理的,却也是不符合表面认识的。
一切皆虚无,一切又如何表现为存在呢?我们看这个世界,好像如此真实。
我无法给出绝对完美的答案,但已经有了一个空前完善的解释。
梦境不是真实的,却可以显得无比真实,而如果梦境不是依托于某人,而是自身“虚无的存在着”,是否能代表虚无的世界的状况呢?
世界上不止一个人,除了我们自己,还有大量的其它生命,还有环境。
但常规意义的梦境中,就只有“自己”吗?往往在“自己”的视角下,也有完整的一切,这一切,和自己,是分割开的吗,是不同的吗?
不,梦境中的一切,包括“自己”,都是梦境本身,“我”本身,而世界上的一切,包括“我”,也都是世界本身。
“我”以外的生灵,或许无意志,作为背景,与常规梦境一般。或许同样有意志,但作为世界,也并不稀奇,这和世界如梦并不矛盾,世界本身并不一定和人的梦境一样只能是唯一视角的。
如梦,已经相对符合虚无本质了,但变化,也即时间,却还于虚无有碍。
故事本身不是变化的,也没什么时间一说,变化和时间却作为故事的内容而存在。那如果故事并非由某人在某个时刻所创造,也并非依存于语言和文字,是否就意味着不变的“变化”,虚无的时间?
同样,世界的一切也作为“内容”,表现如真实,而本质虚无。
这样的描述并不矛盾,这种概念能相对完善的诠释一切皆虚,而如此,整个世界的,一切的理论也就完善了。
理论并不完美,它没有明确的“现实指导性”,因为本质的虚无,一切的虚无,只会带来本质的绝望,一切的绝望——字面意义的绝望。
但虚无并不会要求你绝望,虚无的真实,从表面看,似如真实,若你不顾这虚无,也可一切如常。
只是,思考,又会回到最初的过程。思考不断深入,就一定要追寻本质。
虚无,是思考自然的结果,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难道去断绝思考,难道去无视结果?在已经认识到一切本质后,这种自欺是不自然的。
而如此自然的思考,也没有得出任何其它可能,没有其它幻想,唯有虚无。
这是最自然,最完善的了。
但不知可悲还是幸运,在虚无的真实中生活,我们还是像真实一般生活。
一切虚无,一切行动也就无意义,那我们就全无行动吗?
本能还让我们如常行动着——这是另一重的虚无,却算不上最本质了,因此放到后面“人”一项里说。
只是得知这些,也很难对世事真正提起兴致来。
但真理,还是不该沉寂,因此,关于一切,我来告诉大家。